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偶然必然,必然偶然,小蚱蜢不识庐真山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9、美国政府的袖手旁观
美联储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位于一座灰色的石砌大楼中,坐落在华尔街的心脏。这栋建于1924年的纽约城市标志性建筑似乎和华尔街有些格格不入。它的旁边,是赫赫有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那头给人以无限希望的大牛雕塑。两个街口以外,是摩根大通广场,再往西两个街口,是俗称“人民经纪人”的美林证券,当然现在该改口叫做美国银行了。几乎正对面的是美国国际集团,每一扇窗户像瞪大的眼睛闪烁着无奈和绝望。稍稍往北,高盛总部孤零零地坐落在哈得逊河边刺骨的冷风里,再往北上几条街,是两个黑色的大坑,那上面曾经树立着当年的世贸大厦双子塔。大坑的对面,是永远人山人海的“21世纪”,很明显人们对名牌打折服装的兴趣远远大于就快要被淡忘的“9·11”事件。无论“The Federal Reserve【美联储】”这白色的大字母有多么庄重醒目,无论美联储门口那一排雕塑一样人高马大、还配备真枪实弹的保安有多么肃穆威严,这里还是轻松有活力的华尔街。街上是行色匆匆谈笑风生的人群,街下是老鼠成群,以及轰隆而过的地铁。
理论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只是13个美联储银行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是默默无闻的一员。美联储的中心,更确切地说,美联储的公众之脸,是3小时高速火车以外的华盛顿特区联邦储备银行。华盛顿特区才是你所熟悉的格林斯潘、保尔森、伯南克工作的地方,也是经济学家们决定短期贴现率、通货膨胀,讨论美国乃至世界经济走势的天下。其他美联储银行都只是华盛顿的一个传话筒。然而,由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将近100年来它和华尔街之间千丝万缕的瓜葛,这只特殊的“传话筒”却更像华盛顿的眼睛和耳朵,把它每天该看到的、不该看到的、该听到的、不该听到的,默默记录在案,分析研究,再传递给华盛顿。
2008年这个夏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这只“眼睛”格外繁忙。一个又一个华尔街巨人相继发出了求救的信号。这里面,哭声最大、喊声最响、最让美联储无所适从的,当属雷曼集团。
9月,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听证官三番五次地追问雷曼CEO福尔德,既然他和美联储官员还有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几个月以来就一直“不清不白”地走在一起,那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保尔森先生到底许诺了些什么,或者是暗示了些什么?是不是他答应了什么却没有兑现?他为什么没有兑现?……
福尔德似乎非常尊重这华尔街“道上”的游戏规则。每每被问及这个话题,他都避而不答,或者巧妙地绕开了。然而,在听证官看来,在我们每一个人看来,一个驰骋华尔街40年的沙场老将,一个带领雷曼几度经历生死、闯关无数的传奇领袖,在最后生死攸关的时刻,还在和韩国发展银行为区区几美元的股价斤斤计较,他的心里是否早就设好了一道底线?输光最后一个铜板的赌徒,绝对做不了世界顶级的交易员,永远在口袋里留足本钱再适时出击才是每一个交易员坚持的理念。那么,福尔德,这个华尔街上最优秀的交易员之一,他心里的这道底线是什么呢?
