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言:慎于言语
9457600000011

第11章 慎而敢言,为国为民(3)

苏世长指桑“骂”槐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格言

苏世长(生卒年不详),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平定了王世充后,王世充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苏世长归顺迟了。苏世长则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的。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

由于高祖和苏世长有旧交,所以听完苏世长的话,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便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然后,高祖环顾着四周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

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

高祖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癫了吗?”

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高祖用餐,当酒喝到高兴时,上奏说:“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吗?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

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是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皇上,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就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才得到了江山,这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

高祖每次都能接受苏世长的建议。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劝说,高祖从中也得到极大的好处。

◎故事感悟

一个朝代的前期明主较容易出现,他们往往都励精图治,能够听进谏臣的建议。唐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每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都有一个直言劝主的名臣。从唐高祖时期的苏世长,到唐太宗时的魏征,对于这些臣子们来说他们无疑是幸运的,遇到了明主虚心纳谏。在苏世长劝说中拿高祖和隋炀帝作比,让唐高祖自生改意,以免青史留恶名,我们也看到了他忧国忧民和胸怀天下苍生的广阔胸怀。

◎史海撷英

李渊建立唐朝

李渊(566—635年)是唐代的开国皇帝,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其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两郡的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

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与次子李世民也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叛乱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积极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正在激战,李渊便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李渊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的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为唐王,综理万机。618的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不久,唐就统一了全国。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了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文苑拾萃

嘲苏世长

(唐)李渊

名长意短,口正心邪。

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

狄仁杰动之以情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魏征

狄 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周时期任宰相,武则天称其为“国老”。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是个很有智谋的人,也很有胆识,早在唐高宗时期就颇有名声。

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一不小心,稀里糊涂地砍了昭陵的柏树,这下可闯了大祸。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的树就是皇帝死去的老爹坟上的树。唐高宗听说后暴怒,根本不审讯,命人直接将权善才斩首。

这时,狄仁杰站出来对皇帝说:“陛下,权善才有罪,但是罪不至死啊。”

皇帝正在盛怒之中,恶狠狠地说:“权善才砍了先帝陵墓上的树,这就是让我陷于不孝,怎么能不杀他!”

狄仁杰平静地据理力争:“陛下,臣子如果对帝王犯言直谏,自古以来就不是容易的事。古代君王中暴虐有桀、纣,仁德有尧、舜,如今按刑律规定,权善才罪不至死。如果陛下您一定要杀他,千年之后史书将怎么评价您呢?我不敢杀权善才,是不敢给您留下一个暴虐的千古骂名啊。”皇帝犹豫良久,终于平息了怒火,免权善才一死。

此后,有一个奸臣在武则天面前进谗言,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狄仁杰贬官。狄仁杰到了地方上,做出了很好的政绩,重新被武则天召回朝廷。

有一天,武则天问他:“你知道是谁说你坏话吗?”

狄仁杰回答说:“陛下认为我有过错,我就改正。陛下知道我没有过错,这是我之幸。知道是谁说我坏话没什么用,请您不要告诉我。”看到狄仁杰胸怀如此坦荡,武则天也十分佩服。

狄仁杰还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698年,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想立自己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了。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陛下,您千辛万苦才掌管好这万里江山,您为先帝掌管这江山可不易啊。世上哪个皇帝会把江山传给子侄呢?如果您的儿子继承大统,宗庙里还要供奉您。您的侄子继承大统,他的宗庙里难道不是供奉他的父母亲吗?怎么会供奉您呢?”

武则天说:“这是我的家事,你来多什么嘴呢?”

狄仁杰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以四海为家,陛下的事就是天下事。我当宰相,就是要辅佐皇帝,怎么能不多嘴呢?”

后来武则天被说动了,她决定让庐陵王李哲(李显)重新当太子,她百年之后,天下依旧复归李唐。

◎故事感悟

狄仁杰用他的智慧说服二帝。尤其是对武则天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狄仁杰深知武氏子嗣绝非治理天下之才,如果武则天传位给武氏后人,那么那些碌碌之辈必导致天下大乱,百姓就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狄仁杰此番劝上真可谓深谋远虑,为国为民啊!

