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有自己的语言,与越南语基本相同。现基本上通用汉语广东方言和汉文。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京族的传统婚姻绝大多数是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与邻近的汉、壮民族通婚的很少。一般同姓不婚,严禁姑表婚,若有违反,必将受到族规的制裁。领童养媳较为普遍,个别男子“上门”。 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现在大多自由恋爱,用对歌物色对象。
京族人对订婚和结婚非常重视,在礼俗方面也相当讲究,要经过测八字、定彩头、以定聘礼、“送日子”、“哭朝”、“开容”、迎亲、拜堂、回朝等诸多环节。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踢沙折枝试情意
“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青年男女就会成群结队,相互对歌。京族青年人每当在歌罢兴尽的时候,他们就三三两两地踏着遍地的月光,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或丛林里漫游。
每当这时,小伙子们便瞪大眼睛在姑娘群中寻觅着,如果发现了自己爱慕的姑娘,就慢慢地向姑娘靠近,用脚尖将沙子撩向对方;或者折一桠树枝,将木叶撕成绺绺,掷到姑娘身上。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也是心中有意的话,她就照样用脚尖把沙子踢回对方,或者将木叶掷回对方身上,以表示接受追恋。于是,有情人便离开人群,或是坐在沙滩上,或者相依绿树荫丛里,唱起一曲曲充满柔情蜜意的山歌。
花木屐配对结良缘
经过了“踢沙”或“掷木叶”的恋爱过程,如果双方有情有意了,便分别找来“蓝媒”(即牵情引线的媒人),将各自想好的一首情歌,请她代为传唱给对方,同时还送去一只描有花草等彩色图案的木屐,决定男女双方能不能结成良缘,还得看男女对换的花木屐是否配对。换花木屐时,由男女双方各准备一只花木屐(左脚或右脚均可),交由“蓝媒”代为接收。
如果两只彩色木屐合在一起正好是左右一双,那么这对情侣就算是“天意有缘”了;如果不配对,两只花屐都是左的或都是右的,那么“命相不合”无缘相守了。
互传木屐成功后,便由“蓝媒”选定佳期,进行“联亲”。男方将装满槟榔、茶叶、冰糖的礼盘,请两个特别会唱歌的男女送到女方家中。女方接礼盘的也是两个特别会唱歌的男女,在接送过程中,大家都以歌代话,一唱一答,情意绵绵。唱到尽兴,女方歌手才会将礼盘接下。
接下来,当晚就由歌手带着新郎来到女方正式“认亲”。在“认亲”的过程中,也是全部以歌代语。为了探测男方的才学和智慧,女方歌手还一边唱,一边用一些预设的麻烦,来戏弄对方。因此,如果没有察觉,就会惹起女方故意的哄堂大笑,使新郎面红耳赤,陷入窘境。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三道关卡,以歌叩门
第二天正式婚礼。这天,见不到新郎的面,男方先派一男童到女方家报“时辰到了、可以出门”等吉利话。女家祭祖后,新娘放声大哭,并由夫妇齐全、有子有女的同族人用线为新娘“开容”。
这时,女方屋前的林间道上,设置三重悬灯挂彩的榕门,牵以彩带拦阻迎亲的贵客。第一道关卡由歌童把关,第二、三道由成年歌手把守。当男方歌手来到时,必须以歌叩门,直唱到对方满意后,才得过关。三道关卡都经对歌叩通以后,紧闭着的大门才徐徐敞开,迎客进家。这时,双方歌手又唱着吉祥的礼歌,入席饮宴。
宴罢,簇拥着面罩纱巾的新娘,拜别父母出门,新娘不坐花轿,徒步行至男家。新娘出门以后,女方的歌手又在迎亲路上设下三道关卡,用红布条拦住。男方歌手唱赢一次,拿下一条红布条,通过一道关卡,最后都唱赢了,才让迎亲的人将新娘领走。这时,迎亲的人和送亲的人,每行一步停一回,每停一回对一轮歌。
在途中,如见亲人或村人要停下哭一阵子,如遇到水井,要停下来投些钱币,不能路过不停。因此,尽管新郎和新娘同在一个海岛,两家相距只有几十米远,都要绕着村中绿荫小道转悠,所以路途遥远者走到半夜才能到男方家。
行“拜堂”礼、唱《结义歌》
新娘一到男方家,便鸣放鞭炮,新娘与新郎双双拜祖公,俗称“拜堂”。拜堂时向祖公拜四拜,向父母拜三拜。然后夫妻对拜,并唱《结义歌》。最后捧槟榔敬父母和长辈、众宾客。由男家聘请一位有公婆、夫婿齐全的妇女来帮助铺席子和挂蚊帐。
新娘拜堂以后,由伴娘扶送入洞房。当天晚上由女家陪来的相好姐妹2、3人,陪伴新娘同睡一晚。这天晚上,男女双方的歌手边饮酒边对歌,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幸福愉悦的歌声伴着天作地合的一对新人。
不少的青年男女也加入对歌行列,通过这一活动,物色自己的意中人,然后到海滩、丛林去“踢沙”、“摘木叶”,开始他们自己的幸福探寻之旅。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娘到男家后的第三天,男家准备好两托盘(6斤)染红的糯米饭、两块猪肉、两只鸡,由新郎新娘带往新娘家拜岳父岳母,住一晚后回男家,这叫“回朝”。万尾岛的京族新娘隔天就要回朝,白天去,晚上回;山心岛的新娘是第三、五、七、十二天都要回娘家往一个晚上,新郎不用去。至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京族离婚时,只要双方同意,就由男方写一张离婚书交给女方收执为凭即可。写离婚书不能在屋里写,要到屋外草坪上写,写完后把笔砚一起扔掉,认为留着它是不吉利的,怕以后还会再离婚。若是女方提出离婚,则由女方将男方“过礼”所花的费用或全部或部分退还男方;若是男方提出,女方就无须退还,但要男方出具离婚书,这样她既可回娘家住,也可再嫁。
