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顺:顺其自然
9455300000008

第8章 治理自然环境(2)

来人是这样急急忙忙,以致鲁宣公和他的随从还没有醒过味儿来,他的动作就完成了。鲁宣公的随从们当然怒不可遏,这还了得,竟敢撕国君的渔网?可他们看到撕网的人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当朝大夫里革,也就不好贸然发作。大家一个个都望着脸色尴尬哭笑不得的鲁宣公,只等他一句话,便可以一齐上前,把里革撕了扔到河里去喂鱼。

没等鲁宣公说话,里革走到鲁宣公面前,先开了口。

只听里革激动得声情并茂地对鲁宣公说:“古时候规定,大寒以后,藏伏在土里的昆虫才振作起来,掌管川泽禁令的水虞向人们讲习使用网钩捕鱼的方法,捕捉大鱼大鳖,拿到庙里举行祭祀,然后再让老百姓照着去做,这是帮助阳气上升;春天,鸟兽即将繁殖,鱼鳖正往大里长,掌管鸟兽禁令的兽虞便禁止人们使用兽网、鸟网之类的工具去捕捉鸟兽,只打一些大鱼来制作夏天用的鱼干,这是为了确保鸟兽的正常繁殖;夏季,鸟兽长大了,鱼鳖要繁殖了,水虞便禁止用细网捕食,只是设置陷阱捕禽兽,用来作供祖宗的贡品和宴请宾客,这样做只不过是有备无患而已。况且,古时就有规定,山上再生出来的树条不应再砍,湖中未长高的水草不得去割,捕鱼不能连小鱼一块儿捕上来,捕兽不能捕猎小兽,应该让它们长大,要鞠育鸟雏、保护鸟卵以使它们长成,捕蚂蚁和蝗虫也要留下它们的幼虫。让万物繁衍生息,这是自古就有的规定。”

说到这里,里革竟用手指着鲁宣公说,“现在鱼刚好在孕育,您不叫鱼鳖繁衍生殖,又撒网捕捉,简直是贪得无厌!”

里革的这一番话,直说得鲁宣公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不住地撇嘴。

鲁宣公的那几个随从则暗自幸灾乐祸,心说,好你个里革,你撕了网不说,还敢点着鼻子指责国君,这不是老虎嘴上拔毛吗?哼,你别神气,只要鲁宣公一句话,管叫你这辈子再也神气不起来,说不定连你的小命也得搭上。

里革说完,大家面面相觑,都望着鲁宣公,许多人的眼神里似有为鲁宣公打抱不平的意思,甚至有人都做好准备,只等主子一声令下,便把里革拿下。

然而鲁宣公却低着头,好半天没说话。

过了一会儿,鲁宣公忽然抬起头来,把里革拉到自己的身边,说:“我有错,里革给我指出来了,这很好嘛。这条破网真好,它给我带来了古人之法。你们给我把这条破网好生保存起来,让我永远不忘记它。”

周代生物资源保护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草木鸟兽鱼鳖这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生物资源,还包括了蚂蚁和蝗虫之类的昆虫。

周代保护生物资源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就是出于使生物资源得以繁衍再生的需求。周代不仅有保护生物资源的专职官员水虞、兽虞等,而且建立了比较完善而又被普遍执行的制度,以至连诸侯国君都不敢违犯它,这确实是非常不易的。

◎故事感悟

在这个故事里,里革很系统地向鲁宣公申述了古时保护生物资源的规定。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周代保护生物资源的规定十分具体和严格,什么时节可以采伐草木,什么时候可以捕猎鸟兽鱼虫,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总而言之,从里革撕网的故事可以看出,先秦对环境保护,尤其是生物资源的保护是多么重视!

