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睦:睦邻相处
9453400000007

第7章 君臣和官兵睦(1)

君臣情谊深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左传·成公十六年》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凌烟阁24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

唐代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少时聪颖伶俐。李世民做秦王时,他被举荐到秦王府中做兵曹小吏。

当时秦府记室的房玄龄十分赞赏他,并对秦王说:“如晦聪慧过人,是辅佐皇帝的天才,失去了很可惜。如果你只想坐守藩镇,用不着他;如果你想统一天下,非用此人不可!”于是,杜如晦被提升为秦府掾吏,封“建平县男”爵位。

贞观初期,杜如晦官居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起辅佐太宗。

太宗对杜如晦说:“你做仆射,要广开眼界和言路,为我求贤访哲。这可是当宰相的本分啊!如果你整天埋头处理琐事,怎么能替我求得贤才呢?”

杜如晦、房玄龄辅佐太宗处理政务,二人配合默契。太宗与房玄龄商量事情的时候,常常对他说:“没有如晦,是不能筹划得这样好的!”

杜如晦在太宗身边时,又常常采用玄龄的主意。杜、房二人在选用人才时,以宽平为主,不求全责备,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的短处,生怕引荐的人才少,时间不长就把国家政事处理得十分妥帖。

后来,杜如晦病逝,太宗对虞世南说:“我和如晦君臣一场,情谊深厚。可惜他死了,真是伤透了我的心。你能体恤我的心意,替我为他立块碑吧。”

唐太宗常常回忆起与杜如晦的情意,时逢新瓜上市,太宗尝鲜之时,都禁不住怆然泪下,掰下一半瓜,放在如晦灵座前祭奠。

◎故事感悟

唐太宗不光对待杜如晦如此,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唐太宗懂得治理国家要以和谐的手段,对待群臣懂得以礼相待。只有君臣和睦团结,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史海撷英

杜如晦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时,励精图治,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作为李世民的主要谋臣,杜如晦在这些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凡是军政大事,杜如晦皆参与议定,在协助唐太宗建立朝章制度、选用官吏、确立法制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时,统治阶级吸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了一些让步政策,使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家的政治形势也日趋稳定,经济逐步繁荣,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论认为: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是当时的名相。

◎文苑拾萃

房杜二相国

皮日休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

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

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

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

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

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唐太宗与群臣亲如一体

◎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凫薻。——《后汉书·杜诗传》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着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一次,唐太宗问魏征:“群臣上书给我,从所写的内容看,大都是可以采纳的。可是每当面对面谈话,他们常常语无伦次,令人费解,这是什么原因呢?”

魏征说:“据我观察,文武官员上朝奏事,经常要经过多少天的思考和斟酌,尽管这样,等来到陛下面前,仍然是三层意思连一层也表达不尽,况且还要揣摩你的心理,顺着你的心意,避开你的忌讳,看着你的脸色,分析着你的言辞,这样怎么能够充分、无拘束地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呢?”

听了这番话后,太宗再接见群臣时,态度特别温和,并且说:“隋炀帝对人、对事物猜忌太多,因此临朝时跟群臣对话、交流很少,我则不然,与群臣是亲如一体啊!”

◎故事感悟

君臣亲如一体,国家才能昌盛,社会才能安定和谐。魏征明白这个道理,唐太宗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更要明白这个道理,为当今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史海撷英

魏征的法律思想

在辅佐唐太宗时,魏征很注意对法律的运用。在法律思想上,他遵循封建的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光靠严刑峻法,而应靠行仁由义;光想靠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魏征将治理国家所需的刑罚比作驾车的人所需的马鞭。魏征认为,马匹在尽力跑时,马鞭是没有用处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罚毕竟是不可少的,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权衡、时代的准绳,所以一定要让它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执法时“志存公道”,而决不可“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否则就不可能求得“人和讼息”。

◎文苑拾萃

出 关

魏 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唐太宗敬重朝中老臣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荀子·大略》

李勣(594—669年),原姓徐,名世绩,字懋功(亦作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绩。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改为单名绩。后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

李勣是瓦岗军的英雄和谋士,也是建立唐朝的功臣。唐王朝统一后,他又是北抗突厥、征辽战争中的主将和统帅;唐太宗去世后,他又成为辅佐老臣。他的忠诚和品德得到了太宗和高宗的敬重。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勣在反击延陀的战争中突然患了急病。医生说,这种病需要用胡须烧成的灰来治疗。

唐太宗得知后,亲手剪下自己的美髯,烧成灰,用来和药,为李勣治病。

李勣知道后,感动至极,病刚好就去拜见唐太宗:“顿首泣血,泣以恳谢。”

唐太宗却说:“我是为了整个国家着想,有什么可感谢的呢!”

一次,在宫宴中,唐太宗把太子托付给李勣,诚恳地对李勣说:“我把幼子托付给你,因为我再三思索,除了你,再没有更合适的人了。以前你没有辜负李密,今后你也一定不会辜负我的!”

