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09

第9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7)

唐一禾的爱国画卷

◎不观大义者,不知生之不足贪也;不闻大言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淮南子》

唐一禾(1905—1944年),湖北武昌人。出生于中医家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唐一禾不仅在绘画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也有着非常勇敢的表现。

唐一禾作为一名油画大师,以绘画为武器,宣传抗战,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他创作了油画《武汉警备者》,成功地塑造了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勇战士的形象。画上的主要人物是一位全副武装持枪的士兵肖像,背景是阳光明媚的蛇山公园和春游的人们。作者以其出色的构思和生动的艺术语言形象地向人们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祖国的大好河山、人民的和平生活要用抗日的刀枪来保卫。这幅作品在1937年4月第二届全国美展上引起了轰动。日本侵略者大为恐慌,其驻武汉领事馆拟以高价收购。唐一禾、唐义精兄弟俩以“非卖品”为由,毅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除了这一幅《武汉警备者》,唐一禾还创作了一批以反映抗战与人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从中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那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真挚的感情。他的油画代表作《胜利与和平》创作于1942年。这幅画的中间是一位优美典雅的胜利女神(另说是和平使者),在她的旁边站着一位手持宝剑的英姿飒爽的游击健儿,砍倒了画幅左下角歪斜着的如同野兽般的日本强盗,使妇女、儿童得救。这幅画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日本侵略者必然被打败,抗战必胜,和平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这幅作品既表现了唐一禾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显示出他高超的技艺和才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典范之作。

《七七的号角》是唐一禾在1940年为创作巨幅油画所作的草图,描写当年青年学生组织的一支抗日宣传队。横幅的画面上一列长长的宣传队伍,他们举着旗帜,拿着土喇叭、锣鼓道具……开赴抗日的前方。画家似乎不准备画一个特定的环境,然而这空白处理却是恰当的,它正好说明了当时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抗日情绪,也更好地说明了宣传队活动的舞台之广阔。

在那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的年代里,唐一禾爱憎分明,他对民族敌人的憎恨正是出于他对人民的爱。他创作了一批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品,如《村妇》《穷人》等,饱含着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村妇》所描述的是四川农妇赶场中休息时的神态。画面上一位农妇的背上背着她的婴儿,篮子里装的是在集市上出卖的母鸡。她的头微微低垂,脸上露出愁惨的表情。唐一禾创作此画的时间是1943年,四川江津农村,其意图是通过此画控诉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穷人》描绘的是祖孙两代人的悲惨遭遇,他们衣不蔽体,四处漂泊,老人佝偻着腰背,一手拄着讨饭棍,一手牵着孙子,挨门乞讨,他那由于饥饿深陷的眼睛失去了光彩,他似乎已经习惯了社会的黑暗,不乞求谁的安慰和同情;他已经不再留恋这人生,只有一丝忧虑通过紧闭的唇缝显示出来,那就是不放心身边时常喊肚子饿的孙儿。画家用凝重的颜色处理背景,更加重了这幅画的沉重气氛。不仅表现了抗战时期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更显出穷人高傲的性格和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的感情。

陆定一在《〈唐一禾画集〉序》中指出:“唐先生的画,是歌颂抗战的。尤其难得的是,他的很多素描和油画表现了对祖国和劳动人民的热爱。现在我们欣赏了他的《村妇》《穷人》《女游击队员》《七七的号角》(画稿)《胜利与和平》,可以看出唐先生对于劳动人民,是如何骄傲地热情地加以表现。另一方面,唐先生对于民族的敌人和人民的敌人,是不肯卑躬屈节的。”

◎故事感悟

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讲究明哲保身,表达对事物的感情也是以含蓄内敛为主。但从国家大义上来看,这种态度就行不通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来不得半点含糊。唐一禾爱憎分明,对敌人的仇恨和对人民的热爱都通过自己的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之道。

◎史海撷英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五、第九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在皖中—皖西、赣北—赣西北、鄂东、豫南等广大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大会战,史称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庆登陆,并很快占领了安庆等地,武汉会战正式打响。9月6日,广济失陷。29日,日军攻陷长江要塞田家镇。到10月下旬,武汉三镇已经全部沦于敌人之手,武汉会战宣告结束。

◎文苑拾萃

油 画

油画是以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可以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油画可以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刘海粟拒绝出任伪职

◎浅明不见深理,近才不睹远体。——《晋书》

刘海粟(1896—1994年),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中国现代著名美术家。

刘海粟是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者。他不仅以其顽强的艺术探索和杰出的成就载誉画坛,更以其领风气之先而为世人所瞩目。他在中国的美术院校首开裸体模特儿写生的课程,在20世纪20年代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抗战时期,刘海粟不为名利所动,拒绝出任伪职,卖画救国,表现了一位爱国画家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八一三”战事爆发后,日寇大举进攻上海。1939年1月,刘海粟发动上海美专师生捐画400幅,在上海举办了救济难民展览会,全部售罄,捐给上海教养院难童建筑院舍三幢。同年4月,刘海粟又在上海举办历代名画展,为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筹集医疗款。

