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汇丰帝国
9709900000033

第33章 庞约翰的汇丰版图:全球并购【上】(1)

我们经常会遇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购机会。我们采用非常严谨的标准决定是否适宜进行某项收购:我们寻求在策略上能配合现有业务,并能创造长远价值的收购项目。

--汇丰集团主席庞约翰

沈弼通过制订“三脚凳”战略,收购美国海丰银行,将汇丰带进全球银行二十强之列;浦伟士则在“帝国还乡战”一役中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进一步使汇丰挺身进入前十强;1998年接替浦伟士担任汇丰大班的庞约翰,要在前两任的成就下扩大战果并非易事,然而他再上一层,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短时间内将汇丰送上了全球第二大金融帝国的宝座。这位看上去严谨含蓄的英国银行家,最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他那纵横捭阖的并购扩张以及并购完成后的整合消化。

1 统一品牌:环球金融、地方智慧

当浦伟士于1998年夏季将汇丰主席的宝座让予庞约翰时,展现在庞约翰面前的,是一个庞大而略显杂乱的金融帝国:通过自然增长和收购兼并而来的1200家金融服务附属机构、5500多个办事处,遍布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79个国家和地区,大大小小,名称各异,品牌众多。

当汇丰还是一家地区性银行时,它的形象是鲜明、统一的,那就是它在上海外滩和香港中环建起的声名显赫的银行大楼以及那对不可一世的铜狮。“狮子银行”声名远播。

20世纪80年代,当汇丰开始向世界各地大规模扩张时,汇丰银行本身的品牌建设也在推进。1983年,汇丰开始采用红白六角形徽号,并在香港总部建造当时全球最昂贵的银行大厦,力图继续给人以稳固而雄霸的形象。但是,汇丰对于收购过来的众多金融机构,依旧保留其原有名称,继续以不同的机构名称在世界各地经营。20世纪50年代收购的中东英格兰银行如此,80年代兼并的米特兰银行亦然。汇丰银行本身的中文名称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英文名称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 Corporation,简称Hong Kong Bank。

随着汇丰向全球拓展,集团内许多服务和产品需要作全球推广,同时个人客户金融服务加强,发展一个更有力的统一品牌、统一集团各公司名称及标识、凝聚汇丰力量的任务,急切地摆在了庞约翰的面前:汇丰必须尽快统一品牌,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带来的变化,彰显其国际金融集团的地位。

庞约翰于1998年接过汇丰帅印时,汇丰集团虽然已是一个全球金融机构,但却是一个在欧美默默无闻的“金融巨人”。对此,庞约翰感到沮丧。他说:“我们的加拿大客户到访纽约,却不知道我们在那里有着巨大的零售机构;一个新加坡的客户到了伦敦,也不知道米特兰银行是汇丰集团的一部分。坦率地说,我知道我得迅速采取行动了。”

走马上任几个月后,庞约翰宣布将汇丰集团的全球名称简化并统一为“HSBC”【汇丰】加上集团的红白六角形标志,作为各机构的一般名称,以减低地域性形象,用简单明了的名称更有效地统一全球品牌。汇丰集团属下各机构及银行分行的招牌、内部标志、银行支票簿、信用卡、各类表格、公文和信笺、广告宣传品等,均统一采用该品牌标识,以建立并加强它的知名度。

当一个行业进入充分竞争的时候,当一个公司想要称雄世界的时候,品牌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可口可乐”“IBM”、“麦当劳”这些家喻户晓的品牌,不仅仅代表各自的公司,同时也让人们联想到它们在相关行业的翘楚地位。汇丰统一品牌的努力适时地反映了它的狮子雄心。

汇丰品牌的统一,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汇丰对所兼并机构实行名称不变、经营管理保持最大程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修正。统一品牌的同时,庞约翰更加强调驻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之间、各分支机构与其总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2002年,汇丰进一步推出“环球金融,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作为HSBC品牌的口号而在全球通用。“环球金融”试图告诉人们,汇丰是一家国际银行,强调汇丰的全球能力,无论是投资还是服务,汇丰都具有全球经验,可以提供更迅速和更有效的服务。而“地方智慧”则在于拉近客户与银行间的距离,体现汇丰对客户的重视。HSBC把个性化的服务和舒适感重新交给客户。“环球金融”的实力加上“地方智慧”的参与,正是汇丰银行的着力宣传点。

汇丰曾做过这样一个电视广告片:在一家中国餐馆内,几个中国人正宴请一位英国客人吃饭,吃的是英国人不太喜欢、但在中国颇受欢迎的鳝鱼。画面中,客人为了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很快把鳝鱼吃完了。主人非常开心:你既然这么喜欢吃,那么再来一份。电视镜头中不断端上鳝鱼,英国客人有苦难言。电视旁白大意是:对英国人来说,吃完碗里的食物是对主人的尊重,但对中国人而言,却可能代表主人招待得不够热情。寓意汇丰在与环球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打交道时,因为有“地方智慧”,所以能把“环球金融”的好处带到各地。

