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楚浇瓜
◎睦邻相处,共唱太平。——格言
楚文王(?-前675年),楚武王子,芈姓,熊氏,名赀。公元前690年,武王于伐随途中卒,次年,熊赀继位为楚国国君,即楚文王。熊赀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因武王在位长达51年,文王继位时已人到中年了,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
春秋时期,各国攻城略地、拓展疆土成为君主们毕生追求的伟业。然而,百姓谁不渴望没有刀光剑影的日子呢?即使是士兵,也都盼着国界上偃旗息鼓,剑戈入库。在这些士兵之间,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两国交界处对峙着。
很久都没有战事了,两国的士兵彼此间也都减少了敌意。先是梁国的士兵想着在家乡种田的好时光,手痒痒了,便在边界梁国的一侧种起了瓜。楚国的士兵望着梁国士兵在田间忙碌的样子,感到很好奇,于是就在边界楚国的一侧也种上了瓜。
可能因为梁国是小国,也更知自励的道理,因此做起农活儿来非常勤奋卖力。瓜种上后,每天都挑水浇地,松土施肥,眼看着瓜苗茁壮地长起来。
而楚国或许是大国的关系,士兵们也养成了傲慢懒散的性情,对农活儿不屑一顾,瓜虽然是种上了,可从来都没有侍弄过。
初夏,一场痛快的大雨过后,梁国的瓜田像一片翠绿的湖水,瓜湖也随之泛起了涟漪。而彼邻的楚国的瓜田却像被飞蝗啃过一样,稀稀疏疏地趴在地上,没有一点儿生机,可楚国的士兵依然没人去补救。
勤劳的人最愉快的时光就是收获的季节。梁国的瓜田长出了又大又甜的瓜,士兵们每天都愉快地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里打开瓜就开怀痛吃。
楚国瓜田里的瓜又瘦又小,可傲慢的楚国士兵并没有从傲慢中清醒过来,每天望着梁国士兵在瓜田里尽情享受的样子,认为是在向他们挑衅,心中的妒火渐渐使他们失去了理智。
一天夜里,梁国的士兵刚刚进入梦乡,被妒火煎熬着的楚国士兵却借着虫鸣声的掩护悄悄地跑过边界线,蹿入梁国的瓜田,随意地践踏起来。
第二天,当梁国士兵来到瓜田一看,立即被田中的惨状惊住了:大片的瓜秧被踩得成了残枝败叶,破碎的瓜像宴后的残羹一般铺满了一地。
勤劳的人一定也很谦和。梁国的士兵虽然气愤,但却没有随意猜疑毁瓜人。天黑后,他们在瓜田附近隐蔽起来,等着毁瓜人现身。
夜里,还是那群楚国士兵,跑过国界在梁国的瓜田中随意地践踏,还是他们发泄完心中的妒火,然后又悄悄地溜回了楚国一侧。
瓜园被毁的真相大白了,梁国的士兵非常愤怒,他们跑回军营向将军报告楚国士兵毁瓜事情,请求将军立即下令报复他们。
将军听罢,笑着摇摇头说:“为什么要相互报复呢?那样会使仇恨越积越多,最终会酿成大祸。为什么不能以德报怨呢?那样会使仇恨释解,最终会结出硕果。”
将军的话使怒火中烧的士兵平静下来。“那我们怎么办呢?”
“每天晚上悄悄地到楚国的瓜田,替他们浇水。”
又是一个深夜,又是一群士兵越过了边界,不过是从梁国越到楚国,而且每个人肩上还担着两桶满满的水。
这样的深夜一天天重复着,楚国瓜田里的瓜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傲慢的楚国士兵开始怀疑瓜田的变化了。这次该是他们隐蔽在瓜田旁,深夜看到梁国的士兵越过国界,目睹了梁国的士兵为他们担水浇瓜。他们被感动了,因内疚而悔恨不已,连夜向将军禀报了毁瓜浇瓜之事,请求处罚。
士兵的报告震惊了楚国的将军,他知道如果梁国以怨报怨,两国定要燃起战火,现在却适得其反。他深感责任的重大,又将此事呈报给楚王。
楚王接到呈报,感慨万端。他对楚国的大臣们说:“梁国的将士有如此的美德,梁王一定是个诚信之人。楚梁两国应该永远修好才是啊!”
从此,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共同在边界的瓜田上劳作,两国的瓜田很快连成了一个翠绿的湖,风吹瓜叶,瓜湖泛起的涟漪分不出在哪国的土地上波动。两国的百姓终于盼来了不见刀光剑影的日子。
◎故事感悟
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得到的是长久的和平;邻里、家庭之间的和睦相处,得到的则是甜美的生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那首《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便提倡这种和睦的美德。
◎史海撷英
楚文王创立县制的特点
楚国是我国最早创立县制的诸侯国家。它突破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成规,开秦以后郡县制的先河。
当时,楚王对县公、县尹是有任命与调遣的权力的。但是,它们却不是世袭的官,比如楚文王首先派彭宇为第一任申公,其后申公则屡易其姓。
楚王能够直接从县邑征集军队。比如在城濮之战中,楚国的大将子玉被晋打败后,楚成王就对他说:“申息子弟都从你而战死,你有何面目见其父老?”可见,这场战役中的兵员都是楚王直接从申息调出来的,是一支直属于楚王的正规军。
申、息之师是一支比较强悍的部队。楚成王三十七年,楚王曾调它去戍守商密;楚共王六年,又调它去援救蔡国,抵御晋军。楚王对它,可以说如臂使指。
楚王还能直接从县邑征集赋税。创立县制以后,土地占有形式、赋税制度等都发生了变化。楚共王七年,大臣子重请求将申、息作为赏田,申公屈巫臣说:“不可,申息之所以设县,是为了收取赋税,抵御北方。如果作为大臣的赏田,那么楚国的中央政论就等于失去了这两个县邑。”可见,县邑是楚王的直属辖地,也是征收赋税的重要基地。
◎文苑拾萃
感鬻拳冒犯楚文王故事
佚 名
独霸桃花君本邪,
穷兵黩武又征巴。
门楼臣道未收剑,
陵柏孤魂反引鸦。
兵谏春秋应赴国,
犯威堂庙岂还家。
汉卿故事谁能再?
