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克:克己向善
9452200000015

第15章 克己勤政(4)

听讼唯明,持法唯平

◎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新唐书》

徐有功(641—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河内济源青龙里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

武则天当政期间,徐有功曾历任蒲州司法参军(地方司法官员)、左肃政台侍御史、司刑少卿(大理寺司法官员)等官职。当时,朝中酷吏恣横,构陷无辜,严刑峻法,朝野震恐,莫敢正言。唯独徐有功敢犯颜护法,虽然曾三次被罢官,但仍然矢志不渝,前后共救了数十家人。

有一次,博州刺史因罪被诛杀,牵涉到官吏颜余庆。武则天便指令酷吏来俊臣审理这件案子,来俊臣就给颜余庆定了个谋反的罪名。

在朝廷上,来俊臣在向武则天汇报时,侍御史魏元忠也认为应判颜余庆死罪,武则天便下旨批准了。而徐有功却坚决反对,认为颜余庆不是“魁首”,不能诛杀。武则天大怒,斥问徐有功:“何谓魁首?”

徐有功义正言辞地回答:“魁者,大帅;首者,元谋。”

后来,武则天还是免除了颜余庆的死罪。

当时,有一个名叫韩纪孝的人,在徐敬业谋反时接受了伪官职。而朝廷在审理徐敬业谋反案时,韩纪孝已经死了,但负责审理此案的顾仲琰却要求籍没韩纪孝的家产,武则天予以认可。徐有功却抗辩说:“人已经死了,就不应该再追究其罪,更不应该株连其他人。”

后来,因为这个案子而获得宽恕的人就有几十个。徐有功还曾经对自己的亲人说:“今身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

当时,告密者通常都采取诱使他人的奴婢状告主人的办法,以求得官府的功赏。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被奴婢诬告,监察御史薛季昶审理认为应该判庞氏死罪。其子到徐有功处诉冤,徐有功一边发文要求停刑,一边上奏武则天。

薛季昶闻讯后,十分恼火,弹劾徐有功枉法,罪当处死。徐有功却说:“岂吾独死,而诸人长不死邪?”

武则天召见徐有功,并责问他说:“公此断狱多失出,何耶?”

徐有功回答:“失出,臣小过;好生,陛下大德。”

武则天知道徐有功是忠臣,于是便免去了庞氏的死罪。

天授元年(690年),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酷吏所陷害,徐有功虽然坚持抗争护法,但没有成功,并因此被罢官。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为侍御史,“天下闻有功复进,洒然相贺”。

徐有功审案也是卓然守法,虽死不移,为此,武则天十分敬重他,时人也经常赞颂徐有功“听讼唯明,持法唯平”。

◎故事感悟

徐有功既不为己谋利,也不为君主之私欲所动摇,他守的是天下之法。正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清官,才能在种种诬陷冤告中傲然挺立,使频频弹劾、推审他的酷吏在他身上找不到“罪证”。公正、忠诚、无私、才干和勇气,是徐有功成为古代最优秀法官的主要原因,他也因此受到历代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史海撷英

徐有功被罢官

徐有功曾在司刑寺任职三年。在这三年中,他纠正了数百件冤假错案,救活人命数千。三年任满后,徐有功被调到秋官(原称刑部),任秋官员外郎,后又升为秋官郎中(从五品),负责复核司刑寺的判决,并能参与大案的审理。

徐有功到任不久,有一天,他的顶头上司周兴(武则天时有名的酷吏)交给他一份案卷,说:“此宗案是原道州刺史旧唐宗室李仁褒兄弟的谋反案,司刑寺已判为谋反罪,你拿去看一看……”

徐有功接过案卷细细查看后,对周兴说:“兄弟俩练武比箭怎能定为叛逆谋反呢?这不是太冤枉人了吗?应该马上纠正!”

周兴却冷冷地说:“李仁褒兄弟都是旧唐李氏宗室的人,你知道圣神皇帝最恨的是谁吗?管他们练武也罢、比箭也罢,今天他们动刀动枪,明天就会带兵谋反,定他们谋反罪有什么错?”

徐有功大声争辩说:“难道练武比箭能推论定谋反罪?天理何存,国法何在?难道皇帝就可不凭事实说话?!”

