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汇丰帝国
9709900000011

第11章 杰克逊王朝(4)

面对热火朝天的股市行情,上海钱庄不由心动起来。这些资本并不雄厚的钱庄,“至多不过五万,少则不足二万余”,却成为当时商业机构与工矿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而其借贷业务的本钱,主要来自以钱庄的庄票为抵押向外资银行贷款和山西票号的借款。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钱庄不顾借贷来的资本随时可能被外资银行和票号要求收回,全力放款,资本不过数万,放账多者竟达数百万。如果贸易兴盛,钱庄固然可获得巨额利润;一旦市面不振,行号倒闭,钱庄便血本无归。放出的钱无法收回,外资银行和票号又抽资,钱庄便只有关门一途。如此金融业务链条,正是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上海屡屡出现金融恐慌的缘由。

当上海的股市大幅下跌时,作为钱庄债主的外资银行和票号,为了保证自己的资产不受损失,迅速停止拆借,并撤出在钱庄的资本。当时“外国资本借放钱庄的总数,平均随时都有二百万两”,山西票号放出市面之银也达“百数十万”。如此庞大的资金撤走,对钱庄的打击可想而知。

而外资银行与票号资金的退出又诱发了普遍性的资本抽逃行为,持票往钱庄取银者“不绝于途”。钱庄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而存户来提取大宗款项时,不得不向商号“一律催收”。而在股票投机高峰时,不少商号用向钱庄借来的银子炒股,此时股票惨跌,“倒闭纷纷,逋逃累累”。

1883年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和钱庄的黑色之年。到这年年底,除极个别股票外,绝大多数股票价格出现大幅下跌。

金融风潮的侵袭同样使上海房地产市场一片狼藉。投巨资于房地产和股票的大商人、轮船招商局协办徐润,因房地产和股票被套牢,到期的250多万两借款无法清偿,史载牵累钱庄达22家。

本来就是一片愁云惨雾的金融市场,更因丝商大贾胡雪岩的倒下而雪上加霜。

19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连续出现巨额逆差,对外贸易形势恶化。贸易逆差长期延续和扩大,汇丰等外资银行掌握着中国的拆息行市。江浙丝茧虽为出口大宗贸易,但生丝贸易的主动权也同样操纵在外国商人手中。中外商人之间生丝、茶叶贸易摩擦不断。1882年,江浙一带的蚕茧歉收。胡雪岩囤积大量生丝,并动员国内丝商跟进。同时,要求外商提高收购价格。但是欧洲蚕丝丰收,伦敦和欧洲大陆市场并不顾及中国的歉收状况,拒绝提价收购中国生丝。胡雪岩于是继续囤积。

胡雪岩经营囤积蚕丝,金融周转所依赖的,主要是自己开设的钱庄,如上海阜康钱庄、阜康雪记银号,杭州阜康银号、泰来钱庄,宁波通裕银号,福州裕成银号,汉口乾裕银号,北京阜康福记银号等。

1883年,中国蚕丝再度减产,欧洲却再获丰收。胡雪岩为抵制外商把持生丝贸易而囤积的巨额生丝,因外商把持国际市场价格而存货山积。上海的银根一天天在紧缩,大批丝商迫不得已斩仓出局。胡雪岩最后也只得忍痛低价出售。随之而来的,是胡雪岩的上海阜康钱庄总号倒闭,各地的阜康字号纷纷倒闭。

货币恐慌引起的金融风潮,席卷上海乃至辐射全国,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仅1883年一年之中,史载上海78家钱庄就关闭了68家,南北市行号因受牵累而停业者达三四百家。恐慌的结果不仅是胡雪岩所开各地阜康各字号倒闭,而且波及许多城市的商业和金融市场。如临近上海的镇江,全市60家钱庄倒闭了45家;与镇江一江之隔的扬州,到1883年年底也连续倒闭了17家钱庄。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同样受到金融风潮的冲击。在这一年年底,汉口也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商业危机,一些著名的茶行纷纷倒闭。货币恐慌的辐射,甚至波及与汉口同为长江中游茶业重镇的九江。

至于北京,其市场也同样受到了巨大冲击。当阜康钱庄倒闭的消息传来,市场一片哗然,当时的报纸形容“持银钞以兑现银者途为之塞”。《申报》报道:北京钱庄在1883年年底,倒闭了十五六家。