西望临潼日正斜。
晋戎是一家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穰苴
士匄(?-前548年),祁姓,范氏,名匄,其名范匄。因范氏为士氏旁支,故又称士匄。春秋时期晋国人,史称范宣子。其祖父士会曾在晋成公时任上军将,晋景公时任中军将,执掌国政。其父士燮(范文子)历任上军佐、上军将、中军佐。一女嫁栾黡,生栾盈;一子士鞅(范鞅),即范献子。
春秋时,少数民族羌戎氏为了躲避秦国的压迫,逃到晋国。他们为了报答晋国的收留之恩,积极从事生产和参与战斗,为晋国的发展出了不少力。尽管如此,晋国贵族中还总有人说三道四,其中包括范宣子这样的贤臣。
一次,他在朝廷上公开指责羌戎氏的首领戎子驹支,说他泄露了晋国的秘密,造成晋国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下降,并宣布取消驹支参加国事活动的资格。
驹支听了,气愤地说:“从前秦国人凭借人多势众,一味贪图土地,把我们赶出家园。惠公品德高尚,收留了我们,并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土地。我们砍伐荆棘,驱赶狐狸豺狼,开垦土地,作为先君忠诚的臣子,到今天也没有三心二意。从前,晋文公和秦国一起攻打郑国,秦国暗中与郑国结盟。后来晋、秦两国在殽地交战,晋国在上边抵御,我们在下面对抗。秦国的失败也有我们戎人的功劳,就像捕鹿一样,晋国人抓住了它的角,戎人拖住了它的腿,我们一起把它摔倒。我们戎人对晋国有功,为什么还要受责难呢?从殽之战后,晋国参加的各次战役,我们都积极参加,从来没有违背过命令!现在有人说我们的坏话,认为晋国地位下降是我们戎人造成的,我认为恐怕是由他们自己的过失造成的。况且,我们戎人饮食、衣物和中原不同,特别是语言和中原不通,我们能做什么坏事呢?”说完了,又朗诵《青蝇》那首诗,就告退了。
范宣子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惭愧,向驹支道歉,并同意他参加第二天的国事活动。
◎故事感悟
驹支的话是对的。晋戎本就是一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要相互了解、互相认知,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史海撷英
范宣子荐才让贤
范宣子出身于晋国的名臣大将之家,因此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同时也很有贤德之才。在协助晋悼公恢复晋国霸业的过程中,范宣子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晋悼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中军将荀罃去世,按惯例应为中军佐范宣子升任其职。然而范宣子认为,上军将荀偃比他年长,经验又很丰富,更适合任中军将。范宣子礼让贤士,对晋国荐贤重才风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晋国一时出现了“其卿让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稼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的可喜局面,并与诸侯相处和睦,少有战事。
可见,荐才让贤对内可以增强国力,对外可增强威慑力,甚至胜过一时的兵强马壮。
◎文苑拾萃
青 蝇
佚名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昭君出塞为和平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
王昭君(约公元前53-?),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的著名故事就是“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时,汉朝又繁盛了一个时期。当时,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之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彼此攻打不休。
在五个单于当中,其中一个名叫呼韩邪的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损伤了不少兵马。呼韩邪与大臣商量后,决定与汉朝和好,于是亲自带着部下到汉朝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朝见的单于,所以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的郊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便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呼韩邪到了漠南。这时,匈奴正处于缺少粮食的时候,汉朝还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
对于汉朝的友好,呼韩邪单于非常感动,一心与汉朝和好。当西域各国听说匈奴与汉朝和好后,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没过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便开始侵犯西域各国,并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并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就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呼韩邪的请求。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要挑公主或宗室的女儿,但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呼韩邪。于是,汉元帝便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入皇宫,就好像鸟儿被关进了笼子一样,都巴望着有一天能被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遥远的匈奴去,却又都不乐意。
在这群宫女中,有个宫女名叫王嫱,也就是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不再禁锢于皇宫之中虚度终生,她毅然决定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而焦急呢,听到王昭君肯去,就将她的名字上报给汉元帝。汉元帝马上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自然是感激不尽。当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原来是如此的美丽大方,多少还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在自己身边,可惜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后,越想越懊恼,便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画像来看。画像上的模样虽与她本人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美丽。
原来在宫女进宫后,通常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先由画工画像,将画像送到皇帝那里,由皇帝挑选。有个名叫毛延寿的画工,在给宫女画像时,宫女们都要送点礼物给他,让他将自己画得美一点。但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就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顶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匈奴,成为呼韩邪单于的阏氏。久而久之,她也慢慢习惯了匈奴的生活,与匈奴人相处得也很融洽。匈奴人都很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停止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人。从此以后,匈奴与汉朝之间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都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出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