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克:克己向善
9452200000005

第5章 克己修身立德(3)

多谢时康理,良惭实赖功。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

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人事一朝异,讴歌四海同。

如何昔朱邸,今此作离宫。

雁沼澄澜翠,猿岩落照红。

小山秋桂馥,长坂旧兰丛。

即是淹留处,乘欢乐未穷。

欧阳修克己改文风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欧阳修是北宋的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生活在北宋中期,此时,宋朝建立已近百年,然而文风却还是沿袭五代那种刻意追求骈文的传统,文章污浊不振,读书人守着陈旧粗劣的成规,理论卑下,气格软弱。当时的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一班人,都想要以创作来振兴文风,但是财力不足,未能实现其意愿。欧阳修对当时的文风也很不满意,立志要改变这种状况。

欧阳修寄居随州时,曾在书筐中得到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完以后心中非常钦慕,于是他苦心探求其中的玄密奥妙,以致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一心要快马加鞭追上韩愈,与他并驾齐驱。

欧阳修考取进士后,认识了当时的大文学家尹洙,他们一起交游,写作古文,议论人世间的事情,彼此还轮番作老师和朋友。而尹洙又与当时著名的诗人梅尧臣相识,欧阳修经尹洙介绍也与他交游,一同作诗唱和。从此欧阳修在学业上进步很快,于是以文章超群而闻名天下。后来欧阳修入朝为官,任馆阁棱勘。以后又参加编修《唐书》,又自著《新五代史》,因而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一次朝廷派他出使契丹,契丹国王派四个贵臣陪他饮宴,并解释说:“这不是例行规矩,而是因为你的名声大才这样招待的。”

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奉命主持当年的科举考试。当时,读书人喜欢做险怪奇涩的文章,称做“太学体”,欧阳修对这种文体坚决予以排斥抵制,对于写这样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考试录取完毕,一些轻薄的考生,都等候在门外,欧阳修一出门,他们就群聚在欧阳修的马前大吵大闹,巡街的兵士也制止不住,欧阳修却丝毫不在意,直等他们离开才回家。从此以后,科举考试的风气有所改变。

欧阳修一方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又积极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以致在后来形成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新的文风。欧阳修也因此一举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

◎故事感悟

欧阳修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对后人影响深远,但在当时,为改变前朝的拙劣文风,欧阳修所做的努力和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为了实现自己改变文风的志向,欧阳修从来没有退缩过,最后终于开辟了一代新的文风,成为当时文坛的风云人物。这种克己修身的坚定意志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欧阳修一生的成就

欧阳修一生著述相当丰富,除了文学作品外,他还研究经学的《诗》、《易》、《春秋》等。而且,欧阳修能不拘守古人之说,对这些经学著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还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10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最为伟大,除参加修定了《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了《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此外,欧阳修的书法也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称赞他:“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文苑拾萃

踏莎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程颐克己学圣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任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程颐小时候聪明好学,曾与哥哥程颢一起,舍弃科举的机会,投在周敦颐的门下学习。他从小便博览群书,经书、子书无不精研,最终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与其兄程颢并称为“二程”。

程颐认为,学习必须有远大目标,即“学以至圣人之道”。他认为圣人可学,而且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他在游大学时说:天地储藏精气,得五行之秀者而生人,其本原真诚而安静;在没有发展生成以前,就已具备了仁、义、礼、智、信这五性;形体生成以后,由于外界事物触碰形体而动生于其中,其中动而生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七情激荡而伤其性。所以,觉悟的人约束七情使其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昧的人就不知道这些,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桎其性而至死亡。然而求学之道,必须先明之于心,知道怎样养性,然后身体力行以求达到目标,就是所说的“自明而诚”。程颐认为,“自明而诚”之道在于“信道笃”、“行之果”、“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于心”,就是要求学者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忘“仁义忠信”,只有这样,才不会有邪僻之心产生。

程颐赞成古人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克己思想,同时又指出颜渊墨守成规而不能化之的学习方法,是达不到圣人境界的主要原因。但他认为像颜渊这样有好学之心的人,如果不是早卒,时间长了也能达到化境(指达到一定精深的程度)。

程颐认为,颜渊以后的人们之所以达不到圣人境界,就是因为不懂圣人可学的道理。他们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不是可以学成的,所以失去了为学之道。一些人不求之于己而求之于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作为学习方法,是难以达于“圣人之道”的。所以,程颐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以圣人为师表,无论为人还是治学,不达圣人境界绝不罢休。

◎故事感悟

正是由于程颐时刻正心克己,又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最终才成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当正心克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史海撷英

“二程”创立“天理”学说

程颐与其胞兄程颢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认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也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思想,宋明理学也由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样,就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也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赵叔平正心克己

