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友:患难知友
9458800000003

第3章 同甘共苦(1)

左伯桃为友死荒原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谚语

左伯桃(生卒年不详),据传是周朝春秋时代人,因其与羊角哀之间的感人故事而为大家所知。

羊角哀和左伯桃都是战国时代的燕国人。

羊角哀是个孤儿,从小就流落江湖,30年间足迹踏遍大半个神州大地。但羊角哀聪明好学,因而他一面求师访友,一面刻苦自学,博览群书,满腹才华。后来,羊角哀从北方南下,来到楚国,看到这里风土人情都很好,就定居在荆门西南90里的诸村里合河口,在这里搭起简陋的庐舍,开垦田园,自耕自食。

这时,羊角哀听说楚文王(公元前689—前677年在位)很器重德才兼优的人,正在招贤纳士,就打算出去应聘,施展自己的才华,好好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生平的抱负,但又不敢贸然前去投奔,就一直在观望。

在西羌的积石山也有一个相当有名气的贤士,叫左伯桃,也是从小失去父亲,自己奋发攻读,很有学问。他听说楚文王广开贤路招纳天下贤士,便离家前往楚国的都城。路上雨雪交加,十分艰苦,当他冒雨来到荆门时,全身都湿透了,便找到一间茅屋,上前叫门。主人见这位不速之客被雨水淋得落汤鸡似的,连忙把他让进屋,并热情款待。左伯桃非常感激,便对主人说:“小生左伯桃路过荆门前往楚都,遇到这场雨雪,幸好有机会进来躲避。但不知在府上打扰一宿,明日继续赶路,能行吗?”这个茅舍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羊角哀。

羊角哀告诉左伯桃,自己自幼父母双亡,孤独地居住在这里,没有亲眷。他又对左伯桃说,自己平生酷爱读书,尤其是乐于交朋友,磋商学问。兄长光临寒舍,我感觉高兴和荣幸!左伯桃见羊角哀待人诚恳、殷勤,又听他谈吐不俗,十分敬佩,心想,人说“白屋出公卿”,这话一点不假,便说:“这次旅途被雨雪困住,承蒙仁兄厚意相待,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羊角哀说:“小弟家道贫寒,经常揭不开锅,没有什么好款待,惭愧得很。”他好不容易弄了一餐便饭招待左伯桃。

左羊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当晚同榻抵足而眠,谈古论今,十分投机,直到天明。两人彼此都很钦佩对方的渊博学识,大有相见恨晚的感慨,便结为兄弟。左伯桃比羊角哀年纪大5岁,被认做兄长。

两人相处三日后,雨雪暂停,左伯桃就对羊角哀说:“贤弟有辅助王者治国的真才实学,不出去干一番事业,却守在田园,真是埋没了,多么可惜!”羊角哀说:“我何尝不这样想呢?只不过是未遇上机缘罢了。”左伯桃说:“如今楚文王到处求贤访能,我们兄弟二人为什么不一同前去看看呢?”羊角哀听了,正合自己的心意,便打定主意,收拾好行装,带上所有的存粮,撇下茅屋,和左伯桃一同上路了。

谁知走了不到两日工夫,碰上了滂沱大雨,两人只好找店住宿。这样一住就是几天,雨还在下着,一点晴天的意思都没有,所带的盘缠也已花得差不多了。无奈之下,两人只好一同离开客店,冒着雨继续走。才走出店家不远,一场鹅毛大雪又下个不停,狂风怒吼,两人衣裳单薄,口粮也不多了,怎能抵御这彻骨的寒风。左伯桃实在顶不住了,就对羊角哀说:“像这样数九寒天,缺衣少食,又冻又饿,路途还远着,两人互相拖累,怎么能活着到达楚的都城呢?不如贤弟带剩余干粮,添上我穿的全部衣裳,快快赶路,撇下我一人,不要为我操心。我虽然冻死饿死在半途,总比两人迟早死在路上好。你学识比我强,到了楚都,楚王必然重用你。等你有了成就再来收殓我的遗骸并不算迟。”羊角哀哪里肯听,对左伯桃说:“你我情同骨肉,我怎么能忍心抛下仁兄一人前往呢?”

