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的贡献
◎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格言
伯益(生卒年不详),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史记·秦本纪》记载伯益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业即皋陶,可知伯益父系具有东夷族少昊与黄帝族颛顼血统,母系一方则来自少典氏。它是我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非常著名的氏族,黄帝和炎帝都是在这个氏族诞生的。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地理学著作,名叫《山海经》,里面记载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地名。现在的人经过多方考证,发现其中的很多记载并非胡说八道,而是确实有其地。人们愈深入考证,就愈发现这本《山海经》高深莫测,从而越发惊叹,在古代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没有什么像样的测量手段,人们是怎样写出这样博大精深的鸿篇巨制的呢?
《山海经》是谁写的?看起来不是一时一人的著作,而是经历多年多人的集体著作。可是,古时有很多人说,《山海经》是伯益一个人写的。
单凭古人对伯益的崇拜,我们就可以想象,伯益绝不是等闲之辈。
可以想象,4000年前的中原大地和现在的面貌肯定是迥然不同,到处林木森森,鸟兽随时可见。我们仿佛听到在繁茂的草木丛中,忽然传来一阵啁啾鸟鸣,在百鸟翔集一处的时候,草丛中走出一个年轻英俊的猎人,原来惟妙惟肖的鸟叫是他学的。
过一会儿,一只凶猛的野猪掉进了陷阱。年轻人一声口哨,招来了四五个猎人,大家对年轻人的本领赞不绝口……
这位本事高强的年轻人,就是伯益。
伯益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也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在历史上,一般只是把他看做一个政治家,实际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伯益又称益,或柏翳。他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汉书·地理志》中称“伯益知禽兽”,当指他了解禽兽的行为、习性等,具有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后汉书·蔡邕传》中说他“综声于鸟语”,指他会模仿百鸟之声,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堪称“鸟类语言学家”。
而伯益的最大贡献是在治理环境方面,这自然同他懂得较多的科学知识有关。
在伯益还很年轻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环境是很恶劣的。帝舜继承尧的职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环境部——管理山泽禽兽的虞,任命了年轻有为的伯益担任部长。很多古书上还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舜主持部落联盟议事会任命伯益的情形。
帝舜问:“谁来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事好呢?”
大家都说:“伯益可以。”
帝舜说:“好,那就请伯益做咱们的虞官吧!”
伯益谦虚地辞谢说:“让朱虎熊罴干吧。”
舜说:“好啦,好啦,就这样吧,你为主,他们为辅,大家一块儿干吧。”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从那时起,历史上才有了管理环境的官——虞,各朝各代环境官员的名称和职责不尽相同,西周有川衡、林衡、虞人、麓人,春秋战国时各国分设有衡鹿、舟鲛等,一直延续到汉、唐和明清时期。
后来,大禹因治水有功,继承了舜的职位,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大禹的晚年讨论继承人的时候,各部落都推举了刑官皋陶,但皋陶很快就死了,于是大家又推举伯益作为大禹的继承人。这也说明,作为环境部长的伯益在当时是有很成就的,威信相当高。
大禹死后,伯益继承了帝位,然而大禹的儿子启借助父亲的威信,暗中结党营私,靠阴谋手段夺取了伯益的职位,并将伯益杀死了。
◎故事感悟
伯益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世界最早的“环境部长”,对历史的贡献是很大的,在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后人甚至亲切地称他为百虫将军。后世人这样崇拜伯益,当然与伯益在那个时代所作的奉献是分不开的。
◎文苑拾萃
伯益出身族望
伯益也称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大费等,是皋陶之子。《史记·秦本纪》中载:“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业也就是皋陶。
由此可知,伯益的父系具有少昊与黄帝族颛顼的血统,而母系一方则来自少典氏。少典氏也是我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非常著名的氏族,黄帝和炎帝都是由这个氏族诞生的。
伯益被称为大费,可能是由于他居住在封国费地,而且其后嗣都以费为氏的缘故。
大禹治水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李清照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传说在我国古代,经常闹水灾,人们常常把洪水和猛兽作为两种难以战胜的自然力量来看待。
距今4000多年以前,尧的时代是洪水的多发时代,洪水无情,淹没了人畜和房屋,冲毁了田地和道路,破坏了生态平衡。尧是一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他非常体恤下情,又有民主作风。为了能够战胜洪水,他号召人们推举有能力的人出来领导大家去和洪水作斗争,于是人们推举了鲧。
鲧对治理洪水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带着大家到处筑坝拦洪,但是坝筑得越高,洪水就越大,到头来耗掉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但没有止住洪水的泛滥,反而搞得天下滔滔。
舜即位后看到鲧对于治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在羽山把鲧处死了。同时,舜又命令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亲的事业,带着大家继续治理洪水。
禹汲取了鲧在治水过程中的沉痛教训,他率领着一批助手巡遍了九州,勘察了容易发生水灾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便请教当地的老百姓了解水文资料,搜集人们对于治理洪水的成功做法。老百姓知道禹是为了治理洪水而来的,都积极踊跃地献计献策,帮助禹制定治理洪水的可行方案。
禹带领着他的助手们在外调查水文资料,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一干就是13年。在这期间,他们吃的是粗糙的食物,穿的是又破又烂的衣衫,跋山涉水,流血流汗。有许多同伴死去了,禹就在野地里举行一次简单的葬礼,用一堆黄土将同伴掩埋。或者是按当地的民俗,举行水葬,事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禹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但他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眼。其中有一次,妻子临产,他听到了自己儿子出生时哇哇的啼哭声,也听到了妻子在产床上痛苦的呻吟声。助手们都劝他回家看看,但他担心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
由于长年累月在外工作,禹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跰 ,脸被太阳晒得黑黑的,脚趾甲也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头发上的簪子也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他手下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克服重重的困难,初衷不改,一直跟着禹日夜奔波,终于完成了浩大的工程调查。