两人为此争执起来。

于是,周兴便以秋官侍郎的身份压制徐有功,并写成一状尽述徐有功的诬告之词,上奏给武则天,说徐有功有某种政治动机。于是武则天便下诏:“禁止逮捕审讯徐有功,罢免他的官职,削职为民。”

◎文苑拾萃

送直阁杜君章守齐

(宋)晁补之

杜公文史不读律,平反世称徐有功。

官为列卿位亦显,皋陶事与礼乐同。

书生骫骳笑法令,弦歌不媿陵陂中。

众贤和豫治乃举,但愿主圣朝廷公。

白头典校汉天禄,未烦载酒如扬雄。

自言臣老应报国,五马便去如飞鸿。

京东耳闻事可数,似说振贷仓储空。

裕民诚患力不足,措国岂与民俱穷。

才难所要遇事了,仁厚未免无能蒙。

囊中餐玉百未试,干越在匣光生虹。

桓彦范克己为国

◎今既躬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桓彦范

唐中宗李显(656—710年),汉族。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684年、705—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7年,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7500米的凤凰山)。

武则天在位期间,桓彦范曾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门下侍中等,狄仁杰十分赏识他,曾对他说:“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

桓彦范曾冒着被罢官杀头的危险,先后十次上奏武则天,强烈要求对被酷吏周兴、来俊臣等诬陷的人给予赦免,并积极配合御史中丞,弹劾奸佞大臣张昌宗。百姓见此,莫不欢呼相贺。

神龙元年(697年),桓彦范与张柬之等人,利用武则天生病之机,控制了皇家左右羽林军,杀死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辅佐唐中宗即位,恢复了李家唐朝。桓彦范因护国有功,被赐勋上柱国,加封谯郡公,晋升为门下侍中。

唐中宗继位后,皇后韦氏干政,唐朝又一次面临着后宫乱政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桓彦范上书进谏:“往昔,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指出‘后妃者人伦之本,理乱之端也’。现在,陛下每临朝听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预闻政事。臣查阅了历朝的历史,帝王有与妇人谋及政者,莫不破国亡身。请陛下吸取历史教训,以社稷为重,以苍生为念,不要让皇后前往正殿干预国政。”

当时,有邪僧慧范借佛教蛊惑后妃,随意出入后宫扰乱时政。桓彦范再次上书进谏说:“孔子曰:‘执左道以乱政者杀,假鬼神以危人者杀。’今慧范之罪当杀。如果不马上杀掉他,以后必生变乱。除恶务本,去邪勿疑,请陛下早作决断。”

那个时期,唐王朝可谓邪恶当道,朝廷竟授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对此,桓彦范再次向唐中宗苦谏说:“陛下自继位以来,决心仿效贞观盛世治理国家。贞观时期,以魏征、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以孔颖达为国子祭酒。郑普思等方伎庸流,怎么能与前贤名流相比呢?臣恐天下议论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公职加于私爱。请陛下谨慎抉择。”然而,昏庸无能的唐中宗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桓彦范果然被韦皇后与武三思等人谋害致死,时年仅55岁。唐睿宗即位后,追复其官爵。唐玄宗即位后,又追赠其配享唐中宗庙庭。

◎故事感悟

桓彦范的一生清正廉洁,充满以身献法的浩然正气。做人一定不能一味顺从,违反法律诡辩,以求苟活。只有依法办事,处事公道,群众才会拥护你;只有克己奉公,才能确保政令畅通。

◎史海撷英

唐中宗被贬

唐高宗李治于683年12月病死,中宗李显于同月甲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

唐中宗比唐高宗更为优柔无能。他即位后,便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

中宗重用韦皇后的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裴炎认为不可行。中宗为此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将此事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

684年2月,继位仅仅两个月的唐中宗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文苑拾萃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唐)李显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方直克己的萧至忠

◎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或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册府元龟》

萧至忠(?—713年),萧德言的曾孙。祖籍南兰陵,后徙居沂州(山东枣庄)。青年时期以清谨著称。神龙初年,自吏部员升至御史中丞,后又升至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兼中书令。睿宗即位,命其为晋州刺史。他与窦怀贞、魏知古、崔湜、陆象先、徐坚等撰《姓族系录》200卷。后坐附太平公主伏诛。有诗九首。

萧至忠是唐朝著名的大臣,主要活动在中宗、睿宗时期,曾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吏部尚书、中书令等,以善于决断而誉闻当时。

有一次,萧至忠与友人相约某天在一个路口相见。约会那天,恰巧天降暴风雪,非常寒冷,路人都纷纷躲避到路边的房子里取暖,只有萧至忠仍然站在路口等候朋友。大家都劝他到房子里取暖,他回答说:“哪有为了自己的安适而失信于人的道理呢?”

