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积:积善成德
9449600000010

第10章 广施惠政(3)

开皇十五年(595年),公孙景茂年已77岁高龄。隋文帝巡幸洛阳,召他入见。“命升殿坐,问其年,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以姜太公年80岁辅佐周文王成大业之事,喻其老骥伏枥之志。隋文帝大为赞赏,下诏褒美之,并加封他为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一年后,他因病离职休养。回家那天,伊州吏民因感念他一年来的德绩,纷纷拥到路旁,与他挥泪道别。

公孙景茂病愈后,请求致仕,未得允许,转任道州刺史。他一如既往,关心百姓疾苦,不断用自己的秩俸买牛羊鸡猪,送给孤弱贫苦、难谋生计者。他不顾年老体衰,经常单人独骑到各家各户巡视,了解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善于经营、家庭和睦者,予以公开表彰,并宣传、推广其经验;对于生产不好或犯有过失者,则是谆谆训导,劝其改过,但并不向外声张,以保全其颜面。“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道州境内,人人安居乐业。

后来,公孙景茂因为年迈,力请致仕,获准。但几年后,又被征召,拜为淄州刺史。大业初年,他卒于任所,时年87岁。

◎故事感悟

公孙景茂“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劳动人民由于他的作为也得到了好处。所以,公孙景茂是一位受百姓爱戴的人物。

◎史海撷英

尉迟迥叛乱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宇文衍即位,是为周静帝。由于静帝年幼,左丞相杨坚辅政。

为了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杨坚以将千金公主嫁给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由于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的外甥)位望素重,杨坚担心他有异图,便以会葬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惇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取代尉迟迥。

是年六月,尉迟迥担心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便公开起兵反对杨坚。七月,青州总管尉迟勤(尉迟迥弟之子)也跟随尉迟迥反对杨坚。紧接着,荥州(今河南汜水)刺史宇文胄、申州(今河南信阳)刺史李惠、徐州(今江苏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等人,也都据州响应。整个山东(太行山以东)除沂州(今山东临沂西)外,几乎都为尉迟迥所控制。

这时,杨坚也挟幼帝以号令中外,并结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以消除北方之患;同时加强洛阳守御,作为进讨尉迟迥的战略基地;又令计部中大夫杨尚希先发精兵3000余人镇守潼关,防其偷袭。不久后,杨坚又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陇西公李询为元帅长史,率军讨伐尉迟迥。八月十七日,杨坚派监军高颎到达前线,令其在沁水架桥,发起进攻。韦孝宽军奋勇进击,大败尉迟惇的军队,尉迟惇逃往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韦孝宽军乘胜追到邺城南,尉迟迥父子集中全部兵力13万人在城南布阵,阻止韦孝宽军进攻。时有数万士民观战,韦孝宽军便以箭射观者,制造混乱,然后乘乱反击,大败尉迟迥的军队。尉迟迥退守北城,韦孝宽军破城而入,尉迟迥被迫自杀。

薛大鼎沧州兴水利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唐·杜光庭

薛大鼎(?—654年),字重臣,唐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在初唐时期。薛大鼎父薛粹,为隋朝介州(今山西介休、平遥)长史,隋炀帝篡位之后,因参与汉王杨谅的反叛,被处死。薛粹家人也多牵连被杀,薛大鼎以年幼免死,没为官奴,流放辰州(今湖南沅陵)。

中国古代史家把廉洁奉公、为民谋利、治政有成的地方官称为良吏,并常将他们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载于史册,大加赞誉。唐初的薛大鼎就是一位治州有方的良吏。

薛大鼎生于隋朝,父亲因参与反叛隋炀帝被处死。他因年幼,得免一死,被作为官奴流放到辰州(今湖南沅陵)。成年后,他投奔李渊参加反隋,为李渊献计献策,显示了他的远见与才干。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平定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后,为加强统治,专门挑选善于治国安邦的官吏赴任,薛大鼎以山南道副大使治理荆襄地区。任职期间召集流亡,安抚百姓,大兴屯田,恢复和发展生产,很快便取得显著成效,此后他又担任过浩州刺史等官。而他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在沧州刺史任内兴修水利。

