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积:积善成德
9449600000011

第11章 广施惠政(4)

刘晏在兼任常平使时,发挥常平仓调节粮价、储粮备荒的作用,成效显著。他雇用一些传递情报的人员,在交通要道上设置专门的驿站,及时掌握各地的气候、丰歉、粮价波动等情况,指导各地在粮价下跌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储入常平仓,在粮价上涨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储存的粮食,以保证小农的利益。如粮价比较正常时,就按照市价在产粮区收购一部分粮食补充常平仓的储量。为了避免常平仓收购粮食时因报批公文周转迟缓的影响,及时收购,刘晏根据产粮州县过去的粮价和收购数量,把粮价和收购量分为五等,各个等级的粮价都有相应的粮食收购数,粮价越低,收购越多。各地收购粮食数量可不必请示批准。对于受灾地区,则用粮食向灾民换购土产杂物,以供官府使用或把它们转运到丰收地区销售。刘晏设在江淮各地的常平仓,经常储存300多万石粮食,这也为赈济灾民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常平仓经常对粮食贱买贵卖,不但调节了粮食的余缺,平抑了粮价,国家也获得一定的利润,利国利民。

刘晏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到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主管国家财政,经过他的整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趋于稳定,他理财的成果对维护唐朝后期统治起了重大作用。

◎故事感悟

刘晏始终寓养民于理财之中,与多数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在任内不断推行各种惠民之策,革除时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愧是中国历史上能够较好地处理富国与养民关系的理财家。

◎史海撷英

刘晏名留青史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通常是功高犯忌,廉洁遭妒,正直的人往往被冤屈而死。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家刘晏也没能逃脱这一封建痈疽带来的灾难。

779年,唐代宗崩卒,唐德宗即位。唐德宗是一位性情急躁、猜忌无情、轻举妄动、刚愎自用的人,他任用奸相元载的余党杨炎为宰相。杨炎发现,唐代宗在杀元载时,刘晏曾参与密议,便于780年挟刘晏之私仇,向德宗进谗言,将刘晏贬出京师,又伙同荆南节度庚准擅造刘晏造反,使昏庸的唐德宗完全听信了杨炎等人谗言,于780年7月下诏赐刘晏自尽,家属也被流放江南。就这样,忠心耿耿、功勋卓著的大经济改革家刘晏含冤死去。“刘晏无罪被杀,大家都为他呼冤”。后唐德宗迫于情势,又杀死了杨炎,刘晏才得到了历史的公断。

卢坦不抑米价

◎池塘信美应难恋,针在鱼唇剑在虾。——唐·陆龟蒙

卢坦(748—817年),字保衡,洛阳人。曾为义成军判官。节度使李复病重,监军使薛盈珍害怕叛乱,坦为之进计。后复死,坦护丧归东都。后为寿安令。不久出为宣歙池观察使,又入为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至户部侍郎、判度支。元和八年(813年)黄河决口,西受降城被冲毁,李吉甫决定移兵于天德故城,坦上书言不可,不被采用。不久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卒赠礼部尚书。

中国古代救济灾荒有许多办法,招徕商贩,从丰收之地运米至荒歉之县粜卖,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办法可以平抑粮价,减轻灾后的粮荒现象。如何吸引粮商兴贩,全靠灾区州县官善于鼓励引导。卢坦就是善于兴商赈救灾民的地方官吏。

中唐以后,卢坦开始做官。他任寿安(今河南宜阳)令时,已表现出爱民抚民的为官意识。当时河南府征收户调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但百姓们纷纷向他诉说要交的绢帛还没有织完。卢坦到河南府请求把交户调的期限宽限10天。河南府尹不同意,坚持要马上交。卢坦回到县里,告诉百姓说,等织完了再交,不用顾虑朝廷的期限。如果误了时间,不过罚我这个县令的俸禄而已。事后卢坦果然因为催征户调延期受了罚。这件事使卢坦出了名,河南一带的百姓都知道寿安有个为民做主的好县令。

后来,卢坦担任了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休宁)、池州(今安徽贵池)三州观察使。当时正赶上江淮一带大旱,谷价飞涨,百姓买粮困难,眼看就要酿成饥荒。有的人给卢坦出主意,让他颁布一道命令,强行限制米价,不让米价继续上涨,以便老百姓能买得起。卢坦说:“我们这里地域狭小,粮食主要来自别的州。若是粮价低,商人就不运粮到这里来了,不如不限米价,任其自然涨落。”因为听说宣、歙一带粮价高,米商粮贩纷纷运粮食到这里来卖。粮食运来的多,粮价自然也就回落下去,趋于正常。百姓们靠这些粮食度过了荒年。

卢坦不抑米价,后来成了中国古代善于救济灾荒的典范事例。宋代的董煟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救灾问题的专书《救荒活民书》,他在书中对卢坦的做法大加赞赏,评论说:“不抑价则商贾来,此不易之论。昧者反之其意,止欲沽誉,不知绝市无告籴之所,适以召变而起谤也。坦有定见如此哉!”

