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言:慎于言语
9457600000005

第5章 语言可以安身立命(3)

◎史海撷英

公孙龙论“白马非马”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秦国为了严防瘟疫传入国内,便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禁止赵国的马匹入关。

这一天,正好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函谷关。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

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

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说:“我公孙龙是龙吗?”

关吏一愣,但仍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都不能入关,不管你的马是白马还是黑马。”

公孙龙微微一笑,说:“‘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非马。”

关吏越听越迷糊,被公孙龙这套高谈阔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骑着白马过关了。于是,公孙龙的《白马论》名噪一时。

◎文苑拾萃

公孙龙的《坚白论》

《坚白论》是公孙龙的一篇著名论著。《坚白论》的主要命题是“离坚白”。公孙龙的证明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假设有坚而白的石,他设问说:“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

这段对话是从知识论方面,证明了坚、白是彼此分离的。有一块坚白石,用眼看,则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则只“得其所坚”,只得一块坚石。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到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到白。所以,从知识论方面说,只有“白石”没有“坚白石”。这就是“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的意思。

田文诘父求生存

◎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王充

孟尝君(?—前279年),田氏,名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的大臣。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姓田,名文。如果不是雄辩的口才让他得以活命,那么战国就会缺少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国的历史恐怕也会被改写。

孟尝君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封邑在薛地。当初,田婴有儿子四十余人,其中由妾所生的儿子田文,是在被古人认为极为不祥的五月初五那日出生的。在诞生之日,田婴对田文的母亲说:“丢弃他。”

可是,他的母亲还是偷偷地养下他。等到田文长大后,他母亲又趁兄弟晋见田婴的机会让田文出现在田婴面前。

田婴大怒,斥骂田文的母亲:“我吩咐你不要养下他,你竟敢不听我的话,私自生养下他,为什么?”

田文就对父亲磕头,说:“您为什么不肯养育五月五日生的儿子呢?”

田婴说:“五月五日的孩子,长到与门户一样高的时候,将不利于父母。”

田文说:“人的命运是受之于老天,还是受之于门户?”

田婴听了,默默无言。

田文又说:“如果人的命运是受之于老天,您又何必忧虑呢?如果人的命运是受之于门户,那么可以将门户改得高一些,那么,就没人能长得那么高了。”

田婴说:“好啦!你不要再说了。”

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道:“叫孙子。”

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答道:“叫玄孙。”

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说:“我不知道了。”

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

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

◎故事感悟

田文天资聪颖,拥有雄辩的口才,能对父亲的迷信思想给予有力地批判,为自己争取到了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口才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有时候人要想在世上安身立命,学会如何说话是很必要的。

◎史海撷英

鸡鸣狗盗之徒救了孟尝君

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田文很有贤德,就把他请到秦国,想让他担任相位。但是,秦国的宰相樗里疾却担心田文夺了他的相位,于是就指使他的门客向昭襄王进谗言说:“田文是齐国人,他必定先齐后秦。再说了,他的门客都是一些藏龙卧虎之辈,对秦国的事务也是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国,秦国就危在旦夕。”

昭襄王就去问樗里疾,樗里疾假作惊诧地说:“我的门客说得对呀!田文是秦国的祸害,不如杀了他!”

昭襄王将信将疑,就把田文软禁在馆舍里。秦泾阳君与田文要好,就把真相告诉了田文,并献策说:“昭襄王宠爱燕姬,只有贿赂她,让她在秦王面前求情,就有救。”

于是,田文就找到秦昭襄王的宠妾燕姬求情。宠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这件袍子已送了给秦昭王,幸好田文还有一位下等门客深夜里潜入库房,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把袍子给偷了出来,然后献给了燕姬。于是,燕姬就向秦昭王求情,秦昭王就把田文给放了。

但是秦昭王很快就后悔了,派兵去追田文。田文一行来到秦国边境函谷关,关口规定要等到早晨鸡鸣才能放行,由于时辰未到而不肯开关。幸好田文的下等门客中有人学鸡鸣学得很逼真,便学起了鸡叫,并带动其他鸡一起叫了起来,关口打开了,田文及时地过了边关。

