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顺:顺其自然
9455300000003

第3章 保护生物资源(1)

四千多年的柏树

◎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苏轼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在我国古老的传说中,黄帝是一位英雄人物,他带领部落的人民与蚩尤作战,打败了蚩尤。

战争刚刚结束,黄帝就考虑要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那时候,百姓还住在山洞里,饿了就到丛林中去打猎,爬到树上去采集野果,或者到湖泊里去捕鱼。生活条件非常恶劣。黄帝便带着大家离开了山洞,迁往今天陕北地区的桥山一带。

桥山一带的地理环境十分理想。这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庄稼;山林茂密,可以猎取野兽。百姓都兴高采烈,称赞黄帝找到了一个好地方。黄帝将手下的几员大将召集到一起,商议选址修造房子的事情。黄帝对大伙儿说:“战乱结束了,我要让大家定居下来。我南征北战,到过许多地方,觉得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看,临水背山,土肥水美。如果造起了房子,大家就再也不会受到风吹雨淋了,再也不会担心野兽来侵袭了。”说完,黄帝就安排力牧、大鸿、共鼓去张罗造房子的事。

要造房子,就需要大量的木材,力牧等人就带领大家上山去砍伐树木。一连几天,桥山上伐木无数,树木越堆越高。但桥山变成了一个光秃秃的山梁,周围的其他山上,过去郁郁葱葱,现在也只是留下了几棵孤零零的小树。

又过了几天,山脚下新落成的房子非常漂亮,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老百姓欢喜极了。过去住在山洞里,现在住上了新木房,真是天壤之别!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第二年夏天,桥山地区一连下了好几天大雨。大雨引发的特大山洪从桥山上奔流而下,山洪冲毁了农田,卷走了耕畜,新造的房子也在大水中轰然倒塌了。

黄帝看到此情此景,十分痛心,他专门召集了一个全体大会,沉重地对大家说:“我对不起大家,没想到造了房子,大家还是要遭大罪。过去我们只是没有房子,现在我们连树木也没有了!没有树木,我们到哪里去打野兽?没有野兽,我们吃什么?我们穿什么?”于是,黄帝号召大家上山植树种草,再一次恢复环境的原貌,并且带头上山,亲手种下了第一棵柏树。在黄帝的带动下,百姓人人动手,种植草木,很快桥山又变得一片葱绿了。

黄帝亲手种的这棵柏树越长越高,现在已经变成了参天巨木。后人在黄帝种树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陵寝,名叫黄帝陵,以纪念这位最早绿化环境的祖先。

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友尔拜谒黄帝陵时,见到这棵历尽风霜的古柏,不无感慨地说:“真了不起,黄帝可以看做是世界柏树之父!”

◎故事感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虽然主要讲的是育人的道理,但在世间万物中,人们把树木与树人联系起来,也足见种树的重要、养树的不易。顺其自然,就要爱护环境,黄帝能够做到亲手栽树,表明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古人如此,那么我们该当如何?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护树林、保护树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分绿色!

◎史海撷英

黄帝建立政治体制

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期间,建立了古国体制,即划野分疆,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一州,全国共分为九州。

同时,黄帝还设立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等共120多个官位来管理国家。

对各级官员,黄帝还提出了“六禁重”。“重”,就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要节俭朴素,反对奢靡。

此外,黄帝还提出以德治国的政策,“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唯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了“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力收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等,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文苑拾萃

炎黄子孙的典故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就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都居住在陕西一带。而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的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了今山东地区。当时,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主要活动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的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争。最后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于是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经过发展,最终逐步以黄帝族为主,并相互融合。因此,黄帝便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舜帝不鞭打耕牛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格言

舜帝(生卒年不详),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上古的时候,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很圣明的首领,他的名字叫做尧。尧带领着他部落里的人抵抗其他部落的入侵,与野兽作斗争,从事生产劳动,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尧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精力不济了,他想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来继承自己的位置。

一天,尧来到山坡上,看到两个青年人在坡地上耕地。一人扶着犁耙,一人手中拿着一只小小的簸箕,不时地在簸箕上咚咚地敲两下。尧觉得不理解,就上前问道:“喂,你们俩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们正在犁地哩。”那个敲簸箕的青年人马上热情地回答。

“我还从来没有看到像这样犁地的,别人总是手中拿着鞭子驱赶牛耕地,你们是不是没有牛鞭了,所以就拿这种簸箕当牛鞭?”尧还是大惑不解地问。

“哦,您不知道,我们两人已经犁了大半天了,这一大片耕过来的地都是这头牛拉的犁。牛很累了,我们实在不忍心再拿牛鞭来抽打牛,所以我们就用这只簸箕换了牛鞭。敲打簸箕的咚咚声照样可以使牛拉犁往前走,而牛却不再受那种被抽打的皮肉之苦了。”那个青年人很认真地说。

“哦,我明白你的用意了,原来你们是为了保护耕牛。”尧感到这两个年轻人心地很善良,又能出好主意,真是两个人才。尤其是刚才说话的青年人不仅心地好,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而且眉宇间有一股英武之气。尧心想:“我不正是在寻找部落首领的接班人吗?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人吧!”