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濒临渤海,地势低洼,自古以来水患严重。薛大鼎任职时已是贞观后期。唐初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恢复和发展,渐呈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沧州地区却无多大改观,田野一片荒凉,渔盐资源多未开发,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薛大鼎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抓住水利这一命脉,从治河修渠入手。

首先修治的是无棣渠。无棣渠西起运河,贯通沧州全境,东入渤海,是沧州的经济大动脉。隋朝末年,河道堵塞,长期没能修复。通浚无棣渠早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心愿。薛大鼎招募民工,挑河浚治。经过努力,终于恢复了无棣渠昔日的风貌。不仅减轻了水患,也可灌溉无棣渠沿线的田地。无棣渠上舟楫穿梭往来,物资运输顺畅,商人也纷纷前来经商。渤海的渔盐之利经无棣渠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无棣渠的修治带动了沧州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沧州人民造了福。沧州人民面对滚滚东流的无棣水,非常感谢薛大鼎。当时在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此后,薛大鼎一鼓作气,继续组织当地百姓疏通了长芦、漳、衡三条河。这三条河经沧州入海,但常年淤积,宣泄不通。一到雨季,沿河积水成潭,河水四溢,造成严重的灾害。三河疏通后,积水顺利排泄,消除了多年的水患。

河北瀛州(今河北河间)、冀州(今河北冀县)和沧州三地成三足鼎立之势,很像当时常用的铛(一种大锅,有三足)。而瀛州刺史贾敦颐、冀州刺史郑德本与薛大鼎齐名,都是颇有政绩的刺史,河北百姓把他们三人称为“铛脚刺史”。

◎故事感悟

薛大鼎在沧州兴修水利,执政为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河北地区美名远扬的刺史。

◎史海撷英

薛大鼎献计龙门

唐高祖李渊本来是隋朝的重臣。隋朝末期,天下大乱,李渊父子便趁势起兵,准备夺取天下。李渊的大军从太原一带出发,直下晋南,最终到达了龙门一带(今河津)。

当时,汾阴人薛大鼎距离龙门很近。他一看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就马上去拜见李渊,为李渊出谋划策。

薛大鼎建议,李渊的军队可以直接从龙门渡过黄河,进入现在的陕西境内,占领位于渭河河口的永丰仓。那里粮食充足,大军可以长期驻扎,并且可以号令天下……这是一个“拊背扼喉”的好计策。

李渊很赞赏薛大鼎的建议,然而因当时众将已经商定进攻河东的方案,李渊就没有再采用薛大鼎的计策,只给他一个官职,“大将军府察非掾”,大概是做监察之类工作的。

◎文苑拾萃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

(宋)苏辙

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

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

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

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

◎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唐·姚思廉

刘晏(718—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明朝时列名《三字经》。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谗臣当道,被敕自尽。

安史之乱后,山河残破,经济凋弊,唐朝政权主要靠江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淮南道)的财政收入支撑。当时财政开支浩繁,骄兵悍将不时截留中央税收,而承担国家税收重负的百姓已一贫如洗,唐朝财政陷入危机。

正在这个时候,唐朝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理财家刘晏。刘晏面临以往理财家都未遇到过的困难,不断推出利国惠民的各项措施,做到既充实国家财政又不重困百姓,体现了“理财以养民为先”的精神。

刘晏一生曾任县令、户部度支郎中、京兆尹、江淮转运使、江淮租庸使、铸钱使等职,几度沉浮,位至宰相。他理财以养民为先,主要表现在整顿江淮漕运、改革盐政、减轻赋税、平抑粮价等方面。