◎史海撷英

狄仁杰破断指案

据史料记载,狄仁杰为官期间,曾屡破奇案,惩凶雪冤,在民间广为传颂。

狄仁杰早年曾在洛阳任洛州刺史。有一次,他带着马、乔二人外出微服私访。途中经过一个松滕交织、群猴嬉闹的山坡,狄仁杰发现一只猴子正在摆弄一枚戒指。出于职业的敏感性,狄仁杰留心察看,果然在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具男尸。验尸结果发现:这具男尸的左手四指均被切断,其中一指上还留有戴过戒指的痕迹。狄仁杰断定:那只猴子摆弄的戒指,必定与这具男尸有关。

为了查明案情,狄仁杰一行三人沿着山路继续前行。不久,他们到了洛阳城外,狄仁杰猛然看到路边的一家药材店里正在加工药材。他看到一名药工正在用锋利的切刀切药,心里一动,就走过去,想试用一下切刀,老板董掌柜立刻说:“别动它!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指切断的!”狄仁杰一惊,直觉告诉他,这切刀可能刚刚切断过指头,因此这很可能与男尸的断指有关。

于是,狄仁杰就在药店附近展开调查,逐渐使案情大白:原来,一位在东都卖艺的女艺人,被一位从长安来的后生贾公子爱上了。这名女艺人便要求贾公子断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正在两人谈情之时,恰恰药店老板董掌柜的公子经过这里。董公子也看上了这位女艺人,便上去调戏纠缠。贾公子见状,怒打董公子一顿,两人从此成了死对头。

几天以后,贾公子来到药店,请董掌柜为他断去一截小指,以表达对女艺人的忠心。这时恰巧被董公子撞见了。出于报复,他抓起药杵就从背后猛击贾公子的头部。不想,董公子一下子竟把这个贾公子给打死了。董掌柜在惊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断了贾公子的四根手指。然后父子二人为了掩盖罪行,连夜抛尸山洞中。抛尸中,贾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

最后,董公子在人证物证面前认罪伏法,被斩首示众。

◎文苑拾萃

《狄公案》

《狄公案》是由清代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所著的推理小说,主要写的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在被贬为县令之后,因查案有功,被阎立本推荐升迁之后与武三思等人进行斗争,最后使庐陵王复位的故事。

与《狄公案》不同,《大唐狄公案》是由荷兰的外交家高罗佩所作,也是西方汉学的经典。本书为“公案侠义系列”之一,是侠义与公案小说集大成的巨著,主要讲述的也是唐朝名相狄仁杰断案的事迹。该书中的内容形形色色,包含了人命、奸情、负债、欺诈、抢劫等等花花绿绿的故事,不但情节引人入胜,而且断案的手段也是千奇百怪。

姚崇一语千金

◎说话不在多,在于说得对,说中了事和理的要害,能打动听者的心。——谢觉哉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唐代著名贤相姚崇小时候便为人豪放,崇尚气节。成年后,他才干出众,进入仕途后更是一帆风顺,青云直上。武则天时,姚崇的官做到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级官员)。

这时,东北的契丹族不断侵扰中原,武则天一再派大兵抵御,因此兵部的事务特别繁忙。姚崇的才干,至此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当一些纷繁复杂的事务到了他的手里后,他总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兵部是国家的中央机关,姚崇能干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耳里。武则天很爱惜人才,姚崇的才干让她很赏识,所以立即提拔姚崇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兵部副职)。武则天的器重,对姚崇也是一种鼓励,他的才干到后来又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姚崇在出任宰相期间,往往兼任兵部尚书,所以对兵部的职掌也非常熟悉。凡是边防哨卡、军营分布、士兵情况、兵器储备等等,他都熟记在心。唐玄宗初年,姚崇做了宰相,带头裁减冗员,整顿制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制度职责分明,指挥灵活。

姚崇与庐怀慎同为宰相。姚崇的儿子死了,姚崇请假十多天,政事积压很多,庐怀慎处理不了,感到恐慌,就去见唐玄宗作检讨。玄宗说:“我以天下事委托于姚崇,你坐镇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担心。姚崇假满上班后,果然很快就解决了积压下来的政事。所以,史书都称赞他“长于吏道”。

姚崇还深谙为官之道,话总说到刀刃上。姚崇做了侍郎后,就可以直接参与朝政了。神功元年(697年),武则天对朝臣们说:“前些时候,周兴、来俊臣审理案件,多牵连到朝廷大臣,说是他们反叛;国家法律摆在这里,我怎么能够违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怀疑有冤枉,是滥用刑罚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监狱中去审问,得到他们手写的状纸,都自己承认有罪,我就不怀疑了。自从周兴、来俊臣死后,就听不到谋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杀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了的呢?”

姚崇曾在刑部任职,办案公道,保过不少人,因此对这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对武则天也比较了解,知道她也重用过一些坏人,滥杀无辜,然而尚未完全被坏人控制,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并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