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26

第26章

赫哲人习惯于水上捕捞的生活,对江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赫哲人的婚姻大事,也理所应当的与这一传统的习惯紧密相连。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在接亲之前,人们将平时捕鱼生产用的船只支上篷架,用红色或彩色布匹把船篷装饰得美观、大方(通常篷门要用红布帘遮挡)。迎亲当日,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几只彩船排成一队先后出发,沿路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旁观者和前来助兴的乡亲们。

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新姑爷要先给老丈人叩头、敬酒,老丈人给新姑爷披上红带,以示祝福。梳洗打扮好的新娘,把辫发挽在脑后,扎成发髻,穿上崭新的红衣、红裤,头上蒙一块红布,由娘家哥哥把她背上彩船。随后,抬着嫁妆的娘家送亲的人也都上了船,一路歌乐不断,直到把新娘送到男方家中。新娘向公公、婆婆行叩拜礼后,待时举行婚礼。

吃猪尾随夫过生活

新娘被接到男家以后,要和新郎一起拜“老爷儿”。等新郎和新娘跪下,司婚人便宣布:“顶礼日月、星辰,顶礼江水、山岳,顶礼赫哲人的祖先,顶礼亲友四邻,亲郎亲娘叩拜”,接着诵词祝福。

赫哲族婚礼中,一个特色便是点长寿灯。如果灯光在后半夜不能熄灭,那么就预示着新郎新娘能过一辈子太平日子。

入洞房、喜宴等过程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异。这些程序后,由亲友中的老人手持用三道红布捆扎在一起的三根芦苇,向新娘训话,要求她孝顺父母,尊敬丈夫,待人和气,勤俭持家,好好过日子。

新娘还要在炕上面壁“坐福”,这一点和满族婚俗颇为相似。等到送亲的人吃完喜宴离开之后,新娘才下炕,与新郎吃猪头、猪尾,新郎吃头,新娘吃尾,表示从此妻子愿意跟随丈夫过日子。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礼当晚,两位新人一起吃面条,表示夫妻情意绵绵、福禄长寿。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由于民风素朴,家教平实,赫哲族人极少有夫妻不合吵闹离婚的。无论娘家、婆家,都把子女离婚视为家族的丑事。

但赫哲族对寡妇改嫁却不加限制。年轻的女子意外丧夫后,既可改嫁夫弟,继续维系与公婆的和睦关系,也可外嫁他人,为自己寻找新的生活。寡妇改嫁要在为亡夫送魂脱去孝服之后,一般不再举行婚礼仪式,请亲友喝酒认定即可。

改嫁接亲的途中,如遇到大树,寡妇则须抱树痛哭,以此象征脱去晦气,重新生活。

门巴族婚俗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也有分布。“门巴”,原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住在门隅的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人口数为8923。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各种木碗的制作。由于与藏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互相通婚,所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门巴族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多通晓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门巴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不受民族的限制,父系血亲和母系姨表亲戚之间不得通婚,姑舅表婚盛行,重舅权。门巴族人的婚恋不受过分的限制,一般在18岁左右,通常男女双方有了感情之后,由一方父母出面,请媒人说合。正如一首加鲁情歌唱道:“东北的山再高,遮不住天上的太阳;父母的权再大,挡不住儿女选伴侣。”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请证人修“订婚书”

门巴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双方相爱后,便通过朋友转告各自的父母,父母大多数是支持的。一般都是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婚事说成后,由男方酬谢媒人。

媒人去女方家说亲时,需带上酒、哈达送给姑娘的父亲。经媒人说合,女方同意后,双方父母再请两位证人,定一份“订婚书”,表示不能随意解除婚约。 若女方父母不同意,不是直言谢绝,就是借故托辞。

喇嘛择定婚期

订婚后三个月,或是半年,结婚的日子便不远了(也有的会等到一年或更长时间)。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几次礼,婚期由喇嘛择定。婚期前两天,男方要带上一桶酒和哈达到女方家去,同时喇嘛还要念两天经,为新人祈祷幸福。当婚期确定后,男家便酿酒做饼,杀猪宰牛,紧张地做婚礼的各种准备。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新郎不亲自迎亲

按照门巴族的习俗,结婚当天,新郎是不亲自去迎亲的。那么,迎亲的重任则要由以下人员担当了:能说会道的“噶尔东”(媒人),迎接新娘的“巴萨”(伴郎)和“朗朗”(伴娘),还有两名男家的亲戚。两名亲戚分别负责迎请新娘的舅舅,以及女方的其他客人。一行人到了女方家后,向新娘父母及亲戚献哈达,敬酒,道吉祥,然后催促新娘启程。

