书城成功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9766400000044

第44章 交谈时要避免误区(1)

会说话,小则自己愉悦,大则兴邦救国;不会说话,小则招怨,大则坏事,甚至送命。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立即爆发了一场由自由知识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尼古拉一世残酷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里列耶夫死刑。

行刑那天,里列耶夫站在绞首台上。绞刑开始了,里列耶夫一阵挣扎,绳索断了,他摔落在地上。当时,类似这种情况常常被当做是天意和上帝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里列耶夫站起来时,满身的瘀青和尘土,当他确信保住了脑袋后,向着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人已经不懂得如何做好事了,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尼古拉一世虽然十分懊恼,但还是提笔签署了赦免令。“事情发生之后,里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皇询问信使。“陛下,”信使回答说,“他说……在俄国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既然这样,”沙皇说,“让我们证明事实与他说的恰恰相反吧。”于是他撕毁了赦免令。第二天,里列耶夫再度被推上了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

请记住,话一旦出口,就无法收回。我们提倡拥有好口才,但提醒你时刻控制自己的言语,不要为了逞口舌的一时之快而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忠言不必逆耳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说,可是一说,反而伤害了感情,反而弄糟了事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释,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其实,有时候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良药之所以苦口,是医学不发达的缘故,忠言之所以逆耳,是说话者对口才养成未加以研究的缘故。而这个不研究口才的人,又是因为他不了解对方的缘故。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我们并不是不愿听人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因此我们看书,我们请教别人。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坏。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一些人,因为他们能够诚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就因为这样,我们更加敬佩他,对他感激涕零。

可是有些批评我们不喜欢,我们听了难受、气愤,我们感觉到自尊和自信都大受打击,我们觉得受到了委屈、诬蔑以及侮辱。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并非是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的人,对这点,我们有许多证据;然而同时,我们又被人指责,说我们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对于这点,别人也有许多证据。

当我们年纪渐渐大了一点,经验渐渐多了一点,看事情更清楚了一点,我们就知道,说我们喜欢别人批评,能够接受别人批评是对的;说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不接受别人批评,也是对的。

我们试着分析与比较,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批评我们,甚至很严厉地批评我们,我们会点头、会接受,并且立刻接受,还十分感激他给我们改进的机会?而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之下,纵使只碰了我们一根汗毛,我们也会立刻反击?

经过了分析和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同。这某种程度上的不同,取决于别人对我们了解的深入程度。我们始终欢迎那些肯了解我们而又同情我们的人,他对我们所作的批

评,除了清楚明白之外,还充满温暖。大体上,别人在这一点上,也和我们一样。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比较起来,悦耳的忠言也永远占上风。近来医学发达,大概苦口的良药渐渐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

在苦口良药的外面大多都会有一层“糖衣”。而我们的逆耳的忠言外面,一样也需要一层“糖衣”,这“糖衣”就是同情和了解,温暖和热忱。

其实,用糖衣来比喻同情和了解,似乎有些不恰当。因糖衣虽然是甜的,但糖衣底下仍有苦味,把苦药放在口中多嚼一会儿,糖衣被口水溶化了之后,那苦得让你想把它吐出来的仍是良药。

而对人的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决不同于糖衣和苦药的关系。糖衣与苦药的关系以表里的形式存在,而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却是彼此交融在一起。同情与了解是忠言的核心。

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口才,是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终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我们的忠言,能被人听进耳朵,记在心里,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别人就越觉得我们对他非常了解,越觉得我们非常同情他。

所以要批评别人而又让别人乐于接受,关键就在于我们要了解别人并对别人表示深深的同情。这应该成为一种品德,而不应该被当做一种技巧。

当然,批评是一种艺术,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评别人而要让他口

服心服,也要运用一些技巧。--请教式批评这就是用请教的口气包含批评的意思,给个梯子别让人下不了台。有个人正在一个养鱼池里钓鱼,他手拿着钓竿。这时,鱼池的主人

走了过来。那人心里一紧:糟了,这下不但要挨骂,恐怕钓竿还要被扔掉了!谁知,鱼池主人走近后,指了指池中“禁止钓鱼”的牌子,不仅没有教训他,反而很客气地说:“先生,你在这试钩,岂不太浪费了?”

