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07

第7章 德者举贤(5)

王旦一生都没有购置田房,他说:“子孙应当想到自立才行,何必为他们买田置房呢?这样做只会让他们为争夺财产而成为不义的人。”王旦的侄子王睦酷爱读书,曾经写信要求王旦推举他为进士,王旦说:“我曾经为你的名利心太盛而担心,怎么可以再同贫寒的读书人去争功名呢!”王旦就是这样廉洁,所以直到王旦去世,他的儿子王素也没有做官。

◎文苑拾萃

十州阁

(宋)王旦

山川如幻阁长秋,一鸟飞来伴九州。

不礙渔礁双桨过,何妨罗绮四时游。

云疑泰华分张去,永忆蓬瀛散漫浮。

禁苑未知湖海乐,生绡写取献九州。

欧阳修荐贤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班固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也负有盛名。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后入朝任馆阁校勘。因为范仲淹的新政辩护而遭贬,先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提倡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诗意境别颖,清丽秀美,耐人寻味。

北宋的欧阳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任职吏部和任参知政事期间,广揽人才,培养、提拔了一大批新人,如包拯、张壤、苏轼、苏辙、曾巩、程颖、张载、王回等。欧阳修和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同列“唐宋八大家”中,其实这五人都是经欧阳修推荐提拔成名的。

曾巩是欧阳修的江西老乡,比欧阳修年少12岁。他22岁那年赶考,结果名落孙山。欧阳修为了鼓励他,特意为他写了篇《送曾巩秀才序》,并收他为门人。数年后,曾巩再次赶考,终于中了进士。欧阳修很高兴,遂向宰相杜衍推荐他,说“进士曾巩者,好古为文知道理,不类乡间少年举子”,希望有所任用。不久,又写了《举章望之、曾巩、王回等充馆职状》的奏议,说“曾巩自为进士,已有时名。其所为文章,流布远迩。志节高爽,自守不回。臣今保举,堪充馆阁职任,欲望圣慈特赐甄擢。”还表示:“如其不如举状,臣甘当同罪!”恳请皇上予以重用。结果,曾巩被晋升为实录检讨官,接着又不断升迁,从而成为朝廷名臣。

对于朝廷官员,欧阳修也择优推举他们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例如,他写有《论韩琦、范仲淹乞赐召对札子》,向皇帝举荐韩琦、范仲淹可重用掌国。他还写有《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请求皇帝坚信范仲淹、富弼等人。

欧阳修一直到告老还乡之前,还向宋神宗推荐了三位未来的宰相人选:司马光、吕公著、王安石。这一消息传出后,顿时在文武百官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因为这三个人都与欧阳修有着很深的矛盾。

首先是司马光。欧阳修和司马光在不久前的“议礼”事件中,简直是势不两立。“议礼”是指讨论濮王的谥号问题。濮王赵允让是宋英宗赵曙的生父,而宋仁宗赵祯则是赵曙的继父。赵曙应如何尊奉生父濮王?欧阳修和司马光意见分歧很大,司马光甚至要求罢免欧阳修的官。

其次是吕公著。欧阳修与吕公著之间的关系也异常紧张。早在庆历年间,范仲淹当权,施行新政,欧阳修是大力支持者。新政失败,许多人落井下石,把范仲淹说得一无是处,还联合上书仁宗皇帝,要求罢免范仲淹。值此关键时刻,欧阳修毅然站出来,舌战群儒,并上书仁宗,慷慨陈词,竭力为范仲淹辩解。而吕公著此刻也站了出来,针对欧阳修的说词逐条批驳,还列举欧阳修如何支持范仲淹,甚至把他说成“范党”,要求仁宗也罢他的官。其结果,由于寡不敌众,弱不胜强,范仲淹被贬出朝廷,欧阳修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被贬为小小的夷陵县令。他在地方任职多年,重返朝廷时已经须发斑白了。

至于王安石,欧阳修与他也有过极不愉快的事。王安石初仕之时不认识欧阳修,而分外关心王安石的曾巩劝他结识欧阳修。王安石天生就是倔脾气,被人称为“拗相公”,说什么他也不去。后来,王安石还曾嘲戏欧阳修。这对清高的欧阳修来说,简直是极大的羞辱。

而今欧阳修一札荐三贤,难道是他忘记了司马光与他唇枪舌剑的“议礼”之争?忘了吕公著奏本使他在外漂泊十余年?忘了王安石曾作诗戏弄他?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了解欧阳修的人却知道,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把个人恩怨置之一边,一心想的是国家的利益。

◎故事感悟

欧阳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公忠为国的政治家。他虽屡遭贬斥,但爱国之心不减,不因私人恩怨废弃国家大事,极为大度地推荐了三位贤才。他的做法表现了一位杰出之人为国荐才的胸怀。

