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睦:睦邻相处
9453400000004

第4章 和平共处,天下太平(2)

王昭君远嫁匈奴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特意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也将王昭君封为宁胡阏氏,意为胡汉友好的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与王昭君出塞,都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期望和平安宁的共同愿望与要求。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后来,王昭君与雕陶莫皋又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王昭君去世后,埋葬仪式是按照匈奴的习俗进行的,而且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1年)也曾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昭君。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的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当时各地曾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有民间传说称,王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给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当与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时,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而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就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天上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鸟、布谷鸟、喜鹊等,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无论昭君走到哪里,哪里都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水的地方,昭君每每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枞”。也就是说,昭君墓早晨如同一座山峰,中午如同一座鼎钟,黄昏时则如同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故事感悟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了后世的尊重。

◎文苑拾萃

怨 词

(汉)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班超还疏勒

◎国家和国家要和平相处,民族和民族要和睦共处。——彭德怀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朝廷征召班超回国,疏勒举国忧虑恐惧。

都尉黎弇说:“汉朝使者丢弃我们,我们一定会再次被龟兹消灭。我们实在舍不得汉朝使者离开啊!”说完就用刀割断了自己的脖子。

班超回国途经于阗,于阗王侯以下的官员个个痛哭流涕,说:“我们依靠汉朝的使者就如同依靠父母,你一定不能走啊!”并交替抱住班超的马腿,班超也想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于是重新返回疏勒。

这时,疏勒的两座城已投降龟兹,而且跟尉头联合在一起,反叛汉朝。

班超逮捕了反叛者,把他们斩首,同时派兵击败了尉头,从此疏勒又恢复了安定的局面。

◎故事感悟

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生活愉快、活力迸发,而且能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各民族之间的感情血浓于水。

◎史海撷英

班超出使西域

汉朝时期,汉武帝开通西域、汉宣帝设西域都护以后,西域诸国与汉王朝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永平十六年(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之北征。窦固很赏识班超的军事才干,便派他与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经过认真的准备之后,班超便与郭恂率领36名部下向西域进发,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使命。

班超出使西域令丝绸之路再度开放,并使汉朝最终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

◎文苑拾萃

班 超

邹 浩

功名从古病难成,况作天西绝域行。

纵有平陵同落落,其如卫候尚营营。

杀妻吴起终遭逐,上疏鸿卿不免刑。

定远独能逢圣主,千年万岁蔼嘉声。

羊祜与陆抗保吴晋和睦

◎全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一切爱好和平国家要联合起来。——毛泽东

陆抗(226-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三国末期吴军著名军事家。官至大司马、荆州牧,领导了著名战役——西陵之战。

三国的末期,镇东将军陆抗奉吴主孙皓的命令屯兵在江口,以期望夺取襄阳。陆抗是陆逊的次子,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足智多谋,颇有乃父之风。当时,晋朝的势力已日益强盛,今非昔比,伐晋也不是最好的时候,所以他主张应该先保境安民,于是便在江口按兵不动。晋朝的名将羊祜奉其主之命镇守襄阳,希望能趁吴国内部有变之机乘势灭掉吴国。但由于江口的守将是陆抗,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在边境,他先以德服吴人:吴人有降而去者,皆听之。同时,他还实行减戍逻之卒的政策,开垦了八百余顷的田地。他刚到军中时,部队的粮食不够维持百日;而不到一年,军中的积粮就够十年用的了,从而使军民丰衣足食,甚得民心。羊祜在军中也常穿着轻便的衣服,系着宽腰带,不披铠甲,帐前侍卫者也不过十余人。

一天,部将入帐向羊祜禀告说:“哨马来报,吴兵都很懈怠,我们可以乘其无备而袭之,必获大胜。”羊祜笑着说:“你们是不是太小看陆抗了呢?此人足智多谋,日前吴主命他攻拔西陵,斩了步阐及其将士数十人,我们要援救都来不及。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守,等到他们的内部有变方可图取。若不审时度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

