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冯仑管理日志
9703800000012

第12章 三月:学先进(3)

3月23日 万通商用的标杆:铁狮门

万通地产发现,相比中国房地产企业,铁狮门(Tishman Speyer)的思路完全是“投资式”的。投资房地产与投资其他行业的核心理念一样,都是资产价值保值增值,他们会从投资效益、回报率、增值空问等方面全面衡量商用物业的价值。

铁狮门的整体业务线包含了开发、收购、资产管理、基金管理、施工管理业务等几个方面,作为导演式的开发商,每一部分铁狮门都有利可图。同时,凭借强大的资产运营能力,同样的不动产项目由铁狮门来运营的出租率、租金水平、升值速度也比由其他企业运作更高更快,也就促使更多的商业不动产业流向铁狮门,形成一个“滚雪球”般的良性循环,所以铁狮门的资本运作效率提高,整个环节的风险大大降低。这样,不论房地产前景如何,铁狮门都可以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润。

--摘自2008年10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万通文章

背景分析

以美国模式为根本,万通地产确立两个学习标杆:住宅方面锁定托尔兄弟;商用物业选定了铁狮门。万通地产商用物业事业部总经理许良飞表示,铁狮门的商用物业业务已经进入中国,比如成都铁狮门天府广场项目,今后可能成为万通地产强劲的竞争对手。

按照万通地产“优化住宅业务,加快商用物业步伐”的计划,万通地产将在人均GDP 6000美元以上的城市加快城市建筑综合体--万通中心的复制拓展。所以,很可能万通地产对铁狮门的学习将会与竞争同步。

研究铁狮门的投资观念和成熟模式后,万通地产决定,除施工管理方面外,对于其他所有商业不动产领域与环节,万通地产都将尝试进入,达到风险最小情况下的安全有效的资本回报。而万通地产自己的商用物业运作思想也逐步成熟,遵循16字方针:中期持有、能力导向、收入多元、资本回报。

国内向铁狮门模式学习的开发商还比较少,因为核心的资产运营能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并且上市的商业地产企业有短期业绩的压力。而万通地产目前的优势就是还拥有住宅地产业务,在较快时间内回款的同时可以保障企业尝试做长期的商用资产运营,在这方面万通地产已经走在了本土商用物业运营领域的前列。

行动指南

找标杆,要选对,不要找错了榜样,拜错了老师。如今国内大部分行业已经细分化甚至高度细分,在一个行业的大类下面已经延伸出了中类、小类,找到自己所处细分市场的国内外标杆,是对标学习的前提。

3月24日 万通实业的新偶像:凯德置地

目前,万通实业已经初步形成专业的不动产投资公司的架构。我们未来的战略目标是,以新加坡凯德置地为学习的“标杆”,力争用5~10年的努力,不断完善不动产投资模式,将公司收入结构调整为投资收益、资产交易和管理费三部分,从而成为中国本土最具竞争力的专业房地产投资公司。

--摘自《万通实业2008年度报告》

背景分析

2008年6月1日,冯仑对外透露,万通地产在A股上市之后,作了一些重组。今后的定位是要打造专业的地产投资公司。“类似于凯德置地,凯德置地相当于房地产资本家。”冯仑表示。

在把凯德定为万通实业的标杆企业后,冯仑在2008年9月带领董事会的主要成员,专门到新加坡去拜访凯德,请教了凯德老总廖文良和其他高层。廖文良有本书提到“建宇树人”,冯仑和同事都在看这本书,希望对凯德有进一步的了解。

冯仑认为,凯德目前有“两个第一”:第一,具有政府背景的房地产投资公司,全球应该是最大,它是一家国企。第二,它是房地产投资公司模式,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了自身资产规模的两倍,这种投资模式在当前世界也是一种创新。

凯德置地在亚洲地区、在全球都是一家非常有竞争力的地产投资型企业,它不是开发型地产公司,是综合类地产投资企业。凯德置地的赢利、市值一路领先,服务公寓已经做到全球第一。所以,万通实业把凯德定为自己的标杆企业。