寡妇改嫁时,要退一些身价钱给公婆或夫家叔伯,否则,人家不敢和她结婚。改嫁不能从家中出门,必须到圩场或树林中等候迎娶,以免家中再发生什么不祥之事。
随着社会发展,因为有了《婚姻法》,京族传统婚姻中的许多清规戒律都逐渐被废除了,许多习俗礼仪也随着社会的变革,或消失,或发生了改变。
塔塔尔族婚俗
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4890。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少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居住在城市的塔塔尔族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和教育工作。此外还有一些塔塔尔族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共处,因而这三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塔塔尔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限制叔伯和姑表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姑表联姻也很少。婚礼按教规在女方举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时间,有的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才回自己家。不提倡早婚,允许青年人自由恋爱,但必须征得长辈的同意和支持。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男方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就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把新郎“嫁”过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新郎“出嫁”真稀奇
塔塔尔族新郎“出嫁”的仪式非常有趣。这天,身着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流行的“几尔”,有的吹口哨,有的呼喊,一路歌声琴声不断,呐喊助兴声连天,以此来增添欢乐气氛。歌中唱道:
森林里多么欢闹,是百灵鸟在纵情歌唱。
青年人拉起手风琴,歌唱自己的爱情生活。
眉毛黑呀,眼睛黑,眉毛眼睛不分离。
热恋的情人成眷属,甜甜蜜蜜不分离。
歌声、琴声、口哨声和欢呼声伴送着送亲人的队伍去往女方家。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门附近,先要绕着院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女方家的人和客人们为青年夫妇祝福。女方家这天要宰羊煮肉,准备丰富的筵席招待来宾,青年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
喝糖水生活甜蜜蜜
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先由阿訇诵经,并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待男女双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訇将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给新郎和新娘共饮,以此象征他们的婚后生活会像糖水一样的甜蜜,并白头偕老。
礼毕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家举行宴会,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乘龙快婿似亲儿
婚后,新郎在新娘家住上一段时间后,才回自己家。一般3~6个月,有的甚至要生过一个孩子以后才回去。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如同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热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带着嫁妆回夫家
当新婚夫妇回男家时,新娘的嫁妆要全部带走。将到男家时,男方亲友要用绳子拦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献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亲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并举行宴会,尽情娱乐,以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