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汇丰帝国
9709900000032

第32章 “迁都”伦敦,帝国还乡(3)

1981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加拿大成立的全资附属银行--加拿大汇丰银行在通过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以对外收购的策略拓展业务。继沈弼时代的1986年收购Bank of British Columbia后,浦伟士1990年收购了Lloyds Bank Canada,1993年收购ANZ Bank of Canada,1996年收购Barclays Bank of Canada。与此同时,浦伟士将汇丰集团在这一区域内的业务加以整合:1988年将加拿大米特兰银行的业务拨入加拿大汇丰银行,1996年将美国海丰银行在西雅图与波特兰的分行纳入加拿大汇丰银行的网络之中。

在南美洲,浦伟士也同样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与整合。1987年,米特兰银行曾购入阿根廷Banco Roberts S.A.部分股权。米特兰银行被汇丰收购后,购入的股权被拨入汇丰集团,之后通过增持股份,最后于1997年8月全资拥有这家银行,并易名为HSBC Banco Roberts S.A.【现称阿根廷汇丰银行】。

1997年3月,浦伟士设立汇丰巴马兰特银行,以接管有着近1300家分行,并有庞大的保险、租赁及证券业务的银行--Banco Bamerindus do Brasil S.A.的资产、负债及其附属公司,成为汇丰在南美洲最大型的业务【1999年易名为巴西汇丰银行】,从而不仅加强了汇丰在南美洲的发展实力,也使得汇丰在本地的业务更加多元化。

浦伟士将其前任沈弼为汇丰伸向欧洲和美洲的地盘进一步拓宽,业务进一步多元化。沈弼时代开始部署的汇丰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各占其一的所谓“三脚凳”战略,在浦伟士执掌汇丰时已基本实现。

5 1997·亚洲·金融长镜头

香港回归祖国之前,众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政权交接前后,是否会发生资金从香港市场大规模外逃,继而引起汇率不稳,甚至金融危机。结果,在政权交接前夕和回归当天,无论汇市或金融体系都风平浪静,一切如常。

香港回归祖国之前,众所谈论的话题之一,是日本,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东盟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派欣欣向荣,与此同时,西方经济体萎靡不振,亚洲世纪似乎已经来到,“亚洲辉煌”、“亚洲奇迹”、“亚洲价值”充斥着全球报刊版面。但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二天,一场猛烈的金融风暴却从泰国袭来,迅速蔓延,横扫亚洲。

以下是一组1997年亚洲金融方面的长镜头。

香港:

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翻开历史上新的一页。在回归祖国庆典的浓烈气氛中,香港股市一路走高。8月初,港股突破16000点重要关口。8月7日,恒生指数创下16673点的历史最高收市纪录,成交金额创出460亿港元的天量。股市红红火火,股民如痴如醉。

然而,好景不长,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已经强劲袭来。至8月底,恒生指数以14135点收盘,较8月7日的历史高位相比,跌了2538点,跌幅达15.2%。9月1日,港股再次在投资者的疯狂抛售下重挫709点。港元则一连急跌三天。9月4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向国际金融大鳄宣战。港元银行间拆款利率随即一飞冲天,特区政府成功守住港元联系汇率,但当天的港股却惨不忍睹,恒生指数收盘时狂泻1211点,跌幅达10.3%,港股市值一天蒸发了2285亿港元。

踏入10月,香港金融市场的情况更加恶劣,国际炒家上下其手,一方面狂沽港股,一方面狂售港元,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备受挑战。21日、22日,恒生指数连续大幅下挫,累积跌幅近1200点;23日,恒生指数收报10426.3点,重挫1211.5点;24日,恒生指数再次下跌5.8%。

特区政府为捍卫港元联系汇率与对冲基金等国际金融大鳄的反复搏击,港股从上半年的一路飘红到下半年的一泻千里,让香港股民经历了惊心动魄而难以忘怀的一年。至当年12月31日,港股以10722点报收,较上一年大跌33.5%,港股跌势之猛、厮杀之烈,举世关注。

东南亚:

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取代泰铢对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泰国金融市场随即崩溃:泰铢迅速在国际市场上重挫近20%,一夜之间失去了1/5的国际购买力。由于事发突然,泰国商业银行陷入一片混乱。

泰铢大幅贬值后,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尼盾等东南亚货币也相继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的狙击对象,跌势迅速蔓延。东南亚国家的中央银行纷纷介入市场。然而,为捍卫本国货币而实行的高息政策,不但未能止住货币跌势,反而加快了这些国家股市的沽售压力,很快形成“汇市拖股市,股市拖汇市”的恶性循环局面。

8月28日,东南亚汇市与股市出现联动暴跌情形。菲律宾比索再度暴跌,股市重挫212点,跌幅达9.28%,股市市值一天蒸发50亿美元,几占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的7%;印尼盾同样遭受重挫,跌幅达3.4%,股市更暴跌4.52%,创下本国股市开市以来的最低收盘纪录;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1.1%,股市重挫,再创4年来新低。此时,任何措施似乎都已经不能阻住“跌跌不休”的局面,东南亚股市以及汇市在这次风暴中无一幸免。

日本、韩国:

