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睦:睦邻相处
9453400000006

第6章 和平共处,天下太平(4)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王维还专为此诗写了很长的序文,热情地赞颂中日友好的历史以及阿倍仲麻吕的出色才华和高尚品德。这是中日两国友谊史的真实写照。

◎文苑拾萃

衔命还国作

(唐)晁衡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种世衡不失信于羌

◎睦,敬和也。——《说文》

种世衡(985—1045年),字仲平。洛阳(今属河南)人。大儒种放之子,北宋一朝种家将的开山人。时任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一手提拔。招抚羌人,筑城安边,并巧施离间计,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旺荣、遇乞兄弟。

北宋中期,对西夏用兵西北是国防的第一要务。

种世衡是经营西北军务成绩颇为显著的名将,在他任洛苑副使、知环州事时,蕃部羌人中有一位正直刚强名叫奴讹的酋长,从不屈服人,从来没有到郡城拜会过地方长官。这次因为听说过种世衡的威名,在种到任时奴讹破例参加了郊迎。

种世衡深明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事务,因而与奴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且约定次日去拜访奴讹,慰劳部落的民众父老。

但天公不作美,当天晚上下起了大雪,地上积雪竟有三尺多厚。次日清晨,军中僚佐都对种世衡说:“他们那里地势很险,大雪之后看不清路上的高低险阻,会出危险,不要去了。”种世衡不以为然,恳切地告诉大家:“我们要与羌族人搞好关系,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千万不能失约。”于是率领随从人员,冒险而进。奴讹看到这样恶劣的天气,心想养尊处优的朝廷命官定不会来了,所以卧在帐中没起来。种世衡来到后,奴讹没有思想准备,直到种世衡开玩笑地用脚踢他起来,才大吃一惊,说:“在您以前,没有大宋官员到我部来视察,这样的天气您怎么还来了?难道不疑心我会借机做对您不利的事吗?”说完,立即率领其族属向种世衡行礼,表示敬重和欢迎的心意。种世衡就这样以自己的信义和胆略,密切了当地的汉羌关系。

◎故事感悟

种世衡甘冒凶险,亲入部落,取信于羌,为宋夏两国的和睦相处做了很大的努力。他的诚实守信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为国家与社会的安定而勇往直前的精神更令我们敬佩!

◎史海撷英

种世衡筑青涧城抵御西夏

北宋初年,西北边疆经常受到西夏国王元昊军队的骚扰,为此北宋与西夏也多次发生战争。因此,百姓异常恐慌,不少人都想迁居南山(秦岭)躲避。

为了抵御西夏的侵扰,北宋王朝应将领种世衡的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了一座新城。在种世衡的率领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屏障。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大宋朝廷将这座新城命名为青涧城。

种世衡所筑的青涧城(今清涧)以固延州之势,护河东、河西粮道,并作为进图银、夏州(今榆林南、横山西北)的基地。后来,他率军民且战且筑。建成后,北宋王朝任命种世衡为“知城事”,并授他“内殿承制”。

◎文苑拾萃

世衡美谈

佚 名

世衡三代守环州,百民安居五谷丰。

皇恩浩荡远万里,种氏功业佑黎民。

康熙善待少数民族

◎每岁海潮大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祁国泰民安。——《梦粱录·山川神》

清圣祖康熙(1654—1722年),名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

清朝康熙年间,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以巩固清朝的统治,而当时的民族政策也服务于这个中心。

在清军的士兵当中有回族军人,如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马雄。康熙初年,他在广西任总兵;康熙十二年升为广西提督,深得康熙器重。后来马雄随吴三桂反叛,清帝曾派人带谕旨召降,谁知道谕旨还没到呢,马雄就病故了。其子马承荫率部投诚,被授伯爵,“给与将军敕印”。

当时征讨吴三桂的回族将领还有西宁人马进良,因其技勇过人,屡立战功,后擢直隶提督。后来参与镇压米刺印、丁国栋起义的清军主要将领中,还有宁夏(即今银川)回族的马宁,因功升为都督同知,充总兵官。

在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上,当时康熙皇帝也表现出了很宽容慷慨的一面。针对大臣们诬告回族人谋反的事,康熙帝专门颁布了一道圣旨:“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七十二门修仙成佛,诱真归邪,不法之异端种种生焉。已往不咎,再违犯者斩。汉诸臣官分职,时享君禄,按日朝参,而回逐日五时朝主拜圣并无食朕俸,亦知报本,而汉不及于回也。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也。钦此钦遵!”由此可见,康熙对回族及伊斯兰教还是很宽容的,而且还大概了解了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并对此有所赞赏。这对回族和伊斯兰教在当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康熙认为,对自己的统治没有构成任何威胁的宗教是不必反对的,否则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能超然无为而治,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主动,反而更有利于统治。因此对回族及西北少数民族信奉的伊斯兰教,康熙帝采取的是“怀柔”、“安抚”为主的策略,所以在这个时期,回族还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最起码还享有与汉族平民一样的待遇。

在与西藏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中,康熙还曾册封了四大活佛。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政府正式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大喇嘛”,承认其总领蒙古喀尔喀的地位。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正式册封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敕赐金印一颗,是清代唯一得到“大国师”尊号的活佛。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珍宝”的意思),并按照敕封喇嘛之例,赐给金册、金印,授权管理后藏地方,从此“班禅额尔德尼”的名号被固定下来。

五世达赖喇嘛受清朝顺治皇帝的邀请到北京,备受尊崇,得到正式的册封。1705年,康熙皇帝下令将不守佛规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解押进京,六世达赖次年死于途中。康熙帝第二次用兵西藏,兵分三路,直抵拉萨。由西宁出口的中路大军,于1720年将在塔尔寺暂住的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护进入藏,噶桑嘉措时年13岁。康熙帝亦正式册封七世达赖喇嘛,赐给金册、金印,印文为“宏法觉众第七世达赖喇嘛之印”。

◎故事感悟

康熙不愧是一代明君,他深知民族统一国家才能安定和谐的道理,所以以他的文治武功,使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从而创建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开创了国家兴盛的黄金时代。

◎史海撷英

康熙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蒙古曾被分为三大部分,即: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过不懈的努力,曾经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尔蒙古。康熙年间,准噶尔的噶尔丹率领军队南进,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为此,康熙帝决定御驾亲征,最终打败了噶尔丹,统治了漠西蒙古。漠北蒙古也是康熙通过一系列的笼络措施完全收服的,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成,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中国从秦汉时的匈奴到明朝,蒙古这个历史难题2000年来都没有解决,康熙则在自己统治时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这的确是个很大的历史贡献。

◎文苑拾萃

剿噶尔丹大捷

康 熙

残寇疲宵遁,横冲节制兵。

我师乘锐气,谁许丐馀生。

貔虎三军合,鲸鲵一战平。

愧称谋画定,讨罪荷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