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27

第27章

门巴人夫妻如果不和睦,经本村头人调解无效,即可离婚。双方财产,各归原主。若一方坚持离婚,一方不允,则坚持离婚一方要付给对方一头大牲畜和一些钱物作赔偿。若不赔偿,可诉诸措本、宗本(门巴人的两级政府机构)解决。提出离婚的一方,往往不能分得子女。双方情愿离婚的,男孩随父,女孩随母。门把人对寡妇的改嫁很自由,没有什么限制。

珞巴族婚俗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只有2965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瑜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但各地区间有方言差异。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三种婚姻形式

在过去,除少数富户盛行多妻外,珞巴族群众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买卖婚姻盛行。丧夫的妇女要在亡夫的兄弟中转房。缔结婚姻的方式有三种:一为父母包办;二为农奴主包办;三为换婚。

父母包办一般为男方向女方求婚,男方父母亲自前往。因珞巴族订婚时年龄很小,所以一切由父母做主。

主人包办主要指“捏巴”(一位被压着不能抬头的人)等级。“捏巴”无人身自由和财产,结婚全由主人出面做主或出价买老婆。

换婚一般在中等户和较穷的人家中。如果双方都有子女,可以用交换婚配的方法为儿子娶妻,这样的婚姻一般不议身价。

另外,珞巴人还有试婚制,就是男方在婚前先到女方家去生活一段时间(一般为三年),如果双方愿意,就会结婚,如不愿意,就给对方一些东西作为赔偿。

解放后,珞巴族的婚姻形态、思想观念、男女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婚姻的缔结也已不是以前的样子,而是在朝着一种自由、和谐、自主的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发展。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珞巴族人在结婚之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几次礼,并带一头杀好的猪和一些大米招待女方亲友。到第四次时,女方的亲邻要准备一些酒、酥油以示答谢。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鸡肝纹路定吉凶

娶亲的日子是由男方杀鸡占卜而选定的。娶亲当天,新娘由父母和介绍人一起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则准备酒席招待。

婚礼上,新郎、新娘一共要杀三次鸡。第一次,在新郎家木楼前新搭的木门悬梁上会事先吊好两只鸡,新郎新娘将这两只鸡杀掉,并将鸡肝取出拿给珞巴巫师。巫师用舌头舔一下鸡肝,看一眼鸡肝纹路,再舔一下,再看一眼,由此来断定新人今后的命运是好是坏,寿命是长是短。

第二次,在院子里用八根竹竿搭成竹架,竹架上会挂上鸡,同样要新人取出鸡肝,交给巫师。巫师由此断定新人今后生儿育女的先后和数量。

第三次,杀新郎家里的两只鸡。由珞巴族有儿有女的妇女把新人引进新郎家的木楼后,开始杀鸡。这一次不同的是还要杀一口猪,先杀猪,后杀鸡。于是,整个婚礼沉浸在“鸡飞猪跳”之中。

之后,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便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礼的最后,双方客人以及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到第二天仍接着唱、接着跳。第三天,亲戚邻居又带着酒、干山鼠肉前来祝贺。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过去,珞巴族夫妻婚后感情不和可以离婚,离婚无需手续。丈夫不想要妻子就可以把她休掉,岳父母无权干涉(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富户人家,可进行干涉)。而妻子不愿跟丈夫,就只有私奔。如果男方的父母追究,女方父母需赔偿婚价。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些陈旧的婚俗已不多见。

基诺族婚俗

“基诺”的意思是“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是该民族的自称。基诺族的主要分布区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以及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基诺族人口为20899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普洱茶非常著名。基诺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族外婚,男女同姓及姨表、姑表之间禁止通婚,姨表亲或姑表亲,必须在四代以后才能通婚,违反者要被罚。

基诺族择偶的标准除财富、勤快之外,就是看耳垂上是否有孔,孔越大越好。青年男女15岁举行 “成年礼”之后,便有了谈恋爱的资格。结婚之前的恋爱,通常有“巴漂”——秘密的谈情约会、“巴宝”——爱情由秘密转入公开、“巴里”——同居等三个阶段。而婚礼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才举行。

解放以后,这些习俗已逐渐改变。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约会的信号——树叶信

基诺族青年谈恋爱的方式是很风趣的,他们通过传递树叶信来约好相会地点。傍晚的时候,在村寨的岔路口留下一片或几片树叶作为约会的信号,恋人一看就明白,且知道约会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把这种约会的标志称为树叶信,青翠欲滴的小小叶片传递了爱的信息。有的村寨还专门为男女青年设有娱乐和过夜的公房,让姑娘和小伙子在里面相会、娱乐、谈情说爱和过夜。

