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言:慎于言语
9457600000004

第4章 语言可以安身立命(2)

有一天,昭阳与自己的百余名门客出游。在饮酒作乐之余,昭阳便得意地拿出了楚威王赏给他的“和氏之璧”向大家炫耀,可是传来传去,最后这“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了!大家都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自然不会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始终没有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

张仪回到家后,便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

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先回到魏国,最后进入秦国,为秦王效力。

◎文苑拾萃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年间,包括春秋、战国500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

《东周列国志》所叙写的历史事实,主要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和《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穿插编排,冶为一炉,从而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秦汉以前,一些史学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都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之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而这部书的通俗之处,就是将那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也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同时也是对后人的最大贡献。

众议公子围

◎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曾子

公子围(生卒年不详),即后来的楚灵王,初名围,即王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楚共王的儿子,楚康王的弟弟,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他即位的时候,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

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三月,诸侯各国会盟于虢。楚国令尹(宰相)公子围的排场很大,一切陈设服饰与君主没什么两样,前后卫士成双成对,十分气派。与盟的各国大臣对此议论纷纷。

鲁国大臣叔孙穆子说:“楚公子好漂亮,真具君主气象!”

郑国大臣子皮说:“有两个执戈的卫士在前面走着。”(按当时的规矩,只有国君外出,才有两个手拿戈的卫士在前面开道。)

蔡国的子家说道:“楚公子来虢之前已有蒲宫之居。现在他外出有前戈,不也是可以的吗?”(蒲官乃楚君的离宫,令尹在国,已居住在君主的离宫内了。)

楚国大臣伯州犁说:“这次来会盟,离开敝国时,令尹的所有服饰陈设都是向寡君借的。”伯州犁因听到诸大夫在讥讽公子围,所以想出这个主意为公子围开脱。

郑国行人(官名)挥说:“借了,恐怕就不会归还了。”

伯州犁对挥说道:“你还是去为子皙作乱而担忧吧!”(前年,郑国大臣内讧,子皙擅杀伯有,所以伯州犁在这里反唇相讥。)

子羽(即行人挥之字)接口道:“当璧者还好好地在楚国,如今令尹却向楚君借了君主的服饰陈设而不归还,你难道真的不忧虑吗?”(当璧者,指公子围的弟弟,即后来的楚平王。先前,楚共王为确立后嗣,暗埋玉璧于大庭地下,公子围弟兄几人跪拜共王时,当时平王年幼还要人抱着,但他两次跪拜都压在玉璧上,故当时认为平王这个当璧者是最有希望继承楚国社稷的。)

齐国大臣国弱这时也说道:“我真为二位(指公子围和伯州犁)担忧啊!”

陈国公子招说道:“凡事总得先要担忧一阵,然后才会成功。然而,楚公子围和伯州犁二位如今显得很是快乐。”(言下之意是:凡事先忧虑而后才能成功。今二子不忧而乐,其事绝不能成。)

卫国大臣齐恶并不完全赞同公子招的看法,说道:“如果能够预先知道后果,那么即使不为以后有所担忧,也无所损害。”

宋国大臣合左师说道:“大国发号施令,小国就恭敬从事,我只知道恭敬而已。”

晋国大臣乐王鲋不赞同诸大夫的公开讥评,于是说道:“《小旻》之最后一章说得非常好,我就照它说的去做。”(《小旻》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最后一章说:“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乐王鲋可谓谨慎之至。)

盟会结束后,郑国子羽就对子皮说:“刚才的议论,鲁叔孙穆子讥讽公子围的话恰切而婉转;宋左师的话简明而合于礼;晋乐王鲋的话自爱自敬,不伤害人;您与蔡子家的话持其两端,无明显褒贬,虽意知不可,而辞无讥切。不过从你们四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是能保全自己的大臣,但齐、卫、陈三国大夫恐怕今后无法幸免于难。齐国子代人担忧,陈子招喜欢担忧,卫齐子却说虽忧无害,然而这些都是在自招忧患。而忧患也真的要降临到他们头上了。《大誓》这本书中说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如今三位大夫话中已有忧患的征兆,忧患还会不到他们那儿去吗?可见,话不能乱说,以后是会有危险的。”

