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言:慎于言语
9457600000009

第9章 慎而敢言,为国为民(1)

庄子巧论三剑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楚国公族,楚庄王之后裔。河南商丘民权人。鉴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文王非常喜欢剑术,因此,投其所好的剑士们也都纷纷前来投奔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到三千人之多。这些人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拼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然兴趣不减。于是,民间的尚剑之风也日益盛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见状,都想乘这个机会攻打赵国。

赵国的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便召集左右大臣商量说:“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

左右都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

太子便问:“庄子是什么人?”

一位大臣回答说:“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果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

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后,便说:“这件事有什么难的,竟然值千金之赏?”因此坚辞不收千金,而跟着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

太子说:“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想要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着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则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文王问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呢?”

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

文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

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

庄子说:“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我机会,让我得以一试。”

文王说:“先生先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

于是,赵文王就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然后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

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

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

文王点头,问:“愿闻三剑究竟何样?”

庄子回答说:“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

文王好奇地问:“天子之剑何样?”

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剑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那诸侯之剑何如?”

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

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

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一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

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着庄子双手上殿,然后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说:“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

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了庄子畅论三剑后,三个月未曾出宫门,自此戒绝了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士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都心怀忧惧,不久也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

◎故事感悟

不像一般的劝谏之人直言相告,庄子巧借比喻事半功倍。庄子乃是道家代表人物,出世不理世俗。但他借比喻之法说理服人,为国家为苍生免除祸患,不但他的语言技巧值得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也给后人做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了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是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的,道的哲学也就是解释这个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这一世界运行秩序的无定限、无执著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了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认为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基本上来说,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却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则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此外,道家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

◎文苑拾萃

庄子宁做自由之龟

有一天,庄子正在涡水边垂钓,楚王委派的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对他说:“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地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位大夫回答说:“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鱼之乐

一次,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游玩。庄子看着池中的游鱼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申叔时言之有术保陈国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鬼谷子

申叔时(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叔时,因封地在申(今河南南阳),人称申叔时。

楚国大夫申叔时出使齐国,完成使命返归述职后告退。楚王派人责备他说:“陈国的夏征舒这个人大逆不道,竟然谋害他的国君,我率领诸侯讨伐他把他杀了。诸侯和各地官吏都来向我庆贺,就你独独不来,这是为什么啊?”

申叔时回答道:“我可以讲出我的理由吗?”

楚王说:“当然可以。”

申叔时说:“夏征舒谋害他的主人,这个罪过是很大的。讨伐他并将他杀掉,这是大王您的功德。不过也有个说法,一个人牵了一头牛走捷径而踏坏了人家一块田地,结果地主就把那头牛夺了过来。要知道,牵牛走捷径而踏坏人家的田,是有罪的。可是夺下那头牛,这种报复相处罚未免太重了。现在,诸侯们跟从楚国去陈国,说是讨伐有罪,看上去振振有词,其实呢,不过是贪图陈国的富裕。用讨伐的名义召集诸侯,而后以占有陈国的钱物而返归,恐怕不太合理吧!”

楚王听了连声道:“说得好啊!我可从来没有听见臣子们有过这种独异的见解。那么,此时归还陈国领地财物,可以吗?”

申叔时说:“可以。这就是我辈所谓取物于人再归还于人之理。这比不还要好啊!”

于是,楚王便命令楚军撤出陈国,将陈灵公的太子午从晋国迎接回来,拥立他为陈国国君,称成公。诸侯听说这件事后都纷纷朝贡楚国,尊楚国为盟主。

◎故事感悟

申叔时一席“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的话语,实际上精辟地分析了自以为正义的讨伐者的自私心理,让人拍案叫绝!他这一番名论不仅客观上保全了陈国,也帮助楚王抢占了道德制高点,诸侯纷纷尊楚国为盟主。巧妙表达的作用就是这么大,真是一言兴邦啊!

◎史海撷英

楚军败于晋

春秋时期,晋国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忙派使者到楚国求救。于是,楚王起兵救郑。

在路过申这个地方时,楚国的中军统帅子反问申叔时,这次出兵的结果将会如何。申叔时指出,楚国的统治者“内弃其民”,“外绝其好”,无人肯拼命,因此断言子反是回不来了。

郑国的使者回国后也说:楚人行军太快,而且经过险要的地方都不整队。行军太快,主意不稳;不整队,会乱阵脚。楚军靠不住。在临战前,楚军气势汹汹,晋人分析楚军轻佻和内部矛盾多的弱点,认为楚犯了“天忌”,晋一定能战胜。晋人经过充分的准备,又有逃亡到晋的楚人提供情况,帮出主意,初战得胜,射伤了楚王的眼睛。双方准备次日再战,楚王找子反议事,这位中军统帅竟然醉酒不能来。楚王认为,这是“天败楚”,于是就逃走了。最后,楚军完全失败。

◎文苑拾萃

成语“尔虞我诈”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所以,楚庄王根本不把附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有一次,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到齐国出使,指示他在经过宋国时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计,这样做肯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还会被杀死。但是,楚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了。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在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申舟被抓了。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楚庄王的无礼感到很气愤,就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做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就下令将申舟杀了。

消息传到楚国后,楚庄王气得果然下令讨伐宋国。但是,宋国虽为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的夏天,也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因此,庄王便退兵回国。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忘记从前说的话了。”

楚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说:“我们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的样子。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绝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偷偷混入楚军营地,潜入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对他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我们宁死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30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楚国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30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苏代说鬼道阻止孟尝君入秦

◎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贞观政要》

苏代(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