田文到了赵国后,赵国人取笑他矮小,田文大怒,其门客把取笑他的人全杀了。回到齐国后,田文成为齐相。田文感叹地说:“明珠弹雀,不如泥丸;细流纳海,累尘成冈。”正是两位不知名的下等门客救了他,人才不可估量呀。于是,他就将这两位门客提为上等客。

后来,齐湣王灭了宋国,十分骄横,要杀田文,于是田文又逃到魏国为相,联合燕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几乎灭了齐国。

◎文苑拾萃

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各个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便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由于这四个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因此时人便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滑稽大家淳于髡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刘禹锡

淳于髡(约公元前386—前310年),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与邹忌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官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齐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30年了。但是在这30年间,齐国却从来没有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也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衰弱。

那个时候,齐国的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可谓岌岌可危,刚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于女乐。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人不治”,国内形势日渐严峻。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所以也不敢贸然进言劝谏。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来向齐王纳谏。

有一天,淳于髡问齐威王道:“大王,国中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齐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因此,淳于髡的讽谏一下子点醒了他,他也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的讽谏收到了奇效,促使齐威王下定决心、变法图强。于是,他上朝后召集各县令县长72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整顿了内政,并整肃军威准备迎战诸侯。各诸侯国都很震惊,纷纷归还了曾经侵占齐国的土地。

淳于髡还是齐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国,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

齐威王八年(公元前394年),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马上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并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听完后,仰天大笑,笑得连系帽子的带子都断了。齐威王感到很奇怪,就问:“先生是嫌这个任务小吗?”

淳于髡说:“怎么敢呢?”

威王又问:“那是为什么呢?”

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灵祈福消灾,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我见他所拿的祭品微薄,却想要得到那么多的东西,所以在笑他呢。”

于是,齐威王就把赠送赵国的礼品改为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淳于髡到了赵国后,交涉得十分顺利。赵王给他精兵10万,战车1000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了。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曾说:“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亦伟哉!”高度评价了淳于髡在齐威王称霸中所作的贡献。

又有一次,齐威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出使,并特意让他带去一只大雁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大雁就飞走了。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大雁,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大雁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

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巧妙。“不忍大雁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说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淳于髡的义;“服罪”、“领罚”,说明淳于髡的诚。仁、勇、忠、信、义、诚具备,谁还会治他的罪呢?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很好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并且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献大雁还要多一倍。

◎故事感悟

淳于髡位于《史记·滑稽列传》传首,可见太史公对这位传奇人物的重视。他说话幽默风趣,尤其是在拜见楚王时说的那些话,说得绝对巧妙至极,把自己说成是仁、勇、忠、信、义、诚都具备了的人,这样全面的人谁还会去责备他、加害他呢?淳于髡在混乱的战国年代屡次出使都能全身而退,保全性命,其出色的语言能力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

◎史海撷英

淳于髡与孟子论男女授受不亲

淳于髡是个很喜欢与别人辩论的人,儒家的亚圣孟子就曾受到过他的“刁难”。据说,至今山东临淄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

有一次,孟子游历到齐国,淳于髡知道后,就去拜访这位名人,然后问孟子:“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所规定的吧?”

孟子是个老实人,便规规矩矩地回答说:“淳于先生,你说的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制规定的。”

淳于髡又问:“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还是不救呢?”

孟子感到很生气,心想这个淳于髡简直是胡说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简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也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太失体统,便又慌忙补充道:“男女授受不亲,的确是礼。但救嫂子,是权宜之计啊。”

淳于髡听完,便讥讽孟子说:“那现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为什么不伸出友爱之手呢?”

孟子说:“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难道天下人还得挨个去拉吗?”

淳于髡明白了,人家孟子是圣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淳于髡

(唐)周昙

穰穰何祷手何赍,一呷村浆与只鸡。

以少求多诚可笑,还如轻币欲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