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06

第6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4)

陈化成原籍福建同安,士兵出身,曾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多次打退侵犯福建沿海的英国侵略军,英军进攻吴淞口时,他身为江南水师提督驻守这里,虽然年近七十,但爱国之心更加坚定,老当益壮、英勇无畏,毅然率领军队与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

陈化成亲自驻守在吴淞口的炮台上,与官兵朝夕相处,勉励士兵爱国卫国,决不向敌人屈服;同时修筑工事,增加大炮,进一步加强防御反击力量。他注意依靠广大士兵,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也搞得比较好。群众见他真心爱国抗英,在各方面支持和帮助他,使他更加坚定了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与信心。

当时的江南总督牛鉴,是一个没有民族气节的可耻投降分子。他害怕英军入侵,积极主张并策动向敌人投降。英军进攻吴淞口之前,牛鉴到陈化成那里商量投降事宜,当场遭到陈化成的严正斥责。陈化成指着牛鉴愤怒地说:“我这辈子打了40多年仗,在敌人面前从来是有进无退。你看到敌人就要投降,这哪像朝廷命官?难道不感到可耻么!”

牛鉴灰溜溜地走了,但他还是一心要投降,根本不在军事和物资上支持陈化成,使得陈化成的部队陷入孤军奋战的危险境地。

6月16日早晨5点多钟,英国侵略军乘坐大批战舰,猛烈地向吴淞口扑来。陈化成早已严阵以待,他亲自守卫吴淞口西炮台,参将崔吉瑞等守卫东炮台。

英国人的战船逐渐接近吴淞炮台,陈化成干脆走出营帐,亲自挥动红旗,指挥炮手开炮,向敌舰猛烈轰击。炮火使敌舰不敢轻易靠近,但东炮台的守将却心怀叵测,迟迟不开炮打击敌人。英军很快地把攻打东炮台的兵力也调集过来向西炮台进攻,使西炮台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形势极为严峻,陈化成镇定自若,继续指挥士兵向敌舰开火,并亲自上前开炮,终于把最前面的一艘敌舰击沉,其他敌舰也暂时向后退去。

西炮台的守卫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可这时,那个贪生怕死、一心想投降的牛鉴却神气起来,坐着轿子跑到炮台上来看热闹。英国侵略军从军舰上观察到有大官乘的轿子上了炮台,就认为这肯定是个头头,便朝着轿子向炮台开起炮来。几炮就将牛鉴吓破了胆,竟然丢下轿子没命地逃跑了。看到他逃跑的老百姓无不怒火万丈,真想狠狠揍一顿这个无耻的家伙,是牛鉴的手下人保护他,才让他逃脱了这场正义的惩罚。

敌人向西炮台轰击的火力越来越猛,陈化成指挥官兵英勇还击。炮弹越来越少,伤亡越来越重,西炮台在纷飞的战火中不屈地抵抗着、屹立着。在生死考验面前,一个叫周世荣的军官顶不住了,他向陈化成说:“咱们守不住了,还是赶快走吧!”陈化成怒从心起,拔出剑来要杀死这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周世荣见状慌忙逃之夭夭。这时,英国侵略军已经爬上了岸,一并包围了陈化成和所剩不多的清军士兵。陈化成指挥部下顽强抗击步步逼近的敌人,他受伤了,浑身是血,却不后退一步;他倒下了,却又猛然挺立起来,拔出战刀向敌人砍去。在刀光剑影与血雨腥风之中,陈化成为祖国和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位爱国老将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中国军人无比崇高的民族气节。

陈化成光荣殉国,他的不屈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故事感悟

在外国侵略者攻打吴淞口的恶战中,双方兵力悬殊,年近七十的老将陈化成能够屹然挺立,血战到最后一口气,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们的敬意油然而生!中国古语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有了坚定的爱国壮志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不管老少,都同样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出超越常人的壮烈行为。爱国是男女老少皆应具有的基本品质。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人,一定要一辈子爱国报国,为祖国的利益奋斗不已。像陈化成那样,至死对祖国和人民忠贞不渝,才是最可钦佩最为崇高的。

