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10

第10章 明者尚贤(3)

范雎进了离宫,一直往里闯,被宦者拦住。恰好这时秦昭王也到了这里,宫中的宦者高声喝道:“大王驾到。”范雎故意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秦昭王听范雎一句话点到痛处,马上恭谨有礼地说:“我太糊涂了,怠慢了先生。”

原来穰侯名叫魏冉,是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他主持了秦昭王的登基仪式,很有权势。他的封地在定陶,比秦王还富,一心扩大自己的地盘,置秦国的利益于不顾。

秦昭王屏退左右,只留范雎一人,相对而坐。秦昭王欠起身子问范雎:“先生有什么高见赐教寡人?”范雎只是“嗯!嗯!”两声。秦昭王又欠起身子问范雎:“先生有什么高见赐教寡人?”范雎还是不肯直言。秦昭王说:“先生是不是总也不肯赐教寡人呢?”范雎说:“微臣不敢。我是个外邦之臣,和大王没有深交。而我要说的又涉及纠正大王的过失,不知大王是否真心。大王上畏太后的威风,下惑于奸臣的蒙蔽。我的意见不被采纳,我被处死,倒不可怕,只怕大王身陷孤危,秦国宗庙倾覆。”秦昭王说:“无论你说什么事,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都可以,请不要怀疑我的诚心。”

于是范雎指出:“秦国闭关十五年,不敢出兵东方,是由于穰侯为秦谋而不忠,为扩大自己的地盘,越过韩魏而远攻齐国。打胜了,不能占领,让别人拣了便宜,这是把武器借给敌寇、把粮食送给强盗的愚蠢做法。不如远交近攻,先拿下韩魏两国。”

秦昭王采用范雎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过了几年,范雎又向秦昭王指出宣太后、穰侯等人擅权的危害。秦昭王废了太后,驱逐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到关外去,拜范雎为相。

◎故事感悟

秦昭王求贤若渴的一片诚心换来了治国安邦的制胜良策,秦国能称霸于诸侯,在战争中屡屡获胜是必然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得人才即得天下的道理真是千古不变啊!

◎史海撷英

秦削齐弱楚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秦国没有疆界关系,也没有直接的军事矛盾,但弱齐有利于秦的近攻策略的实行。昭王二十八年,秦改而奉行近交远攻打击强齐,利用东方各国的矛盾,参加了燕国发动的对齐战争。燕、赵、韩、魏、秦在济西击溃齐兵,攻克齐都临淄,齐国失陷了70多座城池,几乎亡国,致使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给秦以后就近击破各个邻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远攻之后,秦再次转向近攻,于公元前280年前后分别从水陆两路大举伐楚。楚国大败,贵州、湖北大片国土沦为秦的占领区,就连首都郢也失守了,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被迫迁都于陈。秦在新占领的楚国土地上建立了黔中郡和南郡,楚国势力由此转衰,秦国弱楚战略目的最终达到。

◎文苑拾萃

范雎

(宋)王安石

范雎相秦倾九州,一言立断魏齐头。

世间祸故不可忽,箦中死尸能报仇。

燕昭王金台求士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魏源

燕昭王(公元前335—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第39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公元前308年至前279年在位。燕昭王本在韩国做人质,燕王哙死后,被立为王,后广招贤才,励精图治,国力大盛。

燕国有个大臣,叫子之,精明能干,办事果断,燕王哙挺信任他,叫他当了相国。谁知子之得寸进尺,野心勃勃,竟然想夺取燕哙的王位。他指使人对燕王说:“尧舜为什么会成为有名的帝王呢?就因为他们不把王位传给子孙,而是‘禅让’给贤人。大王已经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如果再能把王位‘禅让’给子之,那可真能光照千秋啊。”子之不过是让人试探一下。没想到燕哙听了这话,一心想博得尧舜的美名,真的把国家大权全部交给了子之。

