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言:慎于言语
9457600000013

第13章 慎而敢言,为国为民(5)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由于寇准的坚持抗战,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掷,是将皇帝的生命当做儿戏,简直是国家的一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就反过来怨恨寇准,竟然把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故事感悟

寇准言辞恳切地力主宋真宗亲征,使宋朝在“澶渊之盟”中难得地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辽相争中宋方的不利地位。寇准是这一结果的有功之臣,他的功劳得到世人广泛的赞扬。

◎史海撷英

寇公祠

1023年,北宋贤相寇准去世。经夫人宋氏请求,寇准的灵柩被运到洛阳安葬,途经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县时,当地父老插竹路祭。据说,后来这些竹子都成活为林,后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据史料记载,寇准终老雷州,他一生的最后18个月都是在雷州度过的。去世后,当遗体运回西京安葬时,雷州人为了缅怀他,在他的寓所“西馆”立祠奉祀。1135年(宋绍兴五年),宋高宗又赐“族忠祠”匾额。“曾为深渊无处诉,年年江上哭青春”,这是寇准寄居“西馆”时抒发出内心激愤和伤感的诗句。

寇公祠的两侧廊厢布满了歌颂寇准的诗文。明朝进士金都御使魏瀚诗云:“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丞尝庙貌新。”

“寇公祠”内还有几幅图画,记载了寇准生前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等等。

◎文苑拾萃

江南春

(宋)寇 准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踏莎行·春暮

(宋)寇 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春日登楼怀归

(宋)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直谏敢言的侍卫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清高宗(1711—1799年),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

清代皇帝乾隆到了晚年,怠于政事,喜欢四处游玩打猎。为了能在盛夏季节中有个避暑游玩的地方,他下令特意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

有一天,乾隆到仓石游玩,他深深地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这里景致优美,眼前是一片绿地,四周是茂林和修竹,郁郁葱葱,正好一阵清风袭来,凉风爽人,十分惬意。乾隆觉得这里不但景色宜人,空气也好,不禁对身边的侍卫赞叹道:“这个地方气候凉爽,风景优美,比京城强多了,真不愧是避暑山庄啊!”

侍卫听乾隆这样向自己感叹,不禁犯了嘀咕,心想,皇上的话虽然属于自言自语,但这时,他身边只有自己,那话是冲着自己说的,到底是回答好呢,还是什么都不说呢?一时左右为难起来。

乾隆见侍卫半天没说话,就又问了一句:“你说说看,这里到底怎么样啊?”

侍卫觉得自己是被乾隆逼到墙角了,不回答他的问题,是根本不行了,因此只好问乾隆:“万岁爷,您老人家到底是想听真话,还是想听谎话呢?”

乾隆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想听真话了!”

侍卫问乾隆:“万岁爷,奴才要是说了真话,惹您老人家不高兴了,怎么办?”

乾隆随口说道:“朕赦你无罪!好了,别啰嗦了,快说吧。”乾隆有些不耐烦了。

侍卫有了乾隆赦免的话心里有了底,才慢条斯理地对乾隆说道:“万岁爷刚才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这里的风景好,气候也好。不过,您是把这里的景致、气候和宫里的作比较。”

侍卫说到这里,把话顿了顿,瞅着乾隆的眼色。乾隆的脸色,似乎决定着他往下的话,到底该不该说下去。

乾隆见他不说了,问他:“怎么不说了?说呀,继续说下去。”

侍卫见乾隆这会儿兴致挺高,乐意听自己说,就继续说到:“如果以外边的情况和宫里比较,那就不好说了。”

侍卫说到这里,话又停了,一双眼睛在乾隆的脸上一瞥,他为什么用这样的眼光看皇帝?皇帝,真龙天子,别说是身边的侍卫,即便是眼前最亲近的大臣,也是不敢轻易抬眼看皇上的,这是规矩。所以,侍卫用一瞥来看乾隆,也就属于再正常不过了。

乾隆见侍卫又不说话了,似乎有些急了,问他:“你怎么又不说了?我不是已经告诉过你了,今天不管你与朕说什么,朕都赦你无罪!”

侍卫这才又说到:“万岁爷有所不知,承德是个非常小的地方,不但地方小,这里的房子也都低矮,普通百姓大都蜗居在这样的小屋子里。而且这里的家家户户灶台相连,炉火烤,太阳晒,温度超过京城十倍,所以这里的老百姓说:‘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仍然在热河。’”

侍卫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长出了一口气。乾隆听了侍卫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故事感悟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享清福,当地百姓还处在水深火热中。侍卫在为自己赢得了“免死令”后勇敢地说了出来,他的勇气和智慧值得佩服。其实他本可以随意附和乾隆帝,但是他还是为国为民说出了百姓的生活惨状,乾隆尽管没说话,但心里肯定是若有所思。

◎史海撷英

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

承德避暑山庄又被称为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同时也是清朝帝王为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避暑山庄修建后,清帝每年都要到这里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教首领。这里的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等,也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的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的秋季,皇帝都要带着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问题,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了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避暑山庄及周围的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才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文苑拾萃

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清康熙朝定名的三十六景是: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樾、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间想、天宇咸畅、暖流暄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

清乾隆朝定名的三十六景是: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晖亭、般若相、沧浪屿、一片云、萍香泮、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矾、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