◎史海撷英

鲁宣公欣然从善

春秋时候,莒国的太子仆被其君父纪公废去,另立其弟季佗为太子。仆对此怀恨在心,便联合国人杀死了父亲纪公,又窃去莒国的国宝投奔鲁国。

鲁宣公因为贪爱莒国的国宝,便收留了这位流亡的太子,并给鲁国的正卿季文子写了一道命令,命令说:“莒太子投奔我,是信任我。你替我赏赐给他城邑让他居住,今天就执行,不能违我命令。”

太史里革恰好碰到了传送命令的仆人,就把命令改写成:“那个莒太子杀死了他的父亲,又偷了宝物,来到我国,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凶残顽劣,还来亲近我。你赶快替我把他赶出去,今天就执行,不能违我命令。”

第二天,司寇便向鲁宣公复命说,已经将莒太子驱逐出境了。宣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仆人便如实地述说了太史里革改写命令的事。宣公派人抓来里革,怒气冲冲地问他道:“违犯君主命令该当何罪,你大概听说过吧?”

里革从容地回答说:“违犯君主命令犯死罪,我听说过。不过我还听说过:偷窃国宝的人是贼,掩护贼的人是窝主;对那个让你成为窝主的人,我不能不赶他出境。当然,我是违犯了君主命令的人,也不能不处死我。”

鲁宣公听了里革的话,马上一改自己发怒的表情,和气地说:“寡人实贪(莒太子带来的宝物),非子(里革)之罪。”于是马上释放了里革。

管仲投身环保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格言

管仲(约公元前723或前716—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早年曾经做过生意,后来被齐桓公任命为宰相,辅助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并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

管仲在齐国担任宰相的时候,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对山林川泽的管理以及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在《管子》一书中,管仲就曾经比较充分地阐述过自己的一整套保护思想。

管仲认为,山林川泽是很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产自然资源的地方。如果山岭不是光秃秃的,而是长满了树木,人们就会不缺材木用;如果河湖不败坏,而能好生经营,人们就不愁鱼不够吃。

有一次,管仲对齐桓公说,不能很好地保护山林川泽的人,不配当国家的领导人。

齐桓公问他:这话怎么讲?

管仲回答说,山林川泽是出产薪柴、木材和水产品的地方,政府应当把山林川泽管起来保护好,到一定的时候,让百姓到山里去樵柴,下水去捕鱼,然后政府按官价收购,人民也可以因从事这些营生而得到效益。

齐桓公听后,很赞同管仲的说法。

管仲在总结黄帝、有虞、夏后、殷人等古代帝王处置山林川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并实行了保护生物资源的政策。

首先,管仲对山林川泽实行了严格的国家垄断。他说:“如果山里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要封山,禁止樵采。有动封山的,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管仲主张用立法和执法的手段来保护生物资源,主张普遍建立一个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并设置官员。为此,他向齐桓公提出了“泽立三虞,山立三衡”的建议,又提出了虞师的职责是要制定山林防火的法令,把山林川泽看管起来,不让人们随便去采集捕猎。

管仲说,山林川泽是出天财的地方,要按时封禁和开发,使百姓有足够的木材盖房子,有足够的柴禾做饭吃。这就是虞师应该干的事。

管仲的这些论断后来曾多次被后人引用过,因此可以称得上是关于虞师职责的权威性论述。

管仲反对对山林川泽的过度开发。他说:山林虽然离得近,草木虽然长得好,但建造房屋宫室必须有个限度,封禁与开发必须有一定的时间。

管仲关于山林川泽“以时禁发”的原则,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实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思想。

在一篇名叫《问》的社会调查提纲中,管仲明确提出:工尹砍伐木材,不得在春、夏、秋三季进行。在《轻重己》篇中,他又具体规定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禁令。比如对于夏天的禁令是这样规定的:从春分那一天算起,数46天,即为春天结束、夏天开始之日。天子要发出号令说:“不要干兴师动众的事,不要纵大火,不要砍倒大树,不要诛杀大臣,不要斩伐大山草木,不要割水草烧灰。”他说:“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这些话体现了管仲保护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以使之正常增殖的明确认识。

管仲认为,管制山林川泽,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利用,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让人们去利用其间的生物资源。

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一个国家的国本是什么?

