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是蜀军与魏军必争之地。这一交通要道,派谁去把守呢?诸葛亮思来想去,选中了很有才华的马谡。
诸葛亮唤来了马谡,对他说:“我有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你,你务必完成。”
马谡点头,说:“丞相放心,马谡当以死向前,竭尽全力。”
诸葛亮说:“派你去把守街亭。那是极重要的交通要道,万万不可大意。你要记住一件事:街亭地处要道,你一定要驻军路口,阻挡魏兵,千万不可将军营安置在山上。”
“丞相放心,我记住了。”
诸葛亮虽然再三叮嘱,可马谡只知道此项任务重要,要他去防守街亭,他想,这有什么了不起,小小一桩差事,哪儿还能有什么完不成任务?
诸葛亮再三嘱咐的话,他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马谡做了准备工作,率领兵马出发了。来到街亭,他视察了地形,对副将王平说:“我看,丞相说得并不都对。”
王平问:“将军此话怎讲?”
马谡说:“你看,这路旁有座小山,在山上扎营,居高临下,真是太好了。”
王平说:“我们来时,丞相再三叮嘱,一定扎营在路口,您忘了?”
马谡自负地哈哈一笑,说:“我没有忘。我只是认为,丞相不一定说得就都对。我们将军营扎在山上,能攻能守,有什么不好?”
王平想了想,说:“不可以。丞相所言,务必请你三思。你若驻扎山上,万一敌人包围你,怎么办?”
马谡说:“那不怕,我们可以守,可以突围。”
王平说:“山上没有水,怎么办?”
马谡说:“嘿,你就是前怕狼、后怕虎,你不知道兵法中‘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吗?我看,不必再争了,就这么定了:大营扎在小山上。”
王平严肃地说:“我认为不可以。”
马谡也厉声说:“我认为可以!”
“扎在路口!”
“扎在山上!”
两员大将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主将说了算,军营扎在山坡上。
果然,正如诸葛亮预测的:魏兵一定会来攻占街亭。
魏国大将张郃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了来。张郃远远观察后,说:“诸葛亮果然比我们先走了一步,占领了街亭,不愧为当今奇才。”
他望着蜀军军营,突然笑了,说:“怪哉!蜀兵怎么将军营驻扎在小山包上了?这本是兵家之大忌呀!”
说罢,张郃立即调兵遣将,将山包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这一包围,就断了马谡的水路和粮路。没有水,没有粮,军心大乱。马谡有些后悔,几次带兵突围,但都失败了。
张郃围了几天之后,放火烧山,马谡营房失火,兵士纷纷逃窜,终于全军覆没。
街亭丢失了,马谡在王平的救援下,逃了回来。
他进入军帐,一头跪在地上,痛哭失声:“丞相,我没有听您的话,大败而归,对不起您!”
诸葛亮急得跺脚,大声叹息道:“马谡呀马谡!你可误了大事。街亭丢失,此次北伐前功尽弃。都怪我用人不当!”他忍着心中的悲痛,下令将马谡关进狱中。按照当时军中的法律,马谡当是死罪。
马谡被斩前,恳求诸葛亮,说:“丞相,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家中尚有老母,放心不下。”
诸葛亮说:“你放心吧,由我来照看她。”
马谡被杀了。诸葛亮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一位将军问:“丞相,杀了马谡,您是不是觉得可惜?”
