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9766400000043

第43章 交谈时应重视礼仪(4)

“啊,江苏是个好地方啊!苏州园林很美的。以前去过一次,现在回想起来还美着呢。”听了这话,那位江苏的客人马上来了兴趣,两人从苏州园林谈开了,那亲热劲儿,不知底细的人恐怕会以为他们是一道来的呢。

寻找共同话题的最大困难就在于不了解对方,因此同他人交谈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便是尽快熟悉对方,消除陌生。

要想和对方有“共鸣”,关键是找话题。也就是在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自如。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

开探讨的余地,好谈。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大众关心的话题入手。

要选择大家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就能说个不停了,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巧妙借用当时的材料。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达到由此及彼的联想。

【3】试探对方对什么感兴趣。

先提一些试探性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乘火车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试探性地询问:“大姐是哪里的人呢?”这就有了和对方“共鸣”的机会。当然,说话时要诚恳,别让对方误会你是“坏人”。

【4】问人兴趣和爱好。

问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扑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打扑克的情趣。如果你对扑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扑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的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5】志同道合,缩短距离。

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来,才能够发生“共鸣”。要想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面做文章,变“生”为“故”。

【6】深入交谈,达到“共鸣”。

交谈要有味道,要谈得投机,谈得其乐融融,双方就要有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要能够引起双方的“共鸣”。只有双方有了“共鸣”,才能够沟通得深入、愉快。其实只要双方留意,就不难发现彼此对某一问题有相同的观点,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有某一类大家都关心的事情。

要作适合具体情景的表达

所谓的适合情境,就是要求语言运用与所处的环境相契合。事实上,也唯有语言和环境相适应时,说的话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即使话语的意思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个道理,古时候的人早就注意到了。《战国策·宋卫策》中讲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有一个卫国人迎娶新媳妇。新媳妇一坐上车,就问道:“驾车的三匹

马是谁家的?”驾车人说:“借来的。” 新媳妇就对仆人说:“要爱护马,不要鞭打它们。”车到了夫家门口,新媳妇一边拜见家人,一边吩咐随身的老奶妈:

“快去把灶里的火灭掉,要失火的。”走进屋里,看见了石臼,又说:“把它搬到窗台下边,放在这儿会妨碍别人走路的。”夫家的人都觉得她十分可笑。

上述故事中新媳妇的三句话都是至善之言,为什么反会见笑于人呢?原因就在于“早晚之时失也”。也就是说,她说得不是时候,没有掌握好说那三句话的时间和场合。

大家想想,她是个才过门,而且还在举行婚礼的新嫁娘,居然指使这指使那,就算她的语气再温柔,别人听起来不觉得好笑才怪。可见,说话要有好的效果,除了会说,是否与说话的环境相吻合、相

协调,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所谓语言环境,就是指说话时所处的现实环境或具体情况。事实上,构成语言环境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

的场合、来往的对象、对话双方的各种相关因素,如身份、职业、经历、思想、性格、处境、心绪等。

再者,经过专家的研究,语言环境可以分成内环境和外环境两类,也有专家把它们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

所谓外环境,就是所处的地方、时空和场合;内环境就是当时听你说话的人,他的内心是什么状态或情绪如何,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你最好记住,在讲话时,尤其是在讲重要的话时,务必“三思而后言”,否则,祸从口出的错误是很难弥补的。

学会就地取材

介绍姓名后,刚开始交谈是最不容易应付的问题,因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作犹豫,而话不投机,又不能冒昧地随便提出其他话题。“今天天气很好”这话最常用,但除了在户外或沙滩上散步时不妨用用之外,在别的场合上说来不仅太近敷衍,而且缺乏内容,难以发展出较有趣味的谈话。照我个人意见,就地取材,似乎比较简单适用。

何谓就地取材?那就是按照当时的环境而觅取话题。如果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在朋友的喜筵上,那么对方和主人的关系可以做第一句的话题:“你和某先生大概是老同学吧?”或者说:“你和某先生是同事吗?”如此一来,无论问得对不对,总可以引起对方的话题,问得对的,可依原本主题急转直下,猜得不对的,再根据对方的回答又可顺水推舟,继续畅谈下去。

