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克:克己向善
9452200000012

第12章 克己勤政(1)

羊续克己勤政

◎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择人,三曰从时。——刘向

羊续(142—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官至庐江(今江西)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羊续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府中资藏只有布衾、盐、几斗米而已,素有穷官之称。

羊续生于东汉末年。当时,东汉的宦官、外戚轮流执政,官场贿赂成风,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天下混乱,民不聊生,著名的黄巾起义就爆发在这个时候。

东汉中平三年,羊续任庐江太守。他首先领兵镇压了南阳的越慈叛乱,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来被提拔为南阳太守。当时的南阳有许多权豪之家,彼此间相互礼贿。作为地方长官,看到这种现象,羊续感到十分痛心,下决心要以自己的清俭来抵制浮华的社会风气。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羊续正是恪守了这一从政戒律,廉洁耿直,为民众所钦服。

羊续虽然官居太守,但却一生“敝衣薄食,车马赢败”,生活十分简朴。初到南阳赴任时,他布衣简从,只带了一名书童,坐着牛车,风尘仆仆地来上任了。百姓闻之,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谓之“神话”,因为谁也没有见过堂堂的太守有这样行装上任的。

每到一个地方,羊续都必定先邀请当地的百姓促膝谈心,情同一家。就这样,他还没有登上官府衙门,就已经将南阳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官吏们的政绩情况摸得清清楚楚了。那些往常为非作歹、激起民愤的贪官污吏十分恐慌,再不敢肆意妄为了,南阳的政风也很快得到了治理。当地百姓拍手称好,朝廷也对羊续的政绩大加赞誉。

羊续为官期间,衣食住行都和寻常百姓无异,做官多年,妻儿一直住在乡下,耕田种地,过着粗茶淡饭的苦日子。羊续官越做越高,政务繁忙,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有一次,羊续的妻子思夫心切,便带着儿子羊秘从太山平阳千里迢迢来探夫。时任太守的羊续却没有专门的府第,仍住在郡府的一间小屋里。久别的妻儿历尽艰难,风尘仆仆而来,可羊续却闭门不见,而是派人打发娘俩回去。年幼的儿子哭着哀求要留下时,羊续无言以对,只好领着妻儿到自己的住处。只见家徒四壁,除了一条粗布被,两件旧短衣,一点儿盐和几斛麦子之外,什么都没有。他流着泪愧疚地对妻子说:“你看我这日子,哪能养活得了你们娘俩呀!”妻子闻言,掩面而泣,当天就带着儿子返回了老家。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过:“有德者,皆由俭来。”羊续在南阳为官三年,家无长物,身无余财,两袖清风,但却做了大量让百姓拥戴、让朝廷喜悦的业绩。

中平六年,汉灵帝想把羊续调到朝廷里当太尉,主管军事,位居三公之重。按照惯例,官拜太尉、司徒、司空的官员,都要向东园缴纳数千万的礼钱。汉灵帝便派使者“左驺”监督此事。凡是左驺所到之处,当地官员都盛情款待,厚礼相赠,礼遇非常。但是,羊续却根本无力尽这些铺张之事,只拿出了一张单草席,备了一点儿薄酒招待使者。

吃惯了珍馐美味的使者对羊续的招待感到十分意外,但也只好勉强落座,等羊续提礼钱之事。可羊续真是一个铜板也拿不出来,他举起胳膊让使者看:身上的那件棉袄早已被磨得千疮百孔,连棉絮都快掉下来了。他坦然地对使者说:“我的全部资财,仅有这件袍子而已。”

没拿到分文礼银的使者回去后,便向汉灵帝如实作了报告。灵帝根本想不到一个太守竟然会穷窘到如此地步。但他没有为羊续的清廉所动,反而觉得如受辱一般,龙颜不悦,撤销了羊续的太尉任职之命,只给了他一个太常的职位。可还没等到上任,忧愤成疾的羊续便病故了,时年仅48岁。

羊续临终前,曾嘱咐属下,自己死后要草敛薄葬,一切从简,切莫大操大办,浪费国家财物。按当时朝廷的规矩,像羊续这样的官职,死后葬金可达一百万缗(串)。但羊续临死前交代过,这钱家人一文都不能要,全部上缴国库。别人赠送的礼钱,也都一律退还。官居太守,死时冷冷清清,像其生前一样,只以清灯和旧服相伴,这是不多见的。

