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言:慎于言语
9457600000010

第10章 慎而敢言,为国为民(2)

齐国的宰相孟尝君被齐王免职,想到秦国谋职。谏止的人很多,但都不被他接受,他固执己见,非要到秦国不可。

孟尝君说:“关于人事的,我全已知道。如果用鬼道来谏止我,我就杀了他。”

这时,门客进来汇报说:“有宾客要进来谈鬼道。”

孟尝君冷笑道:“他不怕死,就请他进来吧。”

进来的是苏代。苏代对孟尝君说:“我来时,经过淄水之上,看见一个泥土做的人和一个桃木刻的人在谈话。您想知道它们谈的是什么吗?”

孟尝君因为苏代没提谏止的事,就说:“你说说看。”

苏代说:“木偶对土偶说:‘你原先是泥土,被拿来做成人形,现在一遇上大雨,雨水就四处泛滥,你一定会被毁了。’土偶答道:‘我毁坏了,就等于恢复原来的样子。你是东园的桃木,被刻成人形,一旦遇上大雨,雨水四处涌流,一定使你浮走,不知把你漂到哪里。’”苏代说到这里停下了。

孟尝君说:“你说这个故事有什么用意?”

苏代说:“现在秦国,四面险固,而且凶险如虎狼一般,恐怕你到了秦国,就会像木偶一样,不知前途会如何。”

孟尝君不知如何作答,也就不再坚持进入秦国了。

后来,齐湣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任命孟尝君担任秦国国相,秦国的一些大臣提醒秦昭王,孟尝君在处理政事时有可能会把齐国利益放在秦国利益之前,秦昭王因此罢免了孟尝君的国相职务,并想杀害孟尝君。孟尝君在门客的帮助下,逃出了秦国。

孟尝君返回齐国后,齐湣王任命孟尝君担任齐国国相,执掌国政。

◎故事感悟

苏代在不怕死的情况下劝止孟尝君入秦,话说得有理有据,使孟尝君明白了自己的冒失行为。苏代勇谏不单单是为了孟尝君,更是为了齐国的前途。孟尝君对于齐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的留下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史海撷英

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是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也是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端木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在《汉书·艺文志》中,将纵横家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计谋划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苏秦为赵国的相位,“合纵抗秦”,并兼六国相印,威风八面。然而好景不长,其“合纵”即刻瓦解,苏秦也死于齐闵王的车裂极刑中。张仪曾受苏秦“提携”,做了秦国大夫。当苏秦死后,张仪立刻推行他的“连横”术,使苏秦的合纵坦荡无存,这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苑拾萃

苏代前往韩国做说客

战国时期,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地名),韩国便向西周调兵征粮,周天子感到很苦恼,就跟苏代商量。

苏代说:“大王不必烦恼,臣能替代大王解决这个难题。臣不但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大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又作郜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县西南)。”

周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说:“难道相国没有听说楚国的计划吗?楚将昭应曾对楚怀王说:‘韩国因连年征战,兵疲马困,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城池。如果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仍然没能攻下,这证明楚国也已疲惫不堪了,而楚王也开始怀疑昭应的说法。现在,相国竟向西调兵征粮,这不是明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了吗?昭应知道以后,一定会请楚王增兵包围雍氏的,雍氏肯定就守不住了。”

公仲侈说:“先生的见解很高明,可我派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苏代说:“相国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很生气地说:“我不向西周调兵征粮已够好了,凭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

苏代说:“如果相国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一定会与韩国邦交笃厚。秦国知道后,必然大为震怒,而焚毁西周的符节(在春秋战国时代,使者出使都要带符节,以便核对验证,所以焚烧符节,就代表两国断绝邦交),断绝使臣的往来。换句话说,相国只用一个贫困的高都,就能换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愿意呢?”

公仲侈说:“先生的确高明。”

于是,公仲侈决定不但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国也就退兵而去了。

冯唐智救魏尚

◎三老兴言可立邦,汉文屈己问冯唐。——《清平山堂话本》

冯唐(生卒年不详),西汉时赵国中丘(今邢台内邱)人,后来徙居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史记》、《汉书》有传。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又被免职。汉武帝即位后,征求贤良之士,众人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有一天,汉文帝路过郞署,问郞署长冯唐:“你父亲的老家在哪里?”

冯唐回答说:“臣大父赵人,父亲迁徙到了代。”

文帝又说:“我在代居住的时候,侍候我饮食的尚食监几次对我说到赵将李齐之贤,以及如何在钜鹿下战斗的盛况。如今我每当就餐就不由得想到钜鹿,你父亲知道李齐和钜鹿的事情吗?”

冯唐回答说:“那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军。”

文帝听后拍着大腿叹息说:“唉呀?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军!要是有了这样的大将军,我还会为匈奴进犯发愁吗?”

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用的。”文帝听后发怒,起身,回到宫中。

过了好久,文帝召见冯唐,埋怨冯唐说:“先生你为什么当众说我的坏话?难道就找不到一个没有旁人的地方说话吗?”

冯唐连忙谢罪说:“臣子我愚笨,进谏不知道忌讳。”

这时候,文帝正为胡人侵犯而发愁,于是又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用廉颇、李牧呢?”

冯唐回答时,先说了一段先前赵国李牧的故事,因为君王信任和重用才立下大功,又因为君王听信谗言而遭到陷害;然后说到当前汉朝的一个叫做魏尚的将军的事情:“臣今听人说魏尚为云中守,对待士卒非常之好,常常用自己的钱款待部下,所以匈奴远避,不敢接近云中之塞。敌军曾一进入,魏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可就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的职务给撤了。士卒尽是些农家子弟,哪里懂得朝廷的许多规矩?他们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得不到赏赐,可一句话没有说好,文吏就要处罚!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也是不能用的!”