唐代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但关中地区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京师近百万人口的需要,每年都要从江南通过水路运入相当数量的粮食。这条水路大体是从淮河进入汴水,再经黄河到渭水而达长安。这一运粮方式称为漕运。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刘晏做了周密细致的调查后,开始全面整顿江淮漕运。首先,他组织人力全线修治漕河。清淤挖泥,疏通河道,保证运线畅通。漕运的最大难关是水流湍急的三门峡,船行到这里,多被风浪倾覆,损失近半。不得已改为陆运,从含嘉仓至太原仓,中间300里,分为八段,每段雇民用车接力运输,称为“八递”。征发民夫数千人,要两个月才能运完。米的运费倍于米本身的价钱,实在是劳民伤财。刘晏总结过去行船失败的教训,对过往三门峡的船只进行严密的组织安排,把十只漕船连接起来编为一纲,每纲配篙工50人,挽夫300人。又从巴、蜀、襄、汉等地调来大批竹子和麻皮,编成不易拉断的纤绳。船中与岸上的人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漕船便可顺利通过三门峡了。

在运输方法上,刘晏也进行了大的改变。过去是漕运船队在扬州集中,然后一直运到长安。刘晏根据江、汴、河、渭四水的不同特点,分段水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每段都由熟悉本段水性的船工运送。在扬州、渭口、河阴建立粮仓,“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将原来散装粮食改为袋装,每到一段卸船入仓,再由下段河道的漕船起运,大大减少了损耗和运输事故。

漕运船只过去征于民间,规格不一,质量各异,行至风险浪急之处容易出事故。刘晏在扬州建立10个造船场,根据各段漕运的不同特点,制造坚固耐用、适合漕运的船只2000艘,每船都可载米千石。这些船在运输中很少有损坏的。过去漕运由沿漕河州县富户督办,他们常常侵吞漕粮,克扣船工工钱。刘晏改为国家包运,付给船工合理的价钱,安全运输十次不出事故的还给予奖励,调动了船工的积极性。就这样,不劳丁男,不烦郡县,解决了运输工具和劳动力的问题。

经过刘晏的整顿,江淮的粮食终于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过去漕运需时八九个月,此时缩短为40多天。每年运粮40万石左右,最多达110万石。这样,一可将江淮之米运入长安,满足军粮供应,平抑米价,减轻关中人民的负担;二可引海陵(今江苏泰州)仓的粮食供给东都洛阳,有利于该地区战后恢复经济;三可沟通南北交通,活跃商业贸易往来。当首批漕船驶抵长安时,军民欢呼雀跃,唐代宗也派卫士在东渭桥迎接,并将刘晏比之为西汉的贤相萧何,“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食盐专卖。因所用盐官百般敲榨勒索,百姓深受其害。刘晏兼任盐铁使后,对此也进行了改革。他裁汰了一批鱼肉百姓的盐官和管理盐政的机构,并将原来的官产官销制改为就场专卖,由官府“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止”。这样,国家既可控制货源取得利润,又没有限制私人产盐和商人销盐的积极性,还可节省官府任用的生产和运销人员。刘晏奏请皇帝下令,制止各地再对盐商增加各种苛捐杂税,以免增加运盐成本,加重吃盐者的负担。

刘晏还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设立“常平盐”,如果盐价上涨,就平价抛售官盐,防止商人借机抬高盐价,坑害百姓。又在江淮产盐地的交通要道,设立了几千个盐仓,储存官府批发剩余的食盐,遇到哪个市场食盐脱销,便就近调转运输,以便保证及时供应。有了这些仓盐为底本,就不怕盐商哄抬盐价,扰乱市场。盐政改革后,国家盐利收入增加,普通百姓免去淡食之苦,正如史书所说:“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刘晏任江淮租庸使前,由元载担任。元载为了增加税收,下令把天宝十三年(754年)以来八年间农民拖欠的租调统统追征上来。他派官吏带兵强行征收,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刘晏接任后,立即改变元载横征暴敛的做法,他认为增加国家收入要以养民为先,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才能发展生产,国家的收入也才能增加。为了达到养民的目的,他“罢无名之敛”,免除了百姓无法交纳的一些赋税。他还主张赋税额需持平,“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大率岁增十之一”,以此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刘晏还坚持赋税要征当地的物产以方便百姓。东南各州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其产品当地又消耗不了,他就让产铜器、漆器、瓷器、绫、锦、纸、笔的地方以这些产品代替应交的赋税。然后借关中粮食丰收、漕运减少时,将这些手工业品运到关中销售。这样既可调剂商品余缺,又方便了百姓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