诸葛亮说:“不。统率军队没有法不行呀!马谡之死,罪有应得,我不是哭他,我是恨我自己看错了人,用错了人。这次惨败,完全是我的过失。马谡违犯军令被处死,可我也有错呀。我也应受到惩罚。”
诸葛亮主动上书给蜀后主刘禅,检讨自己的错误,要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下三级。他诚恳地对大家说:“你们看到我不对的地方,务必马上告诉我。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大业才能成功。”
◎故事感悟
诸葛亮是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失街亭后,他挥泪斩马谡,又主动检讨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官职降三级,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严于律己的高风亮节。诸葛亮身为一国丞相,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可见克己明德是他一生的追求。
◎史海撷英
五丈原的历史沿革
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境内,高二十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五丈原吞并,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而病死五丈原,五丈原也由此而闻名于世,成为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最后一个战场。
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刚刚来到这里时,因粮草不足,便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最后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了谷口,想大败魏将司马懿。没想到的是,天突然降了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便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文苑拾萃
游诸葛武侯书台
(宋)陆游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年典午称滑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象梁父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赵云不好女色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赵云(?—229年),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起初跟随公孙瓒,后来归于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赵云被任为翊军将军。建兴六年(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三国时,赵云随刘备打天下,他不仅作战勇猛,对主公忠心耿耿,而且作风廉洁,不好金钱美女。
有一次,赵云攻下桂阳,取代了太守赵范。假投降的赵范为了拉拢赵云,便想将守寡的嫂子樊氏许配给他。樊氏生得天姿国色,可赵云一点儿也不动心。他说:“我与赵范是同姓,他的兄长犹如我的兄长,当弟弟的怎能娶嫂为妻呢?”
后来又有人劝说赵云:还是娶了樊氏吧,这么美丽的女子天下少有。
赵云直截了当地说出不娶的原因:“樊氏虽美,但她是赵范家的人。赵范虽已投降,但那是出于被迫,并不能表明他的心已忠于我们。天下美女多的是,我为什么非要娶一个降臣家的人为妻呢?”
后来果然不出赵云所料,赵范从蜀地逃跑,背叛了刘备。
◎故事感悟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而赵云在美女面前却毫不动心。他深知应当怎么做才对,表现出了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赵云忠肝义胆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的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为了逃脱,便丢下自己的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和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这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阵势之中。
当时,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便对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用手戟掷那告状的人,大声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
不久后,赵云果然回来了,而且救回了刘备的幼子刘禅和妻子甘夫人。刘备十分感激,之后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文苑拾萃
叹子龙
佚 名
当年玄德走江陵,路次当阳少甲兵。
忽被曹瞒驱铁骑,军民打落尽逃生。
赵云独仗英雄气,舍命浑如落叶轻。
枪搅垓心蛇动荡,马冲阵势虎飞腾。
怀中抱定西川主,紫雾红光射眼明。
斩将夺旗世罕比,擎天保驾功业成。
我来少歇长坂下,斑斑沙草血犹腥。
子龙子龙在何处?仰天长问三两声。
全忠全义真称羡,永远标题翰墨青。
不做自己憎恶的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王珪(571—639年),字叔玠。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氏,系出太原王氏的高门。北魏时,王珪先祖曾任护乌丸校尉(乌丸即乌桓,东胡别种,汉末被曹操所破,遗裔遂居嫩江之北;护乌太校尉乃监护乌丸的长官),因号“乌丸王氏”。王珪一生崇尚儒学,以儒家忠孝仁义礼等自励,是唐初有名的诤臣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同为“贞观名臣”。
贞观二年(628年)十二月的一天,唐太宗与侍中王珪闲谈。
唐太宗指着身旁的一个侍女说:“她是高祖的堂弟李瑗的爱姬。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后,把她强娶过来。”
听了这话,王珪立即离开座位,站起身来说:“这样说来,陛下以为李瑗强占了别人的妻子是对还是不对?”
唐太宗十分惊讶地说:“杀了人,又强娶了人家的妻子,是对、是错,这不是非常明显的么?你为什么还要问呢?”
紧接着,王珪向太宗讲了这样的故事:“一次,齐桓公外出,路过一处郭姓家族的废墟,齐桓公问道:‘郭氏家族是为什么灭亡的?’当地的父老回答:‘是因为他喜欢好的,憎恶坏的。’齐桓公又问道:‘这不是很对吗?怎么会因为这个而灭亡呢?’父老们再回答:‘喜欢好的,但不能真正执行;憎恶坏的,也不能真正做到,所以才灭亡了啊!’管仲认为,如果一个人虽然憎恶坏的,但又去做坏事,这与郭氏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王珪又说:“今天,陛下把这个侍女留在身边,我以为陛下真像郭氏那样,口头上厌恶坏的,而实际却不能真正做到呢!”