◎故事感悟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所以说话要谨慎,不能口无遮拦。从盟会中的各国大臣对子围的议论中,郑国的子羽可以预见到这些人的将来命运。说话谨慎的人就会安身立命,而齐、卫、陈三国的大夫恐怕以后要自招忧患了。可见,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言。

◎史海撷英

公子围迎亲

春秋时期,楚国北面的郑国国君想要把大臣公子段的女儿嫁给楚国的将军公子围,用结亲的办法同楚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可是,楚国却想让公子围借到郑国迎亲的机会,带兵前往,一举吞并郑国。

迎亲那天,公子围驾起战车,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直奔郑国而来。郑国的子产识破了楚国的险恶用心,便派子羽出城婉言辞谢,说:“我们郑国都城很小,你们来迎亲的人太多了,实在是盛不下,就在城外举行婚礼吧!”

公子围的代表却说:“婚礼是件大事,怎么能在野外举行呢?你们不让我们进城,那不是要叫天下人都笑话我们楚国的地位低于你们郑国吗?不但如此,而且还会使我们的公子围犯下欺骗祖先之罪。公子围在离开楚国时,还到祖庙恭敬地祭告祖先呢!”

这时,子羽见已经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只好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国家小,不算错。但是,如果因为国家小,希望仰赖大国,而自己不加防备,那才是大错呢。郑国同你们楚国联姻,本来是想依靠你们大国来保护我们这个小国,可是你们却心怀鬼胎,暗取我国,这可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公子围见阴谋败露,料想郑国肯定早有防备,只好放弃了偷袭郑国的打算,但又矢口否认自己有吞食郑国的意图,坚持要进城。但表示楚兵一律不带武器,全部空手进去。

子产和子羽见公子围已经承诺不带武器了,就同意了公子围进城迎亲的要求。公子围在郑国城中举行婚礼后,不久便带着新娘子回到了楚国。

◎文苑拾萃

诗经·小旻

旻天疾臧,敷于下土。

谋犹回遹,何日斯沮?

谋臧不从,不臧覆用。

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 ,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我视犹谋,伊于胡底?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谋父孔多,是用不集。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

维尔言是听,维尔言是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过虽靡止,或圣或否。

民虽靡 ,或哲或谋,或肃或艾。

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田子方辩“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田子方(生卒年不详),魏国人,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初事魏文侯,魏文侯慕名聘他为师,执礼甚恭。继任齐相国,国富民强,齐国大治,其为人也,刚毅果决,傲王侯而轻富贵,闻名诸侯,声望名于当世。世称田氏后裔,有子方之遗风焉。

西周时期,魏文侯在治理魏国时,尊崇贤人田子方为老师。

有一天,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身旁,多次称赞溪工。文侯就问:“溪工是你的老师吗?”

田子方说:“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邻里。他的言论谈吐总是十分中肯恰当,所以我称赞他。”

文侯又问:“那你没有老师吗?”

田子方说:“有的。”

文侯问:“那你的老师是谁呢?”

田子方回答说:“东郭顺子。”

文侯问:“那么先生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你的老师呢?”

田子方回答说:“老师的为人十分真朴,相貌跟普通人一样,而内心却合于自然,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虚宁寂而且能包容外物。当外界事物不能合符‘道’时,他便能严肃地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我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词去称赞老师呢?”

田子方走出来后,魏文侯若有所失地整天不说话,然后召来在侍立的近臣,对他们说:“实在是深不可测呀,德行完备的君子!起初我总认为,圣智的言论和仁义的品行算是最高尚的了,如今我听说了田子方老师的情况,我真是身形怠堕而不知道该做什么,嘴巴也像被钳住一样,不能说些什么了。我过去所学到的那些东西,不过都是些泥塑偶像似的毫无真实价值的东西。至于魏国,也只是我的拖累罢了!”