那人被鱼池主人这种请教型的批评弄得面红耳赤,连忙道歉,收起钓竿走了。鱼池主人把批评变成了请教,既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口服心服,制止了他不道德的行为。

--暗示型批评

这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公正的目的,采取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暗号,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旅行结婚,到风光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为计划作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

欧贝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

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奈地说:“唉!公司正要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唯一的谈判人选,你走了谁能代替你呀?”

在这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欧贝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约要签订,唯一的谈判人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理欧贝,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而结果不说也知道。

--安慰型批评

这就是一面指出对方的错误,另一面又对他表示肯定的批评,让犯错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在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虽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仍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把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批评语言的诀窍。

--模糊式批评

这就是用模糊的言辞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它虽没有指名,但实际是道了姓。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的本义是比喻人们在指责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从侧面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成为一些修养差、格调不高的人拿来泄愤的武器。其实,“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际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它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某机关的工作状况太糟糕,竟有人上班时间打扑克牌、聊闲话,而部门主管也不管。在一次会议上,局长严肃地批评了这种现象,说:“有些部门上班时间关起门来打扑克牌,不做正事。这种工作打混摸鱼的现象,必须纠正……”虽然没有具体点到人,可是在场的几位科长哪坐得住,回去后当然立刻开会进行“整顿”。

--巧用幽默

一般说来,在批评时,被批评者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的状态,特别是主管批评下属、长辈批评晚辈时更为明显。他们或为焦虑、恐惧;或为对立、抗拒;或为沮丧、泄气等,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成为双方建立感情的阻碍,大大削弱了批评的本意。如果巧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者含笑地讲道理,被批评者在笑声中微微脸红,内心深处接收到的是触动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不是很好吗?

三国时代,有一年干旱少雨,虽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也是粮食告急。于是先主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百姓私自酿酒。当时,有个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器具,便认定他们不顾禁令私自酿酒了,准备问罪。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简雍见状,对刘备说:“主公您看,他们定是准备通奸,为什么不将他们拘押起来呢?”

刘备笑道:“胡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如此?”

简雍回答:“他们一男一女如此亲密,证据确凿,与那酿酒人的情况一样。所以我才这么说。”

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酒器具而被捕的人。

简雍就是以幽默的方式向刘备进言的。

巧用幽默的批评,往往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现,先打破僵局,再转入实质问题;即使对方一时还接受不了,也不伤和气,更不至于让对方难堪、丢脸。因此,出于善意的幽默批评不同于尖刻的讽刺、嘲弄,这是由批评者的出发点及态度决定的。幽默批评应该做到不低级庸俗,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社交活动中的幽默批评,毕竟不同于说相声、讲笑话,虽有幽默成分,但仍以严肃、认真为基调,气氛可轻松、活泼一点,但决不能油嘴滑舌,否则就会冲淡批评应有的严肃气氛,影响批评的效果。

特殊场合的忌讳

随着社交圈的扩大,人们常常要出入于各种场合应对进退,所以在各种场合中,不可避免地要说话,说话内容与环境气氛如果不协调,不仅会使大家扫兴,还会因此影响人际关系。例如在葬礼仪式中,开玩笑的话便显得极不尊重已故者;在婚宴上大谈新郎或新娘的罗曼史则会杀风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不同场合的说话忌讳,虽然毫无科学根据,但很多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说话规则。一、婚礼的场合婚礼谈话中较忌讳使用“断”、“散”、“离”等字眼。另外,宾客致辞时最好避免自我炫耀或自我宣传,毕竟婚礼上的谈论重点不是你。朋友与熟人向新郎、新娘敬酒时,态度虽然可以较轻松活泼,但不能过分随便,否则会遭人嫌恶。开玩笑时,口气宜适度俏皮,避免失礼。二、丧礼的场合由于那是个伤心悲痛的场合,说话者的表情及说话内容要非常慎重。