唐太宗听了之后非常高兴,立即把那个侍女送出宫去,让她与亲人团聚去了。
◎故事感悟
作为一国之君,权倾天下,唐太宗却还能够做到克己向善,实在可贵!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克己,是我们修身立德的基础。只有做到克己,才能真正做到明德。
◎史海撷英
王珪评众臣
有一次,唐太宗命王珪评论朝中诸臣的优劣,王珪从容地答道:“孜孜奉国,多谋善略,我不如房玄龄;能文兼武,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敷奏说明,条理清晰,我不如温彦博;办事干练,案无滞留,我不如戴胄;忠诚无私,犯颜直谏,我不如魏征。然而,激浊扬清,嫉恶好善,我却比他们有一日之长。”
这番话深受唐太宗的称道,太宗感慨地说:“卿如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王珪任谏议大夫时,推诚尽节,多所献纳。
◎文苑拾萃
赠太尉郑文肃公挽词二首
(唐)王珪
星坠将军府,边山万木腓。
谁言夜舟固,那复玉关归。
旌旆低寒色,箫笳惨夕霏。
所嗟恩馆泪,不到九原挥。
宋璟不讨好权贵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712年至756年在位,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他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终于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唐代中叶,在广州做官的宋璟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命他立即赶往京师,另有重任。
宋璟接到诏书后,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终于来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城。
这时已经有人报告给唐玄宗了:“禀奏皇上,宋璟从广州启程,今日已到郊外。”
唐玄宗点点头,对自己的亲信、宦官杨思勖说:“朕派你去,到郊外迎接他。”
杨思勖答应:“是。”
杨思勖来到郊外,与宋璟见了面。宋璟依礼节问候了杨思勖,也问候了皇上等人,就再也不说话了。
进城后,两个人各自带着自己的随从,骑马走着。一路上,杨思勖想方设法与宋璟搭话,可宋璟总是绷着脸,也不主动与其说话。
杨思勖说:“宋大人,京师如果有什么事情要我办,请尽管吩咐。皇上很夸奖你啊!说你人品、学识都很好。我看,你是前途无量啊!”
宋璟听了杨思勖的奉承话,只是笑一笑,仍然一个字也不说。
杨思勖十分恼火,回宫后,就对唐玄宗说:“皇上,我一向受到您的信任,这次又派我去迎接新宰相。可那宋璟狂妄极了,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他竟一句话也不跟我说。我看,他这样做不仅是侮辱了我,而且也是瞧不起皇上,应该治他的罪!”
唐玄宗听了,笑笑说:“是你不了解他呀。”
杨思勖问:“我怎么不了解?”
唐玄宗说:“正因为你得到我的信任,宋璟才不跟你说话。他不想拍你的马屁,不想讨你的好,不想拉私人关系呀。”
杨思勖顿了一声,说:“唔,原来是这样。”
唐玄宗说:“这才正说明宋璟是一位正直无私的大臣啊!”
◎故事感悟
有的人遇到了名人,有钱人,或有官职的人,就会另眼相待,或讨好,或拍马,或拉拉关系。其目的不外乎有二:一是出于私心,为自己谋利益;二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多接触些名人,仿佛自己也沾了光。宋璟恰恰把这些看得很淡,因此,杨思勖在他那里会遭到冷遇。
◎史海撷英
唐玄宗改革吏治
唐玄宗在位期间,采纳了张九龄的建议,制定了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才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能力和行政经验,同时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进行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唐玄宗还将全国分为十五道,在各道设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
在选拔人才方面,玄宗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的整体素质。
◎文苑拾萃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
(唐)李隆基
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抟空。
天地犹惊否,阴阳始遇蒙。
存贞期历试,佐贰伫昭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