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克:克己向善
9452200000013

第13章 克己勤政(2)

“风月尚书”徐勉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

徐勉(466—535年),字修仁。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南朝梁政治家、一代忠臣。年轻时,他在齐朝做过镇军参军、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这些都是古代秘书性职务。萧衍建立梁朝前后,他又担任过管书记、中书侍郎、谘议参军等秘书性职务。他居官清廉,不营产业,勤于政事,家无蓄积。

徐勉是历史上一位十分有名的清官。他年轻的时候,就担任过尚书殿中郎、谘议参军等职务。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对徐勉也十分器重,将他从中书侍郎到中书令,屡居高位。可贵的是,他始终为官耿直、淡泊名利、操守高洁,正史中记载了他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

据《梁书》记载,有一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席间,一位名叫虞皓的客人向徐勉求官,徐勉正色地说:“今夕止(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皓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地告辞了。时人都对徐勉的无私佩服之至,便送其雅号“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就成了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

徐勉居官吏部,多有建树,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一生淡泊名利。为官几十年,他从没有经营产业,家里也没有积蓄,俸禄大多也都资助了贫穷的亲戚朋友。

看到徐勉家中如此清贫,一些好心人便劝他为子孙后代着想,经营产业。徐勉回答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古往今来,父母大多遗留给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这种父母看似爱子女,实则害之,最终只能使子女滋长依赖心理,从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徐勉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徐勉去世后,梁武帝为失去这样一位重臣而悲痛流涕、他车驾临殡,给这位廉臣以极高的殊荣。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徐勉少而厉(砺)志忘食,发愤修身,慎言行,择交游;及居重任,竭诚事主,动师古始,依则先王,提衡端轨,物无异议,为梁宗臣,盛矣。”

◎故事感悟

徐勉严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谨慎,节俭不贪,而且也以这种作风教育后代。克己清廉一生的他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也为后人深深怀念。

◎史海撷英

群犬惊吠,亦是传中一事

梁天监二年(502年),徐勉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这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梁武帝又兴师北伐,因此朝中的政务军务非常繁忙。徐勉此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由于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便让他“参掌军书”。

徐勉是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很忙,因此他常常要隔几十天才回家一次。他的家中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平时回来的次数太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所以徐勉每次回来,这群狗都要狂吠一番,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文苑拾萃

采菱曲

(南北朝)徐勉

相携及嘉月,采菱度北渚。

微风吹棹歌,日暮相容与。

采采不能归,望望方延伫。

倘逢遗佩人,预以心相许。

刘行本置笏于地

◎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金兰生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七百余万,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隋文帝杨坚因为一件小事,对朝廷一名官员十分恼怒,他命令人用棍棒在大殿前痛打这个官员。

谏议大夫刘行本走上前来说:“这个人平时很洁好,这次犯下的错又不大,希望陛下宽容些。”

隋文帝转过身去,对他毫不理睬。

刘行本于是正面对着文帝,严肃地说:“陛下看得起我,才把我安置在您的身边任职。我如果说得对,您就应该听;如果说得不对,就可以把我送到大理寺去治罪,怎么能这样轻视我而不加理睬呢!”

说完就把笏板往地上一放,转身就走了。

隋文帝见此情景,立刻收起恼怒的神态,赶忙向刘行本道歉、认错,并且饶恕了那个挨打的官员。

◎故事感悟

当着皇上的面摔笏板,这种举动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刘行本可谓第一人了。他忠君为国,克己勤政,宁愿开罪皇上也要坚持进谏。

◎史海撷英

杨坚修订《开皇律》

北周时期,国家的法律制度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进行过一些改革,还亲手删定了《刑书要制》,但改革得并不彻底。

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等修改新律,删除法律中的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而且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了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500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

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595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是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隋书·刑法志》中有记载说:“(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

《开皇律》修订后,对后世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时期,基本都继承了隋文帝所修订的法律。

◎文苑拾萃

隋门隋文帝

(唐)周昙

孤儿寡妇忍同欺,辅政刚教篡夺位。

矫诏必能疏昉译,直臣诚合重颜仪。

克己爱民的裴侠

◎殉国家之急,赴公家之难。——司马迁

裴侠(?—559年),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人。祖父裴思齐曾在北魏时任议郎。父亲裴欣为西河郡守,死后得晋州刺史的名号。裴侠虽以门资解巾赴任,以致官达公卿之位,然而他官高不失其志,一生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克己爱民,所在州郡人民感其遗爱。

裴侠年幼就很聪慧,后来州里征召他做了主簿。大统三年(537年),他带领乡兵在沙苑随从作战,身为先锋冲入敌阵。(北周)太祖称赞他勇敢坚决,为了嘉奖这位勇敢果断的将领,周文帝特地替他改名为“侠”,并提升他为侯爵,封邑800户,任命为行台郎中,后又任命为河北郡太守。

裴侠自身的生活也十分俭朴,平时吃的只有豆麦咸菜,官吏百姓都很敬仰他。根据这个郡先前的制度,郡里安排了30个捕鱼打猎的人来供应郡守鱼肉,可裴侠却说:“我用不着别人来侍候我。靠别人供养,是我最不愿意的事。”于是,这30人全都不用,他让这些人尽其所长,去从事生产了。

郡里又安排了30个成年男子供郡守役使,裴侠也不接受,而把雇佣他们的钱用来为官府购买马匹,供打仗和运输之需,以减轻百姓负担。日积月累,官府里就有了成群的良马。裴侠离任的时候,什么都不拿,百姓都歌颂他说:“裴公坚贞仁惠,成为世人的标准。”

