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信:贞信不渝
9456700000007

第7章 守信践诺(5)

矮裴度诚归玉带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淮南子·缪称训》

裴度(765—839年),唐朝名相。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

裴度是唐代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一生曾做过三朝的宰相。可是,裴度的相貌丑陋,又是个矮个子,从小就比同龄的伙伴矮上半头。为了这个原因,他常常被同伴嘲笑,说他天生一副“穷相”,将来不会有出息。

裴度可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他想:“只要自己不欺心、不欺人,诚实、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裴度十五六岁时,有一回送朋友出城。归途中,他顺路绕到郊外的香山寺去玩。这天正是九九重阳节后的第二天。香山寺内外,烧香还愿、赏菊踏青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裴度在寺外的集市上买了一绣袋茱萸,他把茱萸袋挂在衣襟上,嗅着浓浓的香味,一边走一边观赏眼前的秋景和寺里的建筑。

观赏了半天,裴度觉得腿脚累了,就坐在大殿的门槛上歇息。这时,天色渐晚,寺里烧香的人已经稀稀拉拉地没有几个了。忽然,有一位中年妇人急匆匆地走上殿来。她的穿着虽然整齐,却面带愁容,鬓发凌乱,肩上挎着一个绸布包裹,两手在胸前紧紧挽着包裹的扣结。妇人走过裴度身边对,大概是闻到了茱萸的香气,忽然停住脚步,两眼闪着泪花,直盯着裴度衣襟上的茱萸袋。她愣了一会儿,才转身走进殿去。

这奇怪的举动引起了裴度的好奇心,他的目光跟随着妇人。只见那妇人走到佛像前,略微迟疑了一下,才将肩上的包裹小心翼翼地拿下来,轻轻挂在身旁的栏杆上。然后拈起几炷香,插进香炉,又跪在佛像前的蒲团上,虔诚地祝告起来。裴度远远看到那妇人的头深深伏下去,肩头不断抽动,显然是在努力压抑着自己的哭声。裴度心想:这妇人样子可怜,一定是家里发生了很不幸的事情。又想起她刚才盯着茱萸袋发愣的样子,记得当年大诗人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想到这里,裴度推测这妇人一定是有什么亲人失散了,所以才在这九九重阳的日子里,到寺庙里来祝告亲人重新团聚。

这时,又有几个烧香的客人走进寺里,他们一边走,一边高声谈笑。声音惊动了那位妇人,她急忙站起身,用罗帕掩着脸,大概是怕别人看到她痛哭的样子。只见她低着头,踉踉跄跄地向寺外走去了。裴度目送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寺门外,无意中,他忽然发现那妇人的包裹还挂在栏杆上忘记带走了。他赶忙跑过去,拎起包裹就往外追。等他追出寺外一看,那妇人已经不知去向,远远地可以看见有几辆马车在奔驰,也不知妇人是坐的哪辆车离去的。

裴度着急地跺着脚,连声说:“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他想:看那妇人小心翼翼的样子,包裹里面肯定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她已经是悲痛万分了,再把包裹丢了,这不是要她的命吗?转念又想:如果包裹中是贵重东西,那妇人发现丢失之后,肯定会回来寻找的。我就在这里等她回来,到时当面交给她。于是,裴度索性坐在寺门外,望着通向远处的大道,盼着那妇人尽早回来寻找失物。

可是,左等右等,总是不见那妇人回来。看看天色已晚,西边天上只剩下一片血红的晚霞。寺里打扫庭院的和尚走过来,见裴度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门外,就好奇地问:“这位小施主,为何在此久坐不去?”

裴度答道:“我在等一位丢失东西的客人。”

和尚说:“现在天色已晚,那位客人大概不会回来了。若是信得过我,可否让我替您转交给他?”

裴度想了想说:“不,还是我亲手交给她才放心。我家住在城里,回去晚了,父母要责怪。看来今日也等不到她了,我先赶回家去,明日一早,我一定赶回来等她。”

当天晚上,裴度将包裹枕在头下,久久不能入眠。他回想着那位妇人悲痛的样子,决心不管花多大气力,也要找到她,将包裹亲手交到她手里。

第二天,裴度起了个大早。背起包裹,带了些干粮,就动身赶往香山寺。当他赶到寺门外时,昨天遇到的那位和尚正在那里打扫门前的落叶。见到裴度气喘吁吁地赶到,和尚感动地说:“善哉,小施主真是一位至诚至善的人啊!”

