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克:克己向善
9452200000016

第16章 克己勤政(5)

陆贽的拒贿之道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有无足。——王通

陆贽(754—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

陆贽是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宰相,他为官清廉正派,对上不捧,对下不贪,很受时人的敬佩和拥戴。

唐德宗曾认为陆贽“清慎太过”,私下派人送了一道“密旨”于他,要他别太过分,灵活一点儿,即对他人的馈赠不必一概拒绝,可视礼而定,若是重礼则不收,若是如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否则,办起事来不大方便。然而,陆贽并没有因为皇上的圣旨就遵命照办,仍然一如既往,始终保持着自己清慎的节操。

陆贽在回复皇上的“密旨”中说:收重礼是受贿,收薄礼也是受贿;“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因此,不能因礼薄而认为“收亦无妨”,虽是小贿也必须固拒之;否则,“涓流不止,溪壑成灾”,“利于小者必害于大”。

他还认为,为官受贿,从大处看,是“忘忧困之诚”,只为了饱自己的私囊,不顾念于国家百姓的忧困;从小处看,是“焚身之祸”,贪利受贿者,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受到严惩,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陆贽还认为,自身正,方能正人,自己身为宰相,更应当成为满朝文武官员的表率,更必须时时事事严守清慎之志,不以利小而受之。只有这样,他这个当朝宰相才能坦然地监督群吏克己奉公,勤于国事,把国家的事情办好,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故事感悟

陆贽的拒贿之道并没有什么深奥和独到,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利于小者必害于大。”然而,道理虽浅显易明,但真正能够做到却未必容易。有些人在大贿面前可能头脑清醒,把持得住,但在小节上却往往不以为然,十分随意。结果,露水珠引河水,一发而不可收,最终让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史海撷英

陆贽的治军思想

唐德宗在位期间,曾征调关东比较富庶地区的士兵轮番戍守边防。由于士兵缺乏训练,不能适应边疆的艰苦环境;边帅身不临边而在内地,又选精兵锐卒自随左右,导致把守边防要塞的士兵更加缺乏战斗力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陆贽建议:选派士兵“必量其习性,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欲恶,用其力而不违其性,齐其俗而不易其宜,引其善而不责其所不能,禁其非而不处其所不欲”。加强训练,严明纪律,又要抚以恩惠,安排好家属,安乐其居,使之思想稳定,才能发挥战斗力,做到“出则足兵,居则足食,守则固,战则强”。

为此,陆贽提议取消各道将士轮番防秋的制度,按原来军队人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委命本道节度使招募年轻力壮愿住边城者而迁移之;一部分则由本道但供衣粮,委命关内、河东各军州招募蕃汉子弟愿入边军者以供给之;一部分由本道仅出衣粮,加给应募之人,作为新迁居的费用,又命度支在各道和市耕牛,兼雇手工业者到各军城修造器具。召募的人,每家可给耕牛一头和各种农田水火器具,使其完备,这样“寇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耕”。军事力量必增,粮食供给必足,避免了轮番征发之苦,又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文苑拾萃

赋得御园芳草

(唐)陆贽

阴阴御园里,瑶草日光长。

靃靡含烟雾,依稀带夕阳。

雨余荑更密,风暖蕙初香。

拥杖缘驰道,乘舆入建章。

湿烟摇不散,细影乱无行。

恒恐韶光晚,何人辨早芳。

史卢均克己拒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史卢均(生卒年不详),字子和。原籍是范阳人。唐朝文宗时人,代替李从易担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等官职。他为官清正,为人刚直,品性高洁,恪守道义,不为厚利所动。特别是他以“礼”为行事标准,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和商贾尊敬。

唐朝时期,在史卢均任职管辖的范围,正好有个南海海运这个肥缺。

南海素来都是海上交通贸易的中枢之地,加上岭南物产丰富,有很多内陆难得一见的物产。所以,广州一带的船只往来也十分频繁。海上交通方便,各地的富商也会带着珍奇异宝纷纷来到这里,希望以此换回岭南的珍宝。以前,凡来岭南任职的官员,大都要巧取豪夺一番,在这里发财致富。凡做过南海官员的,没有一个不是满载而归的。唯独史卢均在这里任职期间,没有中饱私囊。对于获利丰厚的海事,他只派一位忠直的监军去管理,而自己则从不介入、不染手。