◎史海撷英

陈化成励精图治

1830年,陈化成被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当时,东南沿海经常会有一些外国鸦片走私船出没,这些人甚至明日张胆地进行武装走私。而清政府的不少官员不仅不打击这些外来船舶,反而包庇汉奸,阴享分肥之利。陈化成到任后,督率水师,认真巡逻,严行堵截。1839年,全国禁烟运动开始,陈化成在抵抗派人物、闽浙总督邓廷桢的领导下,屡次打击英国侵略者。该年10月,三艘英国武装船停泊在福建沿海水域,陈化成立即督率水师驱逐,英船抛锚示威,赖着不走,陈化成令各船整备炮火,联艘驶进,连环轰击,英船才一面开炮回击,一面逃走。

当时,南京控制着长江、运河两大水道,是江南的重镇,而吴淞口又是长江的门户。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为了加强江南的防务,特派陈化成为江南提督。陈化成到任后五天,便亲率官兵赶赴吴淞口视察,加紧部署吴淞防务。英国侵略者攻陷定海,窜到长江口,见吴淞口戒备森严,不敢进攻,于是北犯天津。在天津,侵略者得到了投降派代表琦善的种种许诺后返回广东。于是,投降派便散布“夷人就抚,海防可撤”的论调,但陈化成一概不信,认为“犬羊有信哉?请留本镇兵弗去”,反对撤防。

◎文苑拾萃

陈化成墓

陈化成墓坐落在福建省厦门市梧村的金榜山麓。整个墓碑坐北朝南,平面呈“风”字形,由三合土砖石构筑。坟丘为龟形,两翼置有石栏板和栏柱,柱首刻有火炬或坐狮。坟前还置有石供桌,正面浮雕麒麟、鹿、鹤等,边饰以卷草纹。墓碑上刻有“皇清诰授振威将军,赐谥忠愍陈公,诰封一品夫人,德配曾夫人茔”。墓前竖立着八角形的望柱一对,上面刻有对联:“俎豆馨香荐忠良而易名两字,粤闽江浙垂功烈而炳节千秋”。近几年经过整修后,墓园的面积扩大到了700平方米。1992年6月,厦门各界隆重纪念陈化成殉国150周年时,在墓园中央还竖立了陈化成的半身戎装铜像。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陈化成墓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世昌黄海捐躯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曾国藩

邓世昌(1849—1894年),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汉族,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中国北洋水师中军副将、“致远”号军舰管带邓世昌,与日本侵略军的舰队展开殊死搏斗,重创敌舰,最后壮烈牺牲,以身殉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英名永存的伟大爱国英雄。

邓世昌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他从小胸怀大志,并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掌握了英语。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便到清军水师船队服务。1880年和1887年,邓世昌先后两次赴英国接新舰回国,扩大了眼界,也受到了海上航行操练的实际锻炼。担任副将后,他治军严谨、英勇善战;最可贵的,还是他那种爱国保国、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他在北洋海军和“致远”号官兵中很有威信。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要求清朝政府派兵援助。6月,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要求,派兵到达朝鲜牙山。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获得发展,野心勃勃的日本天皇一直想侵略朝鲜和中国。日本见清军进入朝鲜,立即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并迅速占领了汉城。东学党起义被镇压之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离朝鲜。但日军心怀叵测,拒不撤兵,一面要挟朝鲜政府出面“邀请”日本驱逐在牙山的清军,一面于7月25日突然偷袭在牙山附近海面行驶的清军战舰。由于清军在李鸿章“保持和局”的妥协退让方针指导下应战,消极应付,士气不振,结果大大失利。日本侵略者公然挑起了对中国的军事进攻,清政府在朝野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于8月1日宣布对日作战,并派兵渡过鸭绿江进驻平壤,掀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

9月15日,日军用重兵猛攻朝鲜平壤,清军处境十分危急。为此,清政府派北洋海军护送援军从海上到达鸭绿江边的大东沟。9月17日上午11时许,掩护登陆的北洋舰队正准备传令吃饭,饭后返航旅顺,忽然发现一支挂有美国国旗的舰队快速驶来。接近中午时分,该舰队距离北洋舰队越来越近,突然将美国国旗换成日本国旗,并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丁汝昌立即指挥全舰队奋起反击,决不让倭寇再逞凶狂。“定远”号上一声远程重炮,打响了这场反侵略的壮烈海战。同时,丁汝昌命各舰将舢板解下,表示要与日舰决一死战,不打败侵略者决不罢休。

