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9766400000045

第45章 交谈时要避免误区(2)

如果科里奥拉努斯不那么多言,也就不会冒犯老百姓,如果在落选后他仍能注意保护自我强大的光环,依然还有机会被推举为执政官。可惜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论,最终自食其果。

所以,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我们要尽量少说话,缄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说不可,那么,你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调和姿势,以及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才得体。

其次,不知内情,就不要随便开口。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可随随便便说人短处或揭露别人的隐私。首先要明白,别人的事你知道的不一定可靠,也许还有你不知道的隐衷。你若将自己知道的片面情况贸然宣扬出去,难免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到真相大白之时,已经是覆水难收了。

有那么一种人,喜欢兴风作浪,把别人的是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逢人就说,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所以,当有人向你说某某的短处时,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忘,谨缄君子之口,不要做传声筒,不要轻信这些片面之词。

谈论别人,不可因片面的观察背后批评。说坏人的好处,旁人最多以为你无知,把好人说坏了,那就有损道德了。

俗语说:“祸从口出。”如果说话不当心,就会招人忌恨。“金人三缄其口”,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说话要谨慎。可是,让人缄口不语,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唯有留心谨慎而已。为了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众人的兴趣,唯一的秘诀就是少说话,有时间静静思考,而让那些精彩的话语惊四座。

不要油腔滑调磨嘴皮子

有的人认为,“交谈”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因此对“口才”也漫不经心。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认识上的误区。

有的人希望,能绕开单调枯燥且收效缓慢的基础训练和知识积累,只接受“口才训练”,就可以使自己的交谈水平有所“飞跃和提高”,这是认识上的又一个严重误区。

而有的人盼望,能够通过什么名人、大师的“口才报告”,或者模仿某名人、某大师,就可将对方的水平转换成自己的水平,从而大幅度提升交谈水平,这更是一个大误区。

所以,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第一,保持正确的心态,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交谈;第二,交谈时要让人感受到你的热心;第三,要多听广播、电视播音,可以参加口才培训班;第四,不要盲目模仿别人说话;第五,不要油腔滑调,让人感觉你是在敷衍交谈;第六,不要没完没了,让人感觉你在抢风头。如果你只是练嘴皮子,抛开基础训练和知识积累的要求,渴望听两句

大师的指点就练成优秀的口才,那你就等于在白日做梦。

一个人只有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与系统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有具备深邃的思考能力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语惊四座、引人入胜;只有言语基础过硬,吐字清晰流畅,语调节奏适中,才可能使人听之入耳、闻之入心;只有具备良好的风度仪表和态势动作,声情并茂,恰到好处,才可能使人视之舒心,听之动情。

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

你是否以为用争辩压倒对方,取得胜利,就会因而得到很大的益处呢?实际上,那是一场损失惨重的胜利。因为你所激发的怨恨与恶意,强过任何意见上的暂时妥协,并且这种怨恨与恶意会延续得比较久。尊重别人的意见,用间接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你也必受人尊重,别人也会拥护你的主张。

公元前131年,罗马执政官马西努斯围攻希腊城镇帕伽米斯,他发现需要撞墙槌才能攻破城门。几天以前,他看到雅典船坞里有两根沉甸甸的船桅,便下令将其中较长的一根立刻送来。接到命令的雅典军械师认为,执政官想要的其实是较短的一根。于是与传达命令的士兵吵了起来,他觉得较短的比较适用,而且运送起来也比较容易,甚至画了一幅又一幅的图来表示自己才是专家。

士兵警告军械师,他们的主子是不容争辩的,他们了解执政官的脾气,最后才说服了军械师放下专业知识,服从命令。士兵离开后,军械师问自己:服从一道会导致失败的命令,究竟有何意义?于是,他毅然送过去较短的桅杆。他深信执政官会看出短杆比较有效,因而会公正地赏赐他。

等到短桅杆运抵时,马西努斯要求士兵解释,于是士兵描述军械师如何为短桅杆不停地争辩,但是,后来又承诺会送来较长的桅杆。马西努斯盛怒,他无法集中心力攻城,或是考虑在敌方援军来到之前攻破城墙的重要性,脑中所想的只有这名傲慢的军械师。他下令立刻把军械师带到眼前。

几天之后,军械师抵达了,他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再一次向执政官解释为什么送来短桅杆。他滔滔不绝,说的还是同样的一套话,并表示在这些事务上听取专家的意见才是明智的,采用他送来的撞墙槌一定能攻击成功。不等他说完,马西努斯就命令士兵剥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打死了他。