子之大权在握,就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起来,把个好端端的燕国搞得乱糟糟的。燕哙这时候已经成了傀儡,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衰败下去,后悔也来不及了。不久,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派兵打了进来,于公元前314年一举灭了燕国,子之、燕王哙都死在乱军之中。

齐国的军队在燕国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燕国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纷纷起来反抗。他们找到燕哙的儿子职,拥戴他为国君,这就是燕昭王。正好这时候,齐宣王死了,齐国的军队在燕国到处挨打,呆不下去,就退走了。

燕昭王看到国家遭到很大破坏,田园荒芜,民生凋敝,非常痛心。他即位后,吊唁那些作战而死的将士,慰问那些失去父亲的孩子。他还放下君王的架子,带着丰厚的聘金到燕国贤者郭隗家去求教:“齐国乘我们内乱来袭击,攻城略地,害得燕国满目疮痍。我知道现在还不能马上报仇,但是我愿意招贤纳士,共同治理好国家,将来一雪先王之耻。您看我该怎样对待贤才呢?”

郭隗说:“称帝的君主,和师傅交往;称王的君主,和朋友交往;称霸的君主,和臣下交往;亡国的君主,和仆役交往。卑躬屈节地尊敬贤人,拜贤人为师,这样做,胜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会来;在贤人前边恭恭敬敬地带路,贤人坐下休息了,然后才落座,虚心请教,这样做,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来;让贤人在前面走,自己跟在后面走,这样做,与自己水平相似的人才就会来;胳膊倚在桌子上,手里拿着拐杖,斜眼看人,用手比比划划地支使人,这样做,仆役奴婢就会来;吹胡子瞪眼,举手就打,动脚就踹,张口就骂,这样做,囚徒罪犯才会来。这是自古以来尊敬贤士、招揽人才的法则。”

燕昭王问:“那么我先登门拜谁为师合适呢?”

郭隗说:“我听说古代有一位君王,想得到一匹千里马,悬赏一千两黄金,可是三年也没得到千里马。这时有一个在宫中做杂役的人对君王说:‘我替您去寻求千里马。’于是他带着一千两黄金出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这个人就用五百两黄金买下了马头,回来向君王交差。君王大怒:‘我让你买活马,你怎么花五百两黄金买回一匹死马的脑袋?’这个人说:‘死马还用五百两黄金买下,何况活马呢?这回天下人一定会认为大王您舍得花钱买千里马了。等着吧,千里马就要来了。’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大王现在如果诚心诚意招揽贤士,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吧!连郭隗这样的人都奉若上宾,何况比我贤明的人呢?他们肯定会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的。”

于是燕昭王给郭隗修筑了一所豪华宅院,并拜他为师。又在都城外兴建一座高台,上面放着一千两黄金,专门用来接见贤才。

这件事一传开,天下贤士都汇集到燕国来了。齐国的邹衍是一位大学者,对阴阳地理很有研究。他到燕国来讲学的时候,燕昭王用双手抱着大扫帚,一步一步地后退,把道路扫干净,好让邹衍安安稳稳地迈步前行。邹衍讲学,燕昭王亲自坐在听课席上,与弟子们一同听讲。他又为邹衍修了一座碣石宫,让他住在宫中,燕昭王多次前去拜访请教。乐毅从魏国来,本来是为魏国出使燕国。燕昭王待如上宾,乐毅深受感动,愿为燕效力。后来,燕昭王听从乐毅的计谋,联合赵国、楚国、魏国,合谋伐齐,委任乐毅为上将军,长驱直入进攻齐国。乐毅率军接连攻克齐城70多座,并攻克了齐都临淄,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地,燕昭王终于报了齐国乘乱袭燕这个仇。

◎故事感悟

燕昭王在危难中没有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而是下决心兴国雪耻。他礼贤下士,听从郭隗建议,千金求士,终于招来众多的杰出人才,复兴了国家。这一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人才是兴国之本。统治者只有爱才惜才,重用人才,才能天下大治。

◎史海撷英

乐毅辅佐燕昭王励精图治

乐毅是中山国人,本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后来他到赵国做了官。到赵武灵王死时,他又从赵国到了魏国。当燕昭王在燕国招贤时,他便利用魏国使者的身份进入燕国,并立即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

