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克:克己向善
9452200000007

第7章 克己修身立德(5)

伯颜不贪财色

◎不贪财色得坦然。——柳欣

伯颜(1236—1295年),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大将。曾祖述律哥图、祖阿刺从成吉思汗征战有功,封为八邻部左千户及断事官。1273年,忽必烈汗任命他为伐宋军最高统帅。元世祖十一年(1274年),复任左丞相,总兵分三路攻宋,与阿术统中路,取鄂州、汉阳等地,沿长江东下,次年取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地,大败宋宰相贾似道军于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今南京),寻进中书右丞相。二十四年(1287年),从元世祖讨平叛王乃颜之乱。二十六年(1289年),任知枢密院事,分院和林。三十一年(1294)年,世祖卒,受顾命拥戴铁穆耳即位,复任知枢密院事。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卒。大德八年(1304年),追封淮安王。至正四年(1344年),追封淮王。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伯颜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过,伯颜也是出生在西征的途中。长大后的伯颜相貌堂堂,智勇双全,一次被派做西征军的使者向忽必烈奏事,忽必烈见他气度非凡,就把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1274年,忽必烈拜伯颜为中书左丞相,率兵攻打南宋。临行前,忽必烈对伯颜说,当年宋太祖的大将曹彬攻打南唐时,从不滥杀无辜,因而一举平定江南。你也要体会我的心情,效法他啊,不要让我的人民横遭锋刃。

伯颜谨记忽必烈的嘱托,与大将阿术率领20万军队水陆并进,一路所向披靡,连败宋军。到达江州时,宋兵部尚书吕师夔不战而降,并在府中设宴款待伯颜。趁着酒酣耳热之际,吕师夔便将两位从宋宗室里挑选出来的女子作为礼物献给伯颜。不料伯颜大怒道:“我奉天子之命,以仁义之师来向宋朝问罪,女色岂能动摇我的志向!”吓得吕师夔赶快跪地求饶。

战争期间,正逢疫病流行,老百姓贫病交加,饥饿难耐。伯颜下令开仓赈粮,为老百姓发药治病。百姓们都大为感激,称颂伯颜的军队为王者之师。

第二年,伯颜包围了临安,宋恭帝交出国玺,南宋灭亡。

临安城是南宋的都城,繁华富足,金玉珍异,应有尽有,但伯颜从不为所动。进入临安后,他首先下令封存府库,登记钱谷;又命令将士一律不得擅自进城,敢于暴掠者,军法从事。因而闹市商业区热闹如故,生意照常进行。

两个月后,伯颜又将宋皇宫中的祭器、仪仗、图书等全数北运,宋皇室成员也被押解至上都。忽必烈见状大喜,要重重地嘉奖伯颜,伯颜却谦虚地说:“这是陛下英明决断,将士们英勇拼杀,我没有什么功劳。”

在欢迎伯颜凯旋的路上,权臣阿合马为了讨好伯颜,第一个向他道贺。为了表示谢意,伯颜就解下自己佩带的玉钩带送给阿合马,并说:“宋皇宫中的宝贝确实不少,可我什么也没拿,希望你不会嫌我的礼薄。”

谁知道阿合马根本不相信伯颜的话,反而以为这是伯颜看不起自己,便暗暗怀恨在心,在皇帝面前诬陷伯颜私藏宋室至宝玉桃盏。忽必烈便暗中派人调查,结果因为没有证据而不了了之。后来阿合马死后,有人献玉桃盏,忽必烈才愕然道:“差一点儿冤屈了忠良呀。”

◎故事感悟

“担头不带江南物,只插梅花三两枝”,伯颜就是这样一位不贪财、不爱色且品德高尚的将相良才。

◎文苑拾萃

醉 歌

(南宋)汪元量

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尘廛。

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

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

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

平生只知“廉耻”二字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杨鼎(1408—1485年),字宗器。明朝陕西咸宁人。1439年中榜眼,景泰三年(1452年),杨鼎升任侍讲兼中允,出任会试同考官。景泰五年(1454年)晋升为户部右侍郎。成化四年(1468年),升尚书。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六月,杨鼎去世,享年77岁。赠太子太保,谥庄敏。著有《助费稿》20卷。

