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08

第8章 明者尚贤(1)

商汤用贤施仁政

◎帝王之美德莫大于知人。——包拯

汤(生卒年不详),商朝的建立者,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称高祖乙。汤为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十四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朝末年汤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的拥护,以致周围的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灭夏后,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亳,死后被谥为“成汤”。

夏朝的时候,商族只是一个小部落。他们的先祖是契。舜执政时,任命契为司徒,因其教化百姓有功,被封于商。

夏朝末年在位的君主是桀。虽然桀才智过人,身材魁梧,力大如牛,但却残暴无道。他建造了高大华丽的宫殿,令人民不堪其苦。他的王后妹喜备受宠爱,妹喜有个爱好,喜欢听撕丝绸的响声,桀就命人撕绸子玩儿,取悦妹喜。

桀的另一“力作”是酒池,他和妹喜坐着彩船在酒池中划来划去看热闹。船中置一鼓,桀亲自击鼓。鼓声一响,跑到酒池边“牛饮”者有三千多人。有人喝醉后失足淹死,妹喜“笑而为乐”。

为了说服这位君王改邪归正,有位叫关龙逢的大臣提了意见。桀勃然大怒,对这位忠贞的大臣施予“炮烙”之刑残忍地杀害了。

对夏桀的种种倒行逆施,人民恨之入骨。夏桀曾自比太阳,人们诅咒道:“你这个太阳怎么还不死呀,我愿与你同归于尽。”

有一次,夏桀杀害谏者,商国首领汤派人哭吊被杀的人。夏桀的大臣赵梁为了讨好桀,建议把汤囚禁在夏都(今河南巩县境内)的水牢里。后来,汤采用行贿的办法得以获释,他下定决心要推翻夏桀的统治。

汤获释后,更加注意以仁政治国,恩及禽鸟,大得人心,诸侯国背夏而顺汤者越来越多。无论是治理国家也好,起兵打仗也罢,人才是关键。汤先后得到仲虺和伊尹两个人才。

仲虺的祖先奚仲在禹时是负责造车的官员“车正”。这时的仲虺已是薛地(今山东滕县南)的一个小诸侯了。他听到夏桀的暴行,也不顾自己和夏桀同宗的亲戚关系,带着族人来投奔汤。汤喜出望外,用其为左相,参与国政。

伊尹,名挚,出生在伊水(今河南伊川)边,后流落到有莘氏(今河南开封陈留),被有莘国王的一位厨子所收留。伊尹出身低微,是有莘氏的奴隶,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通过对夏桀所作所为的观察,伊尹认为他的暴行已经给自己掘好了坟墓,非亡不可。伊尹看到东方的商国勃然上升的势头,决定投奔汤。

机会来了,汤向有莘国王提亲,要娶其女儿为妻。有莘氏求之不得,爽快地答应了。伊尹趁机请求以陪嫁奴隶的身份去商国,得到的答复是可以。

伊尹到了商国以后,充分发挥自己在有莘国学到的厨艺,给汤做的饭味美无比,很得汤的赏识。后来一谈话,汤又发现他是位治国的人才,于是,汤作出了一个反常规的大胆决定,用这位奴隶为右相,参与国政。

伊尹得到重用后,充当了间谍的角色。他往返于河南夏都与山东商国之间前后五次,为的是侦察夏朝的虚实,向汤汇报。

为了扫清夏桀的外围,汤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找了些理由把和夏桀关系很好的葛国给灭了。此后又灭了韦、顾、昆吾等与桀关系密切的小国,并停止向夏朝进贡。由于汤施行仁政,所以在汤实施攻伐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汤打到哪儿,哪里的百姓就高兴,而没有攻到的地方的百姓就抱怨:“怎么还没打到我们这儿呀?”夏桀怒不可遏,召集诸侯于有仍(今山东济宁),会盟攻汤,可是诸侯们对他的话充耳不闻。

时机成熟了,公元前1600年的一天,伊尹帮着汤率领72辆战车及6000人誓师西征,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与桀的军队大战。

战斗进展得极快,夏桀众叛亲离,他的军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夏桀和妹喜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被追上来的商军捉住,囚于南巢之亭山,三年后去世。临死时,夏桀还死不醒悟,他说:“我后悔没有在夏台将汤杀掉,以致有今日。”这个昏庸残暴的独夫,至死也没有明白施行仁政、选贤任能的道理。

◎故事感悟

作为一位雄心壮志的政治家,商汤没有因为伊尹出身低贱就无视他,而是礼贤下士,破格重用他,体现了一位伟大君主的胸怀和气概。伊尹不负众望,全心全意辅佐商汤,终于推翻了夏朝。他们两人共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君明臣贤”的佳话。

◎史海撷英

商汤“网开三面”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做部落首领时,为人十分仁慈。一次,汤外出时,看见一个人正在树林里张开四面大网,准备捕鸟。那人将网布设好后,还向上天拜了几拜,祈祷说:“凡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鸟,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见此情景,忙走上前对那人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赶尽杀绝呢?赶快撤掉三面网,留下一面网就可以了。”说完,汤就让那人撤掉网的三面,只留下一面。然后他也朝上天拜了几拜,祈祷说:“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边飞走的,就从左边飞走吧!愿意从右边飞走的,就从右边飞走吧!如果不愿意飞走,那就进入我的网里吧!”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老百姓都称赞他宽厚仁慈。四方诸侯听说这件事后,也纷纷赞叹说:“汤真是个仁德的君主,他对飞禽都如此仁慈,对百姓肯定就更加仁爱了。”于是他们都衷心拥护汤,使得汤的势力一步步扩大了。