乐毅也倾全力协助燕昭王进行内政改革和整顿军队。首先,针对燕国法度弛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建议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他又帮助昭王确定了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廓清了奸臣子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此外,他还建议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的制度予以奖励,以此来安定社会秩序,使得燕国的社会秩序大有好转。

魏文侯拜贤求教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

魏文侯(?—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创者。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国,成为封建国家。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政治家魏文侯建立了魏国。在当时,魏国是最强的国家,这同魏文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魏文候最大的长处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他器重和尊敬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入,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叫段干木的马匹交易经纪人很有政治才干,但就是不喜欢做官。他觉得这样的人在民间不能发挥作用,对国家是个损失,于是他决心请段干木出来帮他治理国家。

一天,魏文侯带着两个随从,乘车去请段干木。离段干木的家还好远时,文侯就下了车。为了不惊扰贤士,他让随从们在院外等候,自己毕恭毕敬地走到段干木的门前,轻叩门环,自报家门。

谁知,段干木一听魏文侯要见自己,非常反感,心想,国君还不是故做姿态,沽名钓誉?不见也罢!于是段干木同家人打了个招呼,便从后门走开了。

魏文侯没想到,自己一片真情却遭到这样的冷遇,心中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反觉得段干木不像有些人那样趋炎附势,不禁又生出几分敬意。以后每当魏文侯外出,路过段干木的住所时,总是垂首弯腰扶轼向段干木致敬。

日子一久,随从们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问魏文侯:“段干木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您亲自去拜访他,就是对他最高的礼遇,他反而躲着不见您。您不怪罪他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向他致敬呢?”

文侯非常严肃地说:“段干木是一个贤能、高尚的人,他有卓越的才能但不追逐名利,这样的人,我怎能不敬重呢?”

这些话后来传到了段干木的耳朵里,他很感动,心想,魏文侯和别的国君就是不一样,他来请自己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段干木不禁为自己错怪了魏文侯而自责。

过了一段时间,魏文侯又去求见。段干木很高兴地请魏文侯进屋。但当文侯提出要请他出任相国时,他一口拒绝了。文侯反复劝说,讲了好多道理,段干木还是不答应。魏文侯心想,凡事不能强求,他不愿做官,我来请教也就是了。

一天,魏文侯登门求教来了。他恭恭敬敬地向段干木请教治国良策,段干木也不客气,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全都讲了出来,从立国之本讲到为君之道,其见地鞭辟入里,魏文侯听得入了迷,毕恭毕敬地肃立在段干木面前,认真地体会其中的道理。

段干木越讲越带劲儿,竟然忘记了时间,从上午一直讲到夕阳西下。魏文侯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动也不敢动,他怕打断了段干木的思路,听不到金玉良言。

就这样,魏文侯诚心地拜段干木为师,经常登门求教,学到了很多治国安邦的道理。

魏文侯礼贤下士的事很快传开了,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都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

当时,魏国已经建立了封建政权,但还存在不少奴隶制残余,这些东西严重阻碍着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加以改革。他任李悝为相国,经常同他商讨国家大事,李悝也积极地提出许多建议。

有一天,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招募到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李悝没有回答,反问道:“主公,您看过去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弊病甚多,需要改革。可是如何改革呢?”李悝早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必须废除世卿世禄制。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是贵族还是平民,谁有本事有功劳,就给谁官做,给谁俸禄。有功的一定奖赏,有罪的一定处罚。对那些既无才能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必须采取措施,取消他们的俸禄,用这些俸禄来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就会到魏国来了。”

魏文侯听了,十分高兴,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就在全国执行了。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吸收了很多有用的人才。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李悝实行了“尽地力”的政策,就是积极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方法,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增加粮食产量。同时,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丰收年景,市面上粮价便宜,为了不使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市面上粮价昂贵,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魏文侯谦虚谨慎,礼贤下士,终于换来了国家的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