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05

第5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3)

王翱虽然身居“铨衡重地”,但却能以贤治国,深知官贤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也深知一事得人则一事理、一邑得人则一邑安的道理,所以对选拔官吏非常慎重。在当时的官场上,请托之风十分盛行,吏部更是钻营的重点对象,但王翱却“以用贤报国为己任”,绝不拿自己手中的权力做交易。对于各个权势者的嘱托,他也都“毅然拒之,辞色俱厉”。为了防止别人登门拜谒,他在公务之余经常住在官署,很少回家。因此在王翱任职期间,“门无私谒,权势请托不敢行”。

王翱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忠于职守上,还表现在治家有法上。他虽然身居朝堂,手握重权,但对自己及家人要求却十分严格。有一次,明英宗召见王翱后,王翱转身走时,英宗见他的衣服都破损了,又将他叫回问明原因。王翱只好说是当天偶尔穿了这件衣服,刚才接到召命没有来得及换衣。

对于钱财,王翱更是看得平淡。他曾与某监军太监共事,两人关系很好,后来他改任两广总督。在临行前,太监将四颗西洋明珠赠与王翱,王翱坚决不收。太监哭着说:“这些明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而是先皇将郑和所购得的西洋明珠赐给身边侍臣,我得了八颗,现将其中一半赠与你作为纪念而已。”王翱只好收下,但他却把这四颗西洋明珠缝在袄中。后来,王翱奉命还朝掌管吏部,此时这个太监已经去世了,王翱便找到太监的两位侄子,了解到他们生活困难后,将自己从未动过的袄拆开,拿出明珠转赠他们。

王翱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的一个孙子因恩荫而进入太学。一年秋试,这位才学平庸的孙子也想一试科场,企图金榜题名。于是,他就拿着从有关部门弄到的试卷告诉了王翱。王翱听后坚决反对,说:“如果你的确有才学,我当然不会阻止你一试身手;但如果让你这样一个平庸之辈中选,那势必就要埋没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说完将考卷撕毁,扔进了火炉。

在原则面前,王翱对家属也是寸步不让。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人十分喜爱这个女儿,经常接女儿回家省亲。每当妻子临行前,贾杰就在她面前埋怨:“岳父把我调回京城,易如反掌,还哪里有这么多麻烦。”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一次,王翱夫人乘王翱开怀畅饮之际,婉转请求将女婿调入京城。谁知王翱大怒,拿起案上的东西打伤了夫人的脸。到王翱去世,贾杰也没有被调回京城。

◎故事感悟

清正廉洁的官员每朝每代都会出现一些。他们信道而行、不徇私情、不受贿赂、勤俭节约、一心为民,是人民的公仆、官员的典范。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套行为准则,能够明辨是非,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学习他们的故事,也要学习他们做人处事的方法,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才能始终做一个正直的人。

◎史海撷英

先生王翱

王翱是明成祖永乐年间的进士,明宣宗宣德年间为御史。英宗即位后,擢右佥都御史,出镇江西。1442年(英宗正统七年),王翱被派至辽东军务。他到镇后,立即修缮城垣,浚深沟堑,设置烽燧,并训练将士,整顿军纪,令边防得以增强。后又被擢升为右副都御史。1447年(英宗正统十二年),以征讨兀良哈之功,进右都御史。1452年(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调任总督两广军务。次年,擢吏部尚书。英宗复辟后,召对便殿,只称先生而不呼其名。

◎文苑拾萃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公为都御使,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受之,封识宛然。

陈连升殉国 “节马”哀鸣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陈连升(1775—1841年),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陈连升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1841年1月7日凌晨,在广东虎门的水面上,二十多艘英国炮舰正迅速地从海口驶来,张牙舞爪地扑向虎门炮台。虎门的沙角和大角炮台扼守着进入珠江口的要冲,军事位置十分重要。蓄意挑起战争的英国侵略军,在林则徐被辱国丧权的清政府调离广州后,更加肆无忌惮地向广州进行军事进攻。为了打通进入广州的通道,集中兵力猛轰虎门炮台。

此时,久经沙场的老将陈连升正站在虎门炮台上,庄严沉着,圆睁虎眼,盯着气焰嚣张的英军舰船。在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中,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他的脑海:

他想起了1839年的6月,就在虎门这个地方,林则徐在万民欢呼中指挥销毁鸦片,当罪恶的鸦片在销烟池里翻腾、滚滚白烟升上天空的时候,这是何等振奋人心、扬眉吐气啊!