冯唐这一番话说得文帝转怒为喜。当日,命令冯唐持节赦魏尚,仍然让他做云中守,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故事感悟

一个合格的大臣应该知道如何去辅佐皇帝,国家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哪种人才对国家有用。冯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对汉文帝说的这一席话明则为魏尚叫屈,实则告诉汉文帝将才难得。不仅使汉文帝转怒为喜,还成功地使魏尚被赦免,为国家留住了一个将才。这才是臣子应该做的事情,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史海撷英

周勃安刘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以德政治理天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庶妻薄姬所生。薄姬是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秦末,魏豹自立为魏王,纳薄姬为妾。楚汉战争初期,魏王豹被韩信、曹参打败,薄姬也成了俘虏,后来被送入织室织布。刘邦见薄姬有些姿色,就将她纳入后宫。

公元前203年,薄姬生下了刘恒。刘邦专宠戚夫人时,薄姬基本上就没被宠幸过,在后宫争宠中属于中立派,为人谦和,而这也成为她没有遭到吕后暗算的一个原因。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带兵平定了代地陈豨的叛乱,就立8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

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病死。遵照吕雉的嘱咐,吕产、吕禄兄弟各自住在北军和南军不敢离开。他们聚兵长安,妄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刘姓宗室集团和功臣集团结成联盟,共同诛灭诸吕。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夺取北军于内,杀尽诸吕的所有男女成员,史称“周勃安刘”。随后,迎接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

◎文苑拾萃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袁安之议,以理服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谚语

袁安(?—92年),中国东汉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他是袁绍的高祖父。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

东汉元和二年(85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朝廷说:“北匈奴已经同我们汉朝和亲,可我们还有人到他们的南边去抢掠他们的人员、牲畜。因此,北匈奴单于便认为汉朝欺骗了他,要兴兵侵犯我国边境。我认为还是要归还他们的人员、牲畜,以此来安慰他们,使他们放心。”

章帝看了奏折,便下诏叫百官在朝堂讨论此事。公卿大臣都说:“匈奴奸诈多变,贪得无厌,如果得到我们归还的人员、牲畜,他一定又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个先例绝不可开启。”

可是,太仆袁安力排众议,说:“北匈奴派使者奉献礼物给我大汉朝廷并与我们和亲后,只要在边境上获得我们的人员、牲畜,就统统归还汉朝。这说明他们是敬畏我们汉朝的德威的,他们并没有率先违背双方和亲契约。孟云以汉朝大臣身份守卫边境,当然不应该对匈奴有背信弃义的行为,而且,归还他们人员、牲畜还能够明白地昭示我们中原的宽宏大度,也使边境人民得以安宁,这的确是有利国家人民的。”

司徒桓虞听了觉得很对,便改变自己的想法转而赞成袁安的意见。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对此十分抱怨。郑弘故意危言耸听,以此刺激桓虞:“凡是主张应当归还匈奴人员、牲畜的人,就是对皇上不忠。”

桓虞非常愤怒,当廷就呵斥反驳,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等人又加以反驳,彼此都气得脸色大变。司隶校尉将此事上奏皇帝,袁安、桓虞等人便奉还官印绶带表示谢罪!

章帝听了汇报,下达诏令说:“朝堂讨论施政大事,时间一久,各有各的主张,这是很正常的。凡决定一桩政事应该以众人最后争论的结果为准,争议之时双方应该忠诚正直、和谐愉悦,这才符合礼仪。如果争吵激烈而有伤感情,这就不是朝廷的福分。你们又何必自责辞官向我谢罪呢?各人还是将官印绶带收回,穿戴好衣帽吧。”

章帝最后还是同意了袁安的主张。次年,袁安代替第五伦做了司空。章和元年(87年),他代替桓虞担任了司徒。

◎故事感悟

作战以力胜,舌战以理胜。舌战若以力胜,是压胜、假胜,不会使人心悦诚服,不是真胜。郑弘的舌战之风很卑下,不能以理服人,反而给人“扣大帽子”。袁安的一席话说得句句在理,是为国家、为民族考虑的,维护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局面,避免了两国之间的再次开战。

◎史海撷英

袁安审狱

汉平帝在位期间,袁安被举为明经,不久又成为太子舍人。建武初年,为成武令。后任楚郡太守。

当时正值楚王英因谋逆诛杀数千人,狱中系满人犯,袁安没有先到衙门,而是径直赴狱中,查验人犯案情,结果查出400人无罪。于是,袁安上书明帝,为这些人担保,言称如果不实当自毙之,使这400余人解罪出狱。众皆呼袁安明断,争徙附之。

一年后,袁安赴任河南尹,政令严明,不轻易以罪捕人。他说:“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尹不思为也。”听了这句话的人,都感激自励。

袁安在职10年,因之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文苑拾萃

《袁安卧雪图》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有一帧极负盛名的画作,名叫《袁安卧雪图》,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七中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中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袁安卧雪图》的画有雪中芭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谈资和猜测,实在也是物有所值。虽然这幅超乎想象的画好像没有谁见到过,即便是挑起此事的沈括,也没有把那幅画拿给别人看,只说是“予家所藏”。后人再议论此画,也只有把沈括的话原封搬来,以验明此身,并非子虚乌有。因此,“雪中芭蕉”也成了绘画、艺术史上的千古绝唱,没有人能超越它的境界,也少有人敢蔑视它的境界。

千百年来,由于这幅画的“雪蕉”问题,也使其成为我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桩艺术公案,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再加上“诗画本一律”的传统,以致传统文学批评对此也成了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