裴侠曾与几个州的州长太守一起拜见周太祖。太祖命令裴侠站在一旁,然后对几个州的州长太守说:“裴侠清廉谨慎,遵照法纪执行公事,是天下最好的。现在众人中如果也有像裴侠这样的人,可以和他一起站着。”众人都默然,没有敢应答的。于是太祖重重赏赐了裴侠,朝廷和民间都赞叹佩服,人们称裴侠是“独立君”。

孝闵帝登基后,提升裴侠为民部中大夫。当时,有一些不法官吏经常趁管理仓储财物之便,多年隐瞒贪污达到千万钱。等裴侠到任后,振作精神,揭发检举,不久,不法官吏就都受到了惩处,杜绝了这类事情的发生。

后来,裴侠又调任工部中大夫。当时有个掌管钱物的李贵在府中悲伤哭泣,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掌管的官府财物,有很多我耗费占用了,裴公清廉严明,我害怕遭到重重的责罚。”裴侠听到这件事后,允许他自首,李贵坦白承认自己贪污了500万钱。

裴侠曾因生病疲惫不振,大司空宇文贵等人便一起来探望裴侠。他们看到裴侠所住的房屋都不能躲避风霜,因此宇文贵等人回去后,便如实地报告给了皇帝。皇帝立即下令为裴侠建造房屋,并且赐给他十顷良田。

◎故事感悟

裴侠在任地方官时破除旧例,既减轻了百姓的劳役之苦,又为官府积累起一笔颇为可观的财富,而自己的生活却极为俭朴,“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即使在历任要职后,住宅仍“不免风霜”。正是凭着这样的清廉作风,他才赢得“爱民如子”的美称,也才能使奸吏闻风而泣。他以其清慎奉公之行成为一时之最,确实无愧于先人的清正传统,并能有所发扬光大。

◎史海撷英

周太祖好节俭

周太祖郭威在位期间,非常提倡节俭。他自己的生活也异常俭朴,衣食住行都很朴素。他还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及地方土特产品,更不要尽现珍宝一类的物品,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

周太祖经常对大臣们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现在当了皇帝,怎么能养尊处优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仅不让进奉宝物入宫,还让人将宫中的珠宝玉器、金银装饰的豪华床凳、金银做的饮食用具等一共几十件,当众打碎在殿廷之上。太祖经常对侍臣说:“那些帝王,怎么能用这种东西?”

周太祖临死前还念念不忘节俭,郑重地留下了遗言说:“你们一定要为我薄葬,不要强征民工,也不要宫人为我长年守陵。陵寝不用石柱,枉费人力,用砖瓦代替就行,用瓦棺纸衣下葬。不要石人石兽,只须立一块碑,刻上这些字:‘大周天子临晏驾时和要继位的皇帝有约,只因平生喜欢俭朴,所以只让用瓦棺纸衣下葬。’如果违背此言,阴灵也不相助。”

周太祖这样做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汉文帝的节俭所感动。他又见唐朝皇帝们的陵墓都造得很豪华,不但费尽钱物和人力,还遭到盗墓者的破坏,而汉文帝的霸陵却至今完好无损。

感义忘己张玄素

◎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旧唐书·张玄素传》

张玄素(?—664年),唐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贞观十八年(644年),张玄素被朝廷起用为潮州刺史,后又转迁邓州刺史。到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他以年老致仕,龙朔三年(663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麟德元年(664年)去世。

张玄素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谏臣,历任侍御史、给事中、太子右庶子等,与魏征、马周等人同为开创“贞观之治”进谏献策,被誉为“感义忘身”的“忠纯”之臣。

张玄素一生为官清廉。他本是隋朝的一名小吏,隋末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部所俘。当窦建德要杀他时,当地有一千多名百姓前来求情,说:“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杀之,乃无天也。”于是窦建德就放了他,并拜他为重要官员。

唐太宗李世民久闻张玄素之名,即位后不久就召见他问政。张玄素分析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皇帝专断、法律混乱。皇帝身为“万乘之重,又欲自决庶务,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他认为,日理万机是难免出差错的,甚至出差错的概率在一半左右,然后进一步说:“况一日万机,已多亏失,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因此,他提出对策:“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

张玄素劝告唐太宗,不要迷信于日理万机,更不要专断独行,而要广纳贤能,充分发挥国家机构的职能作用。唐太宗十分赞成他的意见,任用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修建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张玄素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上书谏止,劝导太宗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弘俭约,薄赋敛”,安定国家。他说,如今国家刚刚建立,生产还在恢复之中,如果大兴土木,“那您就连隋炀帝都不如啊!”

唐太宗听到他把自己和昏君隋炀帝相比,十分生气,就质问他说:“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张玄素当仁不让,大义凛然地回答说:“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作为一代名君,唐太宗是具有海纳百川的心胸的,因此他很快冷静下来,感慨地对房玄龄说:“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若此?”当即下诏罢除此役。

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赞叹张玄素:“张公论事,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后来,唐太宗又派张玄素辅佐教诲太子承乾。张玄素针对太子“游畋废学”、“久不坐朝”等屡次上谏,忠心耿耿。太子不但不采纳,反而还多次派人加害于他。承乾被废后,张玄素也受到连累而被罢官。但是,唐太宗知道这不是他的过错,因此又重新起用了他。后来,唐高宗、武则天都相继给予张玄素加赏。

◎故事感悟

张玄素作为一名朝廷命官,为了劝诫皇上不要做那些有害百姓的事情,虽然惹得皇上很不高兴,有时甚至十分愤怒,但张玄素并不畏惧,而是更加耿直上言。他这种克己为勤政的作风在我们当今社会也当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