香港股市10月24日【星期五】的继续大幅下挫,引起美国投资者惶恐不安。27日【星期一】,美国股市跟着一泻千里,道琼斯工业指数重挫554点,为十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华尔街股市的表现,又引发第二天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各地股市的连锁反应。其中,东京日经指数大跌725点,收盘16312点,跌幅4.3%,跌至1995年7月以来的谷底;韩国股市大跌6.6%,韩元对美元的汇率也跌至新低。

股市要跌到何时?日本市场上一片哀叹之声。新一轮股市暴跌从香港开始,不会轻易收场,因为在房地产股占七成的香港股市,房地产泡沫随股市大跌必将产生连锁反应。与此同时,在“过渡期”内,随着英资银行及商业机构的大举迁册和走资,日资、美资公司在香港的投资大大加强。此时,香港金融资产有四成以上为日本金融机构所拥有,百货公司营业额也同样有四成来自日资百货公司。因此,香港市场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日本股市便即刻风声鹤唳。10月下旬,日本股市一跌再跌,日本政府一筹莫展。

11月17日,在经济加速恶化且韩元汇价一路走低的情况下,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弃守韩元。韩元跌势加速。11月20日,韩国货币汇率开盘后更是再度跌停,重挫10%,盘中暂停交易半小时。韩元从当年的7月2日兑换美元汇价为887韩元兑1美元,到11月20日已贬至1139韩元兑1美元,跌幅达22%。

货币贬值远未结束,股市下挫更未到底。12月22日,日本和韩国的股市再次被愁云笼罩。在东京股市,投资者生怕1997年以来第一大破产案--日本东食商社破产事件是另一波企业倒闭风潮的开始,争相抛售手中股票,导致日经指数跌至1995年7月以来的新低。日元汇价也跌破1美元兑130日元;23日,日本股市再跌3.4%,并丢失15000点重要心理关口。同一天,韩国股市重挫29.7点,以366点报收,单日下挫7.5%,创下韩股单日最大跌幅;而韩元兑美元则一度跌破2000关卡。

以上只是1997年的一些片段,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仍在继续,有时更为猛烈。风暴所过之处,一片狼藉:汇率应声下跌,币值屡创新低,资金大量外撤;股市巨幅波动,股价暴跌狂泻;财富急速蒸发,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段日子里,亚洲的一些银行或在亚洲有业务的大型跨国金融企业处在痛苦的处境中。一些跨国银行纷纷作出巨额现金拨备,以抵偿其在亚洲的亏损。一些本地银行的日子也极其难熬。在这场危机中,汇丰控股的表现如何?它能否安然度过?

6 避过金融风暴侵袭

1998年3月27日,当金融风暴依旧在亚洲肆虐之时,汇丰控股旗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施德伦及行政总裁艾尔敦公布了该行1997年的业绩:取得纯利197.97亿港元,比1996年的192.54亿港元增长3%;总资产增加14%,达到14750亿港元。施德伦和艾尔敦异口同声地表示:“在如此艰巨的环境下,汇丰银行九七年的业绩仍然稳健。”

当我们打开汇丰控股集团的年报可以看到,1997年汇丰控股共盈利425.5亿港元,汇丰银行占到集团总盈利的47%;汇丰控股总资产达36546亿港元,汇丰银行占集团总资产的40%。

在亚洲一片凄风苦雨的处境下,汇丰控股旗下负责亚太地区21个国家和地区业务的汇丰银行,能交出一份盈利和总资产增加的成绩单,着实令股民感到有些惊讶与兴奋。

在1997年的汇丰银行年报中,汇丰银行对1998年的亚太地区经济作出展望,认为由于金融市场在短期内可能持续波动,因此1998年将会是“艰难的一年”。尽管如此,汇丰银行对其业务及盈利占主要部分的香港经济增长预期,仍然认为可以达到3%左右。

但是困难显然远远超出汇丰银行的预计。一年以后,当1998年的汇丰年报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升任汇丰银行主席的艾尔敦却是满面愁云:“1998年,国际金融及经济风暴几乎席卷本行所有经营地区,使我们度过艰辛的一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但在过去一年,香港的经济不仅无复1997年的5.3%的增长,反呈现5.1%收缩。”

汇丰银行的业绩显示,1998年盈利107亿港元,与1997年相较,减少了90亿港元,下降幅度达46%;总资产一年来则几乎没有任何增加。

再打开汇丰控股的年报,1998年汇丰控股共盈利334.47亿港元,比1997年只减少了81亿港元;总资产达37423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877亿港元。

这些略显枯燥的数字表明,尽管汇丰银行在亚洲遇到困难,但此时遍布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万名职员的汇丰集团,安然度过了亚洲金融风暴。其中,经过汇丰改造、已经脱胎换骨的英国米特兰银行为汇丰带来了16亿美元的利润,成为集团当年最大的盈利来源;美国海丰银行也因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盈利增长了13%。当汇丰集团在亚洲的业务遭遇危机之时,它在全球其他地方的业务可以平衡这种损失;而当它在亚洲的业务开始恢复之时,其在英国和美国的业务继续保持着赢利的势头。

正是汇丰多年来的国际化战略,沈弼、浦伟士精心策划的大量兼并与收购,把汇丰的经营业务拓展至世界各地,从而最大限度地分散了亚洲金融风暴及香港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影响,并分享到了美、欧经济稳定增长的成果。

汇丰银行1997年业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