◎文苑拾萃

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译文:

商汤说:“来吧,诸位,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不是我年轻人大胆发动战争,是因为夏王犯了许多罪行,所以,上天才命令我前去讨伐它!现在,你们大家常说:‘我们的国王太不体贴我们了,把我们种庄稼的事儿都舍弃了,却去征讨夏王。’我听到了你们说的这些话,但夏桀犯了许多罪行,我怕上帝发怒,不敢不讨伐夏国!现在你们对我说:‘夏桀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夏桀一直要人民负担沉重的劳役,人民的力量都用完了,他还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人民对夏桀的统治非常不满,大家都怠于奉上,甚至说:‘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要与你一起去死!’夏桀的德行已经坏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下决心要去讨伐他!”

“你们只要辅助我,奉行上天的命令讨伐夏国,我就要加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是决不会失信的!假若你们不听从我的话,我就要惩罚你们,让你们当奴隶,决不宽恕!”

武丁选贤

◎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墨子

武丁(?—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商朝第23位国王,庙号为高宗。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武丁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军,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是商朝的第23位国王。他从小就被父亲放到平民中生活,与平民的孩子一起干活、玩耍,学会了许多农活,养成了勤劳简朴的生活习惯。

有一个叫傅说的奴隶,特别能吃苦耐劳,聪明而又学识渊博,经常给奴隶们讲各种知识和道理,博得了大家的喜爱。傅说比武丁大20多岁,他见武丁没有一点贵族的架子,待人和气有礼,就非常喜欢他,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讲给武丁,使武丁的视野更加开阔。所以在武丁的眼里,傅说一直是一个良师益友。

后来,武丁做了商王,他一心想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便放心大胆地让大臣们处理朝政,不专权,不武断,潜心钻研治国的良策。他深知用人的重要,于是就多方物色贤人。

这天,他忽然想到傅说。他从小就很敬佩傅说的才能,如果现在能将他召进宫来,他一定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但又一想,他毕竟是个奴隶,要是让他做大臣,王公贵族和现在的大臣们一定不会同意的,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拿定了一个好主意。

第二天,他一觉醒来,兴致勃勃地叫来仆人,说:“先王刚刚托梦于我,说有个叫傅说的人可以做我的宰相,帮我治理朝政。商朝的兴盛指日可待了,你们快去给我召集大臣来。”

大臣们不敢怠慢,纷纷到来。在当时,人们特别相信占卜和征兆之术,认为武丁的这个梦是上天的旨意,所以就绝对地相信。大臣们问:“大王,傅说是什么模样,请您描述一下,以便我们画成图去寻找,否则天下这么大,如何找得到?”

武丁见臣下问,就装出回忆的样子,然后说:“此人好像身着布衣,40多岁,中等身材,肩宽体阔,浓眉大眼,皮肤略黑。”

大臣们开始按武丁说的去四处查找。他们根本就没想到傅说会是奴隶,开始只在贵族中寻找。有的奸臣则将自己的亲信推荐给武丁,想从中捞取好处。武丁将来人一一端详一番,见他们一个个锦衣绣袍,肤色白嫩,根本就不像傅说那样是在室外干活的人。武丁生气地训斥了大臣一番:“傅说本是身着布衣,你们不到百姓中去找,反而欺骗本王,这不是有违天命吗?再若如此就罪加三等!”

大臣们见君王动怒,就都不敢再冒名顶替,只好派特使到处打听,张贴傅说的画像。特使们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最后终于在傅岩这地方找到了正在做苦工的傅说。特使躬身施礼道:“小臣尊大王之旨,前来寻找大贤人,请随我回京听命。”

傅说早已得知武丁做了国君,但他知道自己是奴隶,根本不敢奢望能见到国君,更不敢想会得到国君的重用。国君有命,他只好坐着特使们的车子来到都城。

武丁见来的果然是自己敬佩已久的老朋友,心花怒放,但他还不敢表露出来,只是连连点头说:“嗯,这正是先王在我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快快请他去沐浴更衣。”等傅说换上官服后,武丁请他进入内殿,两人畅叙离别之情。傅说谈了许多治国的方略,令武丁十分钦佩。

第二天,武丁召集各方大臣,宣布解除傅说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相国。然后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为得到这位大贤人庆贺。

此后,傅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地为国操劳,仅仅三年的时间,就使商朝国富民强,盗贼绝迹,外族臣服。

◎故事感悟

武丁从小生活于民众之中,所以才有机会结识民间的智谋贤才之士。登上王位后,他以极巧妙的方式寻访、重用了傅说。他用心血为国家选拔了栋梁之才,赢得了国家的兴盛。

◎史海撷英

杰出女性妇好

商朝的武丁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

据甲骨文记载,有一年的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便自告奋勇,要求亲自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获全胜。从此以后,武丁便让妇好担任统帅。妇好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的20多个方国。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的人数就有1.3万之多。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一半以上的军队都由妇好统领。

妇好不但善于带兵打仗,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见她当时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女性。

◎文苑拾萃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我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依然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

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已识别的约1500个甲骨文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