◎故事感悟

卢坦有远见固然不错,但最主要的还是他善于体恤民情,以救民爱民为己任,因此才能做出为百姓谋利的实事。

◎史海撷英

卢坦谏言

唐代宣宗统治时期,赤县(县治设在京师内的移赤县,此指长安、万年县)的县尉被朝廷官署审查,京兆尹秘密救他,宣宗便派宦官去释放这个县尉。这时,卢坦告诉中丞(御史中丞)请求审察核实手续,宦官便回来告知宣宗,宣宗说:“我本来应该先命令主管官员的。”于是下诏令,才释放了这个县尉。

几个月后,卢坦被提升为中丞。开始时,几个道(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道)罢免调回的长官,拿本道的钱作为进献皇帝的物品,皇帝便发布命令一律禁止。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等人违反诏令进献钱财,卢坦便揭发了他们的罪状,柳晟、阎济美等人被免去官职。宣宗告诉卢坦说:“这两个人进献的是家财,我已经答应原谅他们,我不能失信。”卢坦说:“用来公布大信用的是赦令。现在这两个大臣违反诏令,陛下怎么能因小信用失去大信用呢!”皇帝说:“我已经接受了钱财,怎么办?”卢坦说:“把钱财拿出来归还主管官员,还可以显示陛下的道德。”宣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

◎文苑拾萃

别行简(时行简辟卢坦剑南东川府)

(唐)白居易

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鬓雪。

筋骸已衰惫,形影仍分诀。

梓州二千里,剑门五六月。

岂是远行时?火云烧栈热。

何言巾上泪,乃是肠中血。

念此早归来,莫作经年别。

刘随永康施惠政

◎小利,大利之蛀;贪小利,则大利必亡。——北齐·刘昼

刘随(生卒年不详),字仲豫,开封地区考城县(今河南兰考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中,以进士及第入官,初授永康军(今四川灌县)判官。

“民者,国之根本也”。这是北宋统治阶级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后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他们认为,以往的朝代之所以被推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招致民众离叛。如“陈胜不堪秦之民役苦,愤然举兵以诛秦”,结果“以匹夫亡秦”。黄巢“因民之饥”,起兵横扫天下,遂致唐亡。所以,北宋前期,太祖、太宗等求治之君,皆以安民为要务。事君之良臣,则以广施惠政为己任。北宋时,历仕真宗、仁宗两朝的刘随,就是一个广施惠政的循吏典型。

在当时,四川地处国家西南边陲,以往当地民众受贪官污吏的残虐,往往苦而无告,铤而走险,宋太宗时曾爆发过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因此,宋真宗把选择良吏治蜀,以免国家西顾之忧,当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刘随被选任为永康军判官,这虽然只是一个佐理军州事务的小官,但是他在施惠政于民这一方面却是不遗余力,始终以绥境寄民、为国分忧为任,被当地人誉为“水晶灯笼”。时隔20余年,到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石介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军判官时,还遇到永康军的一位老人向他讲述刘随在永康时的惠政。

据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老人讲,刘随到永康军判官任上,所做的第一件善事就是尊崇文教。按永康军惯例,新官到任的第三天,应亲自拜谒境内诸祠庙。而永康祀典中,从来就不包括孔庙。刘随则是首先拜谒孔庙,来到庙庭,见庙宇湫溢芜秽,又听说负责管理祠庙的楼店务已将庙中一片空地租给当地一富人,准备营建居舍。刘随即亲自撰写公文,移送楼店务,责成立即收回出租之地,并令其增广庙宇,务使高明显敞,因而“使蜀人知有圣人”。

其二是斥罢淫祠。蜀人生长于西南边部地区,多信从鬼诬妖诞之说。永康军有一个灌口祠,当地风俗事奉该祠极为郑重,每年春、秋皆大搞祭祀活动,供奉陈设极为丰盛,所用钱物数以万计,都是取于当地百姓家。官府出面进行聚敛,公私吏人借机中饱私囊。当地百姓深受此害,甚于急征暴赋。刘随认为:“聪明正直之谓神,彼果能神,则是既聪明且正直也。岂有聪明正直之神,椎剥万灵之肤血以为己奉哉?果不能神,又何祀焉?”因而下令禁止对灌口祠大事祭祀,既使百姓免除了聚敛之害,又杜绝了吏人肆行贪黩的一条途径。