大到不能让它倒下【Too Big to Fail】
1984年6月举行了美国历史上有着非凡意义的一场听证会。听证方是美国国会,辩护人是当时美国货币总监署总监C·T·康诺弗。这次听证主题是,由C·T·康诺弗代表美联储为一个月前美国政府动用纳税人10亿美元救助濒临破产的商业银行伊利诺伊大陆银行的行为进行辩护。法庭上,康诺弗的回答简短有力:
“大到不能让它倒下。”
位于芝加哥的伊利偌伊大陆银行是当年美国的第七大商业银行。1984年,由于经营不善和错误的投资决策,伊利诺伊大陆银行爆发价值100亿美元存款的“挤兑”现象和随之而来的毁灭性的流动性危机。因为该行巨大的营业规模及其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和其他中小银行盘根错节的关联,美国政府担心它的倒闭会造成连锁的系统性反应,遂出资10亿美元相救。当时美国联邦保险公司砸下45亿美元资金买下其不良资产,银行核销了10亿美元的呆账。紧接着,美国联邦保险公司注入相近金额的资本金,并将高级管理层连锅端掉,取得控股权,从而保全了该银行持股公司股东及债券持有者的权益。
在1950年以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对付资不抵债的机构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干脆关门停业,清理资产,偿付投保的存款者;二是鼓励其他机构对它进行收购并承担其负债。1950年美国联邦存款公司保险法的通过带来了第三种方法:通过对行将倒闭的该机构贷款或由联邦政府直接收购资产来提供帮助,直到它最终摆脱困境。对于第三种方法,美国政府已有多年未曾使用,主要是担忧所谓的道德风险,以及“厚此薄彼”的顾虑。
美国政府对伊利诺伊大陆银行拔刀相助这一行为在市场上引发了激烈的论战。而C·T·康诺弗给出的这个理由,“大到不能让它倒下”,更是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大到不能让它倒下”,换言之,若让它倒下,有可能对整个经济或金融市场产生不可预料的系统性风险。但是到底多大才算“大到不能让它倒下”?迄今没有任何人给出精确的界定。然而,伊利诺伊大陆银行事件,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转折点。它从此给了所有人一个或有或无的幻觉,“大到不能让它倒下”。
好人好报,吉星高照
1998年9月23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时任行长威廉姆斯·麦克多诺在银行大楼10楼的会议厅里,紧急“邀请”了华尔街上他重要的“邻居”们。名单里包括所有你能想象到的名字--高盛、美林、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贝尔斯登、所罗门、银行家信托公司等9家银行的CEO,加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席和几位欧洲最大银行的代表。这一次,美联储也是铁了心要拔刀相助,救助的对象却是当时99%以上的美国人都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一个公司--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如果说全美第七大商业银行伊利诺伊大陆银行是“大到不能让它倒下”,那14年后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看起来就显得有些滑稽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纽约40英里以外位于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对冲基金,投资者不到100人,员工不到200人,成立不到5年,甚至都不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联储的监管。然而,美联储却亲自牵头,组织了多达36.25亿美元的援助资金,举世震惊。
当然,这个由诺贝尔经济学家和前所罗门金牌交易员亲自操刀的对冲基金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被称为“天才基金”的传奇机构,管理着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从成立第一天开始,连续4年每年给投资者带来40%以上的净回报,几十个交易员一年创造的利润,让高盛、所罗门、摩根大通等等这些华尔街上最神气的公司全部急红了眼。而且,最令人沮丧的是,没有人明白它的交易策略,没有人清楚它创造的“随机性投机”???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能像机器一样印着钞票。后来,高盛、摩根大通等等不得不自己借钱给长期资本以便以更高杠杆率运作。再后来,当长期资本向高盛求助筹资时,高盛开出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求长期资本向高盛公开它的交易簿;甚至,高盛在第一时间专门派了一个队伍过来,用一个巨大的笔记本复制下了长期资本几年来所有的交易记录。
的确,长期资本和太多的金融机构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交易往来。如果说长期资本本身算不上“大到不能让它倒下”,那么,那些被长期资本牵连进来的机构,在美联储看来也足够“大到不能让它倒下”了。至于它到底牵连了谁,怎么个牵连法,后果有多严重,它超出本书讨论范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究。但无论如何,美联储又一次向大家展示了这个“大到不能让它倒下”的美妙幻觉。
在这次美联储“半鼓励,半强迫”的救助行动中,雷曼集团和其他13家投行巨头一起,响应号召,慷慨解囊。而只有一家银行,从始至终态度坚决,分文不掏。不用想也能猜得到,这种树敌无数的事情,向来只有贝尔斯登做得出来。
雷曼CEO福尔德先生,和雷曼全体员工都坚信:
华尔街好人自有好报。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包括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两人共同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加盟长期资本以前,罗伯特·默顿是美国哈福大学教授,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迈伦·斯科尔斯是现代金融学泰斗,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理论的创始人,加盟长期资本以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拥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好人不长命,坏人入襁褓