梳妆打扮好的新娘头扎五色彩辫,戴上巴尔嘎帽,身着红氆氇袍,腰系白围裙,胸前佩戴“考乌”(吉祥护身盒)、珍珠、松石等饰品,背上披一张小牛皮。门巴族妇女这种特有的装束,使新娘显得十分端庄美丽。

迎亲路上“三道酒”

门巴族人在迎亲时,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环节,那就是“三道迎接酒”。就是男家要在迎亲的途中摆三次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第一道酒摆设在新娘家的村口,第二道酒摆设在新娘家的村口,第三道酒在新郎家的村边。

女家客人之所以受到如此周到的接待,是源于门巴族一个古老的习俗:在门巴族的婚礼中,女家客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常常借故滋事,挑剔男家,甚至借故制造事端,搅乱婚礼,直到男家赔礼道歉,敬钱献物,才肯善罢甘休。所以男家在婚礼期间都要小心侍候,以保平安无事。 而“三道酒”则是婚礼过程的第一关,在这一关中能否经受住女家的刁难,顺利通过,直接关系到整个婚礼的成败。敬酒人是经过挑选的能言善辩、精明能干之人,他们每三四个人一组,在途中恭迎客人。如果“三道酒”都顺利通过,婚礼便成功在望。

喝“洗尘酒”与“换衣”

迎亲队伍到达新郎家时,已有几位姑娘等候在门边,她们将新娘和客人迎进新屋。入座后,酒女们立刻献酒,边敬酒边唱悠扬的萨玛酒歌。新娘喝完一碗“洗尘酒”后,便被带到屋中,由伴娘帮助新娘脱去从娘家穿戴来的所有衣服首饰等,从里里外外都换上婆家的一套穿戴。这样的换衣可谓是干净彻底,意味着新娘从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新娘换好衣服后重新入座,一直没露面的新郎才出场,同新娘坐在一起,喝“东羌”——交杯酒。这时媒人向一对新人敬酒祝福,有人唱起了《吉祥歌》:

“蓝蓝天空彩云飘荡,吉祥啊,灿烂的霞光;巍巍雪山银辉闪烁,吉祥啊,雄狮在欢唱,美丽山村喜气洋洋,吉祥啊,俊俏的新娘;酒烈情浓,歌舞飞扬,吉祥啊吉祥。 ”

新娘舅舅试新郎

在门巴族的婚礼中,女方客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其中尤以新娘的舅舅为甚。新娘的舅舅是娘家的代言人,理应成为婚礼上最尊贵的客人。在迎亲时,男家要派专人迎接新娘的舅舅;入座后,可以对很多问题提出不满。

当喜庆的婚礼正在欢声笑语中进行时,新娘的舅舅看着摆好的酒菜却不吃,故意挑毛病,比如:酒酿得不好、肉切得不匀等等,边说着还用手猛击桌子,假装生气的样子。面对新娘家的这般刁难,男家要马上敬献哈达,重设好酒,赔礼道歉,想方设法使娘家人消气,特别是讨好新娘的舅舅。直到舅舅满意了,大家才开怀痛饮。其实,舅舅的这番挑剔是极具戏剧性的,目的当然是考验男方和新郎的诚意。

在酒席间,新娘要轮流给大家敬酒,有的也请新郎新娘对饮,比比谁喝得快。据说,谁喝得快,谁将来在小家庭中的地位就越高。酒席中,大家还尽情歌舞,祝愿新人幸福美满。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门巴族的整个婚礼一般要持续4天,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女方客人要回家了。这时新娘的父母、舅舅以及亲戚要同新娘告别。他们劝慰新娘不要难过,并叮嘱其在婆家好好过日子、孝敬公婆之类的话。最后同新娘话别的是母亲,她在开导完女儿后,要对女婿厉声:“你听着,你要好好待她,不能现在把她看作仙女,以后把她当作魔鬼,我们不依!”。

新娘眼看亲人都要走了,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在婆家,痛哭不已。这时,戏剧性的场面又一次出现,只见新娘的母亲突然拉着新娘,边往外走边说道:“女儿呀,回去吧”,女家客人蜂拥而上,簇拥着新娘出门,他们打着呼哨,扬长而去,演出了一场“婚变”的闹剧。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变”,一下把男家搞懵了,等反应过来,便急忙追上去抢夺,互不相让,乱成一团。

最后,还得媒人出面调解,由男家再一次向女家赔礼敬酒,保证今后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待新娘,女家客人才放手,任男家又把新娘拉回去,新娘虽然竭力反抗不回夫家,但男家人多势众,反抗是徒劳的,最后被“拖”进屋去,引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