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友:患难知友
9458800000004

第4章 同甘共苦(2)

那时,刘秀还不是最高统帅,被起义军拥为更始皇帝的刘玄,对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刘秀十分猜疑。刘秀为了躲过杀身之祸,保存实力,便请求刘玄让他到河北去招抚各州郡的义军,刘玄答应了。

风云变幻,前途险恶。那时,更始皇帝的权力还没布及到河北。刘秀此去凶吉未卜,成败难测,但王霸始终跟随着刘秀。虽然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十分劳苦疲惫,但是都没有动摇王霸的意志,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保护刘秀。然而有不少的随从人员担心刘秀成不了大事,而且受不了艰苦,在半路上纷纷离开刘秀,不辞而别。

走掉的人越来越多,人马逐渐稀少。渡过黄河以后,刘秀环顾四周,见身边只剩下王霸和少数几个亲兵,寥寥几人而已。刘秀久久地凝望着涛涛不息的黄河水,凝望着连绵不断的远山,思绪万千,感慨万分。过了许久才转过身来,拍着王霸的肩头,深沉地说:“从颍川出来跟随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真是疾风知劲草啊!”云天寥廓,秋风萧瑟,刘秀随口吟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王霸忙说:“将军,您还有希望。我们不能气馁,只要将军坚持下去,兴复汉室指日可待!”在王霸的劝说和激励下,刘秀信心大增,便催马加鞭向前赶去。

刘秀到达蓟县,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听说盘踞在邯郸的王郎正在派兵捉拿他,军兵已经到了附近。刘秀连夜仓促南逃。一路上,王霸尽心竭力地保护刘秀,帮助刘秀脱离了险境。后来,王霸又亲自带领军士讨平了王郎。

经过几年的征战拼搏,刘秀终于做了皇帝,成为东汉的开国君主,但他仍然不忘王霸的忠心和才智,更加信任他了。公元33年,王霸被任命为上谷太守。王霸也始终不忘刘秀对他的友爱之情和知遇之恩,倍加努力,孜孜不倦,恪尽职守。王霸亲自同士兵们垒土堆石,治隘口,筑亭障,并且冲锋陷阵,身经百战,为巩固和保卫东汉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故事感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刘秀与王霸之间有的不仅是君臣情,更有朋友谊。无论刘秀处在什么时期、遇到什么困难,王霸始终不离不弃,就算至亲兄弟也未必能做到!

◎史海撷英

建武盛世

刘秀登上皇位后,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刘秀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禁止残害奴婢。

为了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刘秀还经常向百姓发放救济粮,减少百姓的徭役,同时积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由于刘秀统治期间国家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故而号称“建武盛世”。

◎文苑拾萃

谒汉世祖庙

(唐)刘希夷

舂陵气初发,渐台首未传。

列营百万众,持国十八年。

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

宛城剑鸣匣,昆阳镝应弦。

犷兽血涂地,巨人声沸天。

长驱过北赵,短兵出南燕。

太守迎门外,王郎死道边。

升坛九城陌,端拱千秋年。

朝廷方雀跃,剑珮几联翩。

至德刑四海,神仪翳九泉。

宗子行旧邑,恭闻清庙篇。

君容穆而圣,臣像俨犹贤。

攒木承危柱,疏萝挂朽椽。

祠庭巢鸟啄,祭器网虫缘。

怀古江山在,惟新历数迁。

空馀今夜月,长似旧时悬。

荀巨伯探友

◎善交者,不以出入易意,不以生死移情。在终如始,在始如终。——刘昼《刘子·言苑》

荀巨伯(生卒年不详),汉桓帝时颍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以《荀巨伯探友》典故留名后世。