他想起了1840年的6月,当英国侵略者战舰封锁珠江口,逼迫清政府妥协求和时,他奉命率领五艘战舰、三千兵勇在龙穴岛西南海面围歼英军,大获全胜,这是何等的痛快淋漓啊!

然而,林则徐不久就被贬斥而调离广州,接替林则徐的琦善屈膝求和,在与英国交涉中丑态百出。自己几次向他告急,请求增派援军来加强炮台守卫力量,琦善不仅置之不理,还诬陈连升轰击英国侵略者的行为是“肇衅”……

件件往事,使陈连升深深感到今天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处境又是多么危急。敌强我弱是明摆着的,而后援又完全断绝。面对如此困境,他想起了林则徐说过的“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作战意见,觉得只有这样才可能存有一线生机。所以,眼前尽管英军炮火猛烈袭来,他仍不轻易回击,而是积蓄力量,到关键时刻拼死一搏。

英军舰只离炮台越来越近,陈连升抓住时机,与儿子陈长鹏一起指挥600多守军向敌舰开炮回击,压住了英军的火力。经过几个回合的对攻,英军见正面进攻不能奏效,就派出陆战队上岸,从后山绕道偷袭炮台。陈连升得到警报后,马上组织将士用地雷、木石、抬枪等武器连续打退了用竹梯爬上后山的敌人,歼灭了数百名英国侵略者。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和喊杀声中,陈连升率领将士一次次打败凶狠的侵略军。

夜幕降临了,陈连升储备的炮弹和火药已经用完,战士们的伤亡也很严重,敌人还在射击,而我军炮台上的大炮却哑了。敌军见炮台上已没有了回击的炮声,便纷纷从船上登岸,像蚂蚁一样往炮台上爬,与从后山包抄的英军会合,直扑陈连升坚守的炮台阵地。

最严峻的时刻到来了!陈连升知道,炮台已经无法保住了,但我们可以失去炮台,却不能失去中国人的尊严和气节。他骑上战马,对着将士们说:

“将士们,兄弟们,敌人扑上来了,我们为国尽忠捐躯的时刻到了!中国的土地,决不能让夷人践踏!我们中国人宁可战死,也决不能向野蛮的英国强盗投降!有骨气的,跟我一起去杀这些坏蛋啊!”

官兵们听了陈连升的豪言壮语,个个都拔出刀剑,高高举过头顶,发出狂涛般的吼声:“愿与将军同生死,誓与炮台共存亡!”

陈连升顿时热血沸腾,与儿子一起手挽强弓,射死了二三十个敌人。士兵们也用弓弩向敌人射击,迫使敌人无法前进。可是箭用完后,敌人又攻了上来,陈连升便与将士们举起刀剑,与围上来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敌人在勇不可挡的清军壮士面前被砍得头断臂折,伤亡惨重。

凶恶的侵略者见形势不妙,便用洋枪向清军射击。在阵阵枪声中,清军将士一个个壮烈牺牲了。陈连升也胸部中弹,倒在坐骑旁边。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发现一个敌人正向自己扑来。他用尽最后一点气力,从地上拾起佩剑,猛地向敌人胸口上掷去,敌人应声倒地毙命,而陈连升也因伤势过重以身殉国。

这时,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陈连升的战马见陈连升倒地死去,竟俯首在主人的尸体旁连连地哀声长鸣,不肯离去。侵略军见这匹战马高大雄壮、骠悍英武,就把它捉住运到香港。到了香港后,这匹马依然时时哀鸣不已,不吃不喝,谁要靠近它就猛踢谁,谁想骑它就把谁从背上摔下来,甚至用刀砍它也不顺从。侵略军对这匹战马毫无办法,就把它放逐到海滨荒山之中,这匹马在山上仍然不吃不喝,天天朝着虎门的方向嘶叫悲鸣。英国人喂它东西,它不吃;中国人喂它东西,只有用手捧着它才吃,否则它也不吃。经过半年的悲鸣磨难,这匹强壮的骏马终于默默地死去了,与它的主人陈连升一样为国尽忠了。