“红顶商人”胡雪岩与外商间的生丝贸易战、中法战争造成的人心惶惶、华北连年旱灾使市面萎缩、新式工矿企业股票狂热买卖等,都是1883年金融风潮汹涌的原因。但是,在每一次风潮的背后,人们都可以看到外资银行的身影。当市面形势不稳或银根紧张时,外资银行迅速停止向钱庄贷款并抽回所贷款项,从而造成钱庄和商号因资金周转失灵而破产。诚如怡和洋行???港经理在一封写给怡和上海分行经理的信中所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全部外国资本退出香港和上海的中国钱庄。近年外国资本借放钱庄的总数,平均随时都有二百万两。中国商人在这里【香港】投机地产,在你那里【上海】投机矿务企业失败之后,接着这一批资本撤出,这就足够解释生意的一蹶不振了。”

与汇丰银行同在左宗棠西征借款中大获其利的胡雪岩破产了,与汇丰等外资银行同为当时国内金融体系支柱之一的钱庄也在这次金融风潮中遭到了溃败,而汇丰银行在这一年却公布了理想的业绩报告。当时的一份英文报纸写道:“汇丰在1883年上半年的景况是令人满意的。这半年来贷款和票据贴现的数量,都表明银行营业状况较去年同期有所发展,而且银行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钞票,都较去年大为增加。”整个19世纪80年代,汇丰银行一直都保持着这个发展态势。在1884~1888年的五年中,汇丰的贷款和票据贴现增加了44.8%,存款和发钞则增加了45.2%。

就在这时,耗资巨大的汇丰银行新总部大楼也正在兴建之中。

10 香港新总部大厦的落成

长期以来,汇丰银行的总经理一直在位于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1号的获多利大厦里办公。1864年10月,汇丰银行租用获多利大厦作为办公地点,后来买下银行租用的部分。1876年,杰克逊出任大班后,鉴于获多利大厦地方狭小、不敷使用,开始寻找更大的地方建造办公大楼,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1882年,汇丰银行取得有利银行占用的获多利大厦其余部分。于是,汇丰着手在原地建筑新的总部大厦。

经过四年的建设,1886年,一栋气派非凡的银行大楼在香港中环拔地而起。新总部大厦的花销原先预算为25万港元,最后完工时花费了30万港元。就一栋商用建筑而言,能有如此规模者,在当时的香港绝无仅有。新大厦以砖建造,外面是花岗岩,上端是离地百尺的雄伟八角形拱顶。银行正门是直通拱顶的银行大堂,靠海的一面则筑以阔大的拱廊。

在缺乏空调设备的当时,建筑物的游廊、阳台及窗户,均为适应香港湿热的气候而设。大楼内,银行大堂的一边用做外籍员工办公室,办理所有用英文处理的业务;另一边是买办部,办理所有用中文处理的买卖。新大厦的地库,则是由钢筋混凝土打造的保险库和厨房。

大楼内设有连接厨房及顶楼的机械电梯,浴室也备有冷热水供应。大楼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防火设备,以及汽灯、供传达用的电铃系统等现代化设备。

汇丰新总部大厦的落成,展示了汇丰银行的雄厚实力,也显示了汇丰银行在香港银行界的突出地位。

11 外资银行大举入华第二波

杰克逊常常被看做是汇丰银行成功的一个传奇。他曾在1886~1887年、1889~1890年、1891~1893年三度离任,期间分别由沃尔特、诺贝尔和德波维斯担任汇丰银行总经理。但是,在这些时间内,要么是形势急转直下,要么是银行经营状况不佳,杰克逊被汇丰银行董事会一再地重新请出作为舵手,而汇丰每次也真能在杰克逊的手上或起死回生,或再创辉煌。

回顾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史,我们看到,从1845年丽如银行首次在华设行展业,到1865年汇丰银行高调成立,20年的时间里,十多家外资银行先后来到香港与中国内地,形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这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在这些银行中,除了1860年在华设立分行的法兰西银行之外,全是英资银行。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也只有德意志银行于1872~1875年在上海短暂地存在过。竞争基本上是在英资银行内部展开。

丽如银行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行业中的领头羊。但是,随着汇丰银行成立,特别是在杰克逊领导下,汇丰的势力迅速扩张,并在19世纪80年代成功取代丽如,成为经营得最为出色的外资银行。到了90年代,汇丰是如此成功,有媒体甚至已经把它看做是“一家在全世界都有影响的银行”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已经来临。日本、俄国和美国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作为新势力开始与汇丰展开竞争;法国和德国也各自扩充实力,在各个战场上与汇丰正面相对。竞争不再仅仅在英资银行内部展开,而是在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进行。银行也不再只关心自己盈利的多少,而是更关心自己国家在中国能攫夺到多少权益。