东汉时期,匈奴等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时有攻陷边郡的事情发生。

荀巨伯是汉恒帝时人,他一向恪守信义,笃于友情,朋友很多。荀巨伯的一个朋友住在边郡,重病之中很想和他见上一面。荀巨伯得知消息后立刻动身去看望他。多日长途跋涉后,荀巨伯来到了朋友居住的地方,不巧,正赶上少数民族部队正在攻打郡城。荀巨伯机警地进入城中,发现城中百姓已逃避一空,可以说是家家门窗紧闭,街上了无行人,但荀巨伯还是推开了朋友家的门。

朋友家中萧索冷清,除了重病卧床的朋友,已无他人。卧病在床的朋友见到不辞劳苦远来探望的荀巨伯十分激动,着急地说:“郡城已不可保,我本来是个要死的人,现在更不可能有活着的希望了,你就不要管我了,赶快走吧。”荀巨伯坚定地说:“我不远千里来看望你,你却让我马上就走,虽然是你对我的关怀和爱护,但在危难关头舍弃朋友而独自逃生,这是我荀巨伯能干的事吗?”荀巨伯坚决留下来细心照料病中的朋友。

少数民族的士兵攻下了郡城,逐屋搜索。一队士兵闯进友人家,惊奇地发现,屋中还有两个成年男人——荀巨伯和他卧病的朋友。按照当时边境战争的规律,少数民族武装进入内地的主要目的是抢夺财物、掳获妇女儿童,对成年男子基本上采取就地杀死或俘虏回去充做奴隶的办法,被捉住的人没有谁可以幸免,所以,一有战事,人们唯恐走避不及,绝对不会束手就擒。城内居然有两个成年男人安然待在屋子里不逃避,实在出乎破城者的想象。

一个士兵厉声问道:“大兵临城,一郡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个什么人?竟敢自己留下来不逃跑?!”荀臣伯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的朋友卧病在床,我不忍心丢下他不管。我宁可用自己的身体代替朋友的生命,你们要杀就杀我,不要伤害他一个病人。”

听了荀巨伯的回答,这一队士兵互相看了看,商议道:“我们是来抢夺财物的,本来就不占道义,是不义之人,现在却闯入了讲道义的国土,遇上了这样讲道义的人,真是惭愧呀!”于是将这个消息报告了统军之将,统军之将也很感动,传令全军不要搜捕百姓、抢夺财物了。集合队伍,率军撤走。全郡的生命财产竟因此得以保全。

◎故事感悟

《荀巨伯探友》是个著名的典故,故事的主人公对朋友舍生忘死的情谊传为千古佳话。它不但成功地教育了千百年来的后来人,也对什么是朋友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史海撷英

东汉与匈奴之战

匈奴一直都是汉朝时期历代皇帝的一块心病。东汉章和二年(88年),窦宪请求出击匈奴。当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而北匈奴反汉。这时,恰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窦宪认为,这是打击匈奴的一个绝好机会。于是,汉廷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准备出击北匈奴。

窦宪随即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1万多人,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与北单于作战,最终打败北单于。随后,窦宪整军追击,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1.3万多人,俘获了大批的马、牛、羊、驼等牲畜。

由于北单于已经逃到远处,窦宪一面派司马吴汜、梁讽等人追寻北单于,企图招降他;一面又班师回国,驻扎五原。

当时,北匈奴已经人心离散,吴汜、梁讽所到之处,前后有万余人向汉廷投降。在北海西北的西海,梁讽追上了北单于,劝他归汉,以求保国安人。于是,北单于便率领他的部下向梁讽投降。这时,北单于听说汉朝的大军已经入塞,便派他的弟弟右温禺疑王跟随梁讽来到洛阳,向汉廷进贡。

然而,窦宪见北匈奴单于没有亲自到洛阳来,便认为他缺乏诚意,因此奏请朝廷遣归右温禺疑王,准备再次出征讨伐北单于。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汉廷遣还了北单于的弟弟,北单于又派车带着储王等人亲自前来拜见窦宪,并请求向汉称臣。窦宪向朝廷请示后,就派班固、梁讽等人前往迎接北单于一行人。