萧至忠升任监察御史后,有一次,他弹劾大臣苏味道贪赃枉法。御史大夫李承嘉就把御史们叫来责备说:“弹事不向御史大夫请示报告,这合乎道理吗?”

众人都吓得不敢说话。

这时萧至忠却正色地回答说:“依据惯例,御史台没有长官。御史,是皇帝的耳目,与所弹劾的官员具有相等的地位,可以各自独立地弹事,互相不必请示报告。如果弹事要先向御史大夫请示报告,那么,弹劾御史大夫又该向谁请示报告呢?”

李承嘉无言以答,十分惭愧。

唐中宗复位后,有人便检举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欲谋不轨,唐中宗便令萧至忠审理此案。而萧至忠却向唐中宗进言说:“陛下富有四海,贵为天子,难道不能容得下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吗?臣认为,国家江山社稷的存亡兴废正在于君臣能否团结一心啊!汉书云:‘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请陛下详查此言。何况,武则天皇后本来欲立相王为太子,可相王几天都不吃东西,坚持迎接陛下回朝,这已经成为百姓们传颂的佳话。可见,这些举报都是虚构的。”

唐中宗采纳了萧至忠的建议,从而避免了一场兄弟之间的血腥屠杀。

不久,萧至忠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他上书陈政:“求治之道,首于用贤。”他认为,官员如果没有与职务相应的才能必然渎职,渎职则必然会把公事办砸,最后受害的一定是国家和百姓。他说,现在授职用人,大多是用贵要来粉饰,上下之间互相蒙骗。他提出:“夫官爵,公器也;恩,私惠也。”对于有功于国家的封王们,国家可以给他们金银使他们富起来,给他们粮食和肉类让他们吃好,以表示对他们的恩泽。但是,如果用官职作为奖赏,必然造成“公义不行”,“私谒开而正言塞”。

萧至忠升任中书令后,大臣宗楚客、纪处纳等奸吏勾结朋党,大臣韦巨源等只求自保,无所匡正,唯有萧至忠介于其间,独不诡随,颇存正道,时望归重。

◎故事感悟

执政者,当如是!萧至忠为人容止闲敏,做御史方直严明,纠弹不法,清俭克己,简约自高,被时人推誉为名臣。

◎史海撷英

一朝被废,两次为帝

武则天当政时,即位不足两月的唐中宗李显被废黜,他的弟弟雍王李旦即位。

李显被废后,封为庐陵王,并被迁往均州(湖北十堰市),不久又迁至房州(湖北房县)。到这时,李显联想到长兄被杀、仲兄被废的缘由,终于明白母亲废掉自己的目的,是要自己称帝,自己的亲生母亲对权力的追逐远胜于骨肉之情,冒犯了母后,下场将不堪设想。明白了母后残忍的李显惶惶不可终日,在恐惧和韦后的激励中,在房州度过了18年的幽禁生涯。

这18年中,武则天又废掉了四子李旦,终于走上前台,自己做起了皇帝。而自己百年之后,帝位是传给李姓还是武姓,也成了武则天犹豫不决的问题。

这时,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们开始跃跃欲试,甚至联合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废皇嗣李旦,结果被李昭德假借圣命将其杖杀。李武两姓的储位之争已经到了喋血宫门的程度。

在宰相狄仁杰、王方庆、王及善等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武则天终于明白过来,立李姓储位,自己还可以享受万年香火;而立武姓则不可能进入太庙。于是,武则天决定召还庐陵王李显,并立其为嗣。

698年,庐陵王李显终于结束了18年的幽禁生活,回到母亲身边,重被立为太子。复立庐陵王为太子的决定,符合士庶民心,平息了李、武两姓间长达8年的争夺,消除了不安定因素。

◎文苑拾萃

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唐)萧至忠

西郊窈窕凤凰台,北渚平明法驾来。

匝地金声初度曲,周堂玉溜好传杯。

湾路分游画舟转,岸门相向碧亭开。

微臣此时承宴乐,仿佛疑从星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