听了这番话,李勣十分感动,泪流满面,将手指咬出血来,表示出辅佐幼主的决心。

在这次宴会上,李勣喝得酩酊大醉,沉睡不醒,唐太宗怕他身体受凉,就脱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给李勣盖上。

◎故事感悟

这种“君臣和睦,同心同德”和谐之风的首创者,有着丰功伟绩的唐太宗,对待老臣体贴入微,能剪下胡须为臣子入药,实属难得。

◎史海撷英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是指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李治共在位34年(649-683年),前六年年号为永徽。唐高宗即位之初,曾继续执行唐太宗时期所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名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共同辅政高宗,君臣也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便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不久引刺史入阁,询问百姓疾苦,并训令崇俭,高宗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的法令执行,因此在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故而史称“永徽之治”。

◎文苑拾萃

李 勣

佚 名

啸聚声名壮,宏图乱世酬。

沙场少奇策,廷庙尽阴谋。

且向娥眉拜,争知子弟休。

评书千载下,宜配武乡侯。

唐高宗敬重三朝元老

◎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孔子家语·王会》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中国著名政治家,唐朝第三位皇帝。庙号高宗,初谥天皇大帝,史称唐天皇。是亚洲第一位创制且采用“天皇”的皇帝。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高宗在位期间,中国对日本的第一次战争——白村江之战,以中国大获全胜告终,奠定了中华帝国在亚洲朝贡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也使得日本900年来不敢对中国发动战争。

唐太宗很信赖和敬重老臣李勣,同时更希望自己死后,儿子能继续得到老臣的辅佐。因此,他在患病、逝世之前,将李勣调离朝廷,去任叠州都督,并对太子李治说:“我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你对李勣无恩;我死以后,你要立即把他调回来做宰相,这样他自然会对你感恩戴德,尽忠效力。”

唐高宗就位之后,即将李勣召回,任命为“参掌机密”的宰辅大臣,同时像太宗一样对李勣倍加尊重。

李勣患病,高宗亲临看望。李勣因坠马伤足,高宗就把自己的马送给李勣。

总章二年,李勣病逝,唐高宗流着泪说:“李勣对皇帝尽忠,为三代侍臣而未尝有过,品德谦慎,不立私产。”下令在光顺门为李勣举哀,七日不上朝,命令将李勣遗体陪葬在昭陵。出殡那天,唐高宗及皇太子登上未央石城之上哭着送行。

文武百官也一直送葬到故城西北。

◎故事感悟

正所谓“君臣和睦,祸乱不作”。唐高宗处理君臣关系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在的社会,要多提倡官民一致,谦虚纳谏,广开言路,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安定和谐。

◎史海撷英

武后专政

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初患风疾,开始让武皇后处理朝中的部分政务。从此,武后便开始参与朝政,处事也都符合高宗的旨意。在此期间,出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朝政十分顺利,尤其是在隋末唐初屡屡受挫的高丽战场,自显庆五年后也是频频告捷,唐朝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大。

随着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后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朝廷上也就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这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满。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与宰相上官仪商议对策,决定废掉武后。然而这个阴谋最后因武后反应敏捷、处理得法而流产了。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当年起,武后就开始垂帘听政。时人将她与唐高宗并称为朝廷的“二圣”。

◎文苑拾萃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所完成的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典。

《唐律疏议》共500条,分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等12篇。全文都保存在《唐律疏议》之中,是中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最古老的典型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议》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的立法与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一些主要的法律原则与制度做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还尽可能地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唐律疏议》的完成,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宽厚的首长王建安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王建安(1908—1980年),原名王见安。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桃花区朱家垄村。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自1947年起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司令员,后兼浙江军区司令员。1953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69年8月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56年1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57年6月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建安将军是我军的一位杰出将领。在王建安将军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无论是公务员、警卫员、马夫、司机,还是秘书,都有这样一种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对部属关怀备至、非常宽厚的首长。

抗日战争时期,王建安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已经是一名职务不低的军事指挥官了。

当时,有位姓刘的老同志给王建安当马夫。他见这位同志年过半百,身体又不大好,行军打仗总是精心给自己牵马、喂马,很是过意不去,便千方百计对马夫加以关照。

行军时,王建安经常自己坚持走路,把马让给马夫骑。马夫不肯,他劝说道:“我比你年轻,精力充沛,马还是你骑合适,不要不好意思。”

宿营时,警卫员烧好洗脚水,他先让马夫洗,说:“老刘,你年岁大了,路走多了脚底板子会酸疼,赶快泡泡脚解解乏。”这种情况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也不知多少次把马夫感动得落了泪。

后来,部队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辆日本鬼子的吉普车,王建安让在自己身边工作多年的小鬼盖玉章去学开车。

小盖聪明机灵,时间不长就学会了。但他的技术毕竟不那么过硬,再加他年轻好胜喜欢开快车,一次执行任务途中竟把车开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