这时,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同意。最终南单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重伤后逃走。

此时窦宪认为,北单于已经势力微弱,应该趁机彻底消灭。因此,永元三年(91年),窦宪又一次率兵出塞,在金微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再次逃遁,北匈奴国也至此灭亡。

◎文苑拾萃

前出塞

之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之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之五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之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之七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二十年来万事同

◎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张籍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有名的文学家,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中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至今还在流传,对历代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柳宗元心地善良,十分关心百姓的困难,他的诗歌、散文大都反映民间疾苦,希望通过文字使统治者有所触动而改变人民穷苦的生活,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唐顺宗时,王叔文、王伾主持朝政,起用了刘禹锡、柳宗元等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实行革新,打击了宦官们为非作歹的嚣张气焰。

然而唐宪宗即位后听信宦官们的谗言,把王叔文、王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律降职,贬到了边远的地方。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善于写诗,柳宗元擅长散文,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两个人是很要好的朋友。被贬官之后,他们并不像一般人一样想不开。他们相信自己的作为是正直的,失败了也不必那么懊丧。到了地方上,除了办公事以外,常常借写诗和散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一些人民的疾苦。两人在那里一住就是10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觉得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于是奏请宪宗把他们调回了长安。

可是,他们俩又少不了要写些诗文揭露权贵的贪婪骄逸。刘禹锡在回到长安后,邀请诗友共赏桃花。看着满树争奇斗艳的桃花,他们不禁触景生情。刘禹锡写下了《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些艳丽茂盛的桃树都是在他们被贬后新栽的,这就像如今长安街头的新贵们,都是在排挤革新志士之后才得势的,金印紫绶,炙手可热。

没想到,刘禹锡的这首诗又惹下了麻烦。这首诗一经传出,立即触动了那些守旧者敏感而虚弱的神经,于是诋谤风起,他们纷纷向皇上进谗言,此诗就成为这些人“无悔过之心”的罪证。于是,昏庸的宪宗又把刘禹锡贬到更偏僻的播州,也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当刺史,把柳宗元派到广西柳州当刺史。这就是在当时轰动一时的“桃花诗案”。

那时的交通十分不便,从长安到播州这么遥远的地方,坐马车要走上相当长的时间不说,途中的颠簸只怕是正常人都很难吃得消的,更何况播州既偏僻又荒凉,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刘禹锡家里有个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如果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纪的老人怎么受得了这个苦?如果丢下老母,只怕千里迢迢,今生今世再也见不到面了。命令一下达,可把刘禹锡难住了!

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困难,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心要帮助自己的朋友。他连夜秉烛赶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他派到播州,让刘禹锡留在柳州。这样,不管怎么说,也让刘禹锡一家少赶了些路。而且,他还在奏章上写明,家里并没有老人需要奉养,自己身体还算强健,愿意到更为荒僻的播州去。

柳宗元对待朋友的一番真情使许多人深受感动。

当时,有个大臣叫裴度,此人为人比较正派,也比较敢于讲话。他到宪宗面前陈述了刘禹锡家中的实际情况,总算使宪宗动了恻隐之心,同意改派刘禹锡到连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连县当刺史。

两位生死之交结伴而行,沿着一个月前的进京路线又离开了长安。暮春三月,江山如画,但在这两位诗人眼里却是一片凄凉景色。在衡阳,两位知己必须分手,柳宗元走水路,刘禹锡走陆路。两人依依不舍,在湘江边上泪洒青衫。柳宗元写下催人泪下的《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读后感慨万分,说:“这20年来,我俩共同经历了宦海浮沉,同榜进士及第,又一起参与革新,先后两次远谪边地,都宁死不屈。就是不知这一分别什么时候才能重逢?”柳宗元鼓励他说:“我俩都以文学名世,用诗文表达政见,叙写民生疾苦,主张唯物论,反对天命论。不管今后命运怎样,这些都不能放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