史卢均刚刚上任时,当地的船舶商贾都按照老规矩纷纷来到史卢均的官府,或送大礼,或要以低廉的价格将珍奇异宝卖给史卢均。史卢均一概婉言拒接,有的甚至直接就拒之门外。

这让那些商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此前的官员哪个不是能拿多少拿多少,这位新上任的史大人究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真不知道是胃口更大,难以伺候,还是真的来了位清官!多数人虽然满腹狐疑,但还是不甘心无功而返,决定再观望一阵子。

然而,其中有一位姓钱的商人,自觉对官摸得十分透彻,他觉得世上就没有见了好处害怕烫手的官,只是大家还没有触到点子上而已。经过多方打听,这位钱商人终于获知,史卢均爱好广泛,对篆刻尤为痴迷,十分喜欢收集各种印章。于是,他多方找寻,终于以高价购得一方有如古董的玉章。

而且,这位钱姓商人与史卢均还都是范阳人,于是他就以拜会老乡的名义,带着那方珍贵的印章去见史卢均。

这次,钱姓商人果然没被史卢均直接拒绝在府门外边。两人相见,当然是先说了一些家乡的闲话。渐渐地,钱商人就把自己现学的关于刻石印章的知识搬了出来,与史卢均讨论起来。史卢均果然兴趣大增,还以为碰到了知己。

这时,钱商人便拿出了那方玉章,名义上是想请史卢均加以鉴定。史卢均一见,就有些爱不释手,这可真是一方难得一见的印章珍品。他一面连声称赞,一面仔细把玩。商人见状,喜上心头,以为自己这次是踩对点了。

看看时机已差不多了,商人就煞有介事地说:“要是大人喜欢,我愿意将这方玉章赠给大人。”

史卢均一听,不禁顿了一下,随即便将手中的玉章放在桌上,微微一笑,说:“君子不夺人之爱啊!不可不可。”

钱姓商人没想到对玉章那样爱不释手的史卢均会拒绝得如此干脆,一时情急,商人本性便表露无遗了。他着急地说:“大人不愿夺人之爱,可是小人却好成人之美。若是大人觉得心中不安,大可按市价将之收购。”

史卢均听罢哈哈大笑,说:“只怕这市价远非我薪俸可以承担,还要以海事从中弥补,可是下官已经对海事另有安排,自己决不插手,这让我如何担得起这方珍贵的玉章?钱君,还是好好珍惜这方无价之宝吧!”

被史卢均这样点明,钱商人也不好再纠缠下去了,只得收起玉章灰溜溜地告辞了。

◎故事感悟

史卢均不只在海事上清正自重,更以自己公正有德、为事以礼的高洁品性被当地人所赞誉。当地人对史卢均的评价并不在于他作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业绩,而是在于他当官处理事情时不越礼,以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思想为当地人做事。所以当地人改变了以往对官员行贿的习惯,遵礼守法,对史卢均从礼的态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文苑拾萃

克己复礼

(宋)张载

克己工夫未肯加,吝骄封闭缩如蜗。

试于中夜深思省,剖破藩篱好大家。

范祖干说朱元璋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刘少奇

范祖干(生卒年不详),廖七公,字景先,号柏轩。兰溪香溪范氏十三世孙,金华髙店范氏始祖,世称纯孝先生。范祖干性至孝,范祖干从小跟从同乡许谦游学,尊崇世叔儒家严守慎独“范浚”,至正末领薦为西湖书院山长,以父母老辞仕而归。以褒扬范祖干至孝美德,明太祖下旨金华郡府建立“纯孝坊”。又建立“二贤道学坊”,以褒扬范祖干与世叔范浚儒学思想之功德。范祖干家乡改为纯孝乡。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以武力攻取天下的过程中,也很注意与文人学士探讨治国之道。