有一天,太子击乘车出游,在路上遇见了田子方,太子击慌忙地下车伏在地上拜见。田子方视而不见,面色冷漠,并不还礼。太子击感到十分恼火,就对田子方说:“是富贵者有资格对人如此傲视呢,还是贫贱者有资格对人如此傲视?”

田子方回答说:“我正因为是贫贱者,所以才有资格如此高傲,富贵者怎么有资格对人如此傲视呢?一国之君如果傲视人,势必要失去国家政权;朝廷大夫如果傲视别人,势必失去家庭。我从没听说过失掉国家政权的君主还会重新拥有权力,失掉家庭的人还会重新拥有家财。要知道,贫贱士人的主张不被执政者采纳,他们行为又不符合富贵者的规范,他只好告辞而去,因为他原本就一无所有,因此离开后也不失去什么。”

太子击听了,有所恍悟,连连向田子方道歉。

◎故事感悟

田子方是个有才能的贤人、隐士,魏文侯尊重他。太子击当然也只好尊重他。但是,太子击并未真正认识他的价值,尽管“下车伏谒”为礼,骨子里还是充盈着王室贵族的傲气。当田子方“故意”不予还礼时,“子击怒”,贵族傲气就露出来了。田子方的一番话与其说是杀一杀太子击的傲气,还不如说是展现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高贵尊严。

◎史海撷英

魏文侯与田子方的对话

田子方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学生,道德学问闻名于当时的诸侯,魏文侯慕名聘他为老师,并执礼甚恭。可是,田子方依然保持着一副名士的派头。

有一次,太子击入宫觐见魏文侯。侍坐诸臣见太子上殿,都纷纷起立致礼,唯独田子方傲然而坐。魏文侯见状,便有些不悦;左右诸臣见了,也都纷纷责备田子方无礼。而田子方却说:“昔日楚恭王礼敬天下名士,素有陈规:‘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如果硬要门客也以主公礼敬奉少主人,那就必然会使有才华之士为之却步,如此举措,岂非对魏国不利?”

一席话,说得众人无不信服,魏文侯也转怒为喜。

有一天,魏文侯同田子方一同饮酒赏乐,文侯便对田子方说:“先生,今日的钟声似乎不大协调,高音部分过高,先生以为如何?”

田子方笑而不答,魏文侯迷惑不解,问:“先生何以发笑?是寡人说得不对吗?”

田子方稽首为礼,说:“臣听说,为君者致力于辨官,不着意辨音。今天主公着意辨音,臣担心会削弱对满朝文武的识辨。”

魏文侯肃然起敬,稽首相谢说:“先生说得是!”

◎文苑拾萃

田子方

(唐)周昙

太子无嫌礼乐亏,愿听贫富与安危。

贱贫骄物贫终在,富贵骄人贵必隳。

卫官诡辩救己

◎一言而造无穷之福,一言而去无穷之害。——胡达源

楚威王(?—前329年在位),芈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打败越王无疆,尽取吴地,在长江边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谓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觉得南京“有王气”,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怀王继位。

战国时,有个商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楚国国都,要把长生不老药献给楚威王。

在王宫门前,商人把来意告诉了侍卫官,谁知那侍卫官伸手把仙药夺了过去,接着把仙药全吃光了。

楚威王听说此事后,破口大骂,命人速把那侍卫官抓来,欲乱箭射死,以解心头之恨。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那侍卫官诡辩说:“天下哪有什么仙药?我怕大王上当,所以抢先吃下,就是要让大王知道商人献的仙药是假的。现在,果然应验了,我吃下仙药非但没有长生不老,还要遭到被乱箭射死而不得全尸的下场,您看,这是仙药吗?”

楚威王听后,觉得这个侍卫官说的有理,于是就把他放了。

◎故事感悟

世上本来没有什么仙药,世人也不会长生不老。不论那个侍卫官是否真的那么认为,但在生死存亡之际能冷静地跟大王诡辩,处变不惊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确实令人钦佩。虽然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但也让我们懂得口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