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睦:睦邻相处
9453400000005

第5章 和平共处,天下太平(3)

当时,新罗国王也不断派遣使臣带着珍贵的礼物来到唐朝的长安,唐朝也经常以名贵的礼品答赠新罗。在唐开元年间,唐朝曾一次就赠给新罗精美的丝织品300段。

新罗还派了大批的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的留学生人数最多。837年,来唐留学的新罗学生人数多达216人。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达到了105人。从821年至唐末,新罗的留学生参加唐朝科举考试考取“宾贡”(外籍进士)的就达58人。唐朝著名的诗人崔致远12岁时来到唐朝,18岁中进士,29岁返回新罗。他曾用汉文写下了《桂苑笔耕》20卷,并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的史料,至今还是研究唐史的重要资料。《桂苑笔耕》被收录到《新唐书·艺文志》当中,说明当时它很受重视。不仅如此,新罗的留学生在回国时还会带回许多我国的文化典籍,并在吸收传播唐朝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大唐王朝不仅疆域广阔,物质丰饶,文化发达,而且其开放与包容性也是泽被四海,广纳百川。贞观元年,大唐就已对外国的学生开放科举考试了,外国的留学生都可以考取唐朝的功名,登科及第,称做“宾贡进士”。这一开明的政策吸引了四方异域的学子纷至沓来,入唐留学也一时成为一种风气和流行。这些外国的留学生们都在一所名叫“国子监”的大学里学习,这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国际性大学。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国子监可容纳三千多名学生,而且留学生人数更是甚多,尤其以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居多。这些留学生们的经费主要由实力雄厚的唐王朝出资,即使是自费来的学子,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助。

◎故事感悟

中朝两国友好和睦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人民的交往在唐时就到了很密切的程度。两国人民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才能使两个国家都兴旺发达。这是早就被历史证明的真理。

◎史海撷英

崔志远求学中国

崔致远在来中国时,唐朝已进入晚唐时期。晚唐虽然没有盛唐时期的气宇恢弘,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盛世的余荫犹在。少年的崔致远进入国子监学习,虽有数百名来自同一国度的同学一起学习,可以排遣思乡之苦,但激烈的竞争局面,却难遣他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感。874年,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金榜题名的崔致远终于学有所成,可以稍稍卸下多年的重负,回报故国父老的殷殷厚望。佳讯传到新罗庆州时,崔氏家族简直是举族同庆。

◎文苑拾萃

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唐)崔志远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

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

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汉唐时中国与日本和睦相处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清·金缨

阿倍仲麻吕(698—770年),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吕,亦名朝臣仲满,入唐后改名朝晁衡。生于奈良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父船守,官拜中务大辅,位至正五位上。仲麻吕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

古代的日本被称为倭国,唐代始才改为日本。自汉朝开始,日本就与我国开始了正式交往。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日本曾派使者来到中国,光武帝还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的九州发现。

到了唐朝时期,日本出现了“大化革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相互结合,从而使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出现高潮。在630年到838年的二百多年中,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到中国的共有12次。另外还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的共6次,每次人数最少都达到250人,最多时甚至达到五六百人。比如在717年,一次来唐的遣唐使就有557人;733年的一次共有594人;838年的一次共有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艘船遇难,故而实际到达唐朝的人数只有500人左右。

遣唐使具有完备的组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这些遣唐使给唐朝带来了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的礼品。据研究考证,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由遣唐使带来的。当然,唐王朝也会回送一些高级的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让遣唐使带回日本。日本的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唐朝时的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优秀的文化,日本还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到唐朝来学习,这些人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而且由于长期在中国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与中国的诗人学者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阿倍仲麻吕。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通过中国和日本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646年,日本进行的“大化革新”。他们仿照隋唐的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照隋唐科的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唐朝的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到了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但都城仍仿照长安建造。

在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后来,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又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从而大大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等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故事感悟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史不乏书,而唐时是一个高峰。两国人民和睦相处是历史的传统,也是两国和平发展的前提。我们祝愿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和平友好下去。

◎史海撷英

阿倍仲麻吕与他的中国朋友

唐朝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因而邻国的名人学士都纷纷前来学习。尤其是日本,在“大化革新”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更高。他们不顾当时海上交通的艰难险阻,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者和留学生。

716年,19岁的阿倍仲麻吕被举为遣唐留学生,与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玄昉等人来到唐朝。

阿倍仲麻吕酷爱中国文化。为了能获得深造,他决心留在长安。仲麻吕的才华很快也得到朝廷的赏识,不久便被任命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正九品下),执掌校理刊正经史子集四库的图书,并辅佐太子李瑛研习学问。开元十九年(731年),阿倍仲麻吕又被擢任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上),执掌供俸、讽谏、扈从、乘舆等事。由于他学识精湛,此后官职也是不断得以提升,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肃宗时擢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

阿倍仲麻吕不仅学识渊博,才华超人,而且感情丰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诗人。他与唐代的一些著名诗人名士,如李白、王维、储光羲、赵晔(骅)、包佶等人,都有着密切的交往。天宝十二年(753年),阿倍仲麻吕在回国时,传闻他在海上遇难。李白闻讯后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阿倍仲麻吕回到长安后,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写下了著名诗篇《望乡》:

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

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

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阿倍仲麻吕与大诗人、右丞相王维也是莫逆之交。当他归国前夕,王维赠给他的送行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充分表达了他们两人的深厚友谊: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