曾经两次给羊续送鱼而受其教育的府丞焦俭,闻羊续去世后悲痛不已,亲自为羊续治丧,遵照羊续遗嘱,公私赙钱无一收受。一度曲解羊续的汉灵帝也闻之感动,敕令厚葬羊续。

◎故事感悟

羊续的清廉成了史学家笔下“廉吏”的典范,《后汉书》也曾为羊续专门立传。明朝于谦曾经吟诗称赞羊续:“喜剩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可谓是羊续克己廉明一生的真实写照。

◎史海撷英

羊续悬鱼

有一天,羊续的属下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过于清苦,便给他送来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真是感到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又有违自己为官廉洁的道德规范。然而焦俭盛情难却,羊续无奈之余,只好暂且收下。

可是等焦俭一走,羊续就命下人把这条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鲜活的鲤鱼就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

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都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不礼贿他了。“羊续悬鱼”的典故也从此流传开来。

◎文苑拾萃

后汉门羊续

(唐)周昙

鱼悬洁白振清风,禄散亲宾岁自穷。

单席寒厅惭使者,葛衣何以至三公。

陶侃克己为民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汉族。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飘摇风雨满神州,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陶侃的诗。

陶侃出生于三国末年,成长于西晋初期,主要生活在两晋交替之时。当时,司马氏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北方的少数民族崛起,频繁南侵;内部又分崩离析,矛盾重重。陶侃就是在这样的战乱年代成长起来的。

陶侃一生共从军41年,历经百战,明悟善断,勇冠三军,屡建奇功。晋明帝时期,曾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陶侃率重兵扼守在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上游的战略要地,可谓权重一时。

但是,陶侃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勤政清廉,奖励农桑。而且陶侃还能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部下,要他们珍惜光阴,爱护百姓。这也是他的部队能经常打胜仗的重要原因。

陶侃死后,尚书梅陶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陆抗诸人不能及也。”将他与曹操、诸葛亮相比并,其评价也够高了。

陶侃一生战斗的事迹很多,下面记述的仅是他勤政清廉方面的一些片断。

陶侃每日勤于政务,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过问,信函往来,他也都自己动笔。有人来访,他也不厌其烦亲自接待。他清廉自洁,从不随意收受别人的礼品。有人送礼来,他都要问个一清二楚。如果是送礼人辛勤劳动所得,不论东西贵贱,他都非常高兴,以后找机会加倍奉还;如果是非正当得来的东西,他不但严词拒绝,而且加以斥责。不多久,陶侃就把广州治理得如当年的武昌一样,百姓们安居乐业,无不称赞他的贤明。

政局无事,社会安定,部属们却发现了一件奇怪之事,陶侃派人找来了100块沉重的大砖,每一天清晨,陶侃把砖头一块块搬出室外,到了傍晚,又一块块搬回室内,每一次都搬得满头大汗。而且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有人想帮他,陶侃也总是笑笑地拒绝了。部属们议论纷纷,却始终猜不出陶侃这样做的用意。

有一位部属终于忍不住好奇心,鼓起勇气去问他,陶侃沉重地说:“北方多事,国土沦丧,我辈立志要致力中原,收复失地,如果终日耽于安乐之中,就会将意志消磨。我这样做,正是为了磨炼自己,不要有一刻忘记自己的使命。”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陶侃搬砖以自励,一直坚持很久,回到荆州以后他已经年过花甲还是这么做。他的行为不但锻炼了自己,也激励了他的部属。

316年11月,西晋灭亡。第二年春天,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晋王,一年后称帝,史称为东晋。东晋王朝主要依靠南迁的王、谢诸家士族,尤以王家的势力最大。司马睿登基受百官朝贺时,竟然命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再三辞谢,才罢。所以当时有民谚说: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的堂兄大将军王敦掌管兵权,却妒贤嫉能,飞扬跋扈,后来干脆以清君侧为名,于322年举兵反叛朝廷,给脆弱的东晋带来了新的内乱。这场内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方得以平息。皇帝素知王敦嫉妒陶侃的才能,王敦之反平后任陶侃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雍、益、梁诸军事。荆州一带的百姓,听说陶侃要回来任职,无不欢欣鼓舞,相互庆贺。

