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09

第9章 明者尚贤(2)

文王访贤得姜尚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

姜尚(约公元前1128—前1015年),商末周初人,字子牙,吕氏,世称“姜太公”。据《史记》记载,姜太公为东海上(今安徽临泉县姜寨镇)人。据说其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姜太公是周武王克商的首席谋士、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国号为周的强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

夏朝末年,政治腐败,农业衰落,周的祖先就西迁到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自己组成了部落。商朝后期,周族遭受西北方的戎族和狄族的侵扰,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从岐山北边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上居住,并且在那里建筑城郭宫室,开垦荒地,设置官吏。大概从那时候起,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强大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杀害了季历。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也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对老年人很尊敬,对小孩子也很爱护,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敬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因此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

商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非常害怕,就找个理由将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贪财好色,得到礼物和美女后,听了大臣的话,就把文王给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后,便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寻找机会推翻商朝,以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不断地念叨:“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字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他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由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推翻商朝而寻访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盼望着姜尚这样的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字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个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犬戎、密须等部族,征服了耆、邘等小国,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族的老家,即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周文王还没有实现灭亡商朝的愿望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尊称姜尚为师尚父。在师尚父的辅佐下,武王终于打败了没落的殷商。残暴的商纣王自焚而死,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故事感悟

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需要杰出的人才。而对于个人来说,也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在兴国安邦的伟大事业中,人生才更有意义。在这个故事中,文王一心访贤,谦虚开明,姜尚知无不言,为国尽忠,他们共同开创了周朝辉煌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故事中受到教益,明白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史海撷英

牧野之战

商周时期,周武王在姜尚等人的辅佐下,率军队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败商军,消灭了商朝。这次战役就是历史著名的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会同其他反商力量,浩浩荡荡地东进伐商。商纣王闻讯后,仓促部署防御,武装大批奴隶,开赴牧野迎战周师。然而,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都心向武王,因此纷纷起义,“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大败敌军。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遂攻占朝歌,商朝灭亡。

◎文苑拾萃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位于山东省临淄永流镇张家庄的太公衣冠冢北侧。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被封于齐,为齐国的第一代国君。他在任期间,“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死后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55米。1993年,临淄区在太公衣冠冢北侧建姜太公祠,主殿为歇山式挂廊配殿,各三楹,现为名人书画展厅。

进门所见的“姜太公祠”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全国宗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大门的两侧有两座威武的大将雕像,即青龙、白虎两位星君。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格言

周公(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尊为“元圣”。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曾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里的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周公这位古代圣贤的景仰。

周公在少年时代就以仁孝闻名,上上下下都很喜欢他。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周公辅佐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武王登上王位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把同姓贵族、异姓贵族以及商的后裔分封为大小不同的诸侯。周公受封在鲁(今山东西南),都城在曲阜,但武王仍需周公在身边辅政,因此周公的儿子伯禽便代替父亲为鲁君,而周公则留在武王身边帮助武王治理国家。

周公深知父亲文王、胞兄武王礼贤下士的美德,所以在辅佐武王时,十分谦虚恭谨,礼遇贤士。

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死了。武王的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当时成王年龄小,尚不能独立执政,加上周朝刚刚平定了天下,周公恐怕诸侯叛乱,就代成王摄理国事,主持政务。

周公执政真可谓竭尽忠诚,鞠躬尽瘁。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该做的事情非常多;再加上周公礼贤的美名早已远播,所以大家有什么事都来找周公。有反映问题的,有出谋划策的,上至大臣,下至百姓,络绎不绝。周公府前常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而周公呢,不管多么忙,对来访者从不怠慢。无论是正在休息,还是正在吃饭,他都马上接待。

一天,他要洗头发,刚把头发放到水里,就有近侍报告:“外面有客人求见,说是来反映诸侯国的情况。”

周公急忙说:“快快有请,我马上就来。”于是他把头发从水中提起来,擦了擦就盘到头上去迎接客人。客人向他介绍了东方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周公治理诸侯国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周公送走了客人就立即将一些重要的情况记录下来,记完以后才想起头发还没洗完呢,于是又重新把头发解开放到水里。刚洗了一会儿,又听到仆人来报:“又有人求见,说是有关于治国的建议,您见不见?”