这名军械师是好辩者的典型,这种人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喜欢争吵者很少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一旦被逼到墙角,他们只会吵得更厉害,这显然是自掘坟墓。

所以当你和他人出现意见分歧时,最好预先表示自己同意对方的部分意见,缓和气氛,即使你和对方的意见相去甚远,冲突严重,也绝对不要表示没有商量的余地。别人真的错了,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别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延长时间,隔一两天或一两周再谈吧!否则,大家都固执己见,不但不会有任何进展,反而会伤害感情。

如果你善于谈话,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要以间接方式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不要针锋相对地质问

某日在一公车上,前排有两位乘客在说话:“昨天那部电影实在很好看。”第一个说。“有什么好?”第二个强硬地质问他。“剧情不错,对改良社会风气别有一番见地。”“有什么见地?”第二个仍然用那种语调说。“还用问吗?它不是指出有些不良少年是被迫走上歧途的吗?”第一

个似乎有点儿不悦了。“老生常谈!这算什么别有见地。”第二个依然用质问语气说话。这两位乘客话不投机,气氛很尴尬,毛病就出在第二个乘客用质问的

语气来谈话,这是最伤感情的。

如果第二个乘客改变态度,当第一个人提出他对那部电影的意见时,若是认为不同意,可以坦白说出他对该部电影的见解,但不要用质问伤害对方,这样谈话则可以愉快地进行下去。

又如这样一个对话:

“昨天我想是今年以来最酷热的一天了。”

“你怎么会知道?”

对方即使说错了,何必使他难堪呢?被莫名其妙质问的人往往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大受打击,如果他不是脾气好的人,必定恼羞成怒,从而掀起激烈的争辩。

倘若你爱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当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压倒时,你将会大大地失面子。而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好比向前冲得太猛,万一跌倒时伤痛当然更甚。不侵害别人,就是护卫自己,你轻易地进攻别人,如果估计失当,必然惨败。

除非是遇到辩论等特殊场合,与人交谈应避免用质问的语气。有些人喜欢以质问的语气纠正别人的错误,先质问,后解释,好比先向对方要害击出重重一拳,然后再安抚,这样当然会破坏双方的感情。

尊敬他人是语言交际中必备的条件,为难对方只是一时之快,对人对己都是没有好处的。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尊严,你当然也不可以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如果出现问题,你可以向他询问,向他解释,但方法和态度要真诚和善。假如你希望使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和竞争性很强的场合,越是不能用质问的语气,因为当对方因你的质问而窘迫时,虽然他一时占下风,但他可能怀恨在心,不让你顺利取胜。

虚心、诚实、坦白和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备条件。在与朋友的笑谈中,偶尔以质问的语气开玩笑是无伤大雅的,可是不要常常用,以免成了习惯。

不可无理也不可无礼

有些人喜欢翻来覆去地述说一件已经说过几次的事情,也有些人会把一个土得掉渣的笑话当成新鲜的笑料,作为一位听众,此时就要练一练忍耐的美德了。不能对他说:“这话你已经说过多次了。”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在心中想他的记忆力不好,并真正同情他,而且他说话时充满诚意,你就用同样的诚意接受他的善意。但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忍耐,应该巧妙地停止他乏味的谈话,但千万注意,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最好的方法是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引向对方在行而自己又感兴趣的内容。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不诚恳、不老实的人。而一般人在交际时常常喜欢胡乱恭维。

在说话时,别人最讨厌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人。而有的人却自以为别人都会敬佩自己,反而因此获得了别人的鄙视。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人。所以和别人谈话时要有所反应,时不时点头微笑,时不时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听到别人迸发出的妙语警句时,不妨大大赞赏一番。

既要善于聆听对方的意见,也要适时发表个人意见。一般不提与话题无关的事;更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也不要漫不经心地看手表、伸懒腰、玩东西等表现出不耐烦。

在社交场合或与外宾谈话时,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主题,不谈荒诞离奇、耸人听闻或者淫秽的事情。对于女性,一般不要询问年龄和婚姻状况。所谓“见了男士不问钱,见了女士不问身”,不要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女士谈话不要说她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也不要追根问底。不慎谈到对方反感的话题时,应及时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与人交谈时要竭力忘记自己,不要老是没完没了地谈个人生活,你的孩子,你的事业。你要在交谈中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尽量去逗引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同时,你以充满了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的叙述,一定会让对方高兴,给对方留下最佳的印象。