耳朵里插鲜花

基诺族青年的恋爱充满了诗意。一开始,女孩往往通过送槟榔来试探自己喜欢的人,进一步则送鲜花。花为两朵,用红线精心捆扎后,悄悄赠给小伙或直接戴在小伙的耳饰上。小伙子则以烟草回赠。这是恋爱的初级阶段。到了中级阶段便可当众赠送。如果此时女方能收到男方母亲用芭蕉叶包着鲜肉的方形包,就说明她地位尊贵。

基诺族还有“丢包”择偶的风俗。男女青年分两边站立在槟榔树下,一只只用彩布做成的菱形荷包,系着两条彩带,像彩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时而升高,时而降低,飞向对方的怀抱。参加“丢包”的青年男女,耳朵里的竹管里都插着“独乔花”、“布什花”、“麦西花”,十分好看。

男女双方谈妥后,男方便托媒人去女方家说亲。然后,男方到女方家干活,并住在女方家,称为认婚。双方也可同居,但要等女方父母认可后,才能正式结婚,即使有了孩子也不算结婚。

婚前,男方要到女方家送三次礼,每次都是酒,只是酒的数目依次增加。最后一次确定婚期。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新娘漆齿躲藏待迎娶

婚礼到来之时,男方要杀猪祭祀,并将猪头、猪脚献给卓巴、卓色(寨内长老)等头人,按照女方长房内火塘的数额分送米酒和肉包。待客酒席设在男方长房内。

基诺族的漆齿是一种互相爱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相聚时,姑娘常把铁片端到自己爱慕的小伙子面前请其染齿,这是基诺族的古老传统,据说不遵循这个习俗的人死后将得不到祖先鬼魂的欢迎。

婚礼当日,新娘要重新漆齿,梳洗打扮后躲藏起来。到傍黑时,男方亲友在卓巴、卓色等长老陪同下前往女方迎亲。等迎亲人员登楼以后,再由新娘的舅父将新娘“找”回,交给迎亲人员,并以生产工具陪嫁。男方向女方舅父送礼钱,以示对“找”回新娘的感激。

以瓷碗碎片证婚

新娘迎回来以后,新郎的母亲会给新娘一只鸡蛋,并为儿媳拴红线,还要送礼物给新娘。在基诺族人看来,拴红线不仅拴住了人,也拴住了人的魂,今后新娘就永远在男方家了。新郎要敬新娘一杯酒,背着新娘登楼,由卓巴宣布俩人自此已结为夫妻。男方将三两三钱瓷碗碎片(以此代银)用布包裹好,交给女方舅父作为结婚证物保存。这些仪式过后,宴席开始。

另外,基诺族婚礼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环节,就是昔日爱慕过新娘的小伙子,会用淘米水泼洒新娘,以此表示对没有获得新娘爱情的“报复”。向新娘泼水的小伙子越多,就说明追求新娘的人越多,新娘的身价也越高。

到了晚上,寨子里的空地上会燃起火堆,人们擂响太阳鼓,唱着古老的基诺调,跳着热烈奔放的基诺舞,沉浸在一片喜庆气氛当中。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结婚的当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刚亮,新娘要去背水回来烧洗脸水,烧好后抬给公婆洗脸,同时,正式称呼公婆为阿侈阿妈。之后,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来到男方家,把头天长伴送来的嫁妆清点给新娘。有趣的是,这些新赠的东西中,往往还有一块茶叶地、一蓬竹子、一头牛和几只鸡。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基诺族夫妻婚后家庭和睦、融洽,很少有离异现象。如要离婚,女方除带走自己的装饰品、生产工具、娘家陪嫁的畜禽之外,夫妻双方的财产都实行平分。原则上女方要留给男方一套衣服,一副裹脚,一个背包。离婚仪式由女方阿居主持,男女双方互饮离婚酒,同时抛弃结婚时阿舅代为保存的碎碗片,离婚才最后生效。

离婚后男可再娶,女可改嫁。离婚后的女子,携带尚未成年的子女和属于自己的财产回到娘家生活、生产。女子再嫁之前仍是母系家庭的成员,可以开始新的走婚生活,寻找新的伴侣。改嫁后,可以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娘家,托给自己的兄弟代养。舅父因此而受到外甥、外甥女的特殊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