不一会儿,一辆马车飞奔过来,停在寺门外。车夫跳下车,扶着一位妇人走下车来。裴度定睛一看,正是丢包裹的那位妇人。只见她面色苍白,两眼发直,已经不能自己走路了。车夫扶着她走过来,对和尚说:“我在路上见到这位夫人晕倒在路边,叫醒她之后,就求我送她来香山寺。我看她实在可怜,就送她来了。”

这时,那位妇人抬起头来,焦急地问道:“请问师傅,昨日有没有拾到一个包裹?”

不等和尚回答,裴度已走上前去,把包裹递到妇人手里说:“您的包裹在这里。”

妇人双手紧紧捧着包裹,两眼望着裴度,一下子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啊!”

妇人打开包裹,里面是两条镶满珍珠的玉带,还有一条珍贵的犀牛皮带。妇人流着眼泪说:“不久前,我父亲遭到歹人的陷害,被抓进大牢,定了死罪。我家里穷,没有钱去为父亲赎命。我昨日从亲友处借到这些东西,打算送到管事的衙门里,赎回父亲一条命。没想到我光顾着伤心拜佛,却把包裹丢在寺里。要不是您好心送还,我父亲就只能一死了。”说着,妇人连连为裴度磕了几个头,又拿出一条玉带,硬要送给裴度作为酬谢。

裴度坚决推辞道:“这可不行。归还失物,本来就是我该做的,何况这是为救你父亲的性命,怎么能要你感谢呢?”说着,他摘下衣襟上的茱萸袋,送到妇人手里说:“等救出你父亲,你们再带着这茱萸,到这里来重新团聚,补过一个重阳节吧!”

说完,裴度转身离去,身后传来和尚的赞叹声:“如此诚实无欺的年轻人,日后一定不会是等闲之辈啊!”

◎故事感悟

裴度以诚实对待人生,拾到宝物而不私昧,救人危难而拒绝酬谢,他可以说是个真正的老实人了。后来他成了天下闻名的政治家。他的经历说明了诚实也是一种催人进取、促人成功的力量。

◎史海撷英

元和中兴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裴度官至御史中丞。当时,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的支持下,决心削藩。这一年,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图谋继立,于是发兵侵扰邻境,威胁朝廷。宪宗发兵征讨。而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等人与元济相互勾结,派刺客刺死了主张讨伐的宰相武元衡,并砍伤裴度。于是,宪宗便任命裴度代元衡为相,主持讨叛之事。

元和十二年(817年),朝廷在与叛军作战后战败,宰相李逢吉等以淮西屯兵四年,劳师弊赋,力主罢兵。而裴度却认为,淮西是腹心之疾,必须扫除才行,因此自请督师。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赶赴前线作战。出发时,裴度慷慨誓道:“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

这时,诸道兵都有宦官监军,因此,诸军将事权不专,裴度便奏准罢去监军,加强了对军队的统一指挥。十月,名将李晟之子李愬雪夜破蔡州,行军深入70里,生擒吴元济。李愬打下蔡州后,迎接裴度进城,拜谒道旁。李愬诚恳地说:“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淮西既平,河北震慑,诸藩也相继归顺。贞元十四年,裴度又平定了淄青李师道。史称“元和中兴”。

◎文苑拾萃

裴度庙

在河南省郑州市东南方向的中牟县姚家乡岗王村,有一座古老的裴度庙。这座庙宇是当年中牟县的百姓为纪念唐朝的贤明宰相裴度而修建的。

据明朝正德九年的《中牟县志》记载,裴度原是唐朝的一员名将,他为人忠厚正直,并忠心为国,经常率兵在中牟县的东南部驻扎,保土安民,维护当地的治安,百姓深受其惠,因而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当地的老百姓为了使子孙们都能记住裴度的功绩和恩德,便在此处修建庙宇纪念。

裴度庙自唐朝修建以后,历代都进行过多次重新修缮。但由于历史上硝烟不断,战火频仍,裴度庙在历史风云中也多次被毁,如今所存的庙宇是民国初年修建的,已看不出当初的原貌了。

在裴度庙的旁边,生长着两株年代久远的古柏,其中一株柏树高达16米,主干7米,胸径将近1米。令人称奇的是,这株古老的柏树是松柏合璧之树,它的南半边枝叶是松树,北半边枝叶是柏树,是一种古老树种,被列为县级保护树种。

