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言:慎于言语
9457600000012

第12章 慎而敢言,为国为民(4)

因此,针对武则天提的问题,姚崇直率而又诚恳地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说:“自垂拱(685—688年)以来,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都是自诬。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罗织人罪,情况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厉害。陛下派人到监中查问,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难于保全,怎么敢去动摇原案呢?被问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过来,诛杀了坏人,朝廷才安定下来。从今以后,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在内外官员中再也没有谋反的人。恳求陛下,今后要是收到告状,只是把它收存起来,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对于这一尖锐的批评和意见,武则天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表现得很高兴,说:“以前那些宰相都顺成我的意思,不敢秉公推勘,这样,朕就成了滥施刑罚的人了。听到你刚才说的话,特别符合我的心思,我要好好地感谢你。”于是,武则天赏给姚崇千两黄金。

◎故事感悟

在武则天手下为官确实不易,要时刻提心吊胆,谨防说错话给自己惹祸。而姚崇的成功在于他深知武则天并非昏君,对于真诚的意见能够接受,况且姚崇的话是为了避免武则天在史书中留下恶名。姚崇考虑周到,言之有物,自然能够成功。

◎史海撷英

姚崇解说太庙倒塌

唐开元五年(717年)正月,唐玄宗决定到东都洛阳去。这不完全是为了巡幸,而是因为关中收成不好,粮运要增加。皇帝到了东都,就可以减轻这方面的负担。

就在这时,太庙的房屋倒塌了。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玄宗随即召见了宰相宋璟、苏颐等人,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他们解释说,太上皇死还不到一年,三年的丧服未满,不应该行幸;大凡灾异的发生,皆为上天的告诫,陛下应当遵守礼制,以答复上天,不要去东都了吧!

唐玄宗听了,有点不以为然,于是又把告退的姚崇找来,问道:“我临近从京都出发时,太庙无故崩塌,这是不是神灵告诫我不要去东都呢?”

其实,太庙殿本来就是前秦苻坚时建造的,隋文帝创建新都,将北周宇文氏殿移到这里,建造此庙。唐朝时期,又利用了隋朝的旧殿,积年累月,朽蠹难支,故而倒塌。姚崇首先向玄宗介绍了这一实际情况,接着又说:“高山含有朽土,尚且不免于崩塌,年久朽木,自应摧折。这次太庙倒塌恰好与陛下东幸的行期偶合,不是因为陛下要出行而太庙倒塌。而且皇帝以四海为家,东西两京,相距不远,关中收成不好,增加粮运,人民劳苦,故陛下出于对人民的爱护而行幸,并非无事笼络人民。何况东都各部门已都做好准备,不去将失信于天下。”

最后他还提出:一、将神主移到太极殿;二、重新建造太庙;三、皇帝东行计划不变。玄宗听了,很是高兴,说道:“你说的正合我意。”

◎文苑拾萃

连昌宫词

(唐)元 稹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言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记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寇准力促皇帝亲征

◎劝谏上皇言语切。——元稹

寇准(961—1023年),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北宋丞相。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19岁时,宋太宗太平兴国中,赴汴梁(开封)会试,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任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中。罢知邓州。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初,徙河阳,改同州。三年,又徙凤翔府。迁刑部,权知开封府。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任宰相之职。

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北宋朝廷,大臣们都纷纷献计献策。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而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才好?”

寇准一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早有了数。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斩他们的头!”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宋真宗对寇准说:“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那么全军瓦解,敌人紧紧追赶。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在旁边说:“宰相说的话对。禁军将士家属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亲征澶州,我们决心死战,击败辽兵不在话下。”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辽军首脑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

寇准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100万也答应算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30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30万。

曹利用回到行营,宋真宗正在吃饭,不能马上接见。真宗急着要知道谈判结果,就叫小太监出来问曹利用到底答应了多少。曹利用觉得这是国家机密,一定要面奏。太监要他说个大概,曹利用没法,只好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手势。

太监向真宗一汇报,宋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的赔款数目是300万,不禁惊叫起来:“这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轻松起来,说:“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饭,就让曹利用进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30万的时候,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