当政治力量越来越在银行的经营中起重大作用时,出现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第二次浪潮。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俄国的道胜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是这次浪潮中来到中国的几家深具影响的银行,也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各自国家的利益实现者。

与中国同时被西方打开国门的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已经开始由一个被欺侮的小国向一个欺侮别人的大国转变。曾经被日本人千百年来师法的中国,开始成了它看不起的弱邻居。1893年,即在中日间就要展开一场大战的前一年,横滨正金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正式来到中国开展业务。

1880年成立、总行设在横滨的正金银行,是当时日本“对外贸易的责任银行”,也是日本实力最强的一家银行。它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据点--上海分行一经成立,很快就成为日本在中国金融业务的主要支柱。也就是这个当初模仿汇丰设立和展开经营的银行,于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关税存储保管权上取代了汇丰银行的地位。而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随着日军的兵锋所指,它更直接接管了汇丰在香港、上海、新加坡等处的总行和分行。

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一样受到本国政府大力支持的银行,是代表俄国在华利益的金融机构--华俄道胜银行。

189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圣彼得堡的华俄道胜银行,在它刚刚成立不久即来到了中国,1896年分别在上海、天津、汉口建立了分支机构,此后在中国开设了20多家分行。这个促成“打开中国之门以迎俄国”的银行,在日后俄国和英国在中国领土上角逐时,最大程度地为俄国争得了利益。只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其总行和85处分行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不得已而以巴黎分行为总行,继续生存,但是实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1926年9月,华俄道胜银行黯然停业。这些当然是后话。

法国这个时候则将其1875年成立、总部设在巴黎的东方汇理银行的业务向中国扩展。这个起初主要经营法国亚洲殖民地--印度支那业务的银行,1894年在香港开设分行,5年后来到了上海。

早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就已经看到了法国银行在中国活动的身影,即6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法兰西银行。在开始的一段岁月里,法兰西银行并无多大声息,只是当70年代苏伊士运河通航,海上运输状况改观,里昂作为法国丝业中心接受大量从中国运来的生丝,它才逐渐显露头角。当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的活动大量铺开之后,它也就接替了法兰西银行的位置,后者撤出了中国。我们日后将会看到东方汇理银行比法兰西银行更为活跃的身影。

以汇丰银行为模型而成立的德华银行,是代表德国利益于这个时间段出现在中华大地的。1889年,由德意志银行等机构发起的德华银行在上海成立。随后分别于1897年、1899年在天津和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及其在山东投资的铁路、矿山公司全部被日本接收。1917年,中国政府也对德国宣战,接管各地德华银行。20世纪20年代,当德华银行重新来华发展时,其地位已今非昔比。1945年后,各地德华银行再次由中国接收。

比主要列强金融机构晚到中国一步的,是美国花旗银行。就在杰克逊即将告别东方的时候,1902年2月,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成立。其后3年中,它在广州、香港、厦门、汉口和天津等城市建立起分支机构。花旗银行在晚清直至北洋军阀时代,其业绩与上述介绍的几大银行无法相比,更不用说比肩于汇丰银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日后很长时间内名列全球第一的银行,在当初进入上海时,不但在规章制度上模仿汇丰,而且在人事安排上也曾试图从汇丰银行挖脚以打开局面。

12 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诞生

西方列强的银行势力纷纷来到中国,中国迫切需要自己的新式金融机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战后,中国逐渐走向一个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同时,中国的救亡运动和经济振兴也走向一个新阶段。在对外维护国家利权、对内需要发展工商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自己的现代银行终于浮出水面。1897年5月,在很多方面借鉴汇丰银行做法的通商银行【英文名为Imperial Bank of China,中华民国成立后,改为Commercial Bank of China】正式成立。

1896年11月,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向朝廷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折中奏请设立银行。盛宣怀称:“各国与中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办理银行,而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如果国人自办银行,则可阻止“洋人银行专我大利”。

维护利权作为当时一个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口号,是国人兴办各种实业活动的好招牌。在盛宣怀的心中,不乏“挽外溢之利权”、振兴中国金融事业的宏图伟愿,但他创办银行的真正出发点和当务之急是为办铁路而设。作为推行洋务的重要一员,盛宣怀在办理汉阳铁厂和卢汉铁路的招股活动中,深感创立华商银行的重要性。他在致张之洞的一份电稿中说:铁路招股活动之所以常年无效,主要就在于“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