行动指南

仔细研究会发现,万通实业学习凯德置地,主要是学它的公司架构和商业模式。在对标学习之前,企业要搞清楚自己所选择的标杆哪些地方是应该学习的,同时更要搞清楚哪些地方是无法学习或者不能生搬硬套的。

3月25日 中下层员工之间的“部门对口学习”

万通到万科总部的学习方式是“部门对口学习”,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摘自2004年1月本书作者专访冯仑文章《万通学万科》

“向外国标杆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交流,甚至送人到标杆公司去培训,只有深入到企业内部,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对方,最后才是成为商业伙伴。最重要的交流是跟对方中下层的员工建立很多沟通,深入基层才能学得彻底,以后合作起来才能更顺畅。”

--摘自《万通·生活家》2008年第9期

背景分析

2003年10月,万通总部各个部门都派出代表到深圳万科总部学习,前后历时两个月,总共有数十人,回来之后每个部门都很认真地写了学习心得。此次万通到万科总部学习方式是“部门对口学习”,万通集团从总部每个部门中抽出两位代表,放到万科总部相同的部门中去,和万科同一部门的人去交流,去学习。

接下来是“总结汇报和研讨交流”。从深圳回来之后,万通要求每个部门总结学习的体会并写出报告,在万通内部进行研讨交流。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万通逐步把不同标杆企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移植”到自己的系统中来。

行动指南

“部门对口学习”法,尤其是中下层员工之间的“部门对口学习”,是学习和吸收标杆企业长处和经验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收获的有效途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月26日 向顶级商业伙伴学习

拿万通跟香港置地的合作来看,我们现在觉得是非常完美的合作……以至于我们的架构80%是复制香港置地。这就是我们认为最成功的合作。

结合万通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发现,万通在合作伙伴的身上得到的东西比他们想象的多很多。目前和万通合作时间最长的一个伙伴已经与万通一起走过了13年。突然有一天,双方感觉其实彼此都很需要,应该长期在一起,后来我们就作了一些重组,现在就变成了在股东层面、在公司层面上的合作。

--摘自《万通·生活家》2008年第3—4期冯仑文章《商业伙伴:万通的选择与思考》

背景分析

万通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万通从一开始就是靠跟别人的合作发展起来的,并且以合作发展这种方式形成了商业伙伴信赖万通的特别理由。

比如万通跟泰达之间达成了非常成功的合作。一家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怎么让国有企业成为控股股东,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现在他们之间合作得也很愉快,万通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大的一家地产公司,同时成为在滨海新区投资最多的地产公司之一。如果当时万通不能选定这样的一个伙伴,万通自己进入天津会比较困难,而现在滨海新区的任何一个地方,万通的机会都是最优先的,万通的股东泰达会提供很多第一线的资讯,还有策略资源上的支持。所以外部的商业伙伴非常重要。

又比如在纽约的中国中心项目,万通一直有一个很好的伙伴--纽约合作组织,现在包括雷曼。纽约的人均GDP是6万美元,在这个地方怎么做房地产?他们教给万通很多所谓“美国模式”,使万通能够在商业国际化方面领先于国内同行。

国内的中城联盟也是重要的商业伙伴,万通不仅投资了它的基金,而且获得了它提供的一些经验,在交流中也受益良多。

行动指南

商业伙伴给企业带来的最重要的价值,是除钱以外的价值。找到一个好的商业伙伴,可以让企业很快融入新的平台。

3月29日 选择商业伙伴的两条标准

有两句话特别好地反映了我们当时和现在选择商业伙伴的标准。第一是价值观上要趋同,第二能力上要互补。能力不互补那就不用合作了,价值观不趋同就合作不好。这两句话贯穿到我们在外部商业伙伴和内部商业伙伴的选择上。