周公毫不犹豫地说:“见!见!有请!有请!”他又把头发提起来,擦了擦水,去见客人。来人向周公阐述了音乐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建议广泛搜集各地民歌,以了解民情,发展文化,使周公深受启发。在和客人的交谈中,头发上的水珠不断地流到他的脸颊上,他不时用手去擦。客人见周公如此繁忙,也不忍心长谈,几次提出告辞,可周公硬是叫他将想说的话都说完,才送客人离去。

因为天气寒冷,没擦干的湿头发一会儿工夫就变得冰凉,周公这才想起头发还没洗完,就又去洗头。不多时,又听仆人报告:“有一个说是从发洪水的地方远道而来的客人求见,正在客厅等候。”

周公就这样再一次中断洗头,来听取客人的意见。

与洗发中断三次相类似的还有“一饭三吐哺”的故事。

周公很少能按时吃顿饭。有一次,他正在吃饭,刚刚吃上几口,就有仆人报告:“有个从西戎来的人说有要事求见。”

周公连忙将刚放到嘴里的肉吐回碗里,匆匆地去见客人。两人交谈了好长时间,等到客人走后,周公才觉得自己的肚子咕咕地叫。等回到饭桌前,饭菜都已凉透了。仆人们只好为他重新加热一遍。

“又有客人在外面恭候。”仆人又来报告。周公只好又吐出刚放进嘴里的肉块去见来人。就这样,他一顿饭也要被多次打断。饭菜反复加热,原有的香味也荡然无存了。有时他对谈论的话题着了迷,还会忘记了吃饭。

周公广开言路,采纳了许多好建议,尽心尽力辅佐成王。不仅如此,他还告诫自己的儿子,在鲁国要谨慎从政,不要以为自己是国君,就轻视下面的人。

后来,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怀疑他别有所图,便会同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室。周公奉成王之命讨伐他们,诛杀了武庚、管叔,并放逐了蔡叔,并灭掉了随同叛乱的东方诸国。

周公代行王权七年之后,成王已能独立执政,周公便把政权交给了成王。之后,他便以大臣的身份,和普通大臣一样出入朝中,从不居功自傲。

周公成了历代贤相的楷模,对后世影响很大。

◎故事感悟

周公虽为王公贵戚、国家重臣,但他并不居功自傲。为了国家的兴盛和长治久安,他殚精竭虑为国操劳,尊重一切贤能之士,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终于换来了周朝的兴盛,他本人也备受后人敬仰。

◎史海撷英

周公教子

周公虽总揽朝政,地位尊贵,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有一次,他对将要袭其爵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秦昭王诚心求贤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秦昭王(公元前325—前251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又称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姓,名则,一名稷,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秦昭王手下名臣有张仪、白起等。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使秦国奠定了未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战国时代,秦国秦昭王即位时年幼,他的母亲宣太后等人执政。秦昭王长大成人了,这几个人还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继续把持朝政。秦昭王不能容忍大权旁落,他求贤若渴,希望找到可靠的人才来辅佐自己。

范雎是魏国人,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当僚属。有一次,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拒绝接见须贾,见范雎有辩才,就赐给他一些礼物。须贾怀疑范雎出卖了魏国的情报,里通外国,就报告了宰相魏齐。魏齐让手下人鞭打范雎,范雎被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他佯装已死,逃了出去,改名为张禄。

这时,正好秦昭王派一个名叫王稽的心腹到魏国来招纳贤士,见到范雎后,约定一同西行到秦国去。

王稽到了秦国,向秦昭王报告,说有一位贤士声称:“秦王之国危如累卵。”秦昭王以为又是不学无术、危言耸听的辩士,就让人安排范雎住进普通客房,供应粗劣的饭菜。

范雎写了一封信给秦昭王,要求面见,并表示:“若一语无效,甘受斧钺之刑。”秦昭王立即让王稽派专车去接范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