邓世昌指挥着“致远”号,在战斗一开始就冲锋在前,官兵们更是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舰首舰尾炮火齐发,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浩瀚的黄海上炮声轰鸣、烟雾弥漫、火光熊熊、杀声震天,中国海军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尽管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北洋海军在装备上、火力上都比较落后,但官兵们打击日寇的爱国情绪却无比高涨,尽最大的力量狠狠猛击敌舰。

日舰开始集中火力,猛攻旗舰“定远”号,导致“定远”号严重受损,桅杆、帅旗、瞭望台都被敌炮火击中,丁汝昌也身受重伤,但他仍坐在甲板上坚持指挥战斗。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定远”号,主动指挥“致远”号驶在“定远”之前,迎击逼向“定远”的“吉野”等四艘日舰。在激烈的交战中,“致远”也是多处中弹,舰身倾斜,十分危急。面对生死考验,邓世昌毫不畏惧,他对将士们说:“咱们从军卫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事至今日,只有以一死报效国家了!”

将士们在他的激励下,个个都争先作战,表现出了义无反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邓世昌见“吉野”号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不觉更是怒火中烧。他想,只要能将“吉野”打沉,敌人的舰队必然会阵脚大乱,也一定可以取得这次海战的全胜。于是,他命令“致远”号全速向“吉野”冲去,并猛烈开炮。很快,邓世昌的舰队炮弹就全部打光了。在这一发千钧之际,邓世昌毅然决定用“致远”号去撞沉“吉野”号,于是下令全速冲锋。“吉野”发现“致远”要来拼命,立即集中炮火打“致远”。“致远”几乎周身中弹,但速度不减,就像一条火龙直扑“吉野”。“吉野”上的日军惊慌失措,吓得跳水逃命。“致远”号上的官兵在邓世昌率领下,面向祖国的方向跪着,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离“吉野”越来越近了,眼看“致远”就要撞上“吉野”了,突然,一声震天巨响,“致远”触上了日舰发射的鱼雷,锅炉爆炸,不幸起火下沉。邓世昌被掀入海中,随从刘忠递给他救生圈,他坚持不接,并慷慨地说:“事已至此,我决不独生!誓与‘致远’全体官兵共存亡!”

邓世昌的爱犬凫水游到他身边,用嘴叼住他的发辫要拉他上岸,邓世昌却视死如归,望了望他宠爱的义犬,终于狠下心来将犬按下水中,自己也随着汹涌的波涛沉入滔滔大海之中。邓世昌为国捐躯时,年仅46岁。“致远”全舰250名将士,除27人获救外,其余全部在这场海战中为国捐躯。

黄海在怒吼,黄海在哭泣,它和千百万中国人民一样,在为忠心报国的祖国最忠诚的儿子邓世昌和他的战友们悲恸、哀悼!

◎故事感悟

邓世昌勇战日舰,为国尽忠的动人事迹,早已在我国人民中广泛传颂。今天重温他的英雄壮举,是为了更好地向这位爱国将领学习。面对凶狂的日本侵略者,如果一味退让,必然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招来更大的灾祸。只有义无反顾地与之进行拼死的战斗,才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达到保家卫国的最终目的。在顽敌面前,只有英勇搏杀,不惜生命,才是光荣的,受人尊敬的。邓世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史海撷英

邓世昌参加北洋水师

1880年,李鸿章为建立北洋水师而四处搜集人才。当时,邓世昌因“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被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等炮船的管带。同年冬天,北洋舰队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率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两艘巡洋舰安然抵达大沽口,这也成为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的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在这次接舰过程中,邓世昌也因驾舰有功而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文苑拾萃

邓世昌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的邓氏宗祠内。这所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之中。纪念馆的庭院呈船台状,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典雅,通敞透亮。纪念馆上有石额楹联、通花木雕点缀,更兼重门叠户、木石风神,可谓端庄肃穆、古朴洗练。花园里还存有邓世昌手植的苹婆树一株,枯木逢春的灵芝两枚,古树婆娑数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