刘海粟在《国画源流与派别》一文中说:“中国历代书画展览会为筹募医药救济经费,阐扬我国古代艺术,征求各收藏家珍藏,公开展览,门券所得,悉数交给上海医师公会,作为医药救济之用,展我先贤遗迹,表现民族精神,意义莫大焉。”接着,刘海粟又发起主办吴昌硕遗作展,将两次画展的收入全部捐给医师公会。

汪精卫投降日寇后,发表背叛祖国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勾结的《和平宣言》。为了拉拢艺术界的名流,汪精卫派褚民谊到上海找到刘海粟。褚民谊说:“汪先生非常敬重你的才华和声望,想请你在他的政府里管管教育。我希望你不要辜负汪先生的器重!”刘海粟坚决地回答:“我是艺术家,画画才是我的天职。当官,我不适合。如今想当官的人很多,请汪先生另请高明,恕海粟不识抬举!”

1940年1月,刘海粟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城(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简称巴城)举办“中国现代名画筹赈展览会”,后又移展多处,从泗水移往三宝垄,后又移往万隆。所到之处,受到侨胞的热烈欢迎,义卖收入超过了三十万印尼盾,全部由华侨筹赈总会汇寄贵州红十字会,转给急需救助的前线抗日将士。

1941年2月,刘海粟的筹赈画展在新加坡总中华商会开幕,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主持开幕式。刘海粟在一次讲演中大声疾呼:“吾人论人格,不以人为标准,以气节为标准。不论何人,凡背叛民族,不爱国家者,必须反对。气节乃中国人之传统精神!唯有气节,始能临大节而不可夺……有伟大之人格,然后有伟大之艺术。一个国家或民族,其人民如有不屈之人格与丰富之智慧,必能创造一切,必能强盛。”当时在新加坡编辑《星洲日报》“晨星”副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星洲日报》上发表《刘海粟大师星华双赈画展目录序》一文中说:“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技艺,则无论何人,在无论何地,做无论什么事情,只要这事情有一点效力发生,能间接地推动抗战,增强国家民族的元气与声誉,都可以说是已尽了他报国的义务……从这样的观点来着眼,则艺术大师刘海粟氏,此次南来,游荷属一年,为国家筹得赈款达数百万元,是实实在在,已经很有效地,尽了他报国的责任了。”

◎故事感悟

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也并非只有上阵杀敌、为国捐躯才是爱国。爱国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学生学习,工人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绩都是一种爱国精神。刘海粟虽然只是一名画家,没有机会上战场舞刀弄枪,但他以画笔作刀枪,卖画救国,不为一己私利忘了一个国人的责任,这种精神难道不也同样珍贵吗?

◎史海撷英

模特儿事件

1914年,刘海粟在自己创办的上海美专破天荒地开设了人体写生这一课。最初,他只聘到男孩作为模特儿。1917年,上海美专成绩展览会陈列人体习作,某女校校长看后骂道:“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一时间,舆论界对刘海粟群起而攻之。而刘海粟则干脆以“艺术叛徒”自号自励,一如西方的“野兽派”之先例。

1920年7月20日,刘海粟聘请到一位女模陈晓君,裸体少女开始第一次出现在画室里。然而,世俗舆论让刘海粟很伤心。有人说:“上海出了三大文妖,一是提倡性知识的张竞生,二是唱毛毛雨的黎锦晖,三是提倡一丝不挂的刘海粟。”更严重的是,刘海粟还听说江苏省教育会要禁止模特儿写生。1925年8月22日,刘海粟给江苏省教育会写了公开信,为模特儿事件申辩。上海市议员姜怀素收到刘海粟的信后,在《申报》上写了呈请当局严惩刘海粟的文章,刘海粟立即写文章进行反驳。不料,上海总商会会长兼正俗社董事长朱葆三又向他发难了,在报纸上发表了给刘海粟的公开信,大骂刘海粟“禽兽不如”。这一事件,在当时被称为“模特儿事件”。

◎文苑拾萃

刘海粟与恩师蔡元培

在刘海粟的艺术道路上,蔡元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海粟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艺术宗师和中国新兴美术的奠基人,与恩师蔡元培对他的支持和提携是分不开的。在刘海粟人生的关键时刻,蔡元培给予了他坚定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蔡元培帮助刘海粟到欧洲考察艺术和促成了柏林中国画展。这两件事对刘海粟的艺术人生非常重要,可谓是转折和升华。

蔡元培还是刘海粟的艺术知音。在刘海粟的藏画当中,有很多蔡元培的题跋。因此,刘海粟终生都对蔡元培充满感激之情。蔡元培去世后,为了纪念他,刘海粟在美专设立了蔡元培先生纪念奖学金,还建立了蔡元培美术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