“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虽是老套,但可以引起其他的话题。“这礼堂布置得很不错!”赞美一样东西,常是最稳当得体的开始。若是一般社交活动,则“山上的樱花开得很灿烂,颜色真好看,你曾去看过吗?”或“大热天在园子里喝茶,实在太舒服了!”都是就地取材的办法。

第一句的最高境界是人人能了解,人人能加进自己的意见。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然后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绘画说:“真像梵高的作品!”或听见鸟唱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感觉!”除非

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最好是不要问他。万一他正失业赋闲在家,问他职业无异于逼他承认失业,否则他还要随便撒个谎,对于自尊心很重的人是不大好的。如果你想“开发”主题而希望知道他的职业,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你平常会做点球类运动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继续下去问出他每天是否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如果他说“是”呢,便可加上一句问他通常在何时去运动,而决定他有无职业。

找不出其他话题时,那么中国原有的老方法也可运用。那就是请问对方的籍贯,这“府上是什么地方”的问题,以中国人的习惯上是一点不觉得唐突的。知道了籍贯,话题就容易找了。如果是同一个县市呢,那更方便了,随便谈些两人皆知的社会新闻、都市建设、地方习俗等都可以。

如果是遇到一些知名人士,或有特殊成就的人,或介绍者早已对你说出对方的身份底细,那么,你大可提出话题,鼓励对方多谈谈他自己得意的方面,一则彼此均甚愉快,同时对方会对你产生好印象。再则,也可以由交谈中吸取新知,获得宝贵经验。

自嘲也是礼仪的一部分

口才也是礼仪的一部分,良好的口才能恰当表达自己也能恰当回应别人,是赢得别人尊重的重要砝码。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口才,别人就不会尊重你,恐怕连你自己也会瞧不起自己。因为,你思想的一切都需要用你的语言来表达,而别人也需要通过你的表达,来了解你思想的一切。如果没有正确的表达,永远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认识。而要想成为一个口才出众的人,就要有勇气和胆量开口,不要因为害怕别人的取笑而闭口不语。要知道,你的口才不会因为不说话就变得好起来。

其实,即使口才再差的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与亲朋好友在一起,也能畅所欲言,甚至高谈阔论;明明一贯沉默,但偶尔也会语出惊人,令人刮目相看,体会被人赞同的欣喜。

所以,口才不好并不是说你不能讲,而是你不敢讲而已。

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不断地磨练和重复,再复杂的过程也会变得简单自如。其实,不论是什么场合,你只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以平静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也就是说,在讲话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要心中无我,克服怕出丑的心态。有智慧的人,他们最善于的一种方法,就是自嘲。

如果在谈话中,有人说你是一个小个子,你不必给人动怒,也不必要因此而不说话。其实,你可以巧妙地运用自嘲来打破僵局,赢得尊重。试想一下,你本来个子就矮小,别人只是说了实话,大可不必因为别人的一句实话就“大动干戈”吧?所以,你可以笑着说:“我个子是矮小,不过,浓缩才是精华嘛!许多伟人都是矮小型的哦,比如,拿破仑啊,斯大林啊,以及邓小平啊,还有很多富豪也是矮个子呢!所以我在想,我大概也是一个浓缩型的天才吧。”法国有一位演说家叫贝纳克,他是个大胖子,每次上台演讲的时候,听众总会发出一阵令人信心减弱的嘲笑声。但贝纳克却假装没听见,总是在演说开始的时候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3倍的男人,每当我在车上给别人让座的时候,我的一个座位都可以坐下3个人。”

在这种轻松无我的自嘲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贝纳克高度的自信心和演说才能。

在口才训练的过程中,要想克服恐惧的心理,就要学会自我解嘲,学会不把自己当回事,在讲话的过程中放松心情,做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