少年时期的杨鼎,家境十分贫寒,但他刻苦好学,每日手不释卷。

宣德十年(1435年),杨鼎参加了陕西乡试,得中解元。因听说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知识渊博而有学行,便求人入南京国子监读书,不携一僮,刻苦力学。陈敬宗试其文,察其行,感叹道:“闭户端居,甘人所苦,生活又是那样简朴。”大力称赞杨鼎的贤能有才。

有一位郡守看中了杨鼎,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杨鼎以未征得父母的同意而婉言拒绝了。于是,郡守又托杨鼎的同乡、兵部尚书徐琦对陈敬宗说:“杨鼎清贫,而郡守家很富裕,杨鼎的父母知道,也必定会同意。”陈敬宗也劝杨鼎答应了这门亲事,可杨鼎却借用古代典故说:“原宪虽贫,于道则富;猗顿虽富,于道则贫。杨鼎我怎么敢贪图富贵呢!”陈敬宗听后,更加敬佩杨鼎的行操。

杨鼎辞官居家时,修建了静善书院,专门聘请教师教授本乡的子弟。每当遇上灾荒年月时,杨鼎总是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去赈济周围的亲朋故友。

他曾对他的朋友和孩子们说过:“我这一生没有更多的可取之处,只是知道什么是廉耻二字。”

起初的时候,杨鼎任负责太子事务的左中允,后来由于“才堪经理”,升任户部右侍郎。

在任户部侍郎时,杨鼎唯恐自己不胜任此职,特书“十思”于座位一边,用来时时提醒自己。这“十思”后来也一直为儒者奉为至理名言。

这“十思”是:气量要思宽宏,受到冒犯要思忍耐,辛劳之事要思先行,功劳要思谦让,就坐要思在下首,行走要思在别人之后,扬名要思收敛锋芒,禄位要思不厌卑下,守节要思有始终,退职要思以早为好。

◎故事感悟

克己明德,杨鼎做到了,所以赢得了大家的赞赏。杨鼎的“十思”也同样适用我们。在平日中,我们也当以这“十思”为准则要求自己。

◎史海撷英

杨鼎治世

明朝天顺年间,湖广一带连年遭灾,官仓中的粮食已赈济一空。朝廷便采纳了杨鼎的意见,将官仓所储银、布的卖出,换取大米备灾。

以前,淮、徐、临、德四大粮仓储粮百余万担,后来由于饷乏民饥,多被移用,以致四仓全无存粮。于是杨鼎又上疏,建议可以以粮赎罪,商人输粮入仓后,凭证可到转运提举司支取食盐;还可以以粮折钱、以粮代欠税等。杨鼎的建议被采纳后,各仓库都有了储备粮。不久,杨鼎加官太子太保。

何煊夜拒女子

◎克己修身能立德。——格言

何煊(1774—1837年),字允彪,初名何炳,号寅士。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祖父为何澋,父亲为何楷。曾任兵部主事、福州府知府、贵州贵西道、盐法道、广西按察使、云南按察使、陕西布政使、云南巡抚等官职。

萧山人何煊,清道光中叶曾任云南巡抚。

当他还是个生员时,借住在杭州郊外一个山村小庵中。有一天夜里,忽然有人敲门。他一开门,竟然是一个穿青衣的年轻女子。

女子轻轻地走了进来。何煊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的丈夫出门很久了,今天突然得到他的来信,因我不识字,所以请先生来给我读一读。”

何煊把信放在一边,对她说:“村中难道就没有识字的人了,为什么一定要半夜到这来求我呢?你能自己来,也能自己回去,不要再拖延了。”

这个女人面带愧色地走了出去。

◎故事感悟

在女色面前,何煊始终保持着克己之心,并以廉耻之仪教化女子,令人佩服!

◎文苑拾萃

律 己

佚 名

香会消,玉还碎,

生如尘,死作灰;

匆匆来,寂寂归,

苟富贵,心独累;

粗茶饭,病无摧,

结知音,青春回;

心孤傲,气血亏,

失良友,可知悔?

不物喜,不己悲,

宽待人,严律己。

真情在,和春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