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师:尊师重教
9455000000014

第14章 尊敬老师(12)

原来,前不久日本友人增田到中国访问期间会见了鲁迅。报道中说,鲁迅见到增田第一句话就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告诉他,不知道藤野的下落。这时,鲁迅先生沉默几分钟后沉痛地说:“大概藤野先生已不在世了吧!”

藤野夫妻把这篇报道读了一遍又一遍,直读得藤野先生声音发颤,两眼噙满泪水。

妻子又发现了什么,指着报纸下方说:“看,还有张照片!”

藤野忙用手擦擦眼,戴上眼镜,照片是在鲁迅的住所拍下的。照片下方是鲁迅与增田对坐谈话的情景,妻子用小拇指戳戳照片上方:“这,看这!”

这张照片还显示出鲁迅先生住所的一面墙壁上挂的照片。

“啊!”妻子深情地说:“你的照片,还挂在鲁迅的书房里!”

藤野又摘下眼镜擦着泪,妻子也抹抹眼,说:“这孩子……”其实鲁迅已50多岁了。

妻子抹着眼泪出去了,藤野先生托着那张报纸沉思着。不知过了多久,他放下报纸,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这是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鲁迅选集》。他一下翻到鲁迅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文章里写道:“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而且,他曾听岩波书店的先生们说过,当他们写信告诉鲁迅要出版《鲁迅选集》,问他同意选些什么文章时,鲁迅回信说:“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译出加入。”

每每看到这些文字,想起这些情景,藤野先生总是激动得双手发抖。还有什么能比老师受到学生尊崇更幸福和欣慰的呢?

此时,往事似波涛涌现,一齐出现在他的脑子里。

在藤野与鲁迅的交往中或从鲁迅的文章中,时常能听到他号召人们尊重教师的大声疾呼。他说,必须顾及教师的居住饮食,并给以相当的尊重;还说:“对于教师,不能如一把椅子或箱子,搬来搬去。”对于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教师的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这天夜里,月光格外亮。月光透过玻璃,照在床上。藤野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他用胳膊肘轻轻碰碰妻子。

“有什么话,说吧,我没睡。”妻子这时长长地叹口气。

“明天一早……”

“替你写封信,给鲁迅!”妻子接过丈夫的话。

“对。告诉他……”

“告诉他,你想念他。”妻子又接过丈夫的话。

“不对。”

“告诉他,你感谢他对你的尊重。”

“也不对。告诉他,我还活着。”他深深地体验了“有人惦念是幸福”这句话的价值。

◎故事感悟

鲁迅把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经历以纪实的方式写成了《藤野先生》,并强烈要求收进了《鲁迅选集》,说明鲁迅对老师是十分怀念的。过去了那么多年,鲁迅依然把老师的照片挂在墙上,足见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思念和敬重之情。

◎文苑拾萃

《谨忆周树人君》节选

(日本)藤野严九郎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做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梅兰芳与齐白石师生情深

◎如欲化民为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梅兰芳(1894—1961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主攻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甘拜他人为师、拜名人为师的美德,也一直广为人们传颂。

新中国成立前,在一次京剧《杀惜》的演出中,剧场内,戏迷们喝彩声不绝于耳。

“不好!不好!”突然,从剧场里传来一位老人反面的喊声。人们定情一看,原来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者,已有六旬年纪,正不住地摇着头。

梅兰芳看到这一情景,心里感到突然、蹊跷。戏一下场,他来不及卸妆、更衣,就用专车把那位老先生接到家中,待如上宾。他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道:“说我孬者,是吾师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先生严肃而认真地指出:“惜姣上楼和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上八下八?请问这是哪位名师所传?”

梅兰芳一听,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漏,纳头便拜,连声称谢不止。

后来,梅兰芳凡在当地演戏,都要请这位老者观看,并常请他指教。

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琴棋书画上也是妙手。他师从齐白石,虚心求教,总是执子弟之礼,经常为齐白石磨墨铺纸,老师对这个“学生”也十分敬爱。

有一次,齐白石到朋友家做客。客厅内宾朋云集,皆是社会上之名流。齐白石较之这些人自觉寒酸,不引人注目。正在这时,主人上前恭迎梅兰芳,人们也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是,梅兰芳已知齐白石也在赴宴,他四下环顾,寻找老师,亲切地问:“难道齐白石先生没来?”当他看到被冷落到一旁的齐白石老人时,立即让开别人一一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老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和他寒暄问安……

在座的人见状都很惊讶,齐白石也深受感动。隔了几天,他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一画,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故事感悟

梅兰芳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在不断学习。每逢演戏,都让老者观看,以便聆听请教。而当别人冷落齐白石老师时,他也恭恭敬敬地叫上一声“老师”,为老师消去尴尬。一代名人如此谦恭地对待自己的老师,确实不愧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楷模。

◎史海撷英

梅兰芳艺名的由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喜连成的班主叶春善带着他的科班到吉林演出。一天早上,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忽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小树林里练剑。只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手中那把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真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

叶春善接过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

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梅兰芳”这个艺名便逐渐享誉国内外。

◎文苑拾萃

《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主要描写了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旧剧表演色情,格调低俗。

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对这部戏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了这个失宠的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也改变得举重若轻,演起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而且,该剧的突出特征也是载歌载舞,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细致入微地将杨贵妃期盼、失望、孤独、怨恨的复杂心情一层层揭示出来。