--摘自《万通·生活家》2008年第3—4期冯仑文章《商业伙伴:万通的选择与思考》

背景分析

从过去的经历来看,万通对商业伙伴价值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2000年之前,特别是跟香港置地合作之前,万通对伙伴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资金层面上,并没有发现金钱背后会有很多东西。

再往前追溯,万通从别人手里买地,并不把它当成商业伙伴,而是当成交易对手,我买你东西,你卖给我。交易对手是路人,而伙伴是要一起走的。冯仑看到的资料显示,参加策略联盟和企业之间横向合作的跨国公司,它的回报和业绩都比不参加的好,并且参加策略联盟的数量越多,其市场表现越好。

万通和商业伙伴之间在能力上有很大的互补性。比如万通的长项是战略规划、品牌、治理结构、团队,相对而言项目的直接经营、工程、与外部打交道的有效性则稍微势弱。而商业伙伴的长项除了资金以外,在细节、有效性以及经营上比万通更有执行力。在一起合作,彼此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益,而且创造了很多它们过去不能想象的成绩。

当然,企业内部的伙伴也很重要,就像万通原来的6个合伙人。这种人和人之间形成的伙伴关系,对万通在1999年以前特别是创业初期非常重要,因为那个时候外部资源还不能聚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够发展,完全就靠钱以外的本事了。

这一起创业的6个人,现在看实际上能力互补性很强。

冯仑比较宏观,长于统筹、包容,对钱的不敏感就变成了宽容。如果冯仑对钱很敏感,可能有时候矛盾就很大了。必须要有一个人能够包容这件事,又能够负责任。王功权是学管理的,他对日常经营管理,对人的管理比较有经验,当时他是唯一做过法人代表和经理人的。所以冯仑跟他合作,冯仑当董事长,他当总经理是最合适的。潘石屹对财务比较敏感,在组织内部是一个做经营做得很好的人。易小迪的性格比较像冯仑,有弹性,所以他当时做副总,做助理。回头想起来,每个人的角色都有一定的互补性。

行动指南

由于价值观趋同、能力互补,合作容易成功。合作成功以后即使分开,仍然在一起聊天,还是朋友。这是企业选择商业合作伙伴最重要的两条,同时也是保证成功的两条。

3月30日 好企业的“和尚与庙”理论

企业家是谁?就是小和尚后面的大和尚,企业就是那座庙。大和尚你永远看不到,他经常去建新的庙,到晚上等着小和尚把钱柜子抱进来数。

一家好的企业就是一座好的庙,一位好的企业家就是一个好的大和尚,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就是一个好的小和尚……我觉得,企业家的价值就在于办好这座庙。

--摘自搜狐博客2008年1月7日冯仑文章

背景分析

怎么样才叫做一家好企业?以冯仑多年的理解,好的企业就像一座庙。在庙里,常常能看到有位不幸的妇女正在跪拜。老公要病死了,她家里还剩10块钱,拿5块钱去庙里下跪,拿了一把灰、求了一个签、磕了几个头、听了几声木鱼响、看了几眼晃动的蜡烛,然后带着希望回了家。这叫什么?这叫客户。庙里那个小和尚敲着木鱼把烛灯点亮,把收钱的箱子收拾好,晚上把箱子拿走。他呢,就是职业经理人,他传达了佛和大和尚给客户的希望,具体标志是敲好木鱼、点好蜡烛并把箱子收拾好,别让客户把钱扔错了地方。客户拿走的是一包香灰和99%的希望;大和尚卖的是1%的产品,给人的是99%的希望。这中间传达信任的角色是由职业经理人来充当的。

之所以还有客户,是因为她相信你给她的希望是真诚的,相信你给的这包香灰是灵验的,哪怕她老公死了。这就是客户忠诚度。在这个时候,企业给客户的永远是1%的使用价值和99%的希望。管理,不管你千变万化,只要能做到给客户1%的使用价值和99%的希望,就是最好的企业。

行动指南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不仅能把明确的规则搞清楚,而且也能把潜规则搞清楚,最后办好自己的庙,成为一个伟大的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