其三是凿山通井,设防拦江。以往永康没有水井,当地居民饮食所用,全都依赖附近的导江之水。每到冬季,江水冻涸,人们只得去离城20里处取水饮用。由于饮水艰难,人们常常饮食不时,不少人因此患病,其甚者竟至于死亡。人吃水尚且如此困难,那就更难以喂养牛、马、猪等家畜,这又影响了人们的生产。

更为危险的是,一旦发生火灾,焚烧民居及公私仓廪,也难得一勺灭火之水。刘随到任以后,就下决心要根除永康的缺水之患,冥思苦想要修一水利工程,以解决当地的用水问题。他想到附近有一座鱼凫山,俯视永康城,山后有一股很大的泉水。如果能将泉水引到城中,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用水问题。于是,他徒步登上鱼凫山,亲自进行实地勘察,终于找到了引水入城的办法,率众施工,将泉水导入永康城。“水于是足用,民于是不乏,愈汲愈生,取之无竭。倘鱼凫山朽,泉源绝,水之利当歇;不然,至于千万世而无穷休也”。

永康地区有岷江、沱江和马骑江三条河流经该地,岷江在流经永康时,沱江水已先注入,而马骑江在永康距岷江仅是寻尺之隔。如果马骑江在永康与岷江相合,势必给成都及其下属13县带来洪涝灾害。以往根本无人虑及此事,唯独刘随对此事极为担忧。于是动工拦马骑江,疏导江水,防止它在永康注入岷江。工程未完,刘随即以非罪罢任,他对自己蒙冤并不放在心上,也不曾申诉,仍然为成都与属下13县的水患担忧,对公家之事未了感到遗憾。后来,刘随在成都任通判时,又继续施工,终于完成了拦江工程。成都与属下13县,遂无水患之虞。

其四是去猾奸、辨枉狱。永康在国家西部边区,属于僻陋之地,普通百姓不知道国家有宪法律度,可以绳治大奸酋猾,都惧怕豪强兼并之家。如被其奴役、掠夺土地、凌暴妻女,也不敢与之相争,更不知到何处投告。刘随到永康,对强宗凌弱暴怯者痛加绳治,许民众直入衙门,趋厅前号冤哭枉。从此,豪人敛迹,民众得安。

其五是安屠人、息秋千、植树为垒,与民休息。当时,国家有大的喜庆事,则令各地官府大摆宴席,搞普天同庆。过去,每逢这种事,永康地区都要令屠户输纳羊或猪肉,官府督责极为峻急,官吏也借此渔利。有的屠户因家中匮乏无力措办,受苛捐逼迫,甚至卖儿卖女以偿其值。刘随以为,“国家大酺”是“布德泽、流恺乐于万民”,不能“苦民以取充”。于是,将以往的摊派改为官府出钱平价购买。

永康旧例,每年寒食节,官府皆科配百姓献秋千木。刘随对这一扰民之政也加以废除,改伐官有林木。

旧日永康并无城垒,只以木栅为屏障,每年科配百姓修鹿角寨,吏人亦缘此为奸。刘随到任,改种植杨树以为寨墙,使当地百姓数十年免此科配。

除上述惠政以外,刘随还开西山之路,以利交通、贸易。永康西与少数民族地区接近,少数民族到永康进行贸贩的人,每日多达千余人,而“道出西山,折盘峻极,上见青天,下临深渊”,行人共苦蜀道之难。刘随则为人们开通西山之路,削险绝为砥路,往来行人,安如坦途。

无名氏老人话尚未说完,即已泪随睫下。

石介听后,感慨地说:“夫严先师庙,尊圣人也;斥灌口祠,罢淫祀也;凿山通井,设防拦江,利万世也;去猾奸,勇也;……辨枉狱,明也;拒豪势,强也;安屠人,息秋千,树杨开路,可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公(刘随)之道用于天下,则其效何如也!”为了不使关于刘随的“永康之政、老人之说”失传,石介遂以《记永康军老人说》为题,记下了这一口碑,以备“他日送于史官,请书《循吏传》首”。刘随在永康军广施惠政的事迹,也因此而流传至今。

◎故事感悟

只有交通发达了,才有利于地区的发展。刘随正是抓住了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要素,才让少数民族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事迹也得到了广泛流传。可见,一个懂得积善成德的人,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

◎史海撷英

宋真宗伪造天书

宋真宗赵恒即位的第三年,北方的辽国军队大举南侵,北宋军队打败,辽军如入无人之境,直逼北宋的都城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