◎知耻近乎勇。——《中庸》

赵概(生卒年不详),字叔平,他原名赵禋,后因梦中有神人在名册中书写“赵概”二字,遂即改名。宋朝南京虞城人,官拜观文殿学士,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北宋时期的赵叔平,自幼刻苦攻读,天圣年间考中进士。他一生注意道德修养,乐善好施,受到了世人好评。

赵叔平认为,人的一生就应该多做善事,不做恶事。无论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受思想支配。因此,他平时十分注重正心克己,不断清除自己的私心杂念,从而使善心永远战胜恶意。

为了检验自己的善恶之心,赵叔平曾找来三个器物,用一个器物装黑豆,一个器物装白豆,第三个器物空着。如果头脑中出现一个善念,他就取一个白豆投入第三个器物中;如果有一点儿私念或恶意出现,他就取一个黑豆投入第三个器物中。

到了晚间,他再把第三个器物中的白豆和黑豆倒出来数一数,以检验一天中的善念和私心杂念各有多少。

第一天过去了,赵叔平数了数第三个器物中的白豆和黑豆,结果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他知道,自己的克己修养功夫还差得远。

第二天,赵叔平又数了数第三个器物中的白豆和黑豆,仍然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但和第一天比起来,黑豆少了一个,白豆增加了一个。

第三天,仍然是黑豆多白豆少,但和第二天比起来,黑豆又少了一个,白豆又增加了一个。

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和黑豆一样多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多而黑豆少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空的器物中只有白豆而无黑豆了。赵叔平的心中只有善意而无私心杂念了。

◎故事感悟

赵叔平严于克制自己的恶念,只要头脑中私心杂念一闪,就要立即去掉,永远使心地纯一为善,一辈子不做坏事。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像赵叔平那样,但只要我们也时刻能严于克己、自律自省,那么我们的修养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史海撷英

赵叔平气度非凡

赵叔平曾与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赵叔平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很看不起他。等到欧阳修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之职后,便以赵叔平缺乏文采为理由,把他贬官为天章阁待制。赵叔平依然清静淡泊,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儿。

后来,欧阳修的外甥女与人淫乱,忌恨欧阳修的人便借题发挥,以此事来诬蔑欧阳修。皇上十分生气,朝中大臣也没人敢为欧阳修说话。这时,只有赵叔平为欧阳修上书,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信谗言,轻易诬蔑他。我与欧阳修来往很少,他对我也不太好,但我关心的是朝廷的大体啊!”

有人对此很不解,就问赵叔平说:“你不是与欧阳修之间有怨恨吗?”

赵叔平说:“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样的事。”

赵叔平上书为欧阳修说话,皇上很不高兴,最终欧阳修仍被贬官滁州。赵叔平后来执掌苏州,后又辞官守丧。守丧期满后,他被授职为翰林学士。这时,他再次上书,要求为欧阳修恢复官职。

虽然赵叔平的请求并没有被朝廷采纳,但当时的人们都非常赞赏他宽厚大度、以公为重、不计私怨的品行。而且通过这件事,欧阳修也知道了赵叔平原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他非常佩服,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文苑拾萃

次韵和君贶会赵叔平少师

(宋)元绛

黄发逍遥并旧臣,燕间加意占先春。

成龙天外唯三友,积雪筵中止数人。

昔日荐才闻最课,当年诵赋得魁伦。

会须共作游河侣,五老星飞事更新。

“平生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品德是一直受到世人称赞的,即使在政治主张上与他为敌的人也是如此。

他对父母长辈孝顺、对朋友很讲义气,办事尽心竭力,为人谦恭俭朴,一切都按礼法行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青春年少到老迈高龄,他没说过虚妄不实的话。

司马光曾和别人讲过:“我没有什么超过常人之处,只是平生所做的一切,从没有不能对人说的。”正因为他诚心诚意,不虚伪不做假,所以得到广大百姓的尊敬和信赖。

司马光对于各种财物的欲望是非常淡薄的,可是对各种知识几乎无所不通,只是不喜欢佛教和道教。他总是说:“在佛教和道教的内容中,真正给人启迪的义理,没有超过我平常念的书。那些不能启迪人的荒诞东西我不信。”

◎故事感悟

欧阳修达到了修身明德的至高境界。他的这种高尚品德,也正来自于平日的严于律己。我们在敬佩欧阳修崇高品德之时,也要以之为楷模。

◎史海撷英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实施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被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在洛阳居住了15年,不问政事。在这段悠游的岁月中,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耗时共19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文苑拾萃

楚宫行

(宋)司马光

楚王宫中夜未央,清歌秘舞会华堂。

木兰为柱桂为梁,隋珠和璧烂同光。

横吹乍鸣秋竹裂,繁弦初度春雨歇。

九微火树垂垂灭,罗衣纷纷玉缨绝。

满朝冠剑东方明,宫门未启君朝醒。

秦关日夜出奇兵,武安君火照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