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信:贞信不渝
9456700000008

第8章 守信践诺(6)

突然,范仲淹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名字——种世衡。种世衡是宋朝著名的将军,他曾率将士戍边多年,屡立大功。他对待西北各部落非常诚信,恩威并施,在羌族人中很得人心。此时,由种世衡负责修建的青涧城已经完成,若由他去做环州知州,招抚羌族就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想到这里,范仲淹忙命随从备马驾车,日夜兼程地赶回京城汴梁。

到达京城后,范仲淹顾不得多日来的旅途颠簸劳顿,马上就进宫去见宋仁宗,并递上一本奏折,奏请皇上任命种世衡为环州知州。仁宗看罢奏折,听了范仲淹的建议,连连称赞道:“爱卿所奏与朕所思不谋而合,好!好!”于是下旨,任命种世衡为环州知州。

种世衡接到朝廷圣旨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长期驻守边陲,与各少数民族打交道,深知朝廷只有善待他们,他们才会善待朝廷。像汉朝的王昭君远嫁匈奴、唐代的文成公主西藏和亲,都是民族和睦的生动事例。种世衡匆匆收拾行装,连夜从青润城出发赶往环州。

由于种世衡在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威望,所以羌族部落的酋长牛奴讹听说他来当知州,便亲自率众到环州郊外迎接。要知道这位酋长平时非常倔强,对汉人的官吏也一向傲慢无礼,是从不拜见州里的长官的。

种世衡见牛奴讹亲自迎接,大喜过望,十分感动,忙朝他拱手行礼道:“承蒙酋长远迎,本官明日在府邸聊备薄酒,以示答谢。”

牛奴讹边还礼边说:“能与种大人这样讲信义的君子打交道,我备感荣幸。我想,还是按我们羌人待客的礼俗,请大人明日到我的营帐来,由我为大人接风洗尘。”

种世衡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多谢酋长厚意,明日本官一定前往。”

第二天晚上,到了约定时间,风雪漫天。部下向种世衡报告说:“大人,外面狂风暴雪,道路险阻,而且牛奴讹凶狠狡诈,难以信任,为安全起见,还是别去吧。”

种世衡说:“那怎么行?本官一向以信义结交边民,牛奴讹也正是因此才与我相约,我怎可以不去呢?从我自身来说,不能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一定要讲诚信;从国家利益考虑,现在正是以信义招抚羌族的大好时机,我岂能错过约定时间,失信于羌人?”

于是,种世衡顶风冒雪前往,到了羌族的营帐前,牛奴讹看到浑身是雪的种世衡,大为吃惊:“风雪这么大,路又滑,我以为种大人不会来了。我们羌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山上,汉人的官吏从来没有人敢到这里来,您是第一个。种大人,您难道一点儿都不疑心我吗?”种世衡笑道:“疑者不来,来者不疑嘛!”

牛奴讹动情地说:“说心里话,今天种大人要是失约,我们羌人就会怀疑汉人的诚意……”

种世衡说:“所以,信义乃处世之本也。”

牛奴讹叹道:“可惜,朝廷像您这样的官员不多呀!他们来到此地,不是武力镇压就是设置圈套,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哪有信义可言!”种世衡道:“只要本官在此任上,一定严守信义,善待羌人,本官可以对天发誓!”

“若是朝廷的官员都像大人的话,一定会完成统一大业,边陲也就安宁了。”牛奴讹说着,率部落的男女老少围成一圈,按羌人的最高礼节向守信的种世衡行礼,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

◎故事感悟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种世衡不避险阻,冒雪践诺,乃是当之无愧的君子。

◎史海撷英

商税专卖

北宋时期,商业发达,因此政府对商税也非常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用来征税。

宋朝的商税分为两种:一种是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另一种是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除了正税之外,还有各种杂税。随着商业的繁荣,商税也日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间,商税只有450万贯,而到仁宗时,已经增加到了2200万贯。

北宋政府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北宋专卖制度的实行,使得封建政府大获其利,但却严重地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文苑拾萃

《宋史·种世衡传》节选

种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以放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舍。

尝知泾阳县,里胥王知谦以奸利事败,法当徙,遁去。比郊赦辄出,世衡曰“送府则会赦”,杖其脊而请罪于府,知府李谘奏释之。后通判凤州。州将王蒙正,章献后姻家也,所为不法。尝干世衡以私,不听,蒙正怒,乃诱知谦讼冤而阴助之,世衡坐流窦州,徙汝州。弟世材上一官以赎,为孟州司马。久之,龙图阁直学士李纮为辨其诬,宋绶、狄棐继言之,除卫尉寺丞,历监随州酒,签书同州、鄜州判官事。

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董其役。夏人屡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迁内殿崇班、知城事。开营田二千顷,募商贾,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间出行部族,慰劳酋长,或解与所服带。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繇是属羌皆乐为用。再迁洛苑副使、知环州。

清官、义士双守约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包拯(999—1062年),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包拯是北宋时著名的清官。他在出任开封知府期间,为官清廉,执法严明,权贵恶霸都害怕他,但平民百姓却把他当做能为自己伸冤雪恨的“青天大老爷”。

据说包拯刚到开封府时,有一段时间开封城外怪事频发,连续有几个恶霸被人杀死,而且都是在睡梦中被勒杀的,家里人连声音都没听见。从作案手段来看,这些案子都是一个人干的。当地的地方官出了很高的悬赏来捉拿这个杀人者,并且派出精干的差役暗中查访,结果是一无所获。这件事很快就在开封一带传遍了,老百姓们拍手称快,都管这个杀人者叫“无名大侠”。地方官们查不出结果,只好把案情报告给包拯。