通过认真的前期准备,禹和他的助手们得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水,只能疏导,不能壅塞。于是,禹又发动百姓凿山开渠,把洪水引向大江大河,最后导入大海。在今天的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有一座高山,正好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奔腾的河水到了这里找不到出路,就溢出了河床,四处泛滥,两岸的广大地区经常是一片汪洋。
禹认为这里是一个治水的关键,决定凿开一个缺口,替黄河找一条出路。于是,禹便带领着大家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把山劈成了两半,黄河水被驯服了。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禹的丰功伟绩,就把这座山命名为龙门山,把这个劈开的山口取名为禹门口。
◎故事感悟
大禹极力治理自然环境,为自然的发展机制起到了平衡和顺承的作用。大禹在我们民族保护环境、治理自然环境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禹治水的成功,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竖起了一座数千年来令华夏子孙仰止的丰碑。
◎史海撷英
大禹传教化
古代时,东南地区被称为“九夷”,也就是住着九个较大的部落。大禹即位后,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曾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尊敬和礼遇。
一路上,大禹都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的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要与百姓和睦相处。同时大禹又宣布,如果有不听教化的人,就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
当时,古越部落的酋长防风氏总是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大禹的命令。大禹便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其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见状,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大禹的神圣,此后便再不敢冒犯禹王。而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这件事后,也都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而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
夏王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文苑拾萃
夏 禹
(宋)王十朋
洪流浩浩浸寰区,民杂蛇龙鸟兽居。
长叹当时微帝力,苍生今日尽为鱼。
商汤爱鸟网开三面
◎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孙子
商汤(?—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商朝的创建者(公元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领。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朝时,有个人在山上四面布网,祈祷鸟兽尽入网中。商汤发现后,下令这个人撤去三面布网,只留一面。后来人们便以“网开一面”来比喻法令宽大,恩泽遍施。
这个故事让后人感触良多。秦朝时期,采用商鞅重典治国,其结果是“邪并生,赫良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由此可见,治国之道重在化盗而不在禁盗,对犯罪应重在教育挽救,轻打击处罚。
我国最早有关环境保护的记载,就是《史记》中这篇关于商汤爱鸟网开三面的故事,说明古人那时已经开始认识到,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就必须要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必须注意保护和合理开发,反对过度利用。尽管刚开始时可能认识不够明确,但经过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到了宋代时期,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生态平衡的问题。
此外,自周代开始,就已经有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制度,加上我国古代时期对祖先的崇拜及几千年礼仪制度遵从的心理态势,使得这些古训和制度得到了普遍、严格的执行。上至国君诸侯,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这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历史文化环境观念,将人类、自然、文化(礼仪、古训、法规等)看成是一个相关的整体,这是传统伦理观念的具体体现。
另外,我国古代的环境观、自然观以及许多相关的理论,如风水相地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也都为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与景观规划中研究生态伦理问题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故事感悟
商汤“网开三面”,起到了保护鸟类的作用,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注意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反对过度利用。
◎史海撷英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灭亡夏朝的战争。
当时,商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余人,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的战术,绕道到夏都的西部,然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的军队在鸣条一带展开了决战。
在决战中,商汤的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投奔到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随后,商汤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只好率领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到南巢(今安徽寿县南),不久便病死在那里,夏王朝就此宣告灭亡。
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后,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了3000多名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商朝建立了起来。
◎文苑拾萃
商 汤
佚 名
夏桀苛政残暴昏,骄奢淫逸造孽深。
商汤挥戈振臂呼,诸侯狼烟起征尘。
夏商更迭新朝始,汤诰群臣勤于民。
促农减赋兴民法,八方诸侯朝圣君。
里革割渔网护资源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贾谊
鲁宣公(生卒年不详),即姬馁。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任君主。他是鲁文公的儿子,母敬嬴,次妃,为文公所宠。承袭鲁文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8年。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
有一年夏天,鲁国的国君带了一些随从到离首都不远的泗水去捕鱼。来到河边,选一处水深流缓的地方,鲁宣公正要亲自把网撒下去,突然来了一个人,一把抢过鲁宣公手里的渔网,二话没说,扯了个稀烂,扔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