俞绘还银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明朝时,河南滑县有一个读书人,名字叫做俞绘。俞绘从小家境贫寒,但他为人忠厚,学习也十分刻苦。经过10年的苦读,俞绘考中了秀才,后来又通过了乡试,取得了进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

对此,俞绘既喜又忧:能参加会试,一旦考中,苦日子也就熬出头了,哪个读书人不希望自己有这样一天呢?可是,京城路途遥远,赴京的盘缠却毫无着落,想跟乡亲和朋友们借一点,却又难以启齿。众人得知后,都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就帮俞绘凑够了路费。

第二天,俞绘告别众乡亲上路了。在途中,他省吃俭用,不多花一分钱。谁知道,当他在沛县住客店时,一个窃贼夜里潜入他的房间,把他的盘缠全部偷走了。

早晨醒来,俞绘发现钱没有了,如同五雷轰顶,不禁号啕大哭。店老板和其他客人闻讯赶来,都表示同情,但又都无能为力。店老板听说俞绘是从滑县来的,忽然想起沛县的冯县令也是滑县人,于是就建议俞绘去试试求助,说不定县令看在同乡的分儿上,能借些钱给他。

走投无路的俞绘只好抱着侥幸心理去求助冯县令。

见到县令,俞绘的泪水不觉涌出。冯县令问明事情原委后,感觉俞绘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便取出十两银子,说:“你也不必向我借了,这点银子算我赠你的,估计也够你的往返费用了。”俞绘感激不尽,说:“多谢恩人对晚生如此信任,自当终生铭记!晚生还是留一张借据吧,日后定要奉还的。”冯县令笑道:“不必了,既是同乡,又何必见外。我也不留你了,抓紧时间赶路吧。”说罢,冯县令亲自把俞绘送到大门外。俞绘一拜再拜,含泪作别。

到了京城后,俞绘如期地参加了会试。结果出来后,俞绘虽未金榜题名,但却被任命为歙县训导(相当于县一级教育部门官员)。

歙县地处徽州皖南山区,离沛县有千里之遥。俞绘到任后,兢兢业业供职,一直抽不开身。但他心里时刻都挂记着欠冯县令的十两银子,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亲自登门致谢,奉还银子。

这一等就是三年。终于,俞绘有机会返家探亲了。俞绘想在途经沛县时可以去拜访一下冯县令,并奉还当初所借的十两银子。

谁知,俞绘一到沛县就听说冯县令早已病故了,不由悲伤万分。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冯县令的儿子冯珏。可当他说明来意后,冯珏却说:“家父在世时并没有提及借钱给你,也没有留下任何借据,所以这银子我不能收。”

俞绘道:“我当时是要写借据的,但出于对我的信任,令尊坚持不要我写。如果因此就不还钱,我岂不辜负了令尊大人的信任?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令尊大人在世,他必定会对我很失望。所以,这银子还请你收下。”

◎故事感悟

借人钱财,必时刻挂念返还。冯县令与俞绘都是品德高尚的有信之士。

◎史海撷英

徐光启的仕途之路

徐光启20岁时考中秀才,36岁时考中举人。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43岁时,才考中进士,从此开始步入仕途。

在未中进士之前,徐光启曾长期辗转苦读。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他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陆王心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有人曾记述了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他)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还有人记述称:“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览群书,要诸体用。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徐光启思想上的巨大转变,也令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因此后人评价徐光启是一位明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有力的鼓吹者和推动者。

◎文苑拾萃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为徐光启的代表作。这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也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基本特色。

在中国农学史上,《农政全书》就如同《诗经》之于古典诗歌,《本草纲目》之于古代医药一样,成为我国传统农学的代名词,可以与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同悬诸日月,并列为我国农学著述的两大丰碑。

种世衡顶风冒雪赴约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种世衡(985—1045年),字仲平。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边疆名将,乃种谔(即“老种经略相公”)之父,种师道(即“小种经略相公”)之祖父,重气节,有才略。

北宋庆历三年的一个冬天的早晨,大臣范仲淹正在巡视边境。他一边视察一边思考:环州(今甘肃省环县)的羌族部落大部分都在暗中与李元昊(西夏国国主)往来,这样很不利于朝廷统一大业。怎样才能招抚羌人,并使他们和宋朝联合,一起抵御西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