包拯把案情反复研究了一番,又到现场进行了仔细的勘察,发现这些死者在被杀之前,都恰好刚刚做过一件坏事。其中,最后一个被杀的恶霸还曾扬言说,他根本不害怕受到惩罚,结果当天晚上就被勒死在被窝里了。

包拯心里有了主意。他一面不动声色地继续派人四处调查杀人犯,一面暗中注意那些恶霸们的动静。不久,有人悄悄来报告说,开封城里的一个恶霸抢了个民女,还把姑娘的父亲打得重伤致死。这个恶霸仗着有亲戚在朝廷里做大官,一向就为非作歹,无法无天,连执法如山的包拯,他都不放在眼里。包拯早就想找个机会杀杀他的威风了。

可是,这次包拯却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先派人在这个恶霸的门上贴了张告示,警告他尽快把民女交还,并且自己到官府去认罪,否则就要他的命。落款写的是“无名大侠”。恶霸仗着自己有成群的打手和凶奴,拒不交还民女,还扬言说要等“无名大侠”自己来送死。包拯一看他中了计,就派人把恶霸的狂言传播出去。然后,他带了几个心腹的手下人埋伏在这个恶霸家的周围。一连等了好几夜,终于把那位“无名大侠”等来了。“无名大侠”也马上就发现了包拯他们,他在前面飞跑,包拯等人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城外的树林里。无名大侠站住身,抽出剑来,对包拯说:“难道包大人一定要阻拦我除暴安良吗?”

包拯回答说:“义士的所作所为都是为民除害的好事,然而包拯身为开封知府,总要把事情调查个水落石出才行,能否请义士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讲给我听听呢?”

无名大侠见包拯毫无恶意,便将那几个恶霸的罪行和除掉他们的经过叙述了一遍。然后,他请包拯让路,让他再去杀了那个强抢民女的恶霸。

包拯拦住他说:“铲除恶霸,为百姓伸冤,这是我的职责。如果义士信得过我,就请将这件事交给我办。如果我说了不做,到时候义士不仅可以杀那恶霸,就是我也任凭你随意处置!”

无名大侠想了想,说:“那好吧,一言为定。如果包大人不讲信用,欺骗了小民,可别怪我对大人无礼!”

包拯笑着说:“今后我若有哪件事做得对不起百姓,义士随时可以来取我的人头。不过,我也有一件事要义士答应,日后如果再有恶霸害人的事情,请义士不要擅自杀人,我自会以国法治他的罪。”

无名大侠也爽快地答道:“只要大人能够秉公执法,我决不再杀人。若有违背,我会以一死来向大人谢罪!”两人击掌为誓,各自离开。

不久后,包拯果然将那个恶霸逮到公堂审问。恶霸在朝廷里做官的亲戚们都来求情,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包拯,但都无济于事,恶霸最终被定了死罪。此后,包拯还铁面无私地处置了许多豪强恶霸。每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想起那次和无名大侠所定的誓约,提醒自己不能辜负义士的期望。那位无名侠客也没有违背前约,从此销声匿迹,没有再杀过人。

三年后的一天早晨,包拯刚刚起来,就见有一封书信用短刀插在自己的书桌上。他急忙展开一看,信中的大意是:“包大人,我守约三年,未杀一人。昨日偶遇一伙歹人拦路劫杀良民,而且不听劝阻。我一时激愤,杀死四个歹人,留下一个活口,绑在大人房后树上。我已违反前约,只好以一死向大人谢罪。请大人明日到城外城隍庙中查验我的尸首。”

包拯刚刚读完,就连连有人来报告,称房后树上捆着一个被打断双腿的人;离城40里的官道上还发现四具尸体。包拯马上吩咐手下人分头审人、验尸,自己则骑着快马赶到城外的城隍庙,果然看到那位无名大侠已吊死在房梁上。

包拯深受感动,他对跟来的手下人感叹道:“这真是位古来少有的大义士啊!自己身怀绝技,替天行道,以除暴安良为己任;而且诚实地对待自己许过的诺言,言必行,行必果,视生死如鸿毛,守大义如泰山,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可惜他就这样命归黄泉了。”

此后,包拯更是时时以那位无名侠客的高尚情操激励自己,一生严明执法,为民除害,从未忘记过自己所发的誓言。

◎故事感悟

那位无名侠客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信守自己的诺言。他的行为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的高尚情操,同时也代表了人民群众对为官者的期望。而包拯则实践了自己为官清廉公正的誓言,他无愧于手中的权力,成为今天所有为官者的楷模。

◎史海撷英

包拯拒收端州名砚

包拯曾在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做过知州。端州当地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与湖笔、徽墨、宣纸一道被并称为“文房四宝”中的绝品。以前在端州任职的知州,总要在上贡朝廷的端砚数目之外再多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后,一改端州以往的陋习,不多收一块名砚。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都造册上交了。

后来,包拯升任,离开了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峡口遇到了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他只好亲自下舱检查,结果发现船舱里私藏着一块端砚。原来,这是当地的百姓悄悄地送给他的。包拯见状一言不发,将那块名贵的端砚丢入江心。后来民间有传说称,羚羊峡口处有一个名为“墨砚沙”的沙洲,就是当年包拯投掷端砚的遗迹。

◎文苑拾萃

《包拯集》

《包拯集》又名《包孝肃公奏议》,收录在《四库全书》之中,是研究包拯和宋代历史的重要文献。900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有《包拯集》的翻刻本出版问世,深受后世研究者喜爱和重视。然而,《包拯集》并非包拯生前亲自编撰的,而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搜集整理后加以印行的。

《包拯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阅世态度,尤其是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就是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范仲淹信守诺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原名朱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祖籍陕西郴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