当这匹战马的事迹传出去以后,人们对这匹有节操、有骨气的骏马感到无比的崇敬,并给它起了一个“节马”的美称。后来人还石刻《节马图》,把绘图和诗文编成《节马诗册》,作为对这匹气节忠贞的骏马的纪念,更是对它的主人陈连升爱国抗英、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的纪念。

◎故事感悟

陈连升在后援断绝的情况下拼得一个死,也要与虎门炮台共存亡,这是何等英勇壮烈!更令人惊叹的是,那匹似乎通了人性的“节马”,竟如此忠贞不渝,要与主人同患难共命运。当然,关于“节马”的故事,也许有一定的传奇成分,但在当地广泛流传,还有文字碑刻记载,足见此事并非完全虚构。一匹马尚且知道恋主人、忠于主人,一个人难道不应该爱祖国、忠于祖国吗?!在陈连升和“节马”面前,“祖国”二字重千钧!

◎史海撷英

卫国战绩

1839年1月,湖广总督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陈连升与他的儿子陈长鹏一起随行。陈连升到达广东后,担任九龙官涌营参将。这年7月,中国水师的三艘巡逻船在九龙海面巡弋,忽然遭到英国舰队的袭击。陈连升从望远镜中看到中国水师奋勇还击,但逐渐不支,便立即下令发炮支援,从清晨到黄昏,双方共激战了10余个小时。英军伤亡惨重,一艘双桅船被击沉,其余逃窜。道光帝闻报后,降旨嘉奖参战有功人员,陈连升被晋升为林则徐协副将,调守“虎门第一隘”沙角炮台。

◎文苑拾萃

节马碑

节马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原被置于虎门寨关忠节祠的内壁,是清同治元年(1860年)重修该祠时,虎门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郑耀祥、右营游击赖建犹所建立的。

整个碑的碑料为黑云石,碑长1.5米、宽0.4米、厚0.023米。碑上图文并茂,前段刻有栩栩如生的节马图,后段是赞颂节马的《书马行》诗文。这段诗文记载了1841年1月7日,英军重兵进攻虎门海口的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率领全台600多名官兵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最后绝大部分官兵都壮烈殉国,陈连升的战马也被掳香港。这匹战马因久随主人征战南北,训练有素,性如其主。每当近前看它的人讲到它是陈连升的战马时,它都会泪水涔涔;当有人说带它回虎门时,它就摆着尾跟着走。但是,英国侵略者始终没有放它回来。这匹战马长期忍饥挨饿,终于在1842年5月因绝食而死在香港,成为百世留芳的英雄节马。

后来,人们绘其形,颂其节,将其刻于石碑之上,让群众供奉拜祭。1938年,日军侵占虎门,关忠节祠也遭到日军的空袭而损毁,节马碑被埋在瓦砾之中。

1954年秋,沙角海军部队为向广大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虎门寨关忠祠旧址的碎石堆中找到书马碑的中段,后来又相继找到前大段和后一段,三块拼凑起来才成为一座完整的节马碑。

如今,这块碑的原件收藏在广州市博物馆内。

陈化成吴淞为国殉难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陈化成(1776—1842年),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舰,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军不仅向广州进攻,而且将军舰开到福建、江浙乃至天津一带,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的神圣领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沿海防御兵力单薄、装备落后,部队斗志不强,屡屡战败,不少沿海港口失陷。这使侵略者的气焰更为嚣张。1842年6月,英国侵略军调集大小船只100多艘,陆军一万多人,准备进攻上海的吴淞口,然后沿长江而上,企图攻下镇江瓜州南京,控制长江与运河两大水道,使江南漕米不能北运,逼迫清政府进一步向他们屈服投降。

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与险恶阴谋使清朝的昏君贪官们惊慌失措,但激起了有爱国之心的正直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义愤。他们决心狠狠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把正义的火炬高高举起。

吴淞口是进入上海和长江的重要门户。吴淞口失守,东南的富庶地区就难以保全。当时驻守在吴淞口的清朝将领陈化成,怀着高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决打击进犯的外国侵略军,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颂歌。