一天,羊祜率领诸将出去打猎,正碰上陆抗也在打猎。羊祜就下令:“我军不许过界。”诸将得令,就在晋地打围,不犯吴境。陆抗看见了,叹口气说:“羊将军有纪律,不可犯也。”到了晚上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军中。羊祜回到军中后,查问所得的禽兽,一些被吴人先射伤的禽兽都送还给吴人。吴人都很高兴,来向陆抗报告。陆抗召来人进入自己的帐内,问:“你们的主帅能喝酒吗?”来人答说:“必得佳酿,则饮之。”陆抗笑着说:“我这里有一斗酒,藏了很久了。今天你带回去,拜上都督:这酒是陆某亲酿自饮者,特奉一勺,以表昨日出猎之情。”来人回见羊祜,汇报了陆抗所问并奉酒的事,羊祜笑着说,“他也知道我喜欢喝酒吗?”于是便命令打开酒壶饮酒。部将陈元说:“其中恐有奸诈,都督且宜慢饮。”羊祜笑着说:“陆抗不是恶毒的人,不必疑虑。”于是倾壶饮之。后来,两军就经常互相来往。这天,陆抗派人问候羊祜。羊祜问:“陆将军好吗?”来人回答说:“主帅卧病数日未出。”羊祜说:“料想他的病与我相同呀,我已经合成了熟药,可以送给他服用。”来人拿着药回去见陆抗。

众将都说:“羊祜是我们的敌人,这药一定不是什么好药。”陆抗说:“羊叔子是不会用毒药害我的,你们不用怀疑。”便取出药服了下去,次日病就好了,众将都来拜贺。陆抗说:“他以德治国,我以暴治国,这是他不用战役而制服我的原因呀。现在我们应该各保疆界,不要再追求利益了。”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都处于和平状态。

◎故事感悟

吴晋两方虽然大军对峙,却有一种和睦的气氛。边境两侧的百姓能够平安生活,可以相互贸易,两军的将士也减少了许多无谓的死伤,这才是和平共处的美好现象啊!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该如此。

◎史海撷英

西陵之战

272年,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降晋,吴国便派陆抗前往讨伐步阐。就在这时,晋廷派杨肇等率军援救步阐,进军西陵(今湖北浠水西南)。于是,陆抗便率主力对杨肇的军队进行阻击。

两军刚一接触,陆抗的部将俞赞便投降了杨肇,吴军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陆抗针对俞赞对吴军部署情况的了解,估计杨肇可能依俞赞之计先攻自己的薄弱环节,乃临机应变,将计就计,连夜撤下夷兵,换上精兵。

第二天,晋军果然从原夷兵防守的地方开始进攻,遭到了吴军的沉重打击。

◎文苑拾萃

甘露亭诗

李 觏

圣主养贤贤养物,气和郁郁通高卑。

城西老宫古松径,一朝坠露甘如饴。

千柯万叶结不解,玉阶琼树光离离。

甿俗奔走竞观者,手攀口吮同齎咨。

学老之人周氏子,好善不类黄冠师。

欲令事迹绚久远,筑亭其他高巍巍。

公之归朝不可借,松树至今犹未衰。

我作此诗揭亭上,他年坠泪如羊碑。

唐太宗爱护少数民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并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五月的一天,唐太宗在翠微殿会见群臣。

他向大臣们提出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不少帝王虽然能平定汉族地区,但都不能制服周边的少数民族;我的才能不及古人,却做到了他们不曾做到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臣们作了一番恭维之后,唐太宗自己总结道:“以往帝王都只看重汉族而鄙视少数民族,唯独我能够像爱护汉族一样地爱护少数民族,所以各少数民族对待我犹如对待他们的父母。”

唐太宗的这番话尽管过分夸大了其业绩,但是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他的功绩确是前所未有的。

另外,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内按唐太宗生前的安排陪葬墓中有十个是少数民族大臣,从中也可看出他对少数民族的重视。

◎故事感悟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值得称道,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只有各民族能够和睦共处,社会才会安定,各族人民生活才能和谐美好。

◎史海撷英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唐朝贞观初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想亲自看看考进士的情况。因此在发榜的那天,他就带着几个内侍,微服来到考试进士的端门前。只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正排成长长的一队,一个接一个地走出来。唐太宗很高兴,对身边的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彀是指射箭时箭所能达到的射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文苑拾萃

赋尚书

李世民

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辇。

辍膳玩三坟,晖灯披五典。

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

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

唐朝和朝鲜和睦友好

◎气盛物所尤,名高德之贼。卓哉先民言,士必先器识。——清·杨汝谷

崔致远(857—?),朝鲜新罗时期诗人。字孤云或海云。王京(今韩国庆州)沙梁部人。869年来中国学习,5年后进士及第。877年任宣州溧水县尉。881年任淮南节度使的从事。后唐僖宗授都统巡官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职。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新罗国王授予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894年向真圣王献时务策十余条,官至阿餐。后屡遭诬陷,外放为大山、富城郡守。因对现实不满,隐居伽倻山,不知所终。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等国,与中国都有比较友好的往来。675年,在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之后,直至唐朝末年,都始终与唐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两国每年都互遣使节,不断地从陆海两路互相往来。“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的送出使新罗使节的诗句,充分表明当时唐朝人民对出使新罗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