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25

第25章

不辞辛劳的远方来客,

为婚礼增添了欢乐,

祝你们返回时一路平安,

愿我们在别处的婚礼上重逢相见。

婚礼庆典这样解散,

是因为天色已经很晚,

回不了家的客人们,

请在我们的洞房里安眠……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塔塔尔族视离婚为最大耻辱,很少有离婚现象。无论男女,只要提出离婚,都会受到鄙视和责备。而且,谁也不愿再同他(她)结婚。

独龙族婚俗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现有人口7426人,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也有少数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两岸。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无本民族文字。部分通晓汉语。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独龙族的家庭虽已逐步确立一夫一妻制,但过去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群婚和对偶婚残余,但同时存在非等辈婚、互姐妹婚、一夫多妻等几种婚姻形式。同时,盛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即男子只固定地与舅方家族形成婚姻关系,构成单向循环的婚姻状况。如家族中基一已婚的儿子死亡,其妻可由公公娶为小妻;两姐妹也可以同时分嫁两父子;一群兄弟可与另一方的姐妹同时实行婚配等。在独龙族的词汇中,严格地说并未产生丈夫和妻子这两个词,只有男人、女人和我的男人、我的女人等词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社会发展,独龙族的婚俗也有很大改变,舅表婚、非等辈婚及一夫多妻、买卖婚姻等现象逐渐减少。

独龙族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友,但婚姻的缔结完全由父母包办,小时订婚的多,要一定彩礼,到年龄即可成亲。结婚后每生一个孩子,女婿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东西。妻子在年轻时死了,岳父要退回一部分彩礼给女婿,帮助他再娶。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遗弃的黥面

为了表示成年,过去独龙女孩到了十二三岁便进行黥面。届时女孩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由纹面师用削尖的竹签,沾着锅烟水在脸上画出纹样,然后用荆棘依图案刺戳脸庞。拭去血水之后,再用锅烟灰或者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使之渗入皮下。一周之后刺划的面孔红肿结痂,痂落愈合肉皮上便呈现出黑色或青靛色的花纹。

至于独龙女子纹面的原因,也许是为了美观,也许是家族的标志,也许是为了避邪或防止外族的抢掠。不过,随着独龙族河谷社会的变迁,黥面这一习俗已经很不流行了。

茶水凉了热、热了又凉

说婚时的茶水凉了热,热了又凉,这在独龙族的婚恋中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独龙族的说婚很特别。媒人去女方家说婚时,只带去一把茶壶、一个口缸、一袋茶叶和几包香烟。到了之后,不管女方家里的人热情不热情,高兴不高兴,打不打招呼,媒人都会以最麻利的动作,将带来的茶壶灌上女方家的水,放在女方家的火塘上烧开。

接着,媒人用带来的茶叶和口缸泡好茶,再用女方家的碗一碗一碗地把茶水按长幼顺序送到女方家的人面前,姑娘面前的茶水则最后送。

这之后,媒人便开始说婚,说小伙子多能干、多诚实,男方家如何好,如何富有,你们家的姑娘嫁过去是好花配绿叶、金鞍配良马等等。说了一阵就唱,唱了一阵后又说,如此反复,直到女方一家人表示愿意接受为止。

与此同时,姑娘的父母也可提出一些问题,要媒人解答。如果觉得满意,姑娘的父母就把摆在面前的茶水喝了,姑娘也就会把摆在面前的茶水喝下,这门亲事就算成了。要是谈到晚上,姑娘父母仍不喝茶,媒人就暂时告辞,第二天继续来说合。如果一连两三次姑娘父母都不喝茶,就说明姑娘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

订亲猪腿送外婆

以前,独龙族青年男女没有婚姻自由,他们的婚姻,从小就由父母包办,求婚的方式别具一格。青年男女本人不出头露面,而由男方的父母带酒专程去女方家里,一边喝酒,一边向女方父母唱求婚歌,如果女方父母同意这桩婚事,就回唱允婚歌。

初次收下的求婚礼品,不算正式的礼品,正式订婚时所送的礼品,一般为猪一头、酒两瓶、斧一把、砍刀一把、碗三个、三脚架一个、耳环一只。富裕人家还要送一卷或几卷麻布。女方收下后,要将礼品的一条猪腿送给外婆家,其余的肉由全家族分食。这样做就算正式宣布姑娘已经订了终身大事了。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喝竹筒包谷酒庆新婚

独龙族十分喜欢饮酒,每当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用竹筒酿造酒。举行婚礼这天,由新郎的姐姐或妹妹一人及几个未婚的姑娘和小伙子组成的接亲队伍,携带着男方家自己酿制的竹筒包谷酒两筒,新娘的新衣服一套等礼品。

到了新娘家后,接亲者把竹筒酒用温开水调好,请女方村寨的老人来饮喜酒。喜酒饮毕,全体宾客和全村寨的人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地把新娘送出村寨。当送亲的人们就要和新娘告别时,由村寨中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新娘祝福:我的姑娘,我祝贺你成家立业,到男方家后,要尊重父母,爱护兄弟姐妹,与丈夫和睦相处,白首偕老,一辈子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新娘含泪点头,一一答应。?

