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克:克己向善
9452200000017

第17章 克己勤政(6)

他曾指着一尊镇纸金狮,感慨地说:“天下是最重要的‘大器’,更应放在安全的地方,怎么可以放在危险的地方呢?即使天下太平,也不可忘了危险。所以在小事上必须谨慎,小事上如果不谨慎,长此以往,就可能招致大的祸患。”因此,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处处克己,以求天下之治。

朱棣将大臣送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了许多遍,尤其欣赏其中静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恶,情绪波动太大,应该尽量做到心静而虚。

由于上朝时忙于政事,往往来不及静思,退朝后则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静坐冥思,以约束自己的欲心。每次想到天下,他就顿时警觉,克己之心就油然而生。

于是,他将欲心与天下联想:“为人君,只要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

朱棣的生活很俭朴,有一次上朝时,他穿的内衣已破旧,甚至衣袖外露,也舍不得扔掉,并且让宫中人重新缝补之后再穿。他不仅自己俭朴不浪费,还要求子女以俭行事,绝不允许奢侈浪费。侍臣们看到那件满是补丁的衣服,由衷地佩服皇帝的为人,并大加赞颂皇帝的“圣德”,心悦诚服。外国使臣向他朝贡玉碗,他说库府中已有这个东西,拒而不受,让礼部赐钞遣还。

对朱棣而言,这类平日不用,库府中又有的东西,他则尽量限制,免得群臣百官察其所好,争相进献,而不致力于国事。明朝初期,民生凋零,朱棣在位时期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经济日益发展,国家日渐稳定。

◎故事感悟

作为一国之君,朱棣处处克己,主要是因为担心官员之间互相攀比奢靡,以致影响社会风气。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以求天下之治,这种举动值得赞赏!

◎史海撷英

朱棣加强中央集权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永乐初年,他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比较巩固时,他又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朱棣还继续实行朱元璋时期的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年,开始设置内阁,选择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从而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还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制度。

◎文苑拾萃

赐太子少师姚广孝七十寿诗(二首)

(明)朱棣

寿介逃虚子,耆年尚未央。

功名跻辅弼,声誉籍文章。

昼静槐阴合,秋清桂子香。

国恩期必报,化日正舒长。

玉露滋芳席,奎魁照碧空。

斯文逢盛世,学古振儒风。

未可还山隐,当存报国忠。

百龄有余庆,写此寿仙翁。

于青天克己为国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陈毅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明朝的名吏,也是一代清官,人称“于龙图”、“于青天”。

在20岁左右时,于谦就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述志诗也成为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很有才华,因而很年轻时就做了高官。但他始终以“廉洁公正”闻名,不徇情枉法,也不与贪官为伍。

当时,宦官王振在明英宗朱祁镇面前很得宠,于是他招权纳贿,贪赃枉法,肆无忌惮。文武群臣因畏惧王振的权势,都纷纷献金求媚。唯独于谦从不买王振的账。有人劝他说:“不献金,也可以带些土特产送点人情嘛。”于谦听后,哈哈大笑,举起双袖风趣地说:“谁说我什么也没带?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诗一首:“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从此,“两袖清风”便成为为官清廉的成语而千古流传。

王振因嫉恨于谦,曾唆使爪牙弹劾于谦,将于谦打入死牢。幸得老百姓纷纷到京师上书,请求释放于谦;又集合了一万多人,伏阙上书,请求朝廷恢复于谦的原职,于谦才幸免于难。

不久,王振又挟昏庸的22岁明英宗,率50万大军出征瓦剌。结果明军战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后,京城群龙无首,一片混乱,于谦受任于危难之际。他勇挑重担,发动民众积极坚壁清野,主动出击,最终大败瓦剌。

于谦想彻底挫败瓦剌要挟明英宗威胁朝廷的阴谋,为此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合理方针,拥立朱祁钰登基,是为明景帝,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这本是权益之计,结果却为日后被杀埋下了祸根。