在这方面,经常会出现汇丰管理层的现身说法。在汇丰银行工作了36年的前行政总裁麦雅文,见证了汇丰由一家“本地银行”变成“环球银行”的历程。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年他在中东跟客户谈生意时,主人摆上一只“烤全羊”,二话没说,直接将羊眼睛放在了他的碟子里。“当我把碟子里的东西吃完,主人又立即撕下一大块羊肉,放到我的碟子里。我才吃完,主人又添加。”后来他才知道:在这个地区,羊眼是用来款待尊贵的客人的,而客人吃东西时也千万不要吃得太快。“这也反映了各地文化的差异。”麦雅文笑笑说。

汇丰保险【亚太】副总经理陈嘉丽同样用一个她在北京观察到的现象来推介汇丰。她说:北京人最理想新房子方向的结构是南北通透,我听了以后笑得要命,因为在香港,这种南北通透是风水不好的,表示你的钱财从前面进来后面就流掉了,是万万不行的。后面不可以有洞,要堵住,把钱财聚在你的房子里。你不可以不尊重、不考虑到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一定要注意到地方的智慧,不可以把外面的一套全盘照搬。这就是汇丰???口号--环球金融,地方智慧。

Assif Shameen. Hold on Tight embark, Asiaweek, January 26, 2001。

2 闯荡美国:百亿美元购“利宝”

庞约翰在统一汇丰品牌的同时,没有停下全球扩张的脚步。要想称雄世界,就须逐鹿美国。庞约翰的目光投向了北美大陆。

庞约翰虽然出生在苏格兰,但他对美国并不陌生。还在18岁那年,庞约翰就离开故乡、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之后又从加利福尼亚前往香港,来到还是英国殖民地的这个东方之珠寻找机会。1961年,20岁的庞约翰加入汇丰的行列。此后,庞约翰曾被汇丰派到泰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亚洲国家工作。

在加入汇丰30年后,庞约翰再次来到美国,这次他是前来拯救正陷入困境的海丰银行的不良局面。汇丰银行于1987年收购美国海丰银行后,接连几年海丰受呆坏账困扰而陷入亏损状态。1991年,庞约翰临危受命,收拾起行囊前往美国。结果庞约翰快刀斩乱麻,大力压缩成本,使海丰银行在1992年上半年即获得4300万英镑的利润。在美国4年,庞约翰让海丰银行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就在庞约翰出任汇丰主席将近一周年之际,即1999年5月,庞约翰宣布了一项令美国金融界震动的消息:汇丰以103亿美元的巨额款项,收购纽约市第三大接受存款银行和主要私人银行--利宝集团【RNYC】及著名私人银行--施弗拉控股公司【SRH】。前者的主要附属公司是利宝银行,后者则是一家银行控股公司,旗下银行分布在瑞士、法国、卢森堡、摩洛哥等地。收购融资以多种方法筹集:1/3通过配售汇丰普通股计划,筹集约30亿美元净现金;1/3通过发行特别用途优先股计划及发行第二级债项支付;1/3利用汇丰现有资源以现金支付。

在当年第四季度最后完成的这笔交易,是当时汇丰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收购,也是外资收购美国金融机构的最大宗交易。庞约翰表示,汇丰的策略是通过选择性的收购,以补足集团本身的业务增长。此次收购可使汇丰和利宝互相补足私人银行业务,使汇丰在美国市场内增加200万名客户,从而大大巩固了汇丰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事后我们看到,汇丰除了在地域版图上大肆扩张之外,在业务版图上也在大力拓展。以私人银行业务为例:汇丰在1999年收购利宝集团和施弗拉控股之前一年,将1992年成为汇丰集团成员的以苏黎世为基地的私人银行Guyerzeller Banker股权增至96%;2002年,汇丰收购了安达信属下的私人税收顾问业务【Arthur Andersen tax advisory business】;2003年,它又以13亿美元收购了百慕大银行。之后,庞约翰将收购的私人银行业务与汇丰本身在香港、欧洲的私人银行业务整合,使汇丰集团的私人银行面貌一新,成为汇丰四大业务板块中耀眼的一个。

庞约翰漂亮地做成了他任内的第一宗巨额收购。以当时的价格估算,美国利宝集团资产总值约为汇丰总资产的一成。完成收购后,汇丰在美洲的资产可提升至集团总资产的24%,将亚洲区原占四成的收入比重降至三成左右。

同一年,汇丰在美国挂牌上市。从此,汇丰股票在香港、伦敦和纽约三地,几乎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