按本民族习俗,新娘的父母也要一同前往男方家,亲自把出嫁的女儿送入夫家。女方家送给男方家的礼物也是竹筒包谷酒。?

唱民歌与跳独龙舞???? 新娘来到男方村寨时,受到全村寨人的欢迎。全村寨的人又跳又唱,一直把新娘迎进新郎家。新娘进了夫家后,由男方母亲牵着新娘在房中各处走一转,好让新娘熟悉家里的仓库、橱具、畜厩等情况。接着男方用酒肉盛情款待送亲者、全体宾客及众乡亲。

晚上,歌师们围坐在火塘边,边饮喜酒边唱民歌。演唱民歌一般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进行,即男方歌师代表新郎,女方歌师代表新娘。演唱的内容有《婚配歌》、《劝嫁歌》、《祝福歌》等,其中一首贺喜的酒歌是这样唱的:?

我家的猪养肥了,

我家的米酒煮好了,

五彩的祥云已挂山头,

我家的姑娘出嫁远走。?

亲戚朋友都来了,

围坐火塘吃肉喝酒;

把火塘里的火添旺,

举杯祝客人幸福长寿。?

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在院内烧起火堆,大家围成一圈或数圈,跳起了热烈奔放的独龙舞。他们边饮喜酒边跳舞,尽情地狂欢,以庆贺这对新人的婚礼。唱民歌和跳独龙舞往往持续要到深夜或第二天黎明。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结婚数月后,丈夫要陪同新娘带上一竹筒包谷酒,一腿猪肉到女方家看望,以表示对父母感恩。婚后,夫妻俩每生一个小孩,女婿就要送岳父岳母家一件礼品,如一口锅,一个三角架,一把戏镰刀等。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独龙族家庭比较稳固,很少有离婚的。如有离婚,男方先提出离婚则女方家不退彩礼,女方先提出则女方家要退还全部彩礼。

鄂伦春族婚俗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一个民族,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人口8196人,并且居住分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布物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珲、嘉阴等县。“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驯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鄂伦春族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鄂伦春族在婚姻缔结上,保持着古老的一夫一妻氏族外婚制。在族外婚制的前提下,他们是交错从表婚,不习惯直接从表,即表兄弟姊妹间不结婚,而习惯间接从表婚,即在堂姑母、堂舅父的兄弟姊妹间结婚。在氏族外,鄂伦春族的吴、魏、葛三姓氏之间,吴、孟两姓之间,绝对禁止通婚,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同父所生。

鄂伦春族有入赘的婚俗,如果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可招婿入赘,俗称长期入赘,入赘可不要彩礼。如果女方无劳动力或暂时需要劳动力,也可以根据情况短期入赘或限期入赘。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娃娃亲的婚姻习俗。在鄂伦春族,在婚后丧偶的年轻女子中,还保留着一种抢婚的习俗。

解放后,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有些旧的婚姻仪式和抢婚习俗也已发生了变化。现在,青年男女都可自由恋爱成亲,虽然一些旧的仪式仍被采用,但也只是被作为一种庆祝婚礼的娱乐形式而已。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认亲同吃肉粥

鄂伦春族男孩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要开始到外氏族为他物色合适的女子。锁定合适的对象后,便请媒人到女家求婚。几经波折,好不容易得到女家的认可之后,男子还必须携带猎物,在其母亲和媒人的陪同下到女家认亲。

等到男女双方成年之后,便要认亲,认亲当夜可以同房。在同房前还必须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那就是男女各用一只手同端一个桦树皮碗,用另一只手共用一双筷子,同吃碗中的“老考太”(肉粥),以表示结成夫妻之后要同甘共苦,白头偕老。认亲时,男子要穿上黑皮边的新衣,在坎肩的背后和肩部刺上云纹,女子则要修饰鬓角和眉毛,并要把头发梳成两辫盘在头上。这种习惯的打扮标志着青年男女已订婚。

在正式结婚之前,男子要亲自给女家送去若干驯鹿作为聘礼,并向岳父母叩头。按习惯,男子在送礼时,可以和未婚妻再次同房。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接亲绕圈子、赛马

在结婚的那一天,鄂伦春族的新郎要到新娘家去接亲,新娘家的人则要到半路迎接男方的迎亲队伍,如果男女双方同住一个地方,也一样要绕着圈子去迎接。当新郎的迎亲队伍快要进入女方部落的驻地时,要与女方的迎接队伍举行赛马活动。到达新娘部落后,新郎被留住在女方家的“仙人柱”,其他迎亲的人也被安置在别的“仙人柱”住下。