这种场合下,说话不宜太多,也严禁幽默、风趣的对谈。谈话的内容应集中表现对故人的哀悼与怀念之情,并称赞其优点。也不要忘记用简短、真诚的话来安慰、鼓励亡者的家属。

三、其他聚会参加同学聚会时,要坦率、自然,多提及一些往事,引起大家的共鸣。新春聚会时,最好不要以演讲或训诫的口气来谈论未来计划,应以自然的态度谈天;另外,最好不要谈太多有关工作的话题。

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时,要尽量以轻松的口吻谈论生活中的小插曲,谈到寿星时,应该多多称赞。参加长辈生日聚会时,说话不要强调年纪,少论及生死问题,以免使老人家心生伤感。

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可选择印象较深刻的话题来说,并谦虚地向老师及其他家长表达谢意。要提及孩子的近况,谈谈学生受到老师照顾颇多,并婉转表达家长对老师的期望。

言多必失,学会少说话

美国的艺术家安迪渥荷曾经告诉他的朋友说:“我学会闭上嘴巴后,获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响力。”大智若愚,有学问的人一般不乱讲话。只有那些胸无点墨又爱慕虚荣的人才喜欢信口开河,大发言论。“宁可把嘴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证实你的浅薄。”这是一句值得大家牢记的名言。所以在研究说话艺术时,首先要学会“少说话”。

你也许会反驳:“既然人人都要学少说话,那么,说话艺术就不必细加研究了。”其实不然,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只能“少说”而不能完全不说。既要说话,又要说得又少又好,这才是口才的艺术。

首先,言多必失,说得越多,显得越平庸,说出蠢话或危险话的概率就越大。

马西尔斯是古罗马时代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他以战神科里奥拉努斯的美名而著称于世。公元前454年,科里奥拉努斯打算角逐最高层的执政官以拓展自己的名望,进入政界。

竞逐这个职位的候选人必须在选举初期发表演说,科里奥拉努斯便以自己十多年来为罗马战争留下来的无数伤疤作为开场白。那些伤疤证明了他的勇敢和爱国情操,人们深为感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会当选。

投票日来临的前夕,科里奥拉努斯在所有元老和贵族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厅。当科里奥拉努斯发言时,内容绝大部分是说给那些陪他前来的富人听的。他不但傲慢地宣称自己注定会当选,而且大肆吹嘘自己的战功,甚至还无理地指责对手,还说了一些讨好贵族的无聊笑话。

他的第二次演说迅速传遍了罗马,人们纷纷改变了投票意向。

科里奥拉努斯落选之后,心怀不甘地重返战场,他发誓要报复那些投票反对他的平民。

几个星期之后,元老院针对一批运抵罗马的物品是否免费发放给百姓这个议题投票,科里奥拉努斯参加了讨论,他认为发放粮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这一议题因而未决。接着他又谴责民主的要领,倡议取消平民代表【亦即护民官】,将统治权交还给贵族。

科里奥拉努斯的最新言论激怒了平民。人们成群结队地赶到元老院前,要求科里奥拉努斯出来对质,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于是爆发了全城暴动。元老院迫于压力,终于投票赞成发放物品。但是,老百姓仍然强烈要求科里奥拉努斯公开道歉,才允许他重返战场。

于是,科里奥拉努斯出现在群众面前。一开始,他的发言缓慢而柔和,然而没过多久,他变得越来越粗鲁,甚至口出恶言,侮辱百姓!他说得越多,百姓就越愤怒,他们的大声抗议中断了他的发言。护民官商议判处他死刑,命令治安长官立即拘捕他,送到塔匹亚岩顶端丢掷下去。后来,在贵族的干预下,他被判决终生放逐。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欢呼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