出任汇丰集团主席一年多的庞约翰,笑称这一年“颇佳”【fine year】,虽然头上的白发多了一些。而更为他增添荣誉感的,是当年自己因为在银行界的杰出贡献,在英国女王寿辰日被册封为爵士,并多次成为《银行家》、《商业周刊》等世界著名商业杂志的封面人物。

2000年,利宝银行的纽约州分行与美国汇丰银行的分行合并,并换上“HSBC”新标志。汇丰集团拥有了纽约州最大的银行业务网络,汇丰更为美国48个州的3000多家经纪行提供全国按揭贷款服务。汇丰品牌及六角形标志开始广泛进入当地人的视野。

3 进军欧元区:吞并CCF

庞约翰每年要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他的金融帝国“版图”内巡视。同时,他的目光也在不时注视着帝国疆域之外。这次,近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欧洲大陆,是庞约翰要着力开辟的“战场”。欧元区的大量业务就要在他的面前展开。

这是一个银行家不知疲倦的扩张年代,全世界都笼罩在一种追求“大而美”的扩张主义思潮中。在汇丰以巨资收购利宝集团不到一年,即2000年4月初,庞约翰又宣布了另一个震撼欧洲银行界的消息:汇丰将斥资110亿欧元收购法国规模最大的银行--法国商业银行【CCF】。

汇丰并购法国商业银行,事前并没有走漏一点儿风声。正如法国《费加罗报》于2000年4月3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所称:“一切都进行得悄然而迅速。”

2000年3月初,双方才抓紧时间真正展开谈判,一个月后达成协议。协议规定,法国商业银行股东可按每股150欧元的价格出售其股票换取现金,也可按一股换13股的标准将所持股票换成汇丰股份,即每股价值160欧元。照此计算,与上一个交易日每股130欧元的价格相比,法国商业银行股票的现金价格等于增值15%。

7月,收购完成。同月,汇丰控股在巴黎证券交易所挂牌。汇丰银行以相当于法国商业银行自有资产3.8倍的价格公开收购这家法国银行,创下了汇丰收购价格的最高纪录。虽然当时投资者认为汇丰的收购代价过高,但是汇丰管理层认为,此属扩张的必要之举。

就这样,汇丰完成了欧洲最大的一笔跨境交易。这也是汇丰继1992年购入米特兰银行、开创欧洲业务发展新局面以来的又一大动作。同时,也意味着汇丰已名正言顺地进入欧元区。庞约翰事后不无得意地表示:“这次收购,是我们策略上一个完美的配搭,能够配合集团的财富管理、工商及金融机构业务,以及资产管理等服务。”

汇丰通过发行6.78亿新股,动用5.575亿欧元现金收购了法国商业银行。完成收购后,汇丰进一步成为以市值计算的全球第二大银行集团,其收入来源也大幅扩展至欧洲的欧元区。

总部位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法国商业银行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当年,它也正是通过不断地并购而迅速扩张业务的。20世纪20年代后期,它已成为法国第六大银行。1982年,在国有化浪潮中,法国商业银行被法国政府国有化。5年后,它又再度被私有化。

法国商业银行在法国本土设有682家分行,连同附属公司,为超过百万名客户提供全面的个人理财服务。汇丰收购法国商业银行后,与原来设在巴黎的分支机构加以整合。法国商业银行负责管理汇丰集团当时在欧元区的多家分行,汇丰的巴黎分行因此也一道并入法国商业银行网络之内。

汇丰集团在2000年的发展令人鼓舞,自然增长业绩可观,收购公司的业务整合也在顺利进行。按现金基准计算,当年扣除呆坏账准备前的营业利润增长了13%,达到110亿美元。在这种成绩的鼓舞下,庞约翰作为集团主席在汇丰控股2000年度业绩回顾时,特别谈起了汇丰的收购案。当年除了对收购泰国第八大银行--曼谷京华银行功亏一篑而有所失望外,庞约翰对自己在全球的并购感到满意。对于汇丰的收购方略,庞约翰说道:“我们经常会遇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购机会。我们采用非常严谨的标准决定是否适宜进行某项收购:我们寻求在策略上能配合现有业务,并能创造长远价值的收购项目。然而,收购项目所能取得的股东资本回报,甚少能超越我们对本身业务的投资。因此,我们拒绝了大部分的收购机会。但是,即使收购的业务具有增值潜力,收购条件亦需完全符合我们的甄选标准,这样我们才会完成交易。”

4 拉丁美洲:庞约翰的喜与忧

在沈弼和浦伟士时代,汇丰实现了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分天下”的地域均衡策略。庞约翰时代的平衡战略又多了一个提法,即“维持经合组织国家与新兴市场所贡献的盈利大致平衡”。庞约翰表示:“展望未来25年,我们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域,包括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中国、印度及两国人民的外侨社区,以及美洲的西班牙裔族群。我们根据这个观点订立发展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