◎史海撷英

欧阳修治滁州

庆历五年(1045年),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受牵连,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深谙下情,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他清楚,对于滁州这样地僻物丰、民风淳朴的地方,应该为政宽简,多予少取。他在这么做的同时,又发动全城上千民工,在冬闲时用去9万多个劳动日,修筑了滁州的城墙;为加强社会治安,他亲自督率操练民兵;由于大旱,他还亲自带领百姓在柏子龙潭前祈神求雨。按照这样的行政方略治理滁州,果然第二年就初见成效了,百姓“乐其岁物之丰成”。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很高兴地说:“小邦为政期年,粗若有成,故知古人不惑小官,有以也。”

◎文苑拾萃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徐悲鸿慧眼识“二石”

◎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袁枚

齐白石(1864—1957年),湖南湘潭人,20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他的画明朗简洁、充满生气,特别是他画的马,更是驰名中外。

1929年,徐悲鸿从法国留学回来,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担任了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当时他只有34岁,很有魄力。为振兴中国的艺术事业,他广泛邀请著名艺术家到学院任教。

当时,徐悲鸿在画坛上早已赫赫有名,而齐白石虽已是67岁高龄,仍不为人注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好默默无闻地刻印、卖画,借以维持生活。由于齐白石是木匠出身,有人甚至瞧不起他。对于这位老人的画,徐悲鸿却极为推崇。他对人说:“中国的文明已经奄奄一息了,要拯救,要发掘人才!”

这天,徐悲鸿来到齐白石家中拜访。两人因为志趣相投,一谈起绘画,立刻兴致勃勃,十分投机。可是,当徐悲鸿提出要聘齐白石做艺术学院教授时,齐白石却婉言谢绝了。

徐悲鸿并不灰心,过了几天,他又去拜访齐白石,试图再次说服他,没想到又碰了软钉子。徐悲鸿真有点失望,但转念一想,自己要邀请齐先生这样的老画家,怎能不诚心诚意呢?于是,他第三次登门邀请。这下齐白石被他的真心实意打动了,说出了自己一直不愿答应的原因。

原来,齐白石小时候家境贫寒,连小学也没上过,就被送去做了木匠学徒。他没进过洋学堂,完全是靠自己辛苦努力自学成才,成为大画家的。如今要他到“洋学堂”教书,面对的都是受过正式教育的大学生,总觉得不对劲儿。

徐悲鸿听齐白石这么一说,忙道:“其实您不必担心,我不是要您去讲课,只希望您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就可以。”他还说道:“我一定会陪您一起上课。冬天生炉子,夏天安上电扇,不会让您不舒服。”齐白石十分感动,答应去试一试。

第二天,徐悲鸿亲自坐车去接齐白石。到学校时,学生们在校门口热烈欢迎。他们先是请齐白石作画,然后再一起谈画画时的心得体会。结果齐白石一点儿也不感到紧张,学生们对这种上课方式也十分满意。下课后,徐悲鸿又亲自送齐白石回家。从此,两人成了知心好友。

但不久,徐悲鸿的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他们说什么“齐木匠居然来当教授了”、“徐悲鸿凭个人好恶用事”。对于这些,徐悲鸿毫不理睬。他力排众议,向中华书局推荐出版了齐白石的画集,向更多的人介绍齐白石的艺术成就。齐白石的第一部画集就是由他亲自编辑并作序出版的。

齐白石老人感慨地对徐悲鸿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他多次发自肺腑地对人诉说,“我一生最知心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徐悲鸿的爱才之心并没有局限于齐白石一人。1931年的一个晚上,当失业在家的画家傅抱石听到徐悲鸿来到南昌的消息时,便挟着自己的画赶到徐悲鸿下榻的旅店。当徐悲鸿听说傅抱石出身贫寒,靠刻苦自学学会了绘画,目下正处于绝境时,他马上直奔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官邸。

“熊主席,我来拜访你,是因为我发现了你们江西省的一个人才。”

“什么人才?”

“画家傅抱石!他正失业,但是他很有才华和功力。我想,你们江西省应当培养他,把他送到国外去留学。”

经过努力,徐悲鸿终于为傅抱石争取到了1000块大洋,不仅解决了傅抱石一家的燃眉之急,而且使他得以出国深造。1936年,傅抱石学成归国后,徐悲鸿又把他引荐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故事感悟

徐悲鸿的艺术造诣无与伦比,但他尊重人才、关怀人才、举荐人才的善举更令人感动。他的慧眼和热心成就了两位艺术大师,也让他的人格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辉。

◎史海撷英

齐白石妙语讽敌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将军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作思索,铺纸挥毫。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更是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文苑拾萃

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力作。故事出自《史记》。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招降田横,田横在路上耻于以“亡虏”身份见刘邦,便自刎而死,他的手下壮士闻讯后也都相继自杀。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徐悲鸿才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展现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将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昂首挺胸,表情严肃。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等,构成了一种紧凑的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