与雷争鸣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彭雪枫(1907—1944年),河南省镇平县人。1907年生,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被派到苏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一梯队队长、红三军团五师师长、陕甘支队二纵队司令员、红一军团四师政治委员。在中央红军进行的历次战斗中,他无役不从,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1936年秋被派往太原等地,做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为了纪念和歌颂彭雪枫,在镇平县城北隅修建彭雪枫纪念馆。

天热得发闷,闷得让人透不过气。彭雪枫叫工作人员把屋里打扫干净,敞开门窗,又在地上洒了水,迎来了七位教师代表。

他把干部、战士各屋的蒲扇收了来,给了每位老师一把,又亲手为每位老师坐前端上一碗清茶。

对边区政府主席彭雪枫这样热情的接待,让老师们十分不安,彭雪枫却说:“你们为培养教育孩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学期,我为你们端端茶、倒倒水有什么不应该?”

老师们听了,心里暖暖的。

彭雪枫接着说:“你们能在条件这么艰苦,待遇这么菲薄的情况下,坚持教学,努力工作,是特别值得称颂的。”然后又说:“我代表边区政府,向大家敬礼!”他双脚一并,向老师们行了个军礼。

尔后,彭雪枫请大家提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要求。老师们见彭主席这样诚挚,就毫不拘束,毫不客气地讲了出来。他们讲了学校条件情况,说了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把自己家里孩子大人情况一古脑说了出来。

彭雪枫认真地听着,逐一地记着。越来越近的雷声,使他停下笔,他担心老师们回去淋了雨,可是一见老师们兴致勃勃的样子,又舍不得让他们走。

雷声震撼着小屋,窗纸不时地发出共鸣。有的发言的老师听到雷声,继续不断地说;等待发言的老师听到雷声,怪怨地看看窗外。

终于雨声夹杂的雷声盖过了老师们的发言,彭雪枫站起身,歉疚地说:“实在对不起大家,会议开这么久,让大家遇上了雨。”

这时,勤务员抱着好几件战士的蓑衣进来了。老师们站了起来,一个个紧紧拉住彭雪枫的手,说:“感谢彭主席百忙中关心我们。”

彭雪枫也紧紧抓住老师们的手,说:“今后你们有了困难随时来;没有时间来,就捎个口信,我去;再不然,写个纸条,把困难写清楚。”

老师们每人顶住一件蓑衣要走了,忽然,彭雪枫拉住其中两位教师,说:“我想起来了,你们二位家太远,今晚别走了。”

二位老师继续往外走,说:“淋点雨,凉爽。”

彭雪枫紧紧拉住二位老师:“不行。这么大的雨,你们走了,我怎么能放心!”

二位老师还想再说什么,被彭雪枫拉下蓑衣,叫警卫员藏了起来。

二位老师没有办法,又坐回到原处。

警卫员费了好大劲,找来一块门板和一张草席,铺在了地上。

彭雪枫对二位老师说:“你们二位一位睡我的铺,一位睡警卫员的铺。”

二位老师没动身,问:“那您睡哪?警卫员睡哪?”

“这。”彭雪枫指指地上的门板、草席。

“不行,不行,要睡地上,也是我俩!”二位老师蹿到跟前抢地铺。

“来到我这里,一切听我的。”彭雪枫说。

“要那样,我们宁可在这椅子上坐一夜!”二位老师执拗地说。

彭雪枫硬拉硬扯地把二位老师一个个地按到床铺上,自己和警卫员一起把门板在地上放好,铺上草席,又找来块军毯。

他对警卫员说:“今晚,咱们来个通脚睡吧。”

二位老师一听这,又跑来,争抢着自己要通脚睡。彭雪枫边把他们推走,边说:“你们是当老师的,身体不行;我们当兵的,整天风餐露宿,惯了。不信,咱们赛赛,看谁先睡着。”

雨下得更大了,雷打得更响了。

不一会儿,小屋响起了鼾声。

◎故事感悟

彭雪枫让出自己的床铺给老师睡,自己却睡在地上,作为一个首长关心老师们的身体健康,在尊重老师方面做到了身体力行,给人民群众起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史海撷英

八里庄战斗

八里庄战斗是新四军在豫皖苏边区八里庄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战斗。

1944年9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出关于击破豫东、淮北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两路夹击我军计划的指示,命令新四军第四师西进部队在萧(县)永(城)夏(邑)地区准备迎击来犯之顽军。

9月11日,第四师西进部队在河南省夏邑县东八里庄与国民党苏北挺进军第二十八纵队第八十二支队1000余人展开激战,毙其85人,伤20人,俘第四支队支队长李光明、副支队长李良五、程青山以下官兵564人,缴获轻重机枪30挺、掷弹筒3具、长短枪696支,另有顽军300余人投诚。新四军亡四人,伤25人,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战斗即将结束时中弹牺牲。◎文苑拾萃

彭雪枫纪念馆

彭雪枫纪念馆坐落在河南省镇平县北隅,占地面积为9200余平方米。迎面是彭雪枫的高大铜像,耸立在晶莹剔透的花岗石基座上。石基上镌刻的“彭雪枫”题字,选用本人墨迹,下笔有神,洒脱苍道,别有韵味。铜像的两侧有两块石碑,一块碑上介绍了彭雪枫的生平事迹,另一块碑则记叙了建造纪念馆的经过。院内空旷之处,都用花木草卉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