羊角哀好不容易劝住了左伯桃,左伯桃又勉强陪同羊角哀走了约莫十来里,只见路旁有棵朽空了的老桑树,树干的空洞可以容下一人。左伯桃心想,像这样下去,贤弟怎么肯单独上路?于是打定主意舍命存知己,便对羊角哀说:“似这般严寒,又累又饿,看来咱俩还是暂时躲一下风雪,歇息一番,方好继续赶路。”说完便装着避寒的样子钻入树洞,对羊角哀说:“贤弟赶快去弄些枯枝败叶回来生个火取暖。”羊角哀答应着,便离开老桑树,去弄柴枝。等他抱回柴枝后,只见树洞跟前堆放着一堆衣服和剩下的全部干粮。

原来,羊角哀前脚一走,左伯桃就立即脱下自己身上的所有衣服,冻得话也说不出,只剩下一口气了。羊角哀扔下柴草,慌忙跑上前,找到左伯桃后,紧紧搂住他冻僵了的身体,心疼地喊道:“兄长为何如此这般短见识呢,这叫小弟怎么受得了!”左伯桃微睁双眼说:“我早已盘算好的,贤弟可千万不要再耽误前程了。赶快穿上我放在树下的衣服,暖好身子,带上剩下的干粮,前去楚都实现你的抱负吧!”羊角哀抱住左伯桃,跪在跟前,放声哭道:“仁兄不去,小弟也决不忍独自偷生!但望仁兄快穿好衣服,我扶你一同上路。”左伯桃坚定地说:“要是我们兄弟两人一同冻死在前面的路上,有谁来收拾我们的尸骨呢?咱们要是让父母赐给我们身体抛露在荒原野岭,还有比这更不孝的吗?”羊角哀说:“我宁可一死也决不能撇下兄长!”两人争持了好半天,左伯桃体力已消耗完,断了气。羊角哀只得痛哭一场,心想,我如再这样白白死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立即赶路,到了楚都见了楚王再说。

两天后,羊角哀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到了楚的都城郢。楚文王非常高兴地接见羊角哀,向他询问安邦定国的策略,羊角哀对答如流,畅谈了自己的见解,并向楚王列举了十条富国强兵的计策,这些策略都是当时楚国争霸所急需实行的。楚王深深地折服于羊角哀的真知灼见,立即封他为楚国的上大夫,赐给他黄金百两、绢百匹。

羊角哀向楚王奏明了左伯桃在风雪途中解衣舍身成全自己的大义行为和高尚风格,并告诉楚王,如果没有左伯桃的舍己相救,自己也不可能当上楚国的上大夫。楚王被左伯桃对羊角哀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便派了大将,备了车马,陪同羊角哀前往桑树所在地,用楚国大夫的礼制仪式隆重地殓葬了左伯桃。看到冻僵在桑树洞里的左伯桃尸体面色如生,羊角哀抚着尸体哀痛得死去活来。等到丧事办完,祭奠完毕后,羊角哀也不愿再接受任何高官厚禄了,最终上吊自杀,以一死报答舍生为己的左伯桃。

◎故事感悟

在危难之时,左伯桃和羊角哀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甚至舍弃生命也要帮助对方。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自己选择了死,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比起那些一事当前只为自己打算,不顾别人死活的人,他们活得是多么充实,多么有意义呀!这种舍己为友的精神千古传颂。

◎史海撷英

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又称召陵之会,是春秋时期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之间所进行的会盟。

春秋初期,楚国向中原挺进。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借自己的妾室蔡姬被蔡国嫁到楚国这件事,率领中原诸侯齐国以及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鲁国、曹国和邾国八国,一同讨伐蔡国。

蔡国便向楚成王求助,楚成王便出兵援助,齐楚两国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会盟,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齐桓公虽然没有以武力压服楚国,但还是抑制了楚国北扩,从而使自己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文苑拾萃

咏羊· 左

(明)李东阳

山深雪寒路坎坷,两死何如一生可?

桃才自信不如哀,君若有功何必我?

楚王好士午燕才,燕家未筑黄金台。

当里同室何为哉?吁嗟乎!

树中饿死安足戚?何似西北采薇食!

情深狱中同读《尚书》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魏源

夏侯胜(生卒年不详),字长公,宁阳侯国人(今山东宁阳),西汉著名学者,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汉武帝时均立为博士。夏侯胜的做人准则是:为国要忠,为民要仁,为事要义。他上不奉下不欺,崇尚正派;他刚直,厌恶邪道歪理。

公元前72年,汉宣帝刘询提议要为汉武帝创庙乐,以颂扬武帝功德,同时也为自己扬名,于是诏告丞相、御史、诸侯等文武百官,商议建造武帝庙事宜。当时众官齐口称赞,有的还美言至甚,唯独夏侯胜听了感到不妥,他说:“汉武帝虽然有抵御四方强敌、扩大疆土的功绩,但是在战争中也有很多战士阵亡了,耗尽了国家的人力物力,使百姓流离失所,至今逃亡在外的流民没有安顿下来。等到疆土稳定,武帝又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他对人民没有什么恩惠,不应该给他创庙乐。”