管仲回答说,人最怕的是饿肚子,怕税敛太重。解决的办法,就是按时开放山林川泽让人们去利用而不征税。又说,山林川泽草木鸟兽鱼鳖各以规定的时节去采伐猎捕,老百姓就不会不守法度,滥采乱伐,就会重视农业生产。

为此,他还提出了有名的“泽梁时纵”、“山泽各以其时至”、“以时禁发”的口号。在这些口号中,不管“泽梁时纵”也好,“山泽各以其时至”也好,“以时禁发”也好,关键是一个“时”字,即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

管仲还以经济手段来保障他的“以时禁发”的政策,制定了“毋征薮泽以时禁发”,和“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征”的政策,意思是山林与水泽只要按时封禁与开放,老百姓在开放时间内去采集捕猎都免征赋税。没有雄才大略的人,是不敢制定这样的政策的。

管仲的保护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他的保护措施同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相配合,成为富国强兵方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面的记事中可以看出,管仲采取的许多禁发措施都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关于这种思想,他自己讲得很清楚:“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私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故曰,先王之禁山泽之作者,专民于生谷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山林虽然广大,草木虽然长得好,但封禁与开发必须有定时;国家虽然富裕,金玉虽然很多,兴建房屋宫室必须有限度;江海虽然广阔,湖沼虽然众多,鱼鳖虽然丰富,渔业必须由公家管理,拥有船网的老百姓不可只依靠渔业来维持生活。这并不是专门偏爱草木鱼鳖,而是怕老百姓荒废了粮食生产。所以说,先王所以要禁山泽,限制人们进山砍伐、下水捕捞的活动,为的就是使人们专务粮食生产。

◎故事感悟

管仲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他采取的某些措施,但是,他的“以时禁发”的观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把生物资源保护与人类生产发展紧密结合的思想,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

◎史海撷英

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鲍叔牙,两个人有很深的交往,曾经一起经商。在经商过程中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一些,少分给鲍叔牙一些,而鲍叔牙却从来不与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也不是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中贫困,有老母亲需要照顾,而多分些钱给他也是我情愿的。

管仲曾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都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说了这些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是怕死,而是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才不得不那样做的。

管仲同鲍叔牙的友情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做些事情,但都没有办成;而且不但没有办成,反而给鲍叔牙带来了很多麻烦,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的本领。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在相互长期的交往过程中,管仲和鲍叔牙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曾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文苑拾萃

管仲二首

(宋)陈 造

(一)

棠潜俄正鲁封圻,施伯安翔稛载归。

屍授夷吾宁复此,君臣应愧始谋非。

(二)

平生勋业载成书,胁制诸侯只霸图。

盍继车攻奏嘉颂,迄今璧帛簉东都。

管仲讲国土整治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弘景

在我国古代,国土整治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先秦的时候,对全面的国土整治相当重视,进而将国土整治视为立国之本,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土与环境整治得好不好,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荀子说,看一个国家的治乱状况,只要到这个国家的疆土上看一看就一清二楚了。如果进入该国境内,看见它的田地荒秽,城邑败坏,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乱得很。

荀子在谈到国家各种官吏的职责时,对于国土整治的内容有专门论述。除讲到虞师专管山林川泽外,规定司空的职责是修堤筑坝,开沟通洫,放泄积水,保护好水库。天旱放水浇地,雨涝则关闭库门,按时节开决和堵塞。这样,虽然遇上水旱灾害的年头,老百姓仍能有一定的收成。同样也讲到要根据土地的高低、肥瘦,确定所种植的作物,这是司田的职责。

在荀子之前的管仲对国土整治的论述更多。

在《立政》篇中,管仲全面论述了君王必须注意解决的五个问题:

一是山泽不注意防止火灾,草木长不好,国家就会贫穷;

二是沟渠没有全线畅通,堤坝中的水泛滥成灾,国家就会贫穷;

三是田野不发展桑麻,农作物安排没有因地制宜,国家就会贫穷;

四是农家不养六畜,蔬菜瓜果不齐备,国家就会贫穷;

五是工程不节俭,国家就会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