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撷英
张玄素受任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攻陷景城,俘获了张玄素,准备杀了他。
这时,城中有千余人请求代张玄素而死,并对窦建德说:“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杀之,乃无天也。”
窦建德听后,忙命人给张玄素松绑,并封他为治书侍御史。但是,张玄素却以隋臣自居,拒不受封。后来张玄素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才接受了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
唐灭窦建德后,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
◎文苑拾萃
望终南山
(唐)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李朝隐克己为政
◎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诸葛亮
李朝隐(665—734年),字光国。陕西京兆三原人。在国家公开的考试中考中了进士,被调到山西临汾任县尉,后升任大理丞。后又被任命为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刺史,他因为母亲过世而辞职。皇帝召他做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他坚持辞退。第二年,皇帝下了诏书敦促他去扬州就职。回来后又做大理寺卿,封他为金城伯,代替崔隐甫做御史大夫。后又升职为太常卿,离开京城做岭南采访处置使,同时兼管广州。李朝隐死在任上,朝廷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谥号贞。
自武则天执政时入仕,到开元年间而终,李朝隐扶持了唐朝的几代皇帝,历任侍御史、长安令、同州刺史、大理卿、吏部侍郎等职,而且为政清严,累著能名。
武则天神龙年间,功臣敬晖、桓彦范等人被武三思诬告,侍御史郑领受武则天的旨意,请求判处他们死刑。在这关键的时刻,李朝隐挺身直言,主张不经审理查实,是不宜轻易用法的。他也因此冒犯了武则天,被贬官流放。后来由于宰相韦巨源等人为他求情,“朝隐素清正,一日远逐,恐骇天下”,才得以免逐。
后来,李朝隐担任了侍御史。当时,宦官当政,没有经过正式程序而非法任命了许多官员。李朝隐不怕打击报复,弹劾罢免了一千四百多个官吏。不久后,李朝隐便改任长安令。有一次,有一个叫闾兴贵的宦官来找他走后门,李朝隐铁面无私,将这个宦官赶了出去。唐睿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高兴,特意将李朝隐叫到朝堂上赞扬说:“你作为主政京城的官员能够做到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还有一次,安成公主的家奴侵夺了百姓的田地,李朝隐知道后,不徇私情,严格执法,拘捕了公主的家奴,并给予其杖打之刑。从此,权贵豪强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开元二年(714年),李朝隐任吏部侍郎。他主持人事工作公正平允,得到了当时官吏和百姓的高度称赞,唐玄宗下诏给予褒扬和奖赏。后来,李朝隐改任河南尹,严惩了横行乡里的恶霸。当时,太子舅舅的家奴恃势侵害百姓,李朝隐给予了严厉处罚,他说:“此而不绳,何以为政?”唐玄宗知道后下旨对他慰问嘉勉。
开元十年(722年),李朝隐任大理卿,当时的武强县令裴景仙因犯罪而逃。唐玄宗大怒,命当众杀之。李朝隐据理力争,认为依法裴景仙罪不当死。唐玄宗不听,李朝隐又上奏说:“生杀之柄,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他坚决主张依法量刑。最终,唐玄宗采纳了李朝隐的正确意见,改判裴景仙杖打一百而后流放。
李朝隐素有公直的美誉,每当御史大夫的职位出现空缺时,当时的舆论都推举他。李朝隐晚年时期,还曾经代崔隐甫为御史大夫。
◎故事感悟
李朝隐为我们树立一个勤勤恳恳、清正廉洁、克己为政的鲜明旗帜。从政者如果不能做到“克己”,那就极容易放纵自己的权欲,运用手中掌握的公权无所欲为,就会走向腐败的深渊。
◎史海撷英
唐玄宗发展经济