话音未落,大臣们便都向夏侯胜发难:“夏侯胜对皇上的旨令妄加评论,对先帝肆意诋毁,实属大逆不道,应予治罪!”夏侯胜面对这群弄臣说:“作为臣子,应当勇说真话,而不是敬畏君主,完全顺应。拿着俸禄就应当为君主谋划长远计划,人不是圣贤,哪能没有过错呢?”夏侯胜又说:“如果做臣子的看到君主有失而不直言,以小错铸大过,使庶民心散,让社稷危如累卵,怎么办?”但是丞相兼御史大夫广明力劾奏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之罪。夏侯胜威严正词道:“直言不讳是君子之行,随声附和乃是小人的作为。我的话已经说明白了,即使死也无憾了。”

这时,丞相长史黄霸挺身而出。尽管黄霸平时与夏侯胜很少往来,但今天听了夏侯胜的诤诤之言,看到了他的凛然正气,十分敬佩,立时将他视为知己。便上前和夏侯胜站在一起,拉着他的手说:“先生也道出了我的心思,我愿与知己者共同赴死!”顿时,两人相知恨晚。

最终,夏侯胜没能阻止住创庙乐。夏侯胜因犯诋毁罪被抓进了监牢,黄霸也因纵容罪入了狱。在狱中,他们谈国事,肝胆相照;议家事,情投意合。黄霸想向夏侯胜学《尚书》,夏侯胜认为早晚要赴死,拒绝了他。黄霸说:“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也就没有遗憾了。”夏侯胜非常钦佩他的观点,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寒来暑往,两个春秋过去了。他们对《尚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后来,宣帝下令释放两人。夏侯胜恢复谏大夫职位,命令左冯翊宋畸推举黄霸为贤良。后来又向皇上推荐黄霸,皇上任命黄霸为扬州刺史。过了三年,宣帝下诏,升黄霸为颍川太守。

◎故事感悟

真正的朋友是在对方有危难之时勇于站出来,对方同甘共苦。在群臣都落井下石之时,黄霸挺身而出,与夏侯胜同受牢狱之苦。夏侯胜在复官后也极力举荐黄霸,可见其朋友之情至深至真。

◎史海撷英

只做了27天的皇帝

公元前74年的六月五日,汉昭帝驾崩,享年21岁。因汉昭帝无子,七月十八日,大将军霍光等人便迎立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在即位的27天内,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0件。最后,霍光以其不堪重任为由,突然发动政变,与大臣奏请14岁的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汉昭帝皇后上官氏)下诏,于八月十四日废黜了刘贺,并亲自送他回到封地昌邑,削去王号,给他食邑2000户。同年,霍光尊立卫太子唯一的遗孙、18岁的刘询已为帝,是为汉宣帝。公元前63年,刘贺又被贬斥到了今天的江西省永修县一带做了“海昏侯”。

◎文苑拾萃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官方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尤其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学资料。相传《尚书》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则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期,《尚书》存有28篇。由于是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的,因而又被称为《今文尚书》。

患难与共,兴复汉室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

王霸(?-59年),字符伯,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嗜好文法,早年为狱吏,慷慨有大志。后游学长安,不久追随刘秀,在昆阳击破王寻、王邑,被其为王乡侯。建武二年(26年),改封为富波侯。建武六年(30年),屯田新安。建武十三年(37年),改封为向侯。永平二年(59年)去世。

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先后推翻王莽、刘玄后称帝。刘秀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圣明君主,在他的周围有许多忠心耿耿的臣子辅佐他,王霸就是其中的一位。王霸曾经几次出生入死地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情深意重。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称帝,对百姓压榨盘剥,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饥寒交迫。为此,各地都纷纷揭竿而起,发兵起义。公元22年,汉朝宗室刘秀在宛县起兵响应绿林起义军。

当刘秀率领起义军路过颍阳时,当地人王霸召集了一些朋友毅然加入队伍。刘秀热情地接纳了他们,随后转战各地。刘秀足智多谋,英雄大度,屡战屡胜。王霸随军参战,英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久,王霸因父亲老弱多病,便辞别刘秀回家侍奉父亲。临别时,刘秀送与王霸许多金银,并嘱咐他安心在家侍奉父亲。刘秀送了王霸一段路程,两人洒泪而别。

后来,刘秀带领大军赶赴洛阳,中途路过颍阳,便亲自去看望王霸。王霸深受感动,他请求父亲让他跟随刘秀离家出征。父亲说:“既然刘将军如此仁义重情,如此器重你,你就应知恩图报,去吧。参与国家大事,好好地辅佐刘将军,不要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