虽然得到百姓的如此爱戴,但陶侃从不沾沾自喜,他谦恭近礼而又心思细密。

在武昌任上,陶侃号召部下种柳。都尉夏施偷懒,悄悄地将官家已经种好的柳树移栽到自己的营前。后来,陶侃的车驾经过此地,突然命令停车,指着那些树说:“这不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吗?是谁偷种到这里来了?”夏施没想到陶侃如此心细,连忙谢罪。

有一年夏天,陶侃到郊外出游,半路上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子,边走边玩。陶侃奇怪地问这个人:“你拿着稻子干什么?”

这个人说:“不干什么,不过在路边看见了感到很好玩,就随手采了一把。”

陶侃一听,大怒道:“你这人好没道理,既不耕田种稻,又任意毁坏粮食,实在可恶之极!”便命人将这人狠狠鞭打了一顿。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百姓们见陶太守都这么爱护农作物,更为勤恳耕作。

陶侃对物资也十分爱惜,不肯浪费一分一毫。江边造船,船工总把锯下的木屑和截断的竹头当做废物,任意抛弃。陶侃见了,就命人将这些东西都收藏起来,不少人都在背后悄悄地笑他吝啬。

这年冬天,下起了大雪。雪后初晴,又结起了冰,路上很滑,行人跌倒的不少。陶侃叫人将收藏的木屑取来撒在地上,路就不再滑了。

桓温伐蜀时,急着要造一批大船,铁钉不够,陶侃收藏的竹头削成竹钉,又派上大用场。到这时,背后悄悄笑他的人,才明白陶侃不只是节俭,而且是有远见卓识的。

陶侃在荆州积极为北伐做准备,而东晋王朝内部却偏安于江南,不思进取,而且内乱不止,陶侃东征西讨,大多为解决内部纷争。面对着滔滔杏江水,陶侃眼看着自己年事日高,而北伐无望,禁不住浩然长叹。328年,叛将苏峻攻破东晋京城建康,占领皇宫,把持朝政,驱役百官,残害百姓,而且把陶侃的儿子陶瞻也杀害了,已经年逾古稀的陶侃被拥戴为首领,于是他大军沿江东征。叛乱平息以后,陶侃的官职升为侍中、太尉,并封为长沙郡公,都督七州军事。

连年征战,又加上辛勤操劳,年事已高的陶侃终于支持不住了,但他仍在坚持北伐的主张,并派他的儿子陶斌和侄儿陶臻进兵樊城和襄阳。皇帝因此拜他为大将军,可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谦恭的陶侃赶紧上表逊让,不肯接受。

东晋咸和九年六月,陶侃病况日益加重,就向皇帝上了一封逊位的表章,表中仍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失地:“余寇不诛,山陵未反,所以愤忾兼怀,不能已已。”“愿陛下速选臣代使,必得良才,奉宣王猷,遵成臣志,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

陶侃知道自己生命已经不长了,便将府中的军资器仗、牛马舟车全部封存,仓库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身边,直等到自己信任的官吏王愆期来到了,才将钥匙移交给他,自己一无所私,在家人的扶持下登车出府,到江口上船,驶往自己的封地长沙。王愆期一直送他到江口,洒泪相别。陶侃却笑笑说:“这次恐怕是要永别了。”

在出发的第二天,船到樊溪,陶侃的生命之灯终于在浩浩的江涛声中熄灭了,终年76岁。皇帝下诏,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经德蕴哲,谋猷弘远。作藩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

◎故事感悟

陶侃为国勤勤恳恳、克己奉公的品德令人敬佩。而在东晋高门士族统治下,官场糜烂腐败成风,而陶侃不受其习染,政绩卓著,更显得相当可贵。

◎史海撷英

陶侃送客百里

范逵是陶侃的一位朋友。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做客,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上路,陶侃便送了一程又一程,都快要送到百里左右了。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后,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获得了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