朱元璋攻下婺州后,召见了金华学者范祖干和叶仪。

范祖干将《大学》一书送给朱元璋。朱元璋问治国之道以何为先?范祖干回答说,不出这本书的范围。

朱元璋让他进一步剖析说明书中的思想。范祖干说:“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开始以至于到治国平天下,无论干什么事都需要上下前后各个方面摆平摆正,使天下各方面的事务都得到它应得的安排,这以后才谈得上治国。”

朱元璋说:“圣人之道确实可以作为万代人的依据。我自起兵以来一直注意你说的这一点,假如我的号令赏罚有所不平,有宽有严,有亲有疏,那怎么能够服众?所以说武力能够平定祸乱,修文才能导致太平,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对二人以礼相待,朱元璋任命他们为谘义。范祖干在任期间政绩突出,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故事感悟

朱元璋明白赏罚要分明的道理,只有克制自己的主观思想,尽量做到赏罚都客观,才能调动属下的积极主动性。只有“赏罚分明”了,才能使人口服心服,让下属有较强的进取心,从而顺利完成目标。

◎史海撷英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元末,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也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是,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起义军之间互相传递消息十分困难。为此,军师刘伯温就想出了一条计策,命令属下将一张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小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果然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般燃起。

很快,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获得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全体将士要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文苑拾萃

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明)朱元璋

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

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己不正焉能正人

◎民有求于官,官无不应;官有劳于民,民自乐承。不然,事急而使之,必有不应者。——汪辉祖

严本(生卒年不详),字志道。江阴人。明朝大臣。小时候博览群书,熟悉法律,以傅霖《刑统赋》辞约义博。著《辑义》四卷。

明朝常州府江阴县的严本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人。他自幼丧母,8岁到嘉定县姑姑家从师学习,后回江阴,读书种田奉养父亲。他与本地德高望重的乡贤结为忘年之交,把自己住的房子题名“君子斋”。

严本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注重名教。他很小的时候很贪玩,喜好弹琵琶,受了父亲的教育就不再弹了。后来他又曾特别爱喝酒,喝起酒来不顾一切,受了乡贤黄友古老先生的教育也有所改正。后来读了程子关于制外安内的一些言论后,更使他顿然清醒,从不喝酒开始,进一步推及到其他方面:淫荡的乐声不听;靡丽的图画不看;亲朋好友设宴席如果有歌妓劝酒,他就坚决回避;凡是他参加的这类的宴请招待,也只是按礼节应酬一下,从不大吃大喝。

他不忘孔子关于对鬼神要敬而远之的训教,凡是有关鬼神迷信的事绝口不谈。看见别人家的妇女到寺观庙宇中去,总要对人指斥她们的非礼。

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做,会得罪人遭埋怨的。严本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以名教为重的,还怕什么别人埋怨。”严本的做法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对于一个执掌刑律的官员来说,自己不正,怎能正人呢?

永乐年间,严本曾经受到江阴县令的举荐。后他被授予大理寺左寺正。

◎故事感悟

严本的话是对的。所谓上行下效,自己都不能克己为正,以身作则,还怎么要求下属要克己为正呢?!作为某一个社会分工的团体,特别是作为领头人或是下属,在做任何事时,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在这项社会活动当中,别人会在以集团的整体利益下得到什么,而不是自己能在这一社会活动中得到什么,不为自己考虑,心中无欲,那就不会做出与整体利益相违背的事。

◎文苑拾萃

谢太傅杜相公宠示嘉篇

(宋)欧阳修

凛凛节奇霜涧中,昭昭心莹玉壶冰。

正身尚可清风俗,当暑何须厌郁蒸。

麈柄屡挥容请益,龙门虽峻忝先登。

立朝行己师资久,宁止篇章此服膺。

朱棣克己为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众皇子之中,朱棣是最历练事务的人。当上皇帝后,他往往事必躬亲,凡事过问,因而每日事务繁忙,应接不暇。

朱棣曾说:“一个小小的东西,放在不稳定的地方就危险,放在稳当的地方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