迎亲队伍返回时,新郎要提早一天出发,第二天的时候,再领着一个本氏族的弟弟到中途去迎接新娘。当新娘与伴娘以及送亲的人们进入男方部落驻地时,同样也要举行赛马活动,但新娘和伴娘则不参加赛马,在一旁充当观众并为自己一方呐喊助威。

新娘被接到男家后,两位新人要举行拜天地仪式。拜天地仪式结束后酒宴开始,将“仙人柱”事先备好的干柴点燃,让来宾围火而坐,以野猪肉和烧酒招待。新郎新娘要向所有来宾中的长辈磕头敬酒,长辈们在向新人祝福的同时,还要赠送礼品。酒至数巡,歌声大作,有人还跳起舞来,热闹异常,直至深夜。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礼过后,由婶娘或嫂嫂帮新人铺床,并看着新人宽衣,两人盖着一床被躺下后方才离去。

婚后,夫妇俩要到岳父家住一段时间,新女婿要与岳父一起出猎,猎品全部归岳父家,有的直到有了孩子才回男方家。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鄂伦春族寡妇改嫁不受限制。已婚双方感情不和,经调解无效,可以依法离婚。

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狗拉雪橇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用狗拉雪橇的民族。

赫哲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赫哲族的婚姻,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氏族外婚制,早年子女婚姻由父母包办,普遍早婚。婚姻方式大概有四种: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的父母直接商量、双方儿女相互换亲和指腹为婚,也有童养媳,不过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赫哲族结婚时要举行“拜老爷儿”的仪式,“老爷儿”是赫哲族对太阳的称谓。

不以美丑定姻缘

由于受满、汉族的影响,过去赫哲人以聘娶为主要婚姻形式。赫哲族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的标准是看劳动技能,而不大讲究门当户对,不分贫富贵贱。

赫哲人选女婿一定要为人正派忠厚,在摔跤比赛、滑雪、射箭、设伏弩、捕鱼、狩猎等活动中产生的佼佼者,常常被作为选择对象。而男方选媳妇,也是以人品好、针绣手艺巧和聪明贤惠为标准,容貌不是主要条件。选中对象后,便请亲属、媒妁说合,再择期相门户、定期过礼,选定婚期。

彩船、雪橇迎亲

赫哲族有着自己传统的迎亲方式。春、夏、秋季以彩篷船、走水路迎亲;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季,人们往往将狗或牛马牵拉的雪橇(俗称雪爬犁)装饰一新后,前去接亲。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三套装饰别致的雪爬犁便出发,如同三挂火车,驰骋在冰河雪地上,此情此景,独树一帜。一路吹吹打打引得乡亲们观望助兴。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执酒壶入女家

在过去,赫哲族姑娘是通过比武的方式选择配偶的。求婚人要与姑娘的兄弟或舅舅比武,只有武艺高强的人才能被纳为新婿。

求婚时,一般是男子的父亲或叔伯同媒人去姑娘家。赫哲族传统的求婚方法是“执酒壶入女家”,就是将酒壶脖子系上红布条,同姑娘的父母边喝酒,边商量婚事。姑娘父母一看到酒壶上的红布就知道了来意,若同意则一杯酒一饮而尽,随即将女婿叫来拜认岳父母,如相距较远的,也可在第二天前来拜认。

姑娘们这时都藏匿在暗中窥视,如果女家及本人无异议,这桩亲事便定了。

过礼日未婚夫妻不见面

订亲以后,男方要给女方一定财物作为聘礼。以前赫哲族只需过一次礼,聘礼多少也视家庭贫富而定,一般为一头猪和一箱酒。男方家较为富裕的,可另外再加一匹马、一张貂皮。婚礼举行的前三四天,媒人便与新郎一同将观礼如数送往女家。女婿分别向岳父母行三叩首礼,媒人敬酒,并告娶亲日期。

现在的赫哲族过礼分为两次,称为过小礼和过大礼。在婚事说成后不久,就要举行过小礼。过小礼当天,媒人、女婿及父母带着礼物到姑娘家,并出酒、肉,在女家摆几张席,邀请双方长辈畅饮。此时,女婿要跪在桌前向各位长辈叩首、敬酒,直到岳父叫起来为止。彩礼的多少和过大礼日期,以及结婚日期也便在席间商定了。

过大礼是在正式结婚的前几天进行。男方将女方所要财礼如衣服、首饰、被褥、马匹等如数送到女家,还要带一头猪、一桶酒在女家设宴,除了要邀请过小礼时的年老长辈,还要邀请其他一些亲戚朋友。过大礼时女婿仍要跪着向所有人行礼。不同的是,他不能和其他人一起就餐,而是单独用一小桌。过大礼时,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未婚夫妻不能见面,姑娘一般要躲到邻居家去。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新娘由哥哥背上彩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