瓦剌见明英宗已没有可利用的价值了,便把他放了回来。这一举动表面看平常,实则是凶险的计谋。常言道,一国不能有二帝。果然不久,英宗靠阴谋诡计,完成了“南宫之变”,又重新登上帝位。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争皇位之时,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手握兵权,完全可以左右政局,但他为顾全大局,默然不动,听任英宗复辟,以身任祸,最后以死报国,以“意欲谋反罪”慷慨赴死。

在抄于谦的家时,人们发现,这位一品大臣竟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而贪官王振在被处死后,没收其家财:京城内外私邸数处,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余面,珊瑚六七尺高的二十余株,马数万匹,其他币帛不计其数。而后来接替于谦的兵部尚书陈汝言,不到一年就累赃巨万。

明英宗感慨地说:“于谦在景泰年间,曾为朝廷所倚重,死时家里一贫如洗,而陈汝言只当了一年兵部尚书,却累积这么多的财富。”后悔自己错杀了于谦。

◎故事感悟

像于谦这样的好官、清官、义官,忠心爱国,勤政廉洁,严守节操都达到了极至,在任何时代都是为官者的不二楷模。在那样腐败的时代,贪官之流大有人在,而于谦却能两袖清风,清廉为官,值得赞叹。

◎史海撷英

于谦巡查江西

于谦在巡按江西时,曾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还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信任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下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走遍了所管辖的每个地区,访问当地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兴办或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于谦都会马上上报。

◎文苑拾萃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储礶克己清廉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储礶(1457—1513年),字静夫。明代中叶泰州人。他自幼聪明好学,5岁能背诵诗文,9岁能写文章,时称神童。27岁乡试第一,次年会试第一,明成化年间殿试二甲第一,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他在任为官清正,办事一丝不苟,直至卒于任上。嘉靖二年(1523年)明世宗时赐谥“文懿”,崇祀于扬州府及泰州乡贤祠。

明朝时期,山东泰州有一位清正廉明、办事公道塌实、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贤吏,名叫储礶。

弘治七年(1494年),吏部尚书耿裕认为储礶为人“简重端默”,很是赏识,便将他从南京调往北京任考功清吏司郎中,负责对有关官员进行考核。

储礶到任后,处处出以公心,坚持任人唯贤。当时,中书舍人丁玑、进士李文祥、考功主事张吉、王纯等人,都是正派敢于直谏的官员,可明宪宗反而将他们革职。孝宗即位后,储礶毅然上疏推荐这几个人,使他们重新得到任用。科道官庞泮、监察御史刘绅等人被逮下锦衣狱,储礶认为有错,也上奏请求赦免,得到允许,从而纠正了一件冤案,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评。

储礶对官吏的考评只是秉公行事,不徇私情,不以个人感情用事,品评人才一律按章办事,从不迁就,也不怕得罪上司。

有一次,吏部尚书耿裕和储礶一起考核一个官员,作出“平庸之辈”的结论后,耿裕宥于人情,便以上司的身份予以修改。储礶不仅没有答应,还当着下属的面正言厉色道:“公所执,何异王介甫?”弄得这位尚书非常难堪。耿裕自知理亏,不得不羞愧地接受批评而维持他的“原批”。

还有一次,储礶考核官吏时,发现刑部员外郎傅锦在南直隶通州知州任内贪财甚多,便立即上疏请求将他免职。又发现如皋县令不称职,擅长吹牛拍马,决定免其官职。该县令因私下贿赂了某个太监,便托太监找储礶说情。储礶非但不给这个太监面子,反而以此为典型,将此事予以公开,当着众人在署厅里宣布:“某某杂职尚能自检,有以进士宰邑反不能自立,县托内侍干请乱法!”使如皋县令狼狈不堪。