另外,说话时一定要注意用词,切忌尖刻难听。

说话尖刻的人,未尝不知其伤人,而仍以伤人为快,这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之所以这样,也自有其根源,换句话说,就是环境逼他走入歧途。第一,这种人有些小聪明,且颇以聪明自负,而一般人却不承认他聪明,因此他有怀才不遇之感。第二,这种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别人都尊重他,可偏偏没有这回事,因此他仇视任何人。第三,仇视的心理一直郁积在心里,始终找不到释放的机会,他又不知修养自身,于是只有四处寻找发泄的对象。因为刺激的方面太多,每个与他接触的人都成为他发泄的对象。他认为人们都是可恶的,不问有无旧恨,有无新仇,都伺机而动,滥放冷箭。

这种人只会失败,不会成功。在家里,即使父兄妻子等亲人也不会和他关系融洽;在社会上,别人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他最终成为众矢之的。所以说,说话尖刻足以伤感情,而最终是伤自己。

人都有不平之气,若觉得对方言语不入耳,不妨充耳不闻;若觉得对方行为不顺眼,不妨视而不见。不必过分计较,更不要伺机嘲弄、冷言冷语,甚至指桑骂槐。快语伤人并无裨益,谈话无“礼”惹人反感,但愿与大家共勉共戒。

切忌自我吹捧

在浩渺无边的谈话题材中,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躲避。记住,人无完人,即使你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或者高人一筹,也并不能说明你在其他方面都出类拔萃。记住,不要沾沾自喜而大肆渲染。

“那一次的纠纷,如果不是我给他们解决了,不知要弄到怎样。你们要知道,他们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不过,当着我的面,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即使那次纠纷的确是因为你的努力而得到完满的解决,可是为什么不这样说一句:“当时我恰巧在场,就替他们解决了纠纷。”这样不是会更令人敬佩吗?当别人发觉你默默地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自然会对你崇敬有加,但若自己夸夸其谈,所得结果则恰恰相反。不要一心只想求得别人的赞赏,而把事情说得神乎其神,这样别人会觉得你沽名钓誉,手法无异于乞丐讨饭。

别对陌生人夸耀个人的生活,例如你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你的儿子如何出色。

永远不要在上司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干,你若渴望取悦于他,试图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不要自我吹捧。展现自己的才华,位居你之上的人不会因此而喜欢你,因为你激起了他们的嫉妒与不安,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说话时,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给人谦虚的印象,坦白地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这决不是耻辱。相反,别人会认为你的谈话不虚伪,没有自我吹嘘,这样就能赢得好口碑。

少用语言的化妆品

说话必然有一个主题和重点,如果主从不分,不仅会喧宾夺主,还会语意不清。但是要讲清楚、说明白,各种词语的运用就很重要。简单而言,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名词是骨架,动词是肌肉,而形容词就像外在的衣裳和装饰品,但并不需要太多。

试想,如果让一句简短的话埋在毫无意义的修饰语中,或陷入含糊不清的不确定陈述中,就像一个女人戴了过多的珠宝首饰,打扮得过于妖艳一样,只会让她的美被外物遮掩,使人看不见她的本质。因此,在使用修饰用语时,必须精心筛选和过滤,某些修饰用语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只要能恰当地将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即可。

在修饰用语的使用上,首先要避免那些带有武断性质的词语。比如:一切、所有、根本、完全、凡是、全球、各行各业、遍布、最、极等等,因为有不少句子一经这类词语修饰,便在程度上产生很大的差别。再者,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方面,量达到一定限度,质也就起了变化,如果使语言表达走上极端,更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有一家公司在广告中说:“我们是生产豪华型百叶窗帘的专业厂商,我们的产品质优价廉、轻便美观,拥有会议室、办公室、客厅、起居室以及其他一切场所所需的理想用品。欢迎您选购。”事实上,任何一种产品的品质再好,也只能适用于一定范围,不可能是“一切场所”都适用。因此,这样的用词只会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减低对该公司的信任度,有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形容词如同化妆品,而全称式的形容词,如所有、一切、任何等等,更是又浓又厚的粉底。除非你不想让人听懂你在讲什么,否则语言的化妆品,还是少用为妙!

赞美也有忌讳

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首先,不要在大众面前赞美其中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