2008年3月,在真真假假的“流动性危机”传言中,40%以上的贝尔斯登客户在几天之内提款而逃,留给贝尔斯登的只有在麦迪逊大道上的一个空壳,而CEO摩姆斯·凯恩只得不断向华盛顿拨去电话。捧着一份和雷曼一样“见不得人”的资产负债表,贝尔斯登死到临头。两天之后,美联储为贝尔斯登的这堆垃圾资产提供了290亿美元的无追溯担保,将贝尔斯登“逼嫁”摩根大通。不仅如此,几天以后,摩根大通将贝尔斯登的“卖身契”价格从每股2美元提高至10美元,据说是根据美联储的暗示,要安抚人心,天下太平。
紧接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禁止市场对19家金融公司股票的无券做空。市场上传言,这就是“大到不能让它倒下”的“黑”名单:
百富勤证券【BNP Paribas Securities Corp】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
巴克莱【Barclays PLC】
花旗【Citigroup Inc】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 Group】
大华证券【Daiwa Securities Group Inc】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Group AG】
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 SE】
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
英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ADS】
汇丰【HSBC Holdings Plc ADS】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Co】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Co Inc】
日本瑞穗金融集团【Mizuho Financial Group Inc】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瑞士联合银行【UBS AG】
房利美【Fannie Mae】
房地美【Freddie Mac】
雷曼赫然在目!“更何况,还有‘好人好报’的美好预言,我和我在雷曼的兄弟们在公司生死关头还砸下1万美元”,等着“好人好报”的美梦成真。
然而,9月14日晚,美联储俨然拒绝为雷曼资产提供担保,意向收购方美国银行和巴克莱扭头离去。当晚,雷曼轰然倒下。高达雷曼全部股票三分之一的员工持股,随风而去,第二天该发的工资单都没有着落。而6个月以前的贝尔斯登,不但股价从每股2美元飙升到10美元,而且有美联储撑腰的摩根大通,更是对它慷慨大方。每个留下的贝尔斯登员工,一律好几个月的“双薪”;没有留下的,也有一个足够让人心花怒放的“回家”大红包。
华尔街“好人不长命,坏人入襁褓”。
缘何救此不救彼--保尔森的难题
以为“华尔街好人自有好报”,却换来了政府的袖手旁观。然而,迄今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拒绝救助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两天之后,美国政府在当地时间9月16日向同样是私人企业的全美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并获得该公司79.9%的股权。美国国际集团由此成为有史以来美国政府救助的最大一家私人企业。连雷曼CEO福尔德也在听证会上表达了他无奈的困惑:“为什么可以救美国国际集团却不能救雷曼?”
在2008年夏天,雷曼向美联储提出申请,讨论了雷曼兄弟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可能性,并且申请监管豁免,要求允许雷曼通过下属的犹他银行吸纳子公司资产。经过讨论,美联储拒绝了雷曼的申请。而就在雷曼申请破产的当天,美联储大幅度放宽了所有银行的抵押种类限制来创造更多的流动性。几天后,美联储加速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美联储缘何救此不救彼?一时间,市场上疑惑多过理解,失落压倒自若。
个人恩怨论
有人说,雷曼的CEO福尔德曾经得罪过高盛的前老板保尔森。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据传,就在最后几天的紧急会议上,福尔德还曾经和保尔森当面发生口角,留下一屋子来开会“挽救”雷曼的大腕,拂袖而去。
道德风险论
政府当然有其冠冕堂皇的借口:刚刚破费拯救了贝尔斯登,接着又帮了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这可都是纳税人的钱呐!美国可是自由的社会。纳税人哪受得了这个?虔诚地信奉上帝,虔诚地信奉自由经济,虔诚地信奉“纳税人第一”的美国人民,开始在“两房”前静坐,开始在贝尔斯登门口示威,举牌高呼:“为什么要拿我的钱去救贝尔斯登?”每个贝尔斯登的人,平均每年都拿着好几个美国家庭收入的总和,“要千万百计为资本家们的贪婪成性来埋单”,美国愤青们顿觉天理难容。美国国会在选民的鼓噪下当然也少不了给美国政府施压。道德风险,成了保尔森和美联储的难题。一视同仁,只会加剧资本家们的嗜血成性,埋下更大的祸根。不论是实际意义还是象征意义,总得有一个要死。这次,美联储是铁了心要杀一儆百,笼络人心。在通往树立反面典型的道路上,雷曼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要论对谁见死不救,非它莫属!
技术层面论
从技术上分析,雷曼与贝尔斯登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后者当时虽然出现了流动性问题,但并没有所谓偿付性问题;雷曼则不然。当时在雷曼的账面上存在大量的无法估值的风险资产,其中包括120亿美元的民用住宅抵押贷款和330亿美元的商业不动产。在这些资产中具体有多少会被核销,谁也不知道,包括当时准备收购雷曼资产的潜在买家。因此可以说,雷曼当时面临的是偿付能力问题,而非短期标准意义上的流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