为此,当时一些为官者都慑于储礶的正气,无不小心翼翼,私下相互警戒说:“储公阳秋可畏!”与他同朝公事的官员对他也是既尊敬又畏惧。

弘治十年(1497年)后,储礶先后升任京城太仆寺少卿,掌管宫廷车马和全国马政。此间,他亲自南下实地调查马政方面的得失,渡滹沱,涉衡漳,遍游于齐、鲁、梁、楚,达于淮海。在了解大量情况后,向朝廷疏陈了议养京营战马、议减马政文册、议处管马官吏、议清场亩租银等有关马政的四事,得到认可。同时又上书陈述了边境防御方面的敏听政、备将才、广参谋、募才勇、核功赏五件大事,皆有根有据、利国利民,受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纳,为稳定社会、巩固边防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户部右、左侍郎等职,并总督南京与北京的粮储,主管钱粮乃肥缺,他却清汤寡水分毫不沾,一心追求的是“仓廪足,天下安”。

宁摔乌纱决不趋炎附势、苟且图贵,是储礶令人钦佩的高风亮节。正德年间,有八个作恶多端的宦官,时人称为“八虎”,其中以刘瑾最为可恶。他控制内阁,操纵东厂、西厂,胡作非为,多次凌辱与他意见不符的当朝官员。尽管刘瑾不敢在储礶面前放肆,见了面还口称“先生”,但储礶不愿与奸贼为伍,主动引疾乞休回到泰州隐居,直到刘瑾的势力全部清除,他才重新到南京做官。

正德七年(1512年),储礶带病任南京户部左侍郎,看到钱谷支耗愈来愈严重,心急如焚,日夜筹划。正德八年(1513年)七月,储礶病故于南京吏部,临终举笔书“国恩未报,亲养未终”八字,泣数行直下而逝。

◎故事感悟

储礶立朝二十余载,以清正廉明、为人耿直著称,如此克己勤政,必然得到人们的敬重和赞扬。

◎史海撷英

柴墟与储礶

柴墟是宋史上岳飞“泰州无险可守时,退保柴墟”之地。从五代南唐(937年)建镇算起,柴墟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尤其是镇上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的古寿胜禅寺,更是因明代泰州儒学家储礶长期居此读书作诗而名闻遐迩。

少年时期,储礶对柴墟寿胜寺便情有独钟,长期客居寺中读书作诗。寺院内四季古木森森,深邃幽静,景色宜人,殿宇楼台、雕梁画栋,掩映万树丛中,寺中“寿胜疏钟”又是著名的柴墟八景之一。据说,也正是因为储礶与柴墟寿胜寺的这段情节,加上他一贯坚持谦虚为本的严谨治学风格,故而利用“才虚学浅”之意的谐音,和自己热爱的发奋学习之地柴墟,两层意思合而为一,为自己取大号曰“柴墟”,日后其著作文集也取名《柴墟文集》。

储礶后来高中进士,离开了寿胜寺,赴任朝廷命官,直至卒于任上。此后的若干年间,为了纪念缅怀这位儒学大家,柴墟及各地文人都常常到寿胜寺储礶昔日读书的地方,踏访胜迹,集会赋诗,凭吊寄怀。

◎文苑拾萃

宿口岸寺次壁间韵

(明)储礶

古刹初留宿,平生漫好奇。

贝经翻旧叶,只树倚高枝。

月伴枯禅坐,秋期病客肢。

清光不相负,此地一题诗。

刘统勋不愧真宰相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范晔《后汉书》

刘统勋(1698—1773年),号延清,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刘墉之父。曾任三部(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院长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纪晓岚的授业恩师。深得乾隆的赏识。及卒,乾隆皇帝悲痛异常,当日亲临祭奠,晋赠太傅衔,赐祭葬,入祀贤良祠,谥文正。柩归故里前,诏令沿途20里以内的文武官员,均至灵前吊祭。

清朝乾隆年间,刘统勋长期居于相位,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

刘统勋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曾有一个世代为官的湖北巡抚,在年底的时候给刘统勋送了1000两银子。刘统勋立刻把这位巡抚的仆人叫来,严肃地对他说:“你家主人以几代人的情谊和我互通问候,这是合于情理的。但我现在依靠朝廷的薪俸,尚可维持,不需受礼。你回去告诉你的主人,把钱送给老朋友中贫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