正在这时,从山坡的那边走过来一个头发斑白的樵夫,那樵夫挑着一担子柴薪,看上去很累的样子。

那位敲打簸箕的年轻人立即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对另一个人说:“你该休息一会儿了,牛也该休息一会儿了,我到那边去帮助那位老人把柴薪挑下山了再来犁地。”说完,他就跑过去帮助那个老人挑柴薪去了。

年轻人一直将担子挑过了一个山头才回转身来。

尧问那个蹲在地头上休息的青年人:“帮助老人挑柴薪的人叫什么名字?”

“他的名字叫舜,是我们这儿后生中的榜样。他不仅勤劳、勇敢,又有好心肠,我们都非常喜欢他。你瞧,这是他今天帮助的第三个人了。”青年人回答说,表现出非常佩服那个青年人的样子。

尧捋了捋自己花白的胡须,心中好像悟到了什么,连声说:“好后生,好后生。”

等到舜走过来之后,尧拍了拍舜的肩膀,对舜说:“我找的就是你这样的接班人啊!我看到了你不肯用鞭子抽打牛,说明你的心地善;你用簸箕替代鞭子,说明你的智慧高;你帮助老人挑柴薪,说明你的品德好;我刚才还听了你的同伴夸奖了你,说明你的人缘也不错。所以我想你可以做我的接班人。”

由于尧的赞扬,舜在部落里的名声越来越好。果然不久,在尧的提议下,同时也是在部落人的推举下,舜继承了尧的位置,做了部落首领。

◎故事感悟

各种生命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生命之间是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顺其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生物资源是我们的责任。地球上不能只关注和发展一个物种,人类需要更多的同伴,世界因生命的丰富而精彩。

◎史海撷英

瞽叟与舜帝

上古时期,有一次,舜的父亲瞽叟叫舜去淘井。舜刚一下井,瞽叟便和舜的弟弟象在地面上搬起一块块土石丢到井里,把井填没,准备把舜活活埋在里面。

然而,舜在下井后,又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从孔道里钻了出来,安全地回家了。这时象还不知道舜早已脱险了,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

说完,象就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很多,正需要你过来帮助我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再也不敢想着暗害舜了。

◎文苑拾萃

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舜陵景区,是我国五大古帝陵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为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嶷山。

舜帝陵的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几部分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墓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气势恢宏。陵山的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0000多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还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等。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着历代的祭碑36方,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

周文王怒斥打猎之人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

周文王(公元前1152—前1056年),即殷商西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周文王之生母为挚任氏之中女太任,有贤名。文王能“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亶父)、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他死后,太子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武王完成了文王讨伐殷商的遗愿。

商朝末年,有一个贤明的诸侯王,名字叫姬昌,后人称他为周文王。周文王治国,注意发展生产,体恤百姓艰辛,很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们说他的恩德比山还重,连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都能够感受到。

有一次,周文王要带着自己的文武大臣们到城外去了解民情。有一个名叫散宜生的上大夫出了一个主意,对周文王说:“大王为天下日理万机,明天好不容易有点空闲出去轻松一下,我让两位大将已经做好了准备,在都城的南门外围成了一个猎场,大王可以一边了解民情,一边围场打猎,也好体现一下我朝君民同乐的升平景象。”周文王听完,想了想,没有表示反对。

第二天,周文王带领文武大臣出了南城门,来到了猎场。只见大臣们手中拿着钢叉利剑,带着黄鹰猎犬,非常威风。一会儿,大家在猎场周围布成了罗网。

周文王骑在骏马上,看到猎场里有各种各样的野兽和飞禽,心中想到,只要一箭射出去,肯定可以让那飞禽从天空中掉下来;一叉投出去,肯定可以让那狡兽倒在地上。这时,有左右递来了弓箭和钢叉。

可周文王将弓箭和钢叉放在了马背上,不忍射猎。他问身边的散宜生说:“这儿原来没有围场,现在为何将围场设在此地?”

散宜生在马上欠了欠身子,很快地回答说:“大王自羡里回来之后,我很高兴,就在这儿设了一个围场,已有好几年了。平时不准任何人来这儿打猎,专等大王的到来,所以这儿的野兽珍禽很多。今日大王出城访民疾苦,正好顺便射猎,让大王的心情畅快一下;大臣们久在禁中,也可以跟着大王行乐一番!”

周文王听了散宜生的话,没动声色,对大臣们问道:“大夫散宜生说的对吗?”

随从们看到大王准备动手打猎了,哪敢败大王的兴致?况且自己好不容易有这一次与大王同猎的机会,岂能放过去?于是就同声回答说:“大夫散宜生说得极是!”

周文王的脸上陡然变得异常严肃起来,对大臣们大声说:“大夫说错了!你们都跟着错了!”大臣们一听,人人面面相觑,以为周文王在说着玩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