唐玄宗即位初期,极为节俭。他规定,凡是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还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等,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同时,玄宗还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大地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采取了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起来,而且全国的粮仓也日益充实,致使物价十分便宜。
◎文苑拾萃
《旧唐书·李朝隐传》节选
(后晋)刘昫
神龙年,功臣敬晖、桓彦范为武三思所构,讽侍御史郑愔奏请诛之,敕大理结其罪。朝隐以晖等所犯,不经推穷,未可即正刑名。时裴谈为大理卿,异笔断斩,仍籍没其家,朝隐由是忤旨。中宗令贬岭南恶处,侍中韦巨源、中书令李峤奏曰:“朝隐素称清正,断狱亦甚当事,一朝远徙岭表,恐天下疑其罪。”中宗意解,出为闻喜令。寻迁侍御史,三迁长安令,有宦官闾兴贵诣县请托,朝隐命拽出之。睿宗闻而嘉叹,廷召朝隐,劳曰:“卿为京县令能如此,朕复何忧。”乃下制曰:“夫不吐刚而诌上、不茹柔而黩下者,君子之事也。践霤必绳、登车无屈者,正人之务也。长安县令李朝隐,德义不回,清强自遂,亟闻嘉政,累著能名。近者品官入县,有乖仪式,遂能责之以礼,绳之以愆。但阉竖之流,多有凭恃,柔宽之代,必弄威权。历观载籍,常所叹息。朕规诫前古,勤求典宪,能副朕意,实赖斯人。昔虞延持皇后之客,梅陶鞭太子之傅,古称遗直,复见于今。思欲旌其美行,迁以重职,为时属阅户,政在养人,宜加一阶,用表刚烈。可太中大夫。特赐中上考,兼绢百匹。”七迁绛州刺史,兼知吏部选事。
萧瑀端正鲠亮
◎夫人不可求备,自当舍其短而用其长。——《旧唐书》
萧瑀(575—648年),字时文。祖籍黄连(今福建省清流县)。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詧,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以皇后亲弟之重,萧瑀在隋朝年纪轻轻就已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官,参决要务,后来由于屡屡上谏忤旨,渐为隋炀帝疏斥。特别是萧瑀谏炀帝应该舍高丽而防突厥,引起杨广震怒,贬放为河池郡守。
萧瑀出身名门望族,性格端正耿直,鄙远浮华,因而深得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信赖,历任民部尚书、御史大夫、尚书右仆射等职。
唐高祖作为期间,萧瑀任民部尚书、内史令等。他孜孜自勉,绳违举过,人皆惮之,被唐高祖视为心腹,凡诸政务,都会与他商量。
然而,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萧瑀却三次被罢官,又三次复官。
贞观初期,有一次,萧瑀在朝堂上与大臣陈叔达发生争执,声色甚厉,以在御前不恭而被免官。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任御史大夫。
萧瑀论议明晰,但有时难免偏驳不通,持法稍深,因此房玄龄、魏征、温彦博等唐太宗依赖的知名大臣如果稍有错误,萧瑀就会加以痛劾。久而久之,他被罢免御史大夫,改任太子少傅,不再预闻朝政。
几年后,唐太宗又重新起用他,复令他参与朝政。但是,萧瑀仍旧固执介直,每当面见皇帝,总是无休止地说“(房)玄龄辈朋党盗权”,还认为皇帝偏袒。唐太宗心里不快,但终以其忠贞居多而未废。
恰巧在这时,萧瑀信佛,要求出家,唐太宗便顺水推舟地批准了他的请求,没想到萧瑀转而又反悔了。这件事完全激恼了唐太宗,于是下诏夺萧瑀爵位,降其为商州刺史。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又复封萧瑀为宋国公。
萧瑀始终忠贞耿介,唐太宗曾经感慨地对房玄龄说:“此人(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
唐太宗还专门赐给他一首诗,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给予他高度评价。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还把萧瑀同长孙无忌等24名功臣的画像挂于凌烟阁,给予褒赏。唐太宗征伐高丽时,任命萧瑀为洛阳宫守,把守护老家的任务委托予他,显示了对他的高度信任。
◎故事感悟
萧瑀一生为官清廉,他不畏权势,在官场几起几落但仍不改耿直劝谏的秉性,他曾临终留下遗言:“生而必死,理之常分。气绝后可著单服一通,以充小敛。棺内施单席而已,冀其速朽,不得加一物。”如此遗言,这更显示出他的克己为国的伟大形象!
◎史海撷英
唐高祖器重萧瑀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十分器重萧瑀。刚刚进京定位,太祖就遣书招致萧瑀,授他光禄大夫职位,并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
李渊之所以这么亲重萧瑀,一是因为萧瑀为人正直,二是因为累世金枝玉叶,三则是因为他又是皇后独孤家族的女婿。因此,李渊以心腹视之,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瑀升于御榻而立,亲切地呼之为“萧郎”。唐朝草创,以萧瑀最熟识国典朝仪,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也深得李渊的信任。
◎文苑拾萃
嘲萧瑀射
(唐)欧阳询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
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
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杜淹克己无隐
◎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汪汲
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东北)人。隋大业末,官至御史中丞。入唐,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坐事流越嶲。太宗立,召拜御史大夫。寻判吏部尚书,参议政事。《全唐诗》存其诗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六十六、《新唐书》卷九十六。
杜淹是唐朝著名宰相杜如晦的叔父,他聪辩多才,因而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历任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便任命杜淹为御史大夫。
有一次,杜淹向唐太宗提议说:“中央各部门起草的公文可能会有差错,应该派御史前去检查。”
唐太宗征询宰相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说:“国家设立官职有其明确的职责,官员如果有违法的地方,御史自是应当弹劾纠举。但是如果遍索公文,吹毛求疵,那样就太苛刻了,而且超越了御史的职能,有侵犯其他机构职能之嫌。”
杜淹听完封德彝的这番话后,便默不作声。唐太宗问他为什么不申辩,杜淹回答说:“封德彝说的话有道理,臣诚心信服,没有什么话可讲了。”
李世民非常高兴,说:“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后来,杜淹改任吏部尚书。他前后推荐了四十余人,这些人中有许多后来都成了知名官员,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
唐太宗问:“怀道才行如何?”
杜淹回答说:“怀道在隋朝时做吏部主事,‘甚有清慎之名’。有一次,隋炀帝准备去江南巡视,召见百官询问去留之计。众大臣察言观色,阿谀奉承,都赞成此行。只有怀道,虽然官小位卑,独言不可。”
唐太宗又问:“你当时是什么意见啊?”
杜淹如实回答:“臣从众。”
唐太宗批评说:“侍奉君主,可以犯颜,但不该隐瞒自己的意见。你称赞邸怀道,但是为什么自己不直谏呢?”
杜淹回答说:“臣当时位卑言轻,又知道谏必不从,徒死无益。”
唐太宗说:“孔子说过,从父之命,未必是孝子。所以,‘父有争子,国有争臣’。你既然认为隋朝的君主是个无道之君,那为什么还要做隋朝的臣子呢?一边吃着隋朝的俸禄,一边又不尽职尽责,这能算忠臣吗?”
于是,唐太宗对群臣说:“你们大家讲一讲历史上进谏的故事吧。”
宰相王珪回答说:“商朝的时候,比干向纣王进谏被杀,孔子称赞比干,谓其‘仁’。国家的大臣责任重大,俸禄优厚,理当极谏;小官地位卑下,声望也轻,允许其从容一些。”
唐太宗又对杜淹说:“你在今天可以说是身负重任,愿意极谏吗?”
杜淹回答说:“臣在今日,必尽死无隐。”
杜淹病重后,唐太宗亲自前往慰问,并赏赐帛300匹。贞观二年(628年),杜淹病逝。
◎故事感悟
廉如微雨,滋润生机;廉如清茶,褪尽浮华。杜淹克己奉公的作风让我们肃然起敬。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倡导克己勤政,国家才能安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史海撷英
杜淹平反
唐高祖时期,杜淹本来想投靠太子李建成,当时负责选官的封德彝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担心这会对李世民不利,就推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总管杨文干私运东宫铠甲,后来东窗事发,唐高祖大怒,囚禁了李建成。杨文干很害怕,就干脆举兵谋反了,结果被李世民平定。事后,在齐王李元吉的劝说下,高祖释放了李建成,而归罪于杜淹和东宫属官韦挺,将他们流放到巂州。李世民后来知道杜淹并没有罪,便赠与黄金三百两。
武德末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后,李世民即位,随即便召回杜淹,拜其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赐实封四百户。
◎文苑拾萃
寄赠齐公
(唐)杜淹
冠盖游梁日,诗书问志年。
佩兰长坂上,攀桂小山前。
结交澹若水,履道直如弦。
此欢终未极,于兹独播迁。
赭衣登蜀道,白首别秦川。
泪随沟水逝,心逐晓旌悬。
去去逾千里,悠悠隔九天。
郊野间长薄,